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湖北历史名人:老子(即老莱子)

0 / 1694

1030

主题

1954

帖子

85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81
发表于 2018-7-16 08: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历史名人:老子(即老莱子)

  老子,即老莱子,神农炎帝之后裔。东周时期楚国若县厉乡(今湖北省随州市厉山,公元前538年迁至今湖北省荆门市乐乡)人,老子其人姓赖(通莱),名聃,字伯阳,俗称莱子(赖子),后世尊称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弟子有:关尹子、文子、孔子、鬼谷子等。
  【摘要】本文由对今本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中关于老子其人、其里籍的记载质疑,论证老子即老聃,亦即老莱子,祖籍在湖北随州,家乡在湖北荆门;推断老子生卒年为公元前559年-前390年,早年仕于东周洛阳,六十九岁隐于若县(今湖北荆门北部),八十一岁而居楚纪郢,寿高一百六十九岁,葬于湖北荆门纪山镇郭店村;确认老子姓赖,名聃,是湖北荆门人,《道德经》、《老莱子》为老子一人所著。
  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之父也是世界哲学之父老子是否真有其人,里籍何在,姓甚名谁,著作真伪,一直没有定论,其人其事,让人一头雾水。其谜有三:一是老子其人,司马迁作《史记老子列传》说他任“周守藏室之史”, 但他说了四个人,即老聃、李耳、老莱子、太史儋;二是其里籍,今本《史记》说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从国到县到乡到里似乎很全,但后人一直存疑;三是其著作,司马迁说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言道德之意,老莱子著《老莱子》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但两人是不是同一人,他拿不准。千百年来,罩在老子头上的团团迷雾,后人争论不断。本文试从老子其人、里籍、姓氏、生平、著作等方面详为考证,以解老子之谜。
  一、老子其人        
  关于老子其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说了四个人,即老聃、李耳、老莱子、太史儋,但是,老子究竟是谁,司马迁没有下断语。下面试分析一下这四个人:
  首先看李耳。李耳,按司马迁在传中所说,李耳姓李名耳,其家谱如下:其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李耳的儿子叫李宗,李宗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即李宫的孙子的孙子叫李假,李假在西汉孝文帝刘恒(前180—前160年)时期为官。假设李耳家族每30年为一代(古人尚早婚,这里暂且放宽),李耳为第一代,则李假应为第七代。假定李假40岁左右为官,则其应生于前220年左右,按30年为一代,往前推六代,则李耳应生于前400年左右,照此看来,李耳不可能与孔子(前551-前479年)同时,因此,李耳不可能是老子。
  再看太史儋。按司马迁传中所说“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太史儋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孔子死于前479年,周太史儋在一百二十九年之后,也就是前350年见秦献公(前384—前365年),这一年如果孔子还健在,也是201岁了,何况老子比孔子还年长。如果太史儋是老子,岂不是说老子有二百多岁吗?问题是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人活二百多岁的记录。所以,太史儋也与老子无关。
  那么老聃和老莱子呢?据有关典籍所载,老聃、老莱子不仅都与孔子同时,而且都是孔子请教学问的对象。《庄子·天道第十三》:““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於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於郑子产。”
  〔2〕而老聃、老莱子据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所说,都是楚人。那么,司马迁眼中的这两个人是不是就是孔子适周问礼并写《道德经》五千言的老子,或者说老聃、老莱子就是同一个人呢?笔者通过查阅有关典籍,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1〕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第197页
  〔2〕司马迁﹒《史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1913页
  (一)儒家书中的老莱子、老聃、老子指向同一个人。《孔子家语·弟子行第十二》:“孔子曰:‘蹈忠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能乐,盖老子之行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第六十》:“孔子曰:‘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两处引孔子评论老子与老莱子用语用词基本相同。
  (二)老莱子与老聃(老子)的言论基本一致。《庄子·外物第二十六》老莱子曰:“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老聃曰:“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
  (三)孔子于楚见老莱子,只能说明老莱子即老子。《庄子·外物第二十六》:“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 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 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 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 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知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如果孔子见老莱子只有一次,则老莱子不会对他那么熟悉——“是丘也,召而来”。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多次。孔子因“适周”而与老聃相识,又“从老聃助葬于巷党”等,彼此熟悉也就很自然。如果老莱子不是老聃(老子)而是另有其人,则此处解释不通。
  有的人认为,老聃、老莱子虽都与孔子同时但不是一人,理由是:老聃以修道德著称著,而老莱子以讲孝隐闻名。其实,老莱子也是道家创始人,司马迁说老聃著《道德经》五千言言道德之意,同时也说老莱子著《老莱子》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笔者认为,《道德经》五千言和《老莱子》十五篇其实是同一人所著,只不过《道德经》通过楚最高军政长官令尹之手流传于世,而《老莱子》十五篇留存于作者身边而已。
  二、老子里籍
  老子之里籍,历来争议颇多。争论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中所说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中的 “楚苦县”来历不明。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县”,其实是周初封的小诸侯国被后崛起的大国灭亡之后所设的一级行政管理层次,这种制度创新肇始于楚国,后被其他大国(如秦)所效仿(这是孔子最不高兴的,因此他提出“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主张)并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县”的前身本是“国”,“楚苦县”中的“苦县”,应该来源于周初所封的苦国,而且是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国灭掉的苦国。可是,有据可查的历史记载中,周初的一千八百个封国里面并没有苦国。这是老子里籍问题多少年来引起人们怀疑和争论的根本原因。
  二是老子里籍是否今河南鹿邑?因为今河南鹿邑在春秋战国时期属陈国,陈国在春秋末期曾被楚灵王所灭,设为陈县,楚平王又复陈国。约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最终灭陈为县。因此,陈县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可以称为“楚陈县”。如果老子是今河南鹿邑人,司马迁作老子传,应当直书老子生活时期的地名,表述为“老子者楚陈县……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记成“楚苦县”?有人说,司马迁记的并不是“楚苦县”,所谓“楚苦县”乃是后人篡改所致。这是引起人们争论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1、“苦”,“若”字形辨析
  古人作书,用的是刀、笔、竹、木,由于书写艰难,所以尽量简约,这便是文言文的由来。文言文中有很多借用别字的现象,谓之通假。通假,就是用简单、易写、易刻的同音字代替笔画繁杂的字。如司马迁说老子是“厉乡曲仁里人”,“厉”(音lai)即“癞”的通假,厉乡即濑乡或赖乡。但字与字间的通假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乱借。 “苦县”显然不是假借。
  司马迁究竟写的是什么县?笔者根据春秋时期“县”来源于“国”的历史常识,查阅维基百科《春秋战国国家列表》,发现在今湖北省地域的周初封国有“上鄀国”。查《辞海》:“鄀”音若,古国名。允姓。有上鄀、下鄀之分。上鄀,一作 “若”,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后灭于楚,春秋后期为楚都。下鄀。金文作 “蠚”或“虫若”。在今河南省内乡﹑陕西省商州市之间,后灭于晋,为晋邑。鄀县,古县名。秦置若县,东汉以后“若”作“鄀”。治今湖北宜城市东南。
  〔1〕《辞海》说的若县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一说来源于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里面的注释,是不准确的。若县治所的准确地点在今湖北荆门钟祥市磷矿镇陈安村。查荆门建置沿革,荆门在周朝时期属若国,治所在荆门山(今钟祥陈安村南五里);战国时期治所在若城(今钟祥陈安村一带);秦置若县,治所同前;东汉改若为鄀,设鄀州;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省鄀(若)州立荆门县,公元708年,荆门县南迁今荆门城区,与长林县合并。从唐贞观八年始。若县古城荒废,若县地名消失,荆门取代若县沿用至今。
  古若县的地理位置位于春秋时期楚国腹地,虽是秦所置,但秦朝距春秋战国时期不远,而且春秋末期的楚国,其声威远远超过当时的秦国。司马迁所记的老子里籍会不会是“楚若县”之误呢?因为“苦”与“若”两字笔画、结构一样,字形相似,仅中间有一笔略有差异,古人刻板写(印)书,这一笔极易混淆。为此笔者疑惑了十几年,因受资料所限,一直没有证实。去年底,笔者在中国网看到于常青、印永健两位先生编导、拍摄的电视片《千年道德经——老子》。片中讲到老子里籍时,打开了一本据编导说大约是宋代的线装本司马迁《史记》,上书 “老子者,楚鄀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正与笔者的推测相合,说明司马迁原本记载的就是“楚若县”。
  2、鹿邑老子里籍辨析
  那么“苦县”呢?“苦县” 最早见之于东汉时期班固(公元32—92年)的《汉书·地理志》:“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属兗州。户十三万五千五百四十四,口九十八万一千四百二十三。县九:陈,故国,舜后,胡公所封,为楚所灭。楚顷襄王自郢徙此。莽曰陈陵。苦,莽曰赖陵。阳夏。宁平,扶沟,涡水首受狼汤渠,东至向入淮,过郡三,行千里。固始,圉,新平,柘。”〔2〕据班固所说,苦县属淮阳国,与陈县并列,为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5年)所置,也就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去世的那一年设置,此时距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已有三四百年。
  东汉桓帝刘志(公元132—167年)在位时期信奉黄老道,汉延熹八年一年之内两次派人祭老。由于真正的老子里籍“楚若县”此时已改称“南郡若州”,汉桓帝和他身边的人误把老子里籍“若县”当成当时的“苦县”,两次祭老,都在“苦县”。特别是汉延熹八年(165年)八月的第二次祭老,除在苦县建老子祠外,还命时任陈国之相的边韶(约公元147年前后在世)作文勒碑,这就是著名的《老子铭》。铭文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其土地郁塕高敝,宜生有德君子焉”。仔细推敲边韶的《老子铭》,发现边韶所写其实也是违心之言。
  第一,边韶有意把“苦县人”换成“相县人”。为什么要如此?笔者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边韶欲借此表明,他并不同意当时所谓老子是“楚苦县人”的说法,因为边韶本人是一个史学家,他十分清楚,今苦县不能称为“楚苦县”,况且司马迁所记并非“楚苦县”,而是“楚若县”。所以他说“老子……楚相县人也”,其实是回避了“楚苦县人”的说法。二是边韶也借此为自己留下退路:既然皇帝和“专家”们都认定老子是我边韶——陈国之相的同乡,即“相县人”,这个地方曾经属于楚国,姑且就用“楚相县人”一说吧!历史问题总有一天会弄清楚的,到时追根溯源,有错也是皇帝的错。我说的“相县”即本相之县,春秋末期确实属楚,是你们说老子是本县人,我至多照书而已。
  第二,边韶把“厉(音赖)乡” 与“苦县”的隶属关系换成了不相隶属关系。他说“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相县古城与赖乡,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两者相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第1242页
  〔2〕 班固﹒《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距多远?边韶回避了这个问题。这里边韶同样留下了玄机:我这个地方今天是属于苦县,位于赖乡之东。但具体在赖乡之东多远?不说(说了得罪皇上或得罪皇上身边的人,弄不好丢官不说,还可能搭上性命)。赖乡是什么地方?赖乡者“厉乡”也,全中国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赖乡(或厉乡)是老子故乡。
  最后,边韶说“涡水处其阳”的相县古城即老子诞生地的结论,更是令人叫绝。“其土地郁塕高敝,宜生有德君子焉。”翻译过来就是:这个地方树木郁郁葱葱,地势很高而又开阔,
  应该诞生有德的圣人君子——完全是一句推测语。这里边韶留下的玄机更大:我既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老子是这个地方人!至于你们要说老子是这个地方人,那是你们说的,我边韶可没有肯定老子是这个地方人。
  真是难为了边韶,要把一个不是苦县人生拉硬扯成苦县人,并且当朝皇帝已发了话,边韶又有什么办法?可惜,边韶留下的这些玄机后代解老读老者无人读懂,反把边韶的话拿来作为老子是河南鹿邑人的证据。圆滑而又机智灵活的陈国之相边韶,果然官场得意,一生历任中央和地方多种高级官职。
  自此一千九百年来,老子里籍似乎就是古陈国、今河南鹿邑。但从那时起,关于老子里籍的怀疑、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皇权时代,天子一言,谁敢逆鳞?自东汉以至唐朝,老子里籍在河南鹿邑的错误被进一步强化。唐代李氏王朝认为老子姓李,对老子更是尊崇有加,自称老子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在鹿邑大兴土木,扩建老子祠成老君庙,改老君庙为太清宫。唐高祖年间,太清宫“宫阙如帝者居”。老子在唐朝真是风光无限!
  3、老子祖籍在湖北荆门
  但是,赖(厉)乡究竟在哪里?查阅维基百科《春秋战国国家列表》:春秋时期有诸侯国赖国,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前538年,被楚所灭。《楚国历史大事记》载:“楚灵王三年(前538年)秋七月,灵王以诸侯伐吴,围朱方。八月,攻克朱方,杀齐国出亡命大夫庆封,灭其族。又以诸侯之师攻克赖都,迁赖国于鄢”。〔1〕《春秋左传·昭公四年》也载,“楚子(楚灵王)以诸侯伐吴……灭赖……迁赖于鄢。 ……赖之族人于楚灵王三年(前538年)迁至鄢”。两处史料都载明,楚国于公元前538年克(灭)赖并迁赖于“鄢”。
  “鄢”在哪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鄢:南郡县……今湖北襄阳府宜城县西南九里故鄢城……是也。〔2〕查《辞海》,鄢:古水名,即今湖北中部汉水支流蛮河。两处典籍记载指向同一地域,即今湖北宜城之南蛮河一带。《荆门市志》记载,荆门北部一带为荆山余脉的低山丘陵地区,在西周时期称若(鄀)国,是周初分封在汉江流域的一小国。〔3〕《辞海》也说,鄀,古国名,一作若,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后灭于楚,春秋后期为楚都。
  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吴师入郢,二年后昭王迁都若(鄀),惠王即位(前488年)之初又迁都鄢。查楚国历史典籍可知,若国在楚国立国之初已并入楚国版图。《楚国历史大事记》载:“约前740-前727年,楚武王元至十三年,楚师侵若(鄀),伐申,伐吕。前700年,楚武王四十一年,武王由丹阳迁郢(今钟祥)。约前698—前691年,楚武王以若(鄀)俘观丁父为军帅,克州、蓼(己姓),服随、唐,大启群蛮。武王克权,使斗缗为权尹。楚国始建由楚王直辖的县级政府机构。斗缗据权以叛。武王出兵围而杀之,遂迁权人于那处,使阎敖为尹。武王灭罗。前689年,楚都正式定在郢”(今钟祥)。
  从以上所记来看,若国在公元前698年之前已被楚国吞并,并成为其战略后方。楚正式定都在郢(今钟祥)之前,若地已经成为楚国的核心区域,作为楚国兵源和物质供给的重要基地(根据地)之一。据《荆门州志》记载,战国时若地为楚郢都直接管辖,在现荆门东北约九十里设有若城。秦破楚拔郢置郡,荆门北部设为若县,属南郡。西汉设若州,领十八县。〔4〕东汉改若为鄀。由此可知,荆门北部在东汉以往的历史中是以楚若县存在于当时当世的。查《荆门州志》、《钟祥县志》可知,若之地域在荆山之东、汉江之西,宜城之南、荆门之北,包括现荆门市东宝区全境及钟祥市西北部(胡集、双河)、宜城市南部。
  〔1〕据清乾隆年间编纂的《荆门州志》记载,其治所鄀城在荆门州治所(即现荆门城区)东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东三十五里。《荆门州志·古迹篇》记有楚平王墓在城(荆门城)北斑竹岗(因伍员鞭尸复葬于此),据古人墓葬一般在城西北可知,古若城遗址应在今斑竹岗东南,即今钟祥市双河镇与磷矿镇交界处之陈安村,位于楚荆襄古道与汉水之间。
  〔1〕汀滢.《楚国历史大事记》
  〔2〕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二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293页
 〔3〕 《荆门市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第7页
  〔4〕 乾隆《荆门州志》(校注本)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以上考证说明:赖国于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族人乡里——赖乡,于当年被迁至楚内地——若县。
  楚为什么要迁赖(厉)乡?笔者认为,既是出于军事需要,也是出于发展经济需要。当时楚要争霸中原,与陈、齐、吴等国的争夺前沿就在赖乡一带,赖乡乃当时楚之军事要冲,故迁之。此其一;其二,赖乡既是老子出生地,也是神农出生地,是当时农耕文明最为发达的地方。迁赖乡人于楚内地,不仅增加了楚国人口,增添了兵源,同时也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楚国内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迁之。
  赖(厉)乡于前538年迁至楚若县,老子里籍也随之成为“楚若县”。司马迁写老子传时非常明白的表述为“老子者,楚若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可是东汉桓帝时期,宦官左悺给皇帝刘志参谋错误。从此,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以讹传讹,于是“楚若县” 竟变成了“楚苦县”。
  老子原籍“赖乡”具体迁到若县的什么地方?查《荆门州志》、《钟祥县志》,荆门北部栗溪、仙居、盐池、石桥驿镇及钟祥西北部胡集、双河镇一带建国前尚有丽山乡、丽元乡、丽阳乡、天丽乡、清丽乡等地名,今湖北钟祥双河镇仍有“丽山”、“利河”、“乐乡”等地名,应是赖乡族人纪念其故乡 “厉(音赖)山”、“厉水” 、 “厉乡”之意。《荆门州志》记载:州西北六十里有赖家集,今荆门城北东宝区石桥驿镇永圣集至钟祥市乐乡关一带,赖姓族人较为集中,约有2000余人,且与孔、曾、孟家族一样一直没有乱派。该地现仍有“赖湾”、“赖嘴”、“赖坪”、“赖集”、“乐乡”等地名。此地应为公元前538年“赖乡”迁入地,此一带的赖姓族人当是老子及族人后裔的一部分。
  《荆门州志·建置沿革》记载:荆门地区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1年)置若县始,至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立荆门县的八百三十多年间,“若(鄀)县”、“乐乡” 二名一地,经常变换,省“若(鄀)州”则立“乐乡”,复“若(鄀)州”则去“乐乡”,一直到唐贞观八年“省若(鄀)州,立荆门县”之后,若(鄀)县、若(鄀)州才不再见于荆门建置沿革,而“乐乡”一名则一直沿用至今。从“乐乡”一名始见于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省若(鄀),立乐乡”算起, “乐乡”这一地名使用至今已达1700余年。何谓“乐乡”?笔者认为“乐乡”实为“厉(音赖)乡”音转而来。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写老子本传只用了短短四百余字,而写其里籍为什么从国到县到乡甚至到里写得如此之详?原因在于,老子的里籍有过迁移变化,司马迁也没有把这些情况弄得十分清楚,于是干脆把它们都写上,让后人去考证。因此,老子的家乡在湖北、在荆门!老子可以称为湖北荆门人!


  三、老子姓氏


  老子的姓氏也是说法不一,原因就在于其人既称老子却并不姓老,《百家姓》里也无老姓。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说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但据学者考证,春秋时并无李姓。前文已交代,老子是赖乡人,赖乡是古氏族方国,族人以国为姓。老子既是古氏族方国赖国(赖乡)人,当然姓赖!但是此氏族方国既然以赖为姓,为何司马迁又说老子姓李?这是因为老子出生在虎年,昵称“狸儿”,音转李耳。所以司马迁错把李耳当成老子本名,并把另一个叫李耳的人及其家谱写进了老子列传。因此,老子之姓为赖(同莱),名聃,字伯阳,当世称老聃,俗称莱(通赖)子,如同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世称孔子一
  〔1〕《钟祥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第46页样。秦汉以后,老聃或莱子被人尊称老子。至于后人为何尊称其老子?笔者以为:一取其寿考,二取其学说老道,三取其“老”、“赖”音近也。
  四、老子年龄
  老子年龄,自司马迁以来一直认为不可考,但后人一般认为老子应与孔子同时并稍长于孔子,现在大多认为老子出生在公元前571年,为庚寅年,属虎,长孔子整整20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老子长孔子至多不应超过十岁,理由是:老子一生与孔子往来较多且关系密切,两人既是师生关系(老子任周王室史官,孔子编修鲁国史《春秋》),也是“兄弟”关系,年龄距离不可能太大。两人一生相见多次,仅有据可查的就有四次之多,即孔子适周(今河南洛阳)问礼于老子、孔子从老聃助葬于巷党(《礼记·曾子问》)、孔子之沛(今河南南阳附近)见老聃(《庄子·天运》)、孔子于楚见老莱子(《庄子·外物》)。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老子当生于公元前560—前553年之间。根据有的学者考证说老子出生在虎年,呼为“狸儿”,转为 “李耳”,据此笔者推断老子生于公元前559年,为壬寅年,属虎,比属狗的孔子大八岁。
  老子究竟活了多大年纪?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笔者认为司马迁所记并非毫无根据,老子应是一极长寿之人,证据之一便是:时至今日,民间仍以老子其人作为寿星代表,老子既然作为寿星,其寿命必然超过普通百岁老人很多。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的寿终正寝的年龄,大约是自己发育成熟期(约二十五年)的五到七倍,即一百二十五岁至一百七十五岁,故毛泽东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司马迁说老子活一百六十余岁,甚至二百多岁。笔者认为,老子活二百多岁似不可信,因为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得出结论:人的寿命极限为一百七十五岁左右。我们不妨假设司马迁所记老子一百六十余岁属实,则其死亡时间应为战国中期的公元前398-390年,其准确死亡时间则有待于老子墓葬发掘后才能最后确定。
  五、老子墓葬
  1993年冬,在湖北荆门郭店村发生了一件震动世界史学界、思想界的大事,就是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发掘了804枚竹简,其中的儒道两家著作改写了中国和世界思想史。但是关于墓主身份,十多年来,学界说法不一。根据随葬品中的书籍、漆耳杯上的“东宫之师”和两根鸠杖,大多认为墓主是一个年事已高的老年“知识分子”,并有可能当过某个楚太子的老师,如姜广辉先生的陈良说,范毓周先生的环渊说,李裕民先生的慎到说;还有的人根据遗骨姿势认定墓主就是抱石投水而死的屈原等等。但是种种推论在学界一直不能形成共识,至今没有定论。
图1:郭店1号楚墓棺木的《同位素分析成果报告单》
  郭店墓主到底是谁?活了多大年纪?在地下沉睡了多少年?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查阅了该墓的有关资料:墓葬为一棺一椁形制,棺木长2m, 宽0.72m,高0.86m,为长方形悬底方棺,由盖板、壁板和底板构成。墓主头东足西置于棺内,仰身直肢,两手交置于腹部,双腿分开,仅存骨架。其上残留较多的腐烂丝织物。清理出土的残存器物种类有礼器、生活用具、车马器、丧葬器、乐器、工具、鸠杖及竹简等。其中的铜铍、龙形玉带钩、七弦琴、漆耳环、漆奁等文物的形状及纹样都具有十分明显的战国时期楚文化的风格。根据其葬品和葬制规格,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墓主应为“士”级贵族,其人为学者身份。墓中的道家著作《太一生水》等篇经有关专家分析,确认为老聃(即老子)原著,依竹简分段,共十五篇。
  为了掌握更多该墓主人的信息,笔者于2009年1月22日年再次来到荆门市博物馆,在郭店一号墓展厅门外墙上,笔者见到了一份武汉地质学院测试中心1994年7月对郭店一号楚墓棺木及墓主人运用碳14技术测定的《同位素分析成果报告单》(见图1)。该报告说明:郭店一号墓棺木及墓主人最后停止呼吸二氧化碳的时间为1950年前推2340年,最大误差为正负各170年。笔者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及计算方法,由1950年前推2340年为公元前390年。
  这样得出该墓棺木及墓主人最后停止呼吸二氧化碳的时间就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由公元前390年加170年为公元前560年,即墓主人死亡于公元前560—391年之间;
  第二种:墓主人死亡时间没有误差,就是公元前390年;
  第三种:由公元前390年减170年,为公元前220年,即墓主人死于公元前389年—前220年之间。
  但是,根据墓中竹简的儒家著作最晚只有孔子之孙孔伋(即子思,前483—前402年)的著作来看,墓主人死亡时间不可能早于前402年,早于前402年则子思的著作不可能形成并留传到墓主人手中;也不可能晚于前289年,晚于前289年则墓主人应收集有新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前372—前289年)的著作。如果郭店一号墓主人死于前402年—前289年之间,则陈良(去世时间在前325—前320年)说、环渊(楚怀王时人)说、慎到(约前390—前315年)说都有可能,而屈原(约前340—前278年)说则不成立。本文要说的是另一个可能在前402—前289年间去世的楚国寿考学高的人物老聃——老莱子,也即老子!


  图2  郭店墓主人遗骸

  (1)老子身材体貌与郭店墓主人相符。老子其人的容貌体态,见于唐代张守节为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所作的注释,其注云:“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身高“八尺八寸”,按古人一尺19.91cm计算,应为175cm。荆门郭店楚墓墓棺长200 cm,老子身高与墓主人身高基本一致。老子方口大耳,天庭饱满,地角方圆,鼻下仁中长而且厚,犹如双柱,手脚长大。这些体征也与郭店墓主人遗骸相符(见图2)。
  (2)1993年冬出土的郭店一号墓葬品说明墓主人与老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墓中竹简不仅有老聃原著《太一生水》等篇,还有大量孔子著作及孔子之孙孔汲的著作,说明墓主人生前不仅与孔子交往密切,甚至与其后人还有来往。墓中的两根鸠杖更是说明墓主人及其高寿。所谓 “鸠杖”就是在手杖的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鸠杖在先秦时期是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传说鸠为不噎之鸟,刻鸠纹于杖头,可望老者食时防噎。《后汉书·礼仪志中》:“玉仗,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古人一般在老人八十岁时由国家授其鸠杖。郭店一号墓出土两根鸠杖,说明墓主人年龄在一百六十岁以上。
  (3)老子去世时间与郭店墓主人入葬时间基本一致。关于老子生卒年,笔者在前面已推断老子生于前559年,约卒于前398-390年。老子去世的时间段(前398—前390年)正在前402—前289年之间,与郭店墓主人入葬时间基本一致。
  如果武汉地质大学运用碳14测年法测定郭店一号墓主人去世的时间不计误差,即墓主人去世时间就是前390年,则基本可以确定,该墓主人就是老子。同时也可以得出另一个重要结论:即老子卒年为公元前390年,其人寿高一百六十九岁,证明司马迁所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属实。
  六、老子生平
  公元前559年,老子生于湖北随州厉(音赖)乡;前538年,老子二十一岁时,厉乡被楚国攻占并迁到楚国若县 “鄢”地;前516年,老子四十三岁时,周王子朝奉周之典籍奔楚(见《楚国历史大事记》:“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周王室乱。十一月,王子朝及召氏之族奉周之典籍奔楚。”),老子随王子朝一道奔楚,然后暂时居于沛。沛在哪里?据马叙伦老先生考证,老子所居之“沛”乃今河南南阳附近之“沛”(《魏策》:“楚破南阳九夷,内(同“纳”)沛许鄢陵危”。马老解释说:楚入沛而许鄢危,则沛当在南阳九夷至许鄢陵间)。
  〔1〕并在沛接见了来访的孔子。
  前505年,老子五十四岁时,吴伐楚,周敬王乘楚乱派人刺杀王子朝,老子在王子朝被刺后携带周王室典籍又回到东周洛阳,继续做周“守藏室之史”。约前490年,老子六十九岁时,免官隐居,在回乡隐居的路上,遇到楚国守关令尹,写下《道德经》五千言。事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离开洛阳究竟到了哪里?究竟是在哪个“关”写的《道德经》五千言?有的说他是往秦国途中,在函谷关写的,有的说他是在大散关写的。其实春秋时的诸侯各国特别是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都设有关口,由守关者的官职为“令尹”来看,老子所到的关应为楚国控制范围,理由是:“令尹”是当时楚国特有的官职称谓。《楚国历史大事记》说,楚官多以“尹”为名。令尹执一国之柄,为百官之长。令尹、司马居卿位,多由楚公族成员及其后裔充任。《辞海》也说,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为百官之长。
  〔2〕〔p852〕而秦、齐等国皆称百官之长为“相”。
  正是因为请求著书者为楚之最高军政长官,所以即使老子身为周王室史官,也不得不屈尊为其作书。另外,老子隐居,必是回老家。前文已述,老子有两个老家,一是湖北随州老家,一是族人及其宗庙已经迁到湖北荆门的老家。不论老子到哪个“家乡”,他都要到楚国而非秦国。所以,老子至关的“关”应与前490年的楚国或者楚国的军事行动有关。查《史记﹒楚世家第十》记载:“二十七年(前490年)春,吴伐陈,楚昭王救之,军城父。十月,昭王病于军中,有赤云如鸟,夹日而蜚。昭王问周太史。太史曰:‘是害于楚王’”。
 〔3〕〔p1412〕这段记载翻译过来就是:
  公元前490年春季,吴国攻伐陈国,楚昭王出兵救援陈国,驻军在城父这个地方。到了十月,楚昭王在军中病重,时有天象异常,两片红云象鸟的翅膀一样夹着太阳飞翔。于是楚昭王就这种天象询问周太史,周太史回答说,这种天象对楚王不吉祥。这里的周太史是谁?其实就是老子!这段记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公元前490年,楚国确实有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即楚国为救援陈国,驻军在“城父”;第二、老子在这年(六十九岁)十月,确实到达楚军驻守的重要军事关口——“城父”,并与楚昭王见过面。其实,楚昭王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不仅意外的遇见了免官隐居的老子,还曾派兵解救了围困在陈、蔡之间,绝粮达七日之久的孔子,这才有了随后不久两位伟大思想家的不期而遇。
  老子就是在楚国驻军的“城父”这个关口遇到楚令尹,并受邀作书。那么,“城父”在什么地方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史记》注释说“城父”在今平顶山市西北。结合当时楚国进军路线和老子归隐路线以及地形地貌来看,老子所到的这个“关”应该就是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北。
  守关的令尹又是谁呢?查楚国历史大事记可知,楚国时任令尹为子西,也叫公子申,楚平王庶子,是一位有德君子。楚平王死时,时任令尹子常打算立子西为王,子西坚决反对。子常于是立秦女所生太子壬为楚王,这就是楚昭王。这就是说。老子正是遇到令尹子西这样一位人品道德极好的楚国高官,才为我们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韵文哲理著作——《道德经》。
  司马迁说老子为令尹喜写完《道德经》五千言之后,便 “莫知其所终”。其实不然,老子于公〔1〕马叙伦《老子姓氏名字乡里仕宦生卒考》节录 。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第852页
  〔3〕司马迁﹒《史记楚世家第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1412页
 公元前490年年底或前489年年初“化妆”成为平民化的老莱子,被楚昭王安排到楚国腹地的若县——其族人居住地“厉乡”隐居起来了。老子在楚都鄀城郊外隐居不久,便见到了由陈至楚的孔子(见前文“老莱子之弟子出薪”)。这个召孔子而见的“老莱子”就是老子!西汉时的司马迁对老子与老莱子是不是同一人拿不准,手头资料有限,但是又有人说他们其实是一人,于是在写《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时把他们写在一起,用了一句“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的疑笔。
  公元前479年,楚国发生“白公胜之乱”,老莱子“为避战乱,南适蒙山,著《老莱子》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后隐于江南”(见《楚国历史大事记》)。老莱子所著言道家只用的《老莱子》十五篇,正与郭店楚墓老聃原著十五篇相合!老子(或曰老莱子)在蒙山之阳(现荆门市区四干渠渡槽海慧北端下)居住不到一年,即公元前478年年初,楚惠王在成功平定“白公胜之乱”并彻底灭陈为县之后,决定将楚都由鄢郢(今宜城南)迁往纪郢(荆州北)。
  在迁郢途中,楚惠王登门拜访并诚邀老子一同到楚纪郢辅佐国事,事见《古列女传﹒卷二》:“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人或言之楚王曰:老莱子,贤士也,王欲聘以璧帛,恐不来。楚王驾至莱子之门,王曰:‘寡人愚陋,独守宗庙,愿先生幸之。’老莱子曰:‘仆山野之人,不足守政。’王复曰:‘守国之政,孤愿变先生之志。’老莱子曰:‘诺。’遂去,至于江南乃止”这个《古列女传》属于野史性质,我们不必全信。但是,楚惠王登门拜访老子这件事还是可信的。不久,老子(或曰老莱子)便搬家了。
  搬到哪里?时人及后人都以为老莱子(老子)是逃避楚王而“至于江南乃止”。笔者以为,老子并未去江南,而是随楚惠王一起到了纪郢(今荆州北)。理由有三:一是老子去周以后,受到楚昭王优待,一直居楚。他既与楚昭王及令尹子西等人人交情很深,又已答应楚惠王,必不食言。二是此时已离“王子朝事件”(公元前516年)三十八年,老子时年已八十有一,当年“王子朝事件”的当事人大多已经作古,没有必要再隐居。三是即使老子不愿意辅佐楚惠王,八十一岁的人了,又有什么必要为避开惠王而再次迁居?
  此时年已八十一岁的老子,应楚惠王之请,来到楚纪郢,担当了楚惠王的“东宫之师”。有些人可能对此不太相信。但是有一点必须记住:就是八十一岁的老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老态龙钟之人,而是一个精神矍铄、身体非常健康的长者,他有着“七十而作婴儿戏、弄雏亲侧” 的及其年轻的心态。这时老子的双亲已经故去,他没有了任何顾虑和负担,在老子看来,八十一岁才是他人生的又一个新的开始,于是他决定出山辅佐楚惠王。这一点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但是关于老子的神话故事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如《神仙传》说老子“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老子生而皓首,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姓’”。神话和民间传说看似荒诞,但总有现实生活的影子。老子到了楚纪郢,楚国的晚生后辈对这个突然出现的德高望重的老者不甚了解,于是关于老子的各种传说不胫而走。
  楚惠王拜老子为师,授其鸠杖一根。老子一百六十岁大寿(公元前399年)时,楚悼王再次授其鸠杖一根。一百六十九岁时,老子寿终正寝,活到古今中外人之寿命的极限!
  关于老子之死,目前唯一的记载见于《庄子·养生主第三》:“老聃死,秦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这段关于老子之死的记载至少说明四个问题:
  第一、老子死后前来吊丧的人很多,且从四面八方赶来(彼其所以会之),说明老子有很高声望。
  二、其死后立即有大量人群为其送葬,说明其居住地是交通、信息便捷的都市,而不是偏远山林。
  第三、秦失与老子弟子的对话说明老子活得年纪比较大,是高寿自然死亡,顺乎自然。
  〔1〕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第46页
 而去,没有必要过分悲痛,按秦失的说法,反而应该庆祝才是。
  第四、这段文字证明,老子晚年并非司马迁所说“莫知其所踪”,而是踪迹显然,并且很多人都参加过他的追悼会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的记载除《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之外,还在《楚世家第十》等篇中有所涉及,而对同样是思想巨人的老子,司马迁的记载为什么笔墨如此之少而且语焉不详呢?原因在于,司马迁(前145—前90年)生活的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受到贬抑,董仲舒(前179—前104年)“罢黜百家尊儒术”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支持。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有意淡化矮化了老子。这一点从司马迁把老子、韩非子、庄子、申不害等人合而列传,而把孔子单独作传就可看出。而早司马迁、董仲舒二百多年的庄子(前369—前286年)对老、孔二人的记载却客观真实得多。所以,研究老子要读汉以前的先秦典籍。
  从楚国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楚国国都由鄢郢迁都纪郢之后,楚惠王正是在老子辅佐期间,没有了内乱,也解除了外患,摆脱了执政初期“白公胜之乱”的阴影,和平执政长达五十七年,先后灭蔡、杞两国,使楚国再次变的强大起来。越灭吴后,楚国版图向东扩大到了江苏北部。楚简王时期,又北伐灭莒,伐魏,势力到达洛阳以北,〔1〕为楚国立国以来最为强盛时期,以至于韩、赵、魏三国联合都不敢讨伐楚国。老子在楚期间,先后辅佐、训导过惠王、简王、声王、悼王四位楚王,并接待过孔门众多弟子,其中可能也包括孔子之孙孔伋(即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的来访和赠书,接受了他们带来的儒家后学书籍。这些事情楚王室一定有所记载。
  但是,秦亡楚之后,这些记载都被付之一炬,从司马迁到现在,一直没有发现新的记载。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楚国史,实际上是周王室和秦史里面的零碎记载,既不系统也不完整。因此我们很难找到书面材料,来证明上述关于老子在楚纪郢的活动情况。但是,是否凭这一点就可以否认老子在楚国的存在呢?事实上,秦国烧毁六国书籍之后,确实有人想把老子忽悠到秦国去。不是有人说老子到了函谷关吗?但是秦国没有老子任何遗迹,于是,便又编造说老子出关后便在某地坐化升天了。好在郭店楚墓的发掘还了老子的历史真相!
  【综上所述】:老子其人姓赖(通莱),名聃,字伯阳,俗称莱子(赖子),后世尊称老子;老子生于公元前559年,祖籍湖北随州厉(音赖)乡,厉乡于公元前538年迁至湖北荆门(今乐乡);老子曾仕于东周洛阳,先后任周王室柱下史、守藏史,后因“王子朝事件”免官,隐于湖北荆门,著《道德经》、《老莱子》,81岁南迁纪郢并辅佐楚惠王,先后历经惠、简、声、悼四位楚王,公元前390年殒于楚纪郢,生年一百六十九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文化名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