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李勋明

寻山探水――设计监修本土建筑札记 (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港古水利田园改造探源
                                                李勋明
    孟子港位于荆门城南五十里,查《荆门州志·古迹》篇,“孟子港,即建水,州西南五十里,唐孟浩然往来于此,故名”。孟子港为建阳河水系之一,它发源于荆门城西白果树沟,向南流经建阳驿再拐向东南注入长湖,古称建水。河床曲折,潭湾较多,是荆门城南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建水流经孟子港时突然向西九十度拐弯一里之后再缓缓折向东南,与东部四个大垱组成的龙形水系对应环抱,形成一块冲积平原,春夏季节站在孟子港西的四岭山上下瞰孟港平原,稻菽滚浪,水耀天光,烟拂村舍,鸟翔眼底,令人观之赏心悦目。关于孟子港如何因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而名,笔者出生于孟子港边,从小没有发现与之有关的遗迹,唯有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美丽田园风光至今记忆犹新,笔者现将其整理为文,一为存史,二为有心人从中找到孟浩然与孟子港有关依据。下面让我们先从孟子港古桥谈起:
    孟子港古桥由四座高约八米的条石桥墩组成,迎水面为棱形,其棱形桥墩有效分流了洪水,也降低了桥墩的阻水系数。桥面为整体平板木结构,两头用铁链栓在岸上,遇洪水漫桥时,桥面如一块木筏随洪水涨浮而不至于被冲走。该大桥选址实在高明,桥基选择在一道天然石砍上游,有效减缓了桥基被洪水冲刷淘空。另外,孟子港从河岸到河床垂直深度约十五米,而桥墩高度只有八米,再高就会降底安全系数,古人把道路设计为顺河槽斜上,既避免了直上直下,而且有效缓解了桥面至河顶还相差七米落差的人行坡比。这些巧妙的设计可见古人在建桥之前,首先对其地质结构,河道水文等都经过了反复研究勘查。
    与孟子港弯曲对应的龙形水系改造由四个大塘(垱)组成,长四华里,平均宽度约五十米,蓄水量相当于现在的一座小型水库,这条龙形水系头部为“鸟垱”,身部为“长垱”,龙肚有“肚脐堰”,肚脐堰向外延伸部分为“庙垱”,龙尾以下为“幺垱”。
   龙头鸟垱由龙脑、龙角、龙嘴组成,龙口向西临港,眼望不远处的一处港湾土包,其土包人工造型如龙珠,喻蛟龙戏珠。龙口内圈有舌头堰,以象其真。唇上有水渠向前灌溉鲤鱼上水田。鲤鱼上水由三块粮田组成,长约一里,鱼头为七斗坵,鱼身为弯八斗坵,鱼尾是五斗坵,鱼头六斗坵中原留有一堆土象征鱼眼。鱼尾埋有一块巨石,以镇其尾。鱼尾巴后面紧接着还挖有一口面积约五亩的堰塘,名“双堰”。中间用堤隔开,形如两滴水珠,喻鲤鱼跳龙门落下的滴水,顾为神奇。
    龙头与龙身之间的隔断堤为“龙脖堤”。龙脖堤的桥洞象征龙的喉管,却建在龙脖后颈处。老人说清初舒成龙治州时,站在河西的四岭山上看见龙垱塘荷叶在风中翻动,如龙翻鳞,命人将原埋在咽喉处的涵洞移到后颈处,以驯服镇锁其龙。
    龙身肚脐堰处再向外延伸一条回肠水系为“庙垱”,环抱十余户人家,现名为“汪家湾”,长垱与下游的幺垱分隔堤设计为S形,S形堤布置方位为东北对西南向,使南北风吹来的浪滔不直接冲击S形长堤正立面。另外S形堤的布置也巧妙的形成了两只形象逼真的龙腿,可谓巧夺天工。
    龙身下部挖有一条形如男人阳具的水湾,象征蛟龙撒尿,向前灌溉几十亩农田。老百姓称之为“鸡阿子墱”,(“墱”在本地为安装水车的埠墱,这些埠墱的位置也有讲究,不是随意设置的),鸡阿子墱左右有田造型如卵,俗称“龙卵子”。“鸡阿子墱”和“龙卵子”在当地男女老少祖传叫习惯了,也没谁觉得不好意思。
龙身的背部有一块荷叶岛地,名“蒋家台”,《荆门州志》有记。蒋家台四面环水,护城河直径约四百米,土城高筑,林木森森,房屋掩隐,台内有田数亩,只有北边一条路可进出,古代装有吊桥。记的小时侯进台玩耍,房屋古朴,石墩散落,禽呜下上,野兔出没,风景宜人。
    孟港田园是古人创造天人合一之境的结晶,其中一路、一桥、一田、一堰、一屋都是围绕最佳人类宜居环境而规划。特别是路不求直,田不求方,屋必靠园,门必朝塘,全其自然,融其地理。如桥不求现,行人走到河沿才见其桥。从老蒋集向西走龙脖堤,沿鲤鱼肚,双堰,过孟子港桥两里多路,处处都是景观。庞大的龙垱水系改造更是有机融入了华夏民族奉龙崇龙的美好愿望。且工程浩大,非一二代人可以完成。然而在这些优美的田园景观,在近半个世纪的战乱人祸中所剩无几。数百年的老屋被拆除,上千年的古树被砍伐,房屋随意乱建,道路随意改线,河坡随意种植。古朴的孟港石桥在修公路截弯取直中被推倒上移百米。龙垱水系被随意筑堤分割成若干块,龙口舌头堰崩入港中,龙身与龙尾的S形堤被取直。蒋家台在文革中护城河被改田填平,城廓消失,面目全非。昔日孟子港中的清流穿石,鳘伏沙滩,龟栖绝岩,龙垱中的野鸭戏水,跃鱼飞燕,绿荷摇曳,只能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逝去而永远逝去!
    最后再回到孟子港与孟浩然的话题,《荆门州志》既然记载孟子港名源于“唐孟浩然往来于此”。可以推断孟浩然当年一定为孟港当地做了点什么,那么他究竞做了些什么呢?孟浩然为襄阳人,曾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受荆州长史张九龄所邀为幕府,时间很短,不得意而离开。笔者认为,孟子港地处古沙洋至当阳的通道上,东距岳飞城六华里,西行四华里便是昔日与当阳玉泉寺齐名的普安寺、赵家庙。孟浩然回襄阳走旱路也必经过这一带。他喜欢游山玩水,当他经过在这块河围龙抱之地时,必为其美丽田园风光所吸引。估计他在孟子港曾经侨寓过一段时间,甚至为孟子港的环境改造出过力,说不定该田园攺造为孟浩然所设计亦未可知.否则,后人是不会用他的名字命地名的,百度搜索中有"孟浩然在孟子港解梦,有感而发,捐资筑坝修桥"之语,虽不知引之何处,也许与之有关。
175210w0jjo89afofc0zj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仙居“蔡氏节孝坊”话廖氏
                      李勋明
    在荆门城北仙居老街还矗立着一座古老的 “蔡氏节孝坊”,全青石结构,雕凿精细,特别是横坊梁上的十几个镂雕人物栩栩如生,叹为观止。“蔡氏节孝坊”于二00八年三月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节孝坊”也是目前荆门地区唯一在原地保存完好的明清石坊。该坊是清朝中期仙居廖氏一族兴旺的历史见证,因为在封建社会,你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官府是不会给你立牌坊的。
   乾隆版《荆门州志·坊表》记载:〔节孝坊〕为廖恺妻、节妇蔡氏立,在州西北仙居乡。笔者实地考察牌坊上的文字记载,发现其的确如州志所载,且比州志记载得更为详细。该牌坊为清乾隆十一年朝廷批准旌表本乡节妇蔡氏、十二年建造完工的,距今267年。牌坊正面坊顶檐石匾刻:“敕命”  上额枋刻:“旌表儒士廖恺发妻蔡氏节孝”,牌坊背面坊顶檐石匾刻:“恩荣”  上额坊刻:“闺中完人”。
    牌坊左侧刻文为当时的湖北巡抚开为于乾隆十一年所书,其文略曰:“监生廖世纁母蔡氏为子为孙,两世重任,并荷一肩;读养育要,于成节同。该州知州舒成龙看得节妇蔡氏出自名门,于归望族。鸡鸣交警,雅擅郑女之风;鸳鸯分飞,坚持陶婴之志。两世舅姑之养葬,尽礼尽哀。方徽足式,令范堪嘉。臣谨会同湖广总督臣鄂、湖北学正臣宋,合辞具题,伏乞皇上霁鉴,敕部核复施行。乾隆十一年二月日奉旨该部议复,礼部议复,得节妇蔡氏守节尽孝,荼苦堪怜,抚孤劬劳,椒辛可悯。应如所请,准其旌表”。
      牌坊右侧为蔡氏的儿子、监生廖世纁于乾隆十二年冬月撰写的刻文,其文略曰:“母蔡氏系本州望三图儒士蔡敬昌之室女,十九岁嫁廖家。二十五岁夫亡。现年六十岁,已守节三十六年,抚孤报夫,择严师教子,奉伺双亲,又为两辈舅姑迭丧尽礼,躬亲纺织,耜供馆谷,劬劳倍至”云云。
      最近,笔者搜检廖氏族谱,在上面查到廖世纁及其写的序文,可与州志相证,可见无虚。荆门权威史料《荆门直隶州志》中有多处记载廖姓人物,分别载于选举、孝友、懿行、忠义、节妇、孝女等卷,如其中一处这样记载:〔廖代楼妻李氏〕年二十四楼故。氏冰霜自矢,守节五十三载。经查阅廖氏族谱,李氏为蔡氏次孙媳妇。而最为可歌可泣的是州志《忠义》篇中记载的廖绍斯,文中说“壬午之变,守城绅士二百余人皆先有死志,盟于大成殿,临难死节,无一屈者”,廖绍期即是遇难二百余人之一。
     荆门城北仙居廖氏自明洪武初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李子桥迁至荆门,开基祖为廖必达。始居荆门老莱山庄,转迁上泉,再迁盐池武陵定居,后逐渐开枝散叶,分散于本土各地。荆门廖氏发迹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仙居乡东南的武陵坪,亦称松坪,目前称廖坪。松坪原有一奇特古松,远近驰名,该松腰围粗达三米,上分三枝,两枝向北,状如龙尾,一枝向南,形如龙头。远望之,其松冠如平檩,昂首向南,蔚为奇观。廖氏仙居始祖廖必达死后择葬于此松东侧百米处一块人称“罐头尖”的穴地上。此地脉发之许集蜂子山,前有仙居河环绕,人称千年吉地。也许廖氏得神松灵地之瑞气,从此人丁兴旺,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乾隆时期人才辈出,在仙居一带成为望族,故廖氏后人一直以始祖廖必达葬廖坪老松吉地为荣。
    今天,廖氏家族遍荆门本境大部分乡镇,较为集中的除仙居乡、团林镇外,还有栗溪镇、石桥驿镇,拾桥镇、李市镇,钟祥市双河镇、长寿镇,遗有廖家大湾、廖家畈、廖家咀、廖家祠堂、廖家冢子等地名。
    在马河镇铁坪村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廖家湾,其建筑为五正五厅,座西北向西南,墙体为青砖结构,根据主屋墙壁上镶嵌的一块砖雕文字记载该屋修建时间:“厅屋,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修,正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修。”距今250余年。   
    奇怪的是这么一栋青砖大瓦屋正面却无大门。笔者第一次去参观时,发觉该屋是从左厢房另辟了个小院开大门,笔者察其周围山势,发现该屋前面明堂狭窄,右方有一高峰耸立。根据中国传统建筑风水学理论,位于房屋右边的护山为白虎,位于左边的护山为青龙,白虎代表财帛,青龙代表人丁,民间有“宁让青龙高一丈,不让白虎抬一尺”之说,右白虎过高必克主。故断定初建者将主屋朝白虎方,大门向青龙方,是既想旺财又想旺丁。
   笔者两次去廖氏老屋考察,对主屋作了绘图丈量,主屋五正五厅,宽20. 5米,深16.7米。特别询问了住在隔壁现年67岁的廖君家,老屋为什么不开大门,他解释说是“犯煞”,但又说不出道理,我便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学理论给他解释了一番。通过了解廖氏家族发展情况,实践证明廖氏老屋只从修建后,不乏招婿延续香火,可见地理环境对人居影响多么重要。根据调查,廖氏老屋始祖为清初一廖姓夫人带着三个儿子来老屋南(现竹林)搭草棚而居,于乾隆年间才修建了该屋,到现在究竞传了多少代,廖君家没说清楚,仅他知道的,他们曾祖父是学武的,名廖良成,生廖盛山,廖盛山生廖启慈,廖启慈招邓仁杰为婿生廖大云、邓祖华(现市康复医院院长),廖大云、邓祖华又将老屋卖给廖启友(生一子一女)、廖启香(生一子),都学业有成,在外谋业或定居。
   廖氏老屋是本土传统民居建筑精华之一,总结其建筑人文历史有助于我们今天创建更好的天人合一生存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境内羊角哀和左伯桃典故探源
                                     李勋明
      
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其实,羊角哀和左伯桃的事迹在荆门也有重要历史遗存,如沙洋县五里镇就有两处左冢墓地和一处纪念祠庙,名“羊角寺”。

      一、严店楚墓左冢:俗名“左冢子”,位于沙洋县五里镇严店村,该地原为左冢村,当地世代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伯桃之墓。该冢坐西向东,南北各有一附墓,文物部门将其定为1、2、3号墓,中间1号墓最大,高8米,直径50米。两座陪葬墓,南为2号墓,高4.3米,直径20米。北为3号墓,高2米,直径23米。一九九九年修襄荆高速公路时,左冢被确定为取土场,二000年七月,由湖北省文物部门组织对左冢地进行了勘探挖掘,三座楚墓除北墓3号墓未被盗,其余2座皆被盗掘,共出土随葬品557件(不包含盗洞和填土中的遗物),其中主墓出土452件,两座附墓出土105件。所出遗物包含有铜、铁、金、木、竹、玉、石、陶、骨、丝、麻、革等。三墓的人骨经鉴定为两男一女,其中1、2号墓为男性,3号墓为女性。

     关于左冢墓主是否为左伯桃,因三座墓中皆未发现可以确认墓主身份的物件,文物部门只好根据包山楚墓出土规制推断左冢墓主的身份应为下大夫,2号和3号墓的墓主皆低于一号墓。大致判定左冢下葬相对年代为战国中期(公元前320-前300年之间)。由于主墓被盗.三座墓均无墓主身份文字记载,故文物部门认为左冢为左伯桃墓缺乏证据。那么,民间为什么一直流传该墓为左冢呢?该村周书记说,左冢子远近闻名,未挖掘前,由于左冢地势较高,几十里外都能看见,同时他对左冢子被取土挖为平地而惋惜。所以左冢楚墓究竞是不是左伯桃墓还是一个悬案,有待继续考证。

    二、合河口左伯桃墓和羊角寺:合河口位于今五里镇草场街南约3公里。查《荆门直隶州志·古迹》篇:“〔左伯桃墓〕州西南九十里诸村合河口,〔羊角哀墓〕附。原有祠,居民改作东岳庙”。《荆门州志·古迹》篇记载:“羊角寺在州南九十里。春秋时,燕人羊角哀、左伯桃相友善,闻楚王贤,往归之,过此乏食,值雨雪,寒甚。伯桃乃并衣与角哀,而自入空树死。后角哀贵为楚上大夫,乃言于王,备礼以葬于诸里村里合河口内,后角哀返此地,不忍独生,自经死,后人立寺祀之。”《荆门州志·坛遗》篇也载:“羊角寺在州南九十里诸里村,故为羊角祠。唐龙光居士施基重建,元至大元年,华林禅师开山,明洪武十六年僧一静重修,弘治间乡耆陈思淳加修,国初教谕刘胤吉改祠为寺,装金容。乾隆十年彭商哲四十无嗣,祷神生子,修而新之” 。

    按照《荆门州志》记载,笔者曾经三次到实地勘察,羊角寺坐落于合河口西北约200米处,四周有护城河环护,其建筑为明清二进式四合院布局,前后进深约3 0米,宽约19米,占地约800平米。庙基大体保存完好,前厅、主殿、左右厢房俱全,墙壁全为青砖斗砌,主殿及右厢房剩下部分残墙。住在庙旁的彭氏兄弟很可能就是州志中所记乾隆十年修庙的彭商哲后人,彭氏兄弟介绍,庙基下埋有不少石构件和古碑。关于《荆门州志》上所记合河口有左伯桃墓,询问彭氏兄弟和村民,他们说那座墓名叫“夜嚎冢子”,每逢阴雨天,或夜深人静之时,经常听到墓冢周围有人的哭泣声,人们说那地方阴气重。至于“夜嚎冢子”是不是左伯桃墓,村民们说不出所以然。所以今天我们如果怀疑合河口“夜嚎冢子”非左伯桃墓,那么《荆门州志》作为地方历史权威史料,为什么有三处记载其事?看来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初见西汉刘向的《列士传》,后演绎出多种说法,《文选》《独异志》《六朝事迹编类》等皆有记述,特别是宋元以后出现多种版本。明冯梦龙《羊角哀舍命全交》最为生动。综述其大意:春秋时,楚元王崇懦重道,招贤纳士。左伯桃闻楚王慕仁好义,乃辞别乡邻,径奔楚国而来。途经雍州地界借宿,遇羊角哀,当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话学问,终夕不寐,结为弟兄,同奔楚国。行至粱山,盘赉罄尽,衣服单薄,寒风透骨。左伯桃将干粮和身上衣服脱与羊角哀,让羊角哀继续前行,自己则钻入一枯桑洞中避寒,受冻而死。羊角哀来到楚国,上大夫裴仲到馆中考试他学问如何,羊角哀对答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元王,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角哀首陈十策,皆解当务之急。元王大喜!拜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彩段百匹。角哀拜谢流涕,将左伯桃脱衣并粮之事奏知元王,元王遂赠已死伯桃为中大夫,差人随角哀同去厚葬伯桃。羊角哀回到与伯桃离别的枯桑之处,见伯桃死尸尚在,大哭。呼左右及乡中父老厚葬了左伯桃。是夜左伯桃托梦给羊角哀,说自己在阴间受荆轲欺侮,说坟地与荆轲墓相近,荆轲每夜仗剑来骂伯桃乃冻死饿杀之人:“安敢建坟居吾上肩,夺吾风水?若不迁移它处,吾发墓取尸,掷之野外!”羊角哀闻言,拔刀自刎左伯桃墓前,与他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是夜二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喊杀之声,闻数十里。清晓视之,荆轲墓震烈如发,荆轲白骨散于墓前。墓边松树,连根拔起。乡老大惊,都往羊、左二墓前,焚香祭拜。

    冯梦龙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地点在雍州地界,而且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也变了。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有楚元王呢?对这些“变幻”,冯梦龙也曾说 “姑妄言之”,听者也只能 “姑妄读之”了。查全国史料,关于羊、左墓,还有濮州说,据《濮州志·古迹》载:“羊角哀墓在张大人庄东,墓前有碑” 。在今山东菏泽鄄城县东北20公里的箕山镇李胡同村南250米处,1979年还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春秋时此地属齐鲁,楚王就算再惜其忠义,也不可能跑到异国去为左伯桃建墓,因此濮州说站不住脚。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荆门境内这两处左冢是否为左伯桃墓,羊角寺究竞建于何时?这个悬案还要继续下去,今天,我们能够把现有的这笔文化遗产传承光大就足够了。
                                                             见荆门日报2013年7月14 日版

173246ave08nuzdhncqjz2.jpg


173248ls8p8sa2q57sw720.jpg


173242vae16s7e164h4s10.jpg
羊角寺遗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荆楚门户”与“荆襄古道”浅述
                                         李勋明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是唐代诗人王维对荆门的真实写照,荆门为什么称“荆楚门户”呢?正确的解读应该包涵两个荆门,即现在宜昌下游长江边的“荆门”和荆襄古道上的“荆门”,两座荆门均处于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度落脉地带,一座据水路,一座据陆路,历史上其军事战略位置险要,“西控巴峡,东连鄢郢,南捍江陵,北接襄邓,水通江汉,山连巴蜀”,昔楚人“毕露蓝缕,辟在荆山”, 先占据江汉,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然后逐步向四周扩展。势力范围北至郑州洛阳和山东的泰安,西至四川宜宾、达州、汉中,东至江苏、浙江、福建的东海之滨。南至湖南的宜章、广东的英德、广西的梧州。楚国疆域到楚顷襄王十八年,领土周长超过一万五千里,横跨中国南域。
       荆襄九郡为楚国核心区,荆襄九郡,即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故以此相称。东汉初,荆州置七郡,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荆门则位于荆襄九郡中原至湖广的陆路通瞿咽喉,《荆门州志·疆域》篇叙曰 “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明大学士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荆门州者,故荆州府北鄙也。古称东南形势,荆襄为吴楚上游,襄阳北距宛洛,荆州西控巴蜀;而荆门界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胁,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胁,故称荆门,言隘地也。”
       张居正以上言论精辟阐述了荆门雄关隘地的重要性。楚地在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三楚划分即: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 ;彭城 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亦称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苏州曰东楚。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南湖北一带地区。,
       荆山之阳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步成为人类宜居的州(荆州),张居正说荆门为“故荆州府北鄙”之门,故荆门不仅是荆襄之门,也是荆山山脉向江汉过度之门,由于它地处楚国核心区荆襄九郡的重要战略位置,因而也是楚之户。不过它应指东西两个荆门。
         荆襄古道:又称秦楚古道,它是古代西安、洛阳通往中国南方的陆路大道。从长安翻越秦岭,通往南阳、荆襄以至江南、岭南。始辟于商朝末周朝初,荆楚部族首领鬻熊受封于荆,在率族人自关中移居江汉时开辟此道。周秦汉唐时秦楚古道在诸驿道中地位仅次于潼关道。唐代此道大致经行路线为:自唐长安城东行,过灞桥后折向东南,经蓝田关翻越秦岭梁,顺丹水支流七盘河下至黑龙口,折东行经商州、丹凤县后出武关,又东经商南县富水镇出今陕西省境,经西峡县、内乡县至南阳,秦楚古道经历了初建到逐步修建完善的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秦朝初年至秦末时期修筑,起始长安,终至秦岭终南山,绵亘三百余里;第二阶段为东汉西汉王朝时期修筑,从陕西至湖北襄阳,长约五百公里;第三阶段为三国时期修筑,自湖北襄阳起经荆门江陵纪南城,长约一百五十公里。
         荆襄古道(荆楚古道),在湖北荆门境内线路最早是从荆山脊向南至荆州,后逐步东移。到明清时,从北到南为:北道十铺:自州前铺十里十里铺,又十里子陵铺,又十里上泉铺,又十里白獐铺,又十里三陡铺,又十里石桥铺,又十里桐树铺,又十里乐乡铺,又十里火食铺,又十里班竹铺,又二十里钟祥县界属丽阳铺。自州城至丽阳驿一百二十里;至宜城二百一十里。
         南道十三铺:自州前铺二十里掇刀铺,又十五里黄岭铺,又五里团林铺、又十里鸦陂铺,又十里新店铺,又十五里五里铺,又十五里建阳驿掘港铺,又十里十里铺,又十里左溪铺,又十里四方铺,又十五里花栗铺,又十五里枣林铺,系江陵县属。自州城至荆州江陵县,一百八十里。
      明清时期,荆门境内设有四个驿站。其中,荆山驿在荆门州北关街皇华馆旧址,即马王庙。至乾隆八年丞裁,驿即归州兼管。后来,州牧舒成龙修复古署后,即择署西官地复置荆山驿。内建更房一间。数武又建二门三间。仓三间。二门之西,建外马房三间。二门之北二十丈,建马神庙三楹。于庙左建二楹,右建五楹,为差房、厨房、料房之用。西边一带建马棚二十四间,分为四槽喂养马匹。马神庙之后、二门之西,俱留敞地以堆马草。建阳驿,兼管建阳司巡检事。在荆门州南九十里,今沙洋县西,署在街西。渐圮。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旧有建阳司废署,在建阳街东。乾隆十二年裁司,归驿兼管。遂以司署并驿署基,一并详情变价迁建于新开十字街之北。在州牧舒成龙捐俸帮助下,于乾隆十四年告成。共建衙署门屋二十七间,马厩二十二间。复附建社谷仓六间于头门内。石桥驿,在荆门州北六十里。额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衙署门屋共十八间,马厩如之。附建设谷仓三间于后。丽阳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今钟祥西北。额设马匹、马夫、工食、工料银与荆山驿同。衙署门屋共九十间,马厩如之。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天荆襄古道已被焦枝铁路,襄荆高速等公路所代替,其线路在明清古道上又有所东移,一些古道和集镇随着道路的东移改变和消失,但是它的历史却是永恒的,最后让我们用清朝诗人周化龙咏荆门的一首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南东江汉岭纵横,形势高低雨后明。
                万斛灵源来蜀国,一条官道上襄城。
                波澄荇藻秋悬镜,旗闪蛟龙月照营。
                文运武功齐震叠,望中屈指细权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探寻南漳冯、陶古宅及辛亥革命元老冯开濬墓记略
李勋明
      南漳县坂桥镇一带的深山中至今还保存着几十处古色古香的老宅,笔者曾经多次去考察,每次都有新发现。二0一五年正月十六日,在民居爱好者郑先生带领下,我与何伦导演一行四人从荆门出发再度到南漳考察民居,准备把冯氏老屋和陶氏老屋拍摄成资料留存。我们于上午十点多钟先到达雷坪村陶氏老屋,因为以前去过两次,住户们对我们都很欢迎,陶氏祖屋右上方老宅中的王启汉与我同庚,纯朴热情,有问必答。
       陶氏古建筑群座落在一块群山环抱的盆地中,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上坪、中坪、下坪,陶氏建筑群位于上坪。房屋保存较完整的大约还有近十套。青砖黑瓦,马头墙,高低错落,“明三暗五”式结构,均为三进三楹或二进五楹四合院,总计大小房屋约100余间。很多精美石雕、木雕在文革破四旧中遭到破坏。如大门匾额被铲除刷白,写上“兴无灭资”之类的宣传标语,至今犹在。现住户大多是土改时镇压地主后分得的,有的一套房子住有五六户,到现在已历三代以上,大部分都已进城或迁走,多为留守老人。邻居们以为我们是上面某些单位来的人,一个个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房子被挂牌为文物保护单位后,不准建,不准折,再不维修就要倒塌了。一位老大娘拉着我们去看她住房内摇摇欲坠的檩椽和墙壁裂口,一面唠叨一面流泪,希望政府能给些维修补贴资金。我们除了惋惜,无可承诺,唯一能做的只有多拍摄一些图片留存。
       考察拍摄完陶氏古宅,赶到冯氏老宅时,已下午二点,冯氏老宅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原为鞠姓人家所有。坐北朝南,为三间二进结构,正立面三套连为一体, 3个大门,分为西大门、中大门、东大门,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大小房间100间。建筑风格系徽派与本土风格相结合。门窗、板壁等均雕有人物和花鸟等图案。大门台阶高约1.3米,门框、门槛为青石组合,门框石高2.7米,宽0.4米,厚0.3米。该建筑靠山(玄武)形如元宝排列高耸,前面的朝山状如笔架,古人认为笔架山是最好的朝山,易出文人。不过,该朝山与主屋相距太近,又是白虎回头,导致明堂狭窄,易常移主为宜。
      一妇女告诉我们,真正的冯氏老屋有好几处,并向右指点,说那边就有一栋。我们很快找到了那栋冯氏民居,该建筑为四户两正三进建筑。站在屋前四顾,群山形来势止,场气凝聚,实乃天人合一之地。按照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评析,此冯氏建筑周边地理条件优于三个大门的冯氏老屋。我用罗盘界定座向,该房屋座亥兼乾,七十二龙为丁亥对辛巳,即座西北向东南。住在老屋右边的户主王启汉告诉我们他于十三年前花四万多元买下该屋,从北峰村搬到这里居住,我恭贺他能拥有这样的风水宝地是他一家的福报。他很高兴,说有人曾经要出20万元买走他大门左右的那对精美抱鼓石,他坚决没卖,可见他知道其文物价值。
      冯氏老屋几个大门上原都有题字匾额,文革中被粉刷覆盖。王启汉夫人拿出抄录的文字,分别曰:“大树云连”、“ 德纪西合”。王启汉介绍这幢房子是辛亥革命名人冯开濬房产之一,其匾额题字很可能是冯老先生所书。并告诉我们冯死后葬在果木冲覆盘山,墓地风水奇特,北风呼啸,燃放一根蜡烛于坟上,火焰安然无恙;即是大雪纷飞,雪一落在坟上便自化。并说冯的墓碑上有毛泽东和周恩来题字,我觉的好奇,要他带我们去看看。于是他父子俩骑摩托车在前面引路,行驶约三公里便到了果木冲。车停在山脚下,我们向上爬了约半小时才找到墓地。冯墓座乾向巽,即座西北向东南,所葬之山确实形如覆船,四面群山呈莲花状环抱,实为一块莲花形风水宝地。墓在山脊中端偏左位置,坟前墓碑高约一点五米,宽约0.8米,厚约0.2米,正反均刻有碑文。正面碑帽上篆刻曰:“民主高士冯府君墓志”。碑帽背面隶刻曰:“永锡尔类”。细看碑文,前面为墓志,后面为冯氏家族简介。前后碑文中并没有毛、周题字,可见王启汉所言为讹传。该碑为一九六二年腊月二十八日立,即冯开濬死后十二年由其孙冯应桂撰文书丹。
       根据冯开濬墓碑文结合其它相关史料,冯、陶二姓从明朝中叶开始落籍坂桥巡检一带,经过七八代人毕露蓝缕创业,逐步成为方圆百里望族,到民国初年达到了强盛时期。他们世代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规定,没收地主五大财产分给农户,有的甚至被枪毙,冯、陶二族一败如灰。
       通过冯开濬墓碑文和相关记载,冯开濬生于1870年,字哲夫, 1878年入私塾,1890年求学于南漳学宫,1893年赴襄阳从李熙园先生读书,清朝拔贡、侯选通判。后留学日本,1903年毕业回国,任省城(武昌)幼稚园附设女子保育科堂长。1904年8月,到江苏办学,同年12月又被调入湖南蒙养院任监督。1907年调冯到南京办学,1908年又由南京调回武昌,任模范小学校长。冯倾向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首义前夕,冯正在视学宜昌,闻革命党人将起义,急还武昌。起义炮响,冯积极拥护。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初,冯被陶德昆推举为内务部长,副总统顾问职务。辛亥革命失败后,冯开浚致力于“实业救国”,与友人合作在南漳铜绿山开采铜矿,因缺乏资金技术,未能成功。继而在南漳羊角山开瓷矿办瓷厂,因产品质量粗劣被迫下马。1917年与友人赴大冶开煤矿,又因物资不足,中途停办。1921年,湖北教育厅调冯任湖北省立襄阳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经过再三敦促,勉强赴任。1927年3月抱病辞职归里,种花、读书著文,编纂《素园文集》五卷,收入其一生诗文。
        1946年6月,刘子厚率江汉军区警卫团和地方干部突围到南漳,9月在肖堰的幸家坪小学成立第四地委和第四分区,活动在板桥、巡检、峡口一带。冯开濬两次邀请部队首长刘子厚、黄民伟、文敏生等到他家作客,并协助部队争取地方的上层人物。1947年部队离开板桥后,冯开濬识时务,土改开始前,他就动员子孙们主动退庄,减租,交出了田地房产。冯开浚因为是辛亥革命元老,政府对冯开浚个人住宅和财产给予保护,据说有一孙媳乘机将财宝藏在冯开浚的卧室,被冯发觉后搬出来放在院内,并通知政府来人收走。1951年,已升为湖北省人民政府组织部长的刘子厚邀请其出席省政治协商会议,任省政协委员,冯至襄阳因病而返。1952年正月逝世,享年82岁。
       冯开濬生前曾自撰一联,嘱咐子孙在他死后刻于他的墓碑上,其联曰:“天上亦昏昏那异人间休乘黄鹤升仙去,生前犹寂寂宁论死后孰遣青蝇作吊来”。读其联,足见冯开濬生前忧忧不得志的悲愤之情。翻译为白话文,大意说:唉!天上已昏暗无光与人间一样混沌污浊了,休想还乘黄鹤升天成仙去觅干净之地啊!我生前不合俗流,孤独寂寞,死后更不想有谁遣知己来凭吊我了!
         纵观南漳民居和冯、陶老屋,建筑风格与江汉平原的古民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是五正五厅或三正三厅四合院布局,不同点是南漳民居都选址在群山环抱的收藏风聚气之地,结构设计充分考虑到适用安全,建筑由前向后层层推进,左右对称,前厅多为假两层,每套四合院或独立,或相连,正面显得高大气派。每楹台阶数为5步或7步(五步喻五子登科,七步喻人日,天地四时人之始也)。门楼为凹形,墙体、天井、门框、台阶就近采用山上的石材,墙体下半部尽量用条石或青砖砌筑,无不体现了古人的建筑智慧,堪称鄂中地区民居建筑之精华。
        世事沧桑,岁月流逝。冯、陶老屋见证了两个家族的荣辱兴衰,不知道在风雨中还能挺立多久。 210012xlrcr0zlhll39lh9.jpg

210028wgjlgpaep9zmfmjt.jpg

210233y1b89d1f93k973i9.jpg

210500p3p0g2rphhbrbprg.jpg
陶氏主屋右边的一幢房子。明三暗五,三进两重天井,室内一重比一重高,三重屋面却基本是平的。用前面为阁解决,利用率极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漳辛亥革命名人冯开濬墓碑文
           
      君讳开濬,字哲夫,清附贡生、孝廉方正,侯选通判,历任各学堂校长监督及省视学。入民国曾任临时内务部部长及副总统顾问职。晚年人民政府特邀为省人民代表任以政协委员会委员。平生志趣高超,已于七十自序中言之详也。□□兹将侍侧左右亲所闻见者略述其言行梗概勒于石,俾后世有所仰慕而不忘记。府君常诏子孙言曰:“吾家自大高祖德崇公以孝友勤俭起家,泽以诗书,兹□襄矣,汝等不守先训,恐一败不复振矣!”又曰:“古人立教有六;行、道、孝、友,次睦姻,次任恤,盖夫有不孝友而能睦姻任恤者,亦近世所谓有好家庭始有好社会也。”溯府君自游学日本,归省垣,毅然引为已任,家中子侄昆弟前后从往者十数人,颇极一时之盛,教育诸费多一身任之,培养子弟首开一家风气,不独南漳人士尊慕及他县友人知羡为罕见。中间两遭家难,吾祖父丧也,闻讣恸哭,星奔逾百日迄于葬不茹,晕其居百日,此事在古为常,在今为罕,况已届五十之年,可谓孝矣!其大事一酌于礼,其祖母丧也,适以简任职,觐见京师,闻讣即行不俟分发,有友劝其少俟者曰:“若是则我何以为人其居,吾嗣父及种□□容商榷,□改易陋俗,俾家遵行,府君持己素以清操自厉,历县校务经费支出,一钱不苟,平居虽困,约不肯妄有所求,用人也,□□讨者虽委自大美,亦必以操行为恒,有污迹者亦不肯有瞻,徇必忠告而善导之。府君外柔而内刚,貌若怯而实沈雄,辛亥武昌首义,长内务三阅月,当北军未攻夏口,汉阳相继陷,炮击武昌都督府着弹起火,各部员散走,惟内务部与军务部未动,府君毫无怖畏意,日与监察处要人筹守城策出,丰储仓谷百余石,设平粮局于四城以济难民。一弹飞落庭内辛未裂,部属相顾失色,私语曰“部长不走,将置我等何地”,府君闻之,谢曰“好之为计,不相强也”,而部属七十余人,无一人行者,其廉顽立儒,义胆忠肝之慨可风矣!其它谊行难以尽述。慨自孙中山革命失败后,军阀混战,瞻彼四方□□靡骋,愤世之污,洁身以隐。终日宛坐斗室乎一编不释,课孙莳花,或观山水著文章自娱,又手拓地数丈,杂植花木,名曰“素园”,盖本于君子素其位而行,以无入不自得之乐,倘佯其中,触物怡情,恬淡养年,卓古遗民风。甲戌岁季,弟应相亡男,因奉养维艰,迎二老养于阳坡新宅,府君虽饱经忧患,耄耋而神朗犹健,仍课孙养花,整文稿不辍,篡有《素园》文集五册藏于家。一九四六年冬,新四军游□□□,府君视其军士秋毫不犯,不似国民党军政扰民,便竭力支持解放战争,时有党政首长至家相邀与畅言当时人物之败及历代政治之改革,人服其有胆有识。解放后,部长刘公子厚特邀出度省人民代表会议,八十衰翁欣然勉至襄阳,因舟汉隔便返,常以为憾!土改提议宜保存固有文化古典及名胜古迹,慎立学校,教育宗旨祛私利,知人善任等,府君于一九五二年夏历正月丑时弃养,享年八十有二,是日竭葬于果木冲覆舟山之巅,乾山巽向,遵遗命也,呜呼!四十载于兹。不肖慵拙录于右,斯习活人,术有愧良医,继志无才,德业有亏,谨拾行事□或乖遗不德,莫□悠悠我思。         
                    注:碑幅刻:“民主高士冯府君墓志”              
                                                                  (李勋明于乙未年正月录)

冯碑背立面文:
府君曾祖讳曰:持公,庠名达璋,监生。妣王氏。王父讳孟瑾,公字琼树,增生。妣李氏、杨氏。
显考讳宗良,公庠名建元,字心斋,增贡生,葬爽马寨大围,妣陶氏、黄氏。
兄弟九八。先兄开治,配罗氏。三弟开润,年二十未娶,殁。四弟开濂,配陶氏。五弟开泗,配陶氏、郭氏。六弟开淀,配陶氏。七弟开潢,配朱氏。八弟开澜,配秦氏。十弟开洛,配陶氏。十一弟开涤,配朱氏。
女,兄弟三长;适配陶勤,伦次适朱景刚,季适罗光地。
先妣刘太安人,生男;兄弟三,长兄应栋,国立第一高等师范毕业生,妇陶氏,徐氏。先亡无子。季弟应相,纯静好学,继亡,遗一女,妇陶氏。兄弟均立,男,长子举良为嗣,男,应桂,出继伯父,因季弟应相亡,兼祧本房,妇陶氏、余氏。
男孙举银,妇陶氏。女孙举弁,玖任黄石市完小教导主任,校教师,因公惨亡,妇陶氏降服,孙女举范、举琼,从子十三人。应檄边氏,应格余氏,应□陶氏,应桐陶氏。应本陶氏。应槐陶氏。应□木氏,应榕、应柄、应模,秦氏,应林。
从女十六人,从孙男十一人。举洋、举灯等
从孙女祖亭、祖勤。曾孙男祖亮、祖平、曾孙女祖宁、祖勤、降服曾孙男祖格,曾孙女祖定。
墓联系府君生前所作,嘱刻墓石,故载之。
奉祀男应桂谨志并书篆额

两边联:
天上亦昏昏,那异人间,休乘黄鹤升仙去,生前犹寂寂,宁论死后孰遣青蝇作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划中的东宝山云烟阁
一、设计依据:根据二00八年荆门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东宝山公园总体规划》,二00九年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荆门市东宝山公园建筑设计方案》所设计的云烟阁方案,
二、建筑地点:东宝山北山头,阁高16.9米,含铜葫芦宝顶通高约21米,登临其上,俯瞰阖郡。建成后将成为荆门城市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三、功能定位:城市人文景观建筑,市民休闲游览地。
四、文化内涵:东宝山自然人文景源丰富,历史人文遗存有东宝塔、千佛寺、普慧洞、读书台、东山书院、升天塔、白云楼、青龙观等。云烟阁选址在荆门古城水口之地,南邻青龙观,北瞰升天塔。文化内涵布置将与升天塔、青龙观相匹配。

145917ekwm9clz4y5fh10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4913zkdvygc9vxyphyv5.jpg
从卫视图上看屈家岭遗址地貌形如一只伏地吐哺的金蟾,轮廊分明,跃跃欲动。俗语云“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其蟾形地貌是自然天成,还是人为改造,或者蕴涵其它玄妙,不得而知。

            不合理利用“中国农谷”魂中之魂屈家岭文化是愚昧
    说实话,只从荆门打出“中国农谷”大旗后, 我想屈家岭遗址应该是“中国农谷”的魂中之魂,政府一定先期作了规划建设,以便于舆论造势和上面来了客人去参观,前不久应屈姓之邀,冒雨参观了屈家岭文化遗址,看到那里破败的环境,不勉为“中国农谷”的这个魂中之魂而伤感,也实在惊诧!难怪上面来人,大多不愿带去呢,如此境况,我们有脸带去吗?
       那棵老柏树越来越凄凉苍老!
      岛上部分住户将土地承包给四川人后,他们在遗址屋前屋后,周围坡上、坡下、塘边,河边见缝插针垦地种包谷,导致水土破坏严重,冬季环境会是一派黄土岭!
      青木河由于喂鱼污染非常严重,臭味扑鼻。
      赫赫新石器文化遗址,位居煌煌中国农谷核心,环境如此恶化,令人遗憾!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说那地方属于文物保护范围,不能动。不大规摸建设,整治环境,让游客来有看点是必须的。
     不合理利用屈家岭文化遗址这个“中国农谷”的魂中之魂是愚昧。老夫吃咸萝卜操淡心,建议如下:
     1、规划建设不能有现代元素。现在新修那个观景木棚格调,古不古今不今,建议作仿真茅草处理。
     2、游客进遗址参观还是走老路过青木河堤为好,让游客笫一感觉有水、有田、有老屋,,,
     3、用本地所产的自然青石片把遗址上的禾场及道路铺面,保持古朴原始。
     4、对屋前屋后的垃圾杂物要清理。
     5、遗址上还有三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土墙老房子,这是非常珍贵的江汉本土民俗建筑遗产。在我看来其价值远超几幢现代高楼大厦,若整旧如旧,打造成民俗博物馆,会比新建的博物馆更真实,更能与遗址历史底蕴融为一体,更能吸引游客。对遗址上现存的老房子要抢救性维修,禁止折迁盖新屋,整旧如旧,保持原貌,土砖墙面要作防渗防蚀处理,避免继续被风雨腐蚀风化,屋面加固保持原状,拿出一两幢做民俗馆,扶持住户转产不搬家…………。
    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172815zn0pspubvz4bg8wu.jpg.thumb.jpg


173037f1849wssq2xq1wxx.jpg
遗址上的禾场道路选用此屋门前样式的自然青石片铺设(当地有产)
172743dxxmwxqmmczw75xy.jpg
老房子整旧如旧,土砖墙面采用防渗防腐处理。且莫重新粉刷。



150549wyvw7jxwywvc2q9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打造中国农谷标志的议案
  (未经本人同意,内容不得采用)

      一、“中国农谷”标志设计理念:代表农谷形象,突出楚人筚路蓝缕和自强不息精神,再现中华民族六千年文化,用1.5公里神道穿越六千年中华人文。创造中国第一农谷景观,引八方来朝,创农谷文化旅游经济亮点。可把当前已规划的“一园两馆”部分内容融入其中。
     二、“中国农谷”标志选址:定位屈家岭新石器文化遗址西山头向南延伸轴线,该山发脉悠远,左拥青龙回头,右抱汉水环朝,明堂广阔,场气旺盘,建筑轴线由南向北层层推进,总长约1.5公里,总宽约130米,谷神神道轴线分两广场(起点广场、神前广场),五坊区(明清坊区,唐宋坊区、秦汉坊区、新石器区、谷神标志区)。神道分五轴线,中轴线宽12米(含分区牌坊),左右人文景观轴线各宽4.5米,左右街面道路各宽6米,左右街面建筑各宽33米,左右街背立面现代车道22米,含环城墙或护河)。
     三、神道轴线五坊区:每坊区之间设100米景观带,建坊、掘河、建桥,布景相联,每坊区两边街面建筑设计风格代表各坊区时代特色。房屋高度不超过2层,每坊两边街面各长113.4米(4.2米×27间),深33米。每坊区占地132x213=281166平米x7区=总占地196812平米
     四、“中国农谷”标志造型:突出“农” “土”,形谷、形山、形木、形水,粗犷而不失大雅。为老子、炎帝、孔子、寿星综合抽象形象,并与座山融为一体,让来者观之,心灵震撼,印象深刻。谷神标志净高33米,立式半身,双臂舒展,向南呈环抱状,长袖垂地,怀抱九窟,分别再现古人衣食住行,礼仪廉耻,忠孝节义,儒释道三教等。神象倚日坐阴,座下填广场如半月,象征阴(月亮)。
     五、景区与外界隔离带遇山围垣,平缓地带掘河环绕。设进出口五门。
     六、资金回收:1、街面房可全出售,2、景区经营收入,3、门票收入。4、活动收入……。预计五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七、此方案选址只能在屈家岭文化遗址西山头向南一线,并且与屈家岭文化遗址融为一体规划,方成大观。各时代坊区内人文内容,景观布置,经营功能等,必须与该坊区所代表的时代相附。

172847zk5p93kz9vo3v84p.jpg.thumb.jpg
此柏树西30米可建一小型楚庙,增加旅游看点卖点。柏树特性根糸不深,周围过度填土,施用化肥,必导致死亡。根部要防虫处理,不要用木支撑,顺其自然。
(回头看这几年屈家岭的文化定位和建设为何不能良性推进,主要原因是几个不学无术把脉专家误导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7-6 19:24 , Processed in 0.0647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