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宝区“三圈”发展战略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45评) 李勋明 东宝区依托荆门古城,占千里荆山来脉旺地,据西北而瞰东南,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综合东宝区目前发展的长板与短板,东宝区应该始终咬住“三圈”同步发展,即城东工业物流圈,城中商业行政圈,城西宜居旅游圈。 城东工业物流圈:目前城东工业物流圈虽然已初具规模,还需要科学布局,不急功近利,循序渐进推进。中国的企业大多只有5-10年的兴衰周期。所以,要坚持招大商,上世纪七十年代荆门的第二次中兴,就是靠炼油厂、热电厂、葛州坝水泥厂等大型企业落户荆门才得以快速发展。这些年政府花了不少财力物力去招商,可惜没招来一个像炼油厂类的大商,是何原因,值得反思。现在东宝区与南城区相比的长板;一是位据老城区,家底比南城区厚。二是占山得势,自然人文资源和矿产资源比掇刀区优越。东宝区与南城区相比的短板;一是国家和市政府对南城区的政策倾斜及资金投入比北城区大,二是南城区房地产客源优势比北城区强,原因是城北毗邻山区,人口少,幅射区域面小于城南,加之城北人买房也习惯首选老城区。南城区房地产业幅射了荆门东南大片区域,而且沙洋和掇刀人绝不可能到城北购房,这是制约北城房地产业不如南城的主要原因。三是北城区的地理南高北低,阻碍了北城与老城有机结合,使北城功能布局无法顺应地脉。另外,北城区污染比南城区严重,也大大制约了北城房地产业。所以,东宝区怎样发挥长板补齐短板,需全方位探讨,这里不展开说。 城中商业行政圈:老城区是荆门千年商业行政中心,人文荟萃,福祚绵长。纵观许多城市历史,一个商业中心形成后,很难被人为移走。例如民主街、北门路、解放路、工商街乃古城根深蒂固的商业旺地,不论南城区如何发展,至少在二十年内,老城区的商业中心不会被动摇,东宝要抓住机遇,咬住西宝山扩充城市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巩固老城区,造血新城区,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块风水宝地。要把石莲、金泉、曾庙、新桥、苏台、子陵并入中心城区统筹发展,凝聚人气财气。特别要控制学校、医院、商场、房产外流,否则,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首脑机关必居旺地,东宝区政府首脑机关原地为宜,不赞成把段家冲水库一带规划为行政中心,靠搬迁首脑机关刺激城市发展已经过时,也不合当前国策。 城西宜居旅游圈:荆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滞后,不仅是荆门城市的短板,也是东宝区的短板,再忽视下去,荆门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将会进一步下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后必然像发达国家一样,人居必然由路边化、街道化、高楼化、再到乡下去接地气。所以,培育乡村旅游经济,巩固乡村人口,不让乡村空壳,才能支撑城市长远发展,可以肯定荆门城市一旦失去乡村支撑,城市必然萎缩。现在东宝区若敢走在前面把增长乡村人口作重点战略布局,其意义深远。建议把栗溪、仙居、马河三镇规划为风情小镇。把钱河水系、垸子河水系、仙居河水系、象河四坪等五个板块作为美丽乡村规划。根据我今年勘察全市古民居结果,目前,东宝区古民居保存最多,建议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古民居进行一次普查,不论土坯房还是青砖房一律加以保护,不准人为拆除。古民居一旦消失,便不可复制,能保护下来就是给后人留下财富!对住在老民居内需要建房的户主,可采取马河镇廖氏老屋的作法,在古民居旁另划宅基地建房,政府给予一定资金维修老屋,有些已无户主或无力保护的民居,可处理给有钱人居住维修保护。 几点谏言: 1、培置北城、东城区水域已刻不容缓:“水穷生气不聚”,大凡财赋地,必然是水源旺地,没有水就不会长久兴旺,荆门古城昔日占山依水,三河缠绕,四泉汨汨,故千年不衰。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城市选址,均临河、临江、临湖、临海或河道穿城,唯荆门弃水立城,前景堪忧!其主要原因是二十多年骇人耸听的宣传保护漳河,引起一系列的连锁误区,使荆门城市发展速度逐步落后周边县市,随着时间推移其差距会更加明显。东宝区政府社高度重视培置北城水域,否则难聚财气人气,其实城北水利条件优于南城区,其火焰冲、田家冲水源充沛,子陵以西有上泉常流不竭,只是没有拦港蓄积而已。杨家桥一带封河闭水,使那块风水宝地大打了折扣。火焰冲、田家冲水库往东一线规划必须负阴抱阳,即人占南向坡地,林占北向坡地。子陵镇建城历史早于荆门,环子陵岗亦可重点规划一无污染大厂,以提升子陵人气。现在有人提出荆门城市向东和钟祥连为一体,我认为不现实,一是钟祥城市经济板块在河东向南发展与大柴湖接壤,优于到河西发展,他们怎么会弃优选劣到河西来发展呢!二是钟祥民间始终觉得自己曾经是皇城脚下的皇民,对荆门有抵触情绪。荆门人也不愿意到城东居住,我想如果到街上做市民调查,估计谁也不愿到城东牌楼去购房居住。现在大量的污染企业拥挤在东城区,形成城东污染带,特别是竹皮河沿线地上地下污染需要很多年修复甚至无法修复,故人居不宜向东推进。 2、规划要合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划是一门深邃的科学,重大项目规划和建筑设计一定要反复论证,例如三馆等永久性建筑就应广泛征求意见。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多数专家教授业务都不是很精,对中国传统建筑学更是研究不深。有的专家为钱放弃专家应有的职业操守,盲目崇洋,盲目电脑复制,出现了不少违背天道、地道、人道的怪胎和短命建筑。民主街片区三河汇聚,历史上一直是荆门古城商业物流旺地,规划设计必须从天、地、人和谐相与的总体思路出发,一砖一木都要认真规划,将该地块建成极聚人气的千年文物,创造新的城市商业及人文亮点。总体规划应该把白云楼区域和北门路北端(含原金虾河商场以北)一带划列入总规(如没钱投资,先控制预留下来,留待子孙建),并且严禁整体区域周边500米内建高层。如果把北门路一带不纳入总规,就无法把民主街片区打造成代表具有荆门历史文化的文化片区,不如不搞! 3、把解决城东交通拥堵列入优先项目;现在城东二0七国道堵塞严重,建议尽快规划二0七国道从外环绕过子陵,如果二0七国道不向东绕开子陵,子陵镇就很难解决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子陵镇的后续发展。今年外环即将拉通,区政府应当跟进规划沿线功能布局。 4、合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土的的农、林、水、石灰、煤炭、磷矿、石膏等自然资源是我们长期赖以生存的根,要在保护环境下合理利用,不能搞运动式一刀切。如近几个月创卫关停了全部石头场,致使沙石料价格飞涨还买不到,用料单位只好到境外宜城、南漳县去买砂石。另外,城北胡集至子陵镇一线已形成磷矿、水泥、化工、森工等重工业密集区,要呼吁在乐乡关东汉江边建码头,让城北矿产就近入港,减少矿产过境城东污染。把码头建在城北乐乡关以东的汉江边,无论从地理优势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远比石牌有利。 5、简化投资办证程序:坊间议论荆门不缺规划,不缺投资商,缺快捷有效的服务机制。不少投资商对其繁杂的审批程序望而却步。招新商也要稳老商,防止招新商而赶走本土老企业。有人说这叫“打死儿子养孙子”。对文化旅游企业要有扶持政策,现在各行各业都有政策倾斜,唯独对文化旅游企业没有扶持政策。 6、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因地之宜:盲目跟风必付出代价,保护经营好自然村,就是为后人留财富。农田改造也要因地制宜。种过田的人都知道,土质对庄稼的生长起决定因素,经过老祖宗们几百年种肥了的田地,盲目平整后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将瘦田种成肥田!现在新农村户型基本都是双数,由于不是3、5、7、9单数,导致每个农户没有中厅,没有中堂,这种设计违背千年民居规范,是犯罪,是害人。每户民居排列必须是单数,小四合院。四合院是古人经过几千年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民居建筑精华。其功能布局合乎中华民族礼仪之道,其建筑结构与人达到最大和谐相与。不论岁月如何变化,四合院永远是最佳人居建筑。古今中外能传下来的著名建筑开间都是单数,而且左右对衬,荆门地区古街古镇上的门面即使只有7米宽,门面也是三间,向后层层推,因此,新农村设计要坚决摒弃双数。我准备出《荆门民居》一书,作详细解读。 7、圣境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必须围绕“一带一圈”:打造城西“一带一圈”文化产业长廊,攸关提升荆门城市文化品位和东宝区经济长远发展。一带”即荆门山(象山一西宝山一圣境山)山脊观光道。以其山体上寺观、山寨、峭壁等自然人文资源为载体,融入本土荆楚文化、宗教文化、打造几组主景,支撑环荆门山7个自然村民俗生态圈。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为“一带一圈”文化产业长廊做基础工作,如硬化了圣境山门至金顶的公路,拉通了金顶至玉皇阁、漳河至圣境山、十八罗汉路,引进风电修通了玉皇阁至西宝山主峰的路基,下一步完成至电视台和西环西出口各二公里道路之后,荆门山山脊观光道将基本形成。目前还有九龙谷至圣境山门3公里有待拉通,环荆门山7个自然村道路雏形也已连通。 这里说明一下圣境山规划过程,2003年东宝区政府出资30万元,由湖北大学编制了《圣境山旅游规划》,2009年东宝区政府又出资80余万元,由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圣境山旅游综合开发详细规划》。第一次规划是108平方公里,东到白龙观,南到仙女山以北,北到偏观寺山。2009年规划定位,以开发山下休闲旅游,带动山上的旅游资源开发,并在圣境山东区金泉村规划了三处房地产休闲中心。2014年规划总体定位环荆门山“一带一圈”文化旅游产业长廊。目前环荆门山的七个自然村现代元素较少,大多数古民居还保存完好,而且部分民居具有较高的文物和旅游价值,利用这些传统民居发展小型农户生态园,点点相连,形成规模。一可自行消化污水排放,二可避免大拆大建,三可传承乡土民风民俗。目前,金泉村小型农户生态经济已初见成效,建议区政府组织专班进行调研,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原则上环圣境山七个自然村,不宜规划大型居民点,应采用现代高档休闲与新农村相结合模式。住在古民居内的居民要建新房,应该弃旧不拆旧,采用就近新建,维护旧建。农庄改造可参照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模式。 圣境山开发在围绕“一带一圈”总体规划原则下,谁投资那一块,谁做详规,政府不能再拿钱作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