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李勋明

寻山探水――设计监修本土建筑札记 (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2: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培公墓及父母墓修复设计方案
        周培公父母墓位于麻城镇官堰村,墓地遗留有周培公墓碑、周培公父母墓和一块清嘉庆皇帝御赐碑,其余石羊、石象,石马,文武翁仲牌坊石等几十件石构件散落各处,已不在原位。
        周培公父母墓地是汉水以西荆门地区遗留最多的地面墓葬文物。几年来,本人一直奔走呼吁修复周培公墓,将散落的石构件归复原位,以供世人游览。不知什么原因,结果反被挖坑埋入了地下!
        去年,市文物部门向省里争取了40万元维修资金,我帮助设计了二套修复方案,并和市文物局汤先生一起到掇刀区相关部门协商恢复事宜,中途本人又曾经向区委吕先生作过汇报,吕说“他来安排”。结果是什么阻力又未落实,不得而知!………
11.jpg
目前无法确周培公葬地位置,其墓碑是120年后耳孙辈重立。
这次设计,采用孔子携子抱孙葬法,规划周培公墓位于其父母墓右下侧。
除嘉庆皇帝御赐碑、父母墓在原址外,其它构件安放归位有待考证。

                             清初名臣周培公古墓探源
                                   (李勋明)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清史稿》和《荆门州志》对其生平都有详细记载。
    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爱好,早就想到麻城官堰村去探访周培公墓。前不久,有幸陪宗教部门的几个同志前去探寻。我们从麻城西向南行二公里便开始打听周培公墓所在地,路人均说没有周培公墓,只有周家祠堂和周培公父母茔。快到目得地时遇一六十多岁的老农,他告诉我们周家祠堂和周培公父母坟茔就在旁边农户的竹林外。来到实地,只见一牛棚旁散落着一堆碑碣、石羊、石人、牌坊等石物。到附近察看,棉花地里还有几尊东倒西歪的石马、石狮等物。一条深约三米、宽约四米的沟渠从周公培父母墓前横穿而过,严重破坏了周公培父母墓地和周家祠堂遗址。只有那块高大的皇帝御赐祭祀碑孤零零地耸立在原地。其它地面建筑残垣可能被当年挖渠运土所掩埋,因而无法确定周公培墓址,感叹一阵,扫兴而归。
     为了找到周培公墓,日前又约了几位好友再次驱车前往踏勘。当我们正在察看那些牌坊、石人、石羊之时,该处农户女主人黄桥林回来,我们向她打听周培公墓位置,她告诉我们周培公没有埋在这里,而是在山西,这块棉花地里只有周家祠堂和周培公母亲的墓,并指了指东南二百米外的一农户林木,说周培公父亲的墓葬在那里。她的说法与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几位村民说法一致。她还告诉我们那堆石物大部分是二00七年有关部门从附近搜集起来放在此处的,村民们为什么要否认周培公墓之事呢?
    我们只好从那些残碣中寻找答案,不一会我们发现一块宽约0.4米、高约1米的断碑,碑文:“皇清诰封朝议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周公昌,慈懿、恭人阎、王氏之墓”,立碑人为:“康熙丁亥(公元1707年)季春月吉旦,乌城县州同孝男周家齐、家麟、家瑞、家祥、家宝”以及六个孙子。该碑明确记载了墓主人为周昌和其阎、王二夫人合葬墓,原立碑人为其五子和六孙于周培公死后6年所立。有趣的是该碑落款还有一段文字:“因老碑损坏,后裔重立,耳孙周维邦、维富、远孙周显贵、陈贵……,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1827)季春月建”,该记载说明我们现在所见之碑乃周培公死后126年家乡子孙重立。根据老碑有“乌城县州同孝男周家齐……”文字,查乌城县在今浙江湖州,笔者认为周培公嫡系后裔可能当时已经外迁,周培公死后葬在外地亦未可知,当地老百姓对周培公墓一说在山西,一说在本地,也许不是空穴来风。我们还可以想象,清庭对周培公母亲都给予了封赠,而对周培公必然会给予更高的褒奖,而我们却没有发现一件御赐之物。农户女主人黄桥林说那堆散落的石物,是从附近各处搜来放在一起的,这就使寻找周培公墓的准确位置更增加了难度。  
    让我们察看周培公父母墓。笔者用罗盘测其墓向为座辛向乙,即座西向东。该墓封土直径约4米,高约1米,墓碑已断为两截,高约1.8米,宽约0.6米,碑文:“诰赠朝列大夫加赠中奉大夫周化龙、贞烈恭人加赠夫人孙氏之墓”。立碑人为:“布政使司昌率孙监、贡生周家祥、家宝、家齐,家麟、家瑞”。以上碑文说明该墓为周培公率其五子所立。其墓为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母亲孙氏合葬无疑。该墓前五米有一块御赐祭祀碑,碑帽已掉落在地,我们在碑脚处下挖四十公分发现埋在地下的赑屃,碑身通高约4.5米,碑帽高0.8米,碑基约0.5米。该碑正立面记载了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皇帝派参政吴毓珍祭祀周昌之母孙氏的祭文。碑背记载了敕赐银两,供品数额,最后一句“敕赐特建旌表节烈坊银三十两”。查《荆门州志》:周培公父亲周化龙死后四个月周昌出生,闯贼抓孙氏欲污之,孙氏以藏袖中利刃自杀,康熙十五年子周昌随大学士图公招降王甫成有功,图公以孙氏之节奏请皇帝遣官致祭孙氏,并敕建节烈坊。其节烈坊可能在修渠道时埋在地中,有待挖土寻找。
    在那堆散落的石物中有不少石坊构件,开始我们以为是孙氏节烈坊构件,但是其中一石梁上的文字否认了我们的猜想,石梁文字曰“湖北安陆府荆门州儒士周家尚妻阮氏节孝坊”,查周培公父母和周培公本人墓碑上所留下的子孙名字中没有周家尚这个人,“家”字辈当为周培公的儿子辈,可见该石坊乃周培公子侄辈周家尚之妻阮氏节孝坊。按照黄桥林所指2007年挖坊的地点,这块牌坊竖在周培公父母墓右侧前方约30米,说明那地方确实建有周家祠堂。查《荆门州志.贤节》篇:“周家尚妻阮氏,登洲女。年十八适尚,二十七岁夫亡。氏上事老姑,下抚二孤。日勤纺绩以给养育。长子复殇;惟馀一子任永,拮据课读,且见孙焉。苦节四十四年卒。州守舒成龙详旌。”以上文字说明周家尚妻阮氏节孝坊为州牧舒成龙旌奏所立,与周培公及父母墓地设施无关。不过石坊料中应含有周培公之母孙氏节烈坊部分石物构件。噫吁!一地两坊,可见当年之庄严!
     笔者根据周家祠牌坊前散露的石狮,初步测定周家祠三间二进,节孝坊位于祠堂大门前约5米,前面有石狮1对,石联1副。当然只有清除了遗址上的浮土,找出埋在地下的原祠堂和牌坊基址,以及一些被埋入地下的碑石,测定周氏父母墓和周家祠遗址准确轴线,才能正确修复周家祠,说不定也可找到相关周培公墓的资料,解开周培公墓地之谜。笔者断言,挖掘修复周家祠遗址时很可能会发现周培公亲笔题刻等珍贵文物。
     结合周家祠遗址上有一对非一般官员墓前所能享受的文武翁仲,笔者倾向于周培公死后葬在原籍,那些石羊、石马、石狮、石象等也是周培公父母墓和周培公墓前所置之物,而且周培公墓就在周家祠附近。初步推测周培公父母墓前轴线排列顺序:墓碑、祭台、跪姿石马一对、卧姿石羊一对、御赐碑、节烈坊、蹲姿石狮一对。周培公墓前轴线布置规格与其父母相同,多文武翁仲一对、石象一对。
     周培公墓在周家祠附近什么地方?周培公父亲和其妻孙氏明明合葬一处,碑记清清楚楚,村民们却为什么有说他父亲葬在西南三百米处呢。笔者认为他们所指的周培公父亲墓很有可能周培公本人的墓。周培公父母墓位于一由北向南而来的长岗末梢以东,来脉悠长,岗南不到半里被一条东西河道截断。按照中国风水理论评析两处墓地风水,其地为岗岭回环地,左青龙回头有情,远处的朝山形如马鞍,实乃旺丁之地。黄桥林告诉我们周培公祖屋就在百米以外的岗西。我们到该屋场询问,均为周姓人家,站在周培公祖屋门前向西眺望,门前畈地明堂两水相会,岗岭形腾爽垲,远处朝山相互穿插,形若笔架,太极场气极旺,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这里确为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在探访途中,笔者忽然记起四十年前经过此地,好像附近山头上有白石佛像一尊,打听后得知就在隔河相望的那座山头上。在黄桥林的带领下,约十分钟我们便绕道爬到石佛处,站在山头放眼北望,原来周家祠堂和周家祖屋距石佛寺就在500米内。可惜如今此处修了座小庙,把石佛披红涂彩,面目全非,失去了应有的文物价值。笔者根据庙宇佛像安放高度规范,石佛底座至少要高出地平一米以上,这尊石佛现在却座在地上,所以今后修复该庙时应下降一米才是原庙地坪。据当地老百姓说,此庙为周家庙。按风水理论评析,该山头背无来脉,乃煞旺之地,宜建寺庙不宜建家庙,所以说周家庙之说不太成立,查《荆门州志》也未找到该庙记载。但从石佛可以断定,这里原本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寺,现场遍地堆积的瓦砾残垣也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正在修建中的掇刀兴隆岗到麻城的喜民园大道正好将三处景点串接在一起。如果把该寺和周培公墓区结合官堰角、周冲两座水库合理规划,该地将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会给当地带来一次不可估量的经济文化发展机遇。
                (见2009年12月12日荆门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2: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55917yiyn5iitrr3yn3rn.jpg

155924xxh429h3nvgz9n4n.jpg

155930zsaes0miexs60iis.jpg

155936uk943xrfr4e4faff.jpg

155941zx7p7nhdjj8hr1tk.jpg

155946cjtig1gqjkllsjq0.jpg

155952axo78d8o86wn7xhf.jpg

155957n9p1z59by959uyyo.jpg

160002petb7yr7v2prcpjr.jpg

160010xrvbyzvtvhoyzyi4.jpg

160015xls6zqqh6h27k88y.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2: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自然村  为子孙留财富
                                                                                                    李勋明
          中国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其文明建立在农耕生产的基础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耕读传家”曾经是历代仕大夫们教导子孙兴家立业的座右铭。古代官员退休也是必须告老还乡,传承道德文化,弘扬忠孝礼仪义,凝聚一方宗族乡邻,使中国农耕文化代代相传。         
         现在把官员留在城市,强制实行“城镇化”,将大量村庄民房拆毀,把农民赶离他们原来的居所和耕耘的土地,大折大建,毁灭几千年形成的自然村、自然户,实际上是对传历史民居民俗文化的严重破坏,也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与的自然规律。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字,2002年至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笔者到湖北荆门城北以及南漳县一些山区考察,冯氏老屋,焦家湾古民居、赵坡老屋,大泉村老宅,邓家祖屋、钟家大院、九十九间屋等都具有较高的建筑人文价值。可惜这些老房子人去屋空,路断人稀。墙倾瓦斜或挂满蛛丝,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如此下去,一些边远山区30年内可能人烟绝迹,田地荒芜。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城市房屋二十年一拆建,使城市历史断代,也使很多平民为买房耗尽毕生心血,劳命伤财。
       纵观世界,如今欧美最宜居的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小城市。在经济总量全球第一的美国,初来乍到之人却会感觉是个大农村,当地居民都青睐于小城镇定居。
       城市化了的社会,家宅不一定世代相传.尤其是今日,楼宅成为投资保值及买卖的商品,只要有合适的价钱,很多人都不会坚守房产,而会立即将它卖掉搬迁,于是城市人由小屋搬大屋,或移民海外。农村人则由农村设法移居小城镇,再由小城镇移居大城市。家宅不定,人生流转,原来熟悉的环境没有了,朋友没有了,一切得又重头开始。因此,都市人口对社区并没有归属感,农民对乡土没有留恋感。人口迁移不定,财富极度浪费……古人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服饰,建筑,民歌,戏曲,宗教,风俗,饮食等等,前提就是安土重迁,只要一息尚存,就算是经历战乱也没断绝过。像徽州,赣南,湘南,福建,广东,一姓一村,数百年的家族、祠堂、祖屋、坟墓仍然完好,各种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令人感动。强行拆迁,地域文化,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没了宗族凝聚力,社会凝聚力,这个社会也就越来越缺乏爱心,善心,也就没了治国齐家的民族爱国心.
     上世纪文革破旧立新,全国不少百年老宅被折除破坏,而山西、江西、浙江等地就没有盲目跟风,保留了不少历史民居,今天看来,他们不仅保护了民俗文化,也让这些老宅也产生了较大的旅游经济效益。
      推进城镇化应该因地之宜,不可盲目一刀切,保护经营好自然村,就是为后人留财富。耕读传家的古训值得我们今天思考。
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2: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13.jpg

                  荆门城西原始生态村考察记
                          (李勋明)
    听说荆门城西鹅项村有一片原始森林区,一直想去实地一游。九月三十日,天高气爽,应东宝政协罗运南先生之邀,在栗溪镇赵主任陪同下,我们一行四人对荆门城西鹅项村原始生态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考察。
   上午八点从荆门出发,车到姚河街后再向南行驶约十分钟便进入鹅项村原始生态区,从车窗内外看,沿途一二人合抱的古松比比皆是,我们在密林中的一处高岗上停下车,走进一片松林探幽,茂密的松树秀拔劲苍,遮天蔽日,或如虬龙腾空,或如雄鹰舞爪,或如砥柱擎天,让我们感慨的是林中没看见一根被盗伐过的残蔸断枝。该村书记杨明金告诉我们像这样的松树现有三百多亩,树龄均在三到八百年之间,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封山保护至今,过去再穷也没打生态的主意,全村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我们在幽静的森林中转悠了一个多小时,来到山洼里的一户农家小憩,农家掩映在苍松翠竹中,房前屋后布满了蘑菇架,看到新鲜诱人的花菇,我们一人买了一袋。户主刘大娘告诉我们,他们在这里已居住几代人,现在年青人都进城了,只有他们两老还坚守着这片先辈留下的山林。
    闲谈中我听说附近有座松云寺遗址,赶紧要求杨书记带我们去看看。我们在林中穿行了约半小时才到达松云寺遗址。松云寺遗址座落在松山环抱的一块盆地内,泉流淙淙,鸟鸣幽谷,置身其境,大有“天下名山庙占尽”之感。随行的老支书罗理静介绍,松云寺历史悠久,原有七十七间屋,与南面几里路外的九十九间屋响誉方圆百里,可惜毁于上世纪的战乱和文革。
    从松云寺返回停车处,再向西驱车约三华里便到了有名的鹅项湾,该湾北邻姚河老街,南抵有名的九十九间屋约五里。这里山迥水抱,松霭拥翠,小桥流水人家,游在其中,恍入世外桃源。原来姚河由北向南流经这里时回旋成S型,状似两个鹅头抱在一起,“鹅项湾”和“鹅项村”名就由此而来。然而,据我观察鹅项湾的地形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八卦太极图,S字型河道便是太极图中间的阴阳鱼分界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造化了一块阴阳太极地。
    杨书记领我们游览了一段S型沿河古道。走在用石块辅砌的古道上,下听清流潺潺,上观峭壁横藤,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杨书记告诉我们,先民为了保护鹅颈山体的完整,原来进鹅项湾的路是顺着S型河道边走的。清朝末年,上游姚河街上的富户妒嫉鹅项湾发丁发财,借行善修路为由,将鹅颈颈挖断,修了条直道代替S型沿河路,破坏了鹅项湾的好风水,使鹅项湾和下游的九十九间屋从此衰败,当然这仅仅是些附会之说。
    在位于鹅项颈的一处明清老屋前,杨书记介绍该屋原为三个大门的四合院,建筑布局呈“品”字型。这个四合院在明朝时曾经出了个周姓县太爷,周太爷在邯郸做县官时,一次地方富绅请他做客,按当时风俗,蛹参是当地名贵佳肴,宴会时桌上每个客人只能吃一个蛹参,周老爷却一次误吃了两个蛹参,违背了当地风俗。随从师爷回去告诉他后,周老爷为了捡面子,说“这算什么,我家乡是产蛹之乡”,立即修书要老家送去两驮蛹参分赠给邯郸的富绅们,让他们羡慕不已。周县太爷更加炫耀自已家乡富有,说“我家的狗吃的都是猪油拌白米饭”。后来周县太爷回乡为父亲做寿,为了让邯郸来祝寿的富绅们见证狗吃猪油饭,他先通知家人把狗都喂的饱饱的,当来祝寿的邯郸富绅们喂肉给狗吃时,狗们也只闻一闻便就走开了,周县太爷再一次让邯郸那些富绅们羡慕了一回。
    如今鹅项湾人大都已移居城里,或从文,或从政,或从商,几十年来虽然没出过什么大人物,然而山更绿水更清。站在高处看鹅项湾,一些现代民居夹杂在那些老式的四合院中,使古朴的鹅项湾失去了几份历史的厚重,特别是那条南北直通的水泥路更是大煞了鹅项湾美丽的景观。笔者认为,如果将鹅项湾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进行适当包装,在挖掘村史的基础上,打生态游、农家游、漂流、垂钓等休闲娱乐牌。鹅项村可一举成为荆门城西一处很有卖点的乡村旅游胜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2: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马   河   赋
                             李勋明
    荆门西域,漳河北鄙,马河新镇,铁坪古驿,名胜集锦,川泽蕴奇。山叠叠兮,逶迤千寻;水瀚瀚兮,环带万屿。幽乎哉!曲路盘盘,迥峰跃溪;车到山前无路,柳暗花明一谷。炊烟袅袅,飞鸿鸣鹂;小桥流水人家,石磨老屋藩篱。绿树荫荫,烟壑迷离;鸡犬之声相闻,原来相隔数里。
    壮哉马河,雄关隘地。垒垒青林古寨,悠悠残垣断戟,见证烽火狼烟,诉说筚路蓝缕。天台观,香火绵延千年;乐天处,石屋高悬绝壁。九十九间屋,蕴涵民族建筑之精华;廖氏老宅,隐藏地理风水之玄机。地灵人杰,吴氏一门两俊才;物华天宝,深山沟里臧璞玉。
    美哉马河,宜居胜地。煤碳供不应求,香菇远销国际。旅游快速发展,人民乐业安居。春游马河,寻花问柳,摘一束杜鹃送红颜,驾一叶扁舟陪知己。观白鹤戏于曲渚,看野鸭咿于长堤。夏游马河,休闲避暑,飘流断山崖,冲浪小漳河,信步长滩拾贝,野炊孤浦煮鲫。秋游马河,登高抒怀,览千山红遍,瞰万水披绿,攀援藤萝缘大势,参悟云水得天机。冬游马河,做客农家,围炉把盏,划拳猜谜,畅饮香菇美酒,品尝土鸭薰鸡。歌之舞之,其乐何极!
     嗟乎!玩在山里,食在山里,乐在山里!马河山乡,世外桃源,天然氧吧,洞天福地!
183425yqvg4ut43sq4vqts.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2: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屈家岭地理环境探密
                                         李勋明
      在我们脚下每一寸土地上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秘密,沉淀着人类活动的历史,屈家岭见证了人类从猿到人的演变,它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一份,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被人类所青睐。上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更是给屈家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先后被列为国营农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被纳入省级战略“中国农谷”核心区域打造。笔者多次陪团到家岭文化遗址采风考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棵千年古柏。每当我们俳徊在遗址“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碑前仰望她那苍劲挺拔的雄姿,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据当地屈姓老农介绍,多少年来,人们视老柏为神树,在她身边焚香祈福,虔诚膜拜。如今她的躯干虽然在风雨剥蚀中伤痕累累,破皮裂洞,但是她依然盘如虬龙,生机盎然,就象她脚下的土地一样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谈到屈家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它的人文,而忽视了它的自然。下面让我们再走进屈家岭,去探寻它的地理奥密。
       屈家岭遗址背山面野,坐落在一块东北呈西南的盆地中。地理环境独特,它北倚太子山,南望土地庙岗,东拥九条岭,西抱白木山,青木河和白木河缠绕左右。从卫视图上看屈家岭遗址地貌形如一只伏地吐哺的金蟾,轮廊分明,跃跃欲动。俗语云“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其蟾形地貌是自然天成,还是人为改造,或者蕴涵其它玄妙,不得而知。不过,按照中国古代建筑学理论评析,屈家岭遗址遗址左青龙、右白虎、后玄武、前朱雀四象拥抱的地理格局十分明显。特别是西北耸如城垣的白木山挡住了冬季从汉水槽南下的风煞,使屈家岭遗址背风向阳,藏风聚气,极宜人居。根据水文资料,屈家岭区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毫米左右,测得屈家岭遗址以北承雨面积约60平方公里,上游来水可以满足该区域农田用水,也不会造成大的洪涝灾害,长保旱涝保收。可见良好水利与气候条件是屈家岭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屈家岭区域山脉形成八千万年前,主要为中生代石灰岩和沙岩地层,由于地壳运动时的挤压作用,使屈家岭东部几十公里内的山脉多呈皱褶状,如王莽洞、空山洞等景观就是其地质运动的结果。这里的山脉走向流线悠长,或如游龙奔腾,或如长蛇飞舞,其山行流线之美,全国少有。外围的惠亭、石龙、吴岭、大观桥等水库的兴建,也有效生扶了该区地脉灵气,加之溶洞奇石较多,自然人文景源丰富。其中一脉自京山城西延至石龙水库后绕向屈家岭遗址右侧,回向东北10公里后弧向向雁门口,再向前幅射落脉于老屋湾、夹谷村,与西北5公里外的白木山对峙成一个天然的龙口将屈家岭遗址含入其中。笔者用尺从地形图上量得该龙全长约57公里,尾起石龙水库北,头落夹谷村时还张口吐舌,神奇玄妙。它像一道天然城垣环护了屈家岭遗址东北约50平方公里的地域。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既然屈家岭地脉独特,历史上为何没出大人物,按照迷信之说,大概是屈家岭地域山脉整体组合还缺乏相互朝应的原因,如屈家岭遗址南部外围岗岭低下,锁水不足,单靠白木山一山独秀难聚大场气。
        屈家岭遗址外围东接大洪山脉,西与荆山来余脉马良山隔江相望,中间为汉水冲积平原,河床漂移平均宽度约20公里。古代汉江河道曾经漂移到离屈家岭遗址很近的地方。为了便于版块划分,笔者把屈家岭西南冲积平原称之为龙口平原,其面积西抵汉水边,南至天门市多宝镇,北止钟祥市旧口镇以南,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宽阔的龙口平原是中国农谷发展“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的有利基础。
       湖广熟,天下足,江汉熟,鄂中富。从长远看“中国农谷”战略规划定位,完全可以以屈家岭为核心向外扩张成为国际大都市,达到“,倚两山,拥汉水,抱三原”的宏大空间,倚两山:即东依大洪山、西倚荆山得山势之美。拥汉水:即总体规划以汉江为中心,依水生财。抱三原:即以龙口平原为主,幅射天门平原、江汉平原。
打造中国农谷,屈家岭遗址以北的区域规划,会直接关系到中国农谷长远发展和兴衰。为了科学开发其屈家岭遗址龙口内的自然人文资源,笔者认为不得在遗址以北大规模开挖山体,建筑应禁止现代元素,道路避免大填大挖,子陵寺、李家老、叶家畈、徐家畈、兰家庙、雁门口等地应该以培置人文,保护生态为主导。如子陵寺建自唐宋,相传汉严先生隐居于此,寺因以名,原有大雄宝殿、读书堂、晒书台、有钓鱼台等遗存,就很值得挖掘。
       屈家岭文化的形成,是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类共荣厚积薄发的结果。今天,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人文内涵,弄清了它的来龙去脉,才能顺其自然,合其地理,打造出天人合一的新型农谷发展空间。让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富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光大。
114913zkdvygc9vxyphyv5.jpg
   从卫视图上看屈家岭遗址地貌形如一只伏地吐哺的金蟾,轮廊分明,跃跃欲动。俗语云“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其蟾形地貌是自然天成,还是人为改造,或者蕴涵其它玄妙,不得而知。
150549wyvw7jxwywvc2q9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2: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栗溪监理街道仿古改造,闲暇,老干部吴主任相邀与东宝区政协陈智禄先生去白泥河村看一古宅,发现一石联:
横额:“承先啟后”。
右联题头为“寿”;左联题头为“福”。
右联:灵山耸翠来鸣凤;左联“秀水钟灵起卧龙。
看到残橼惋惜!这样的古民居一旦毁坏就不可能再恢复。
184849jpn7zhyjhzh4pje4.jpg

184834jlyt2uonvona6vvo.jpg

184819wndhdvzpxnrqgaqd.jpg

185753twhgamkvcf5iex7h.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2: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探 幽 何 家 天 坑
                                                                                                 李勋明

         几年前就听说栗溪镇插旗村仙人岩南有几个天坑,一直想去实地踏勘。八月十五日,在栗溪镇老干部赵京东主任带领下,我们一行五人从镇政府出发,驱车在山道上盘旋了约半小时到达“何家天坑”。
       按照赵主任事先安排,先看何家寨。我们从北门入寨,两个寨门已经倒塌,从门石窝可以看出原来有厚厚的寨门。寨城呈椭圆形,位于何家天坑西的山脊,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80米,实测海拔607米,城垣基本保持完好,全用片石堆垒,平均宽约3米,高约4米。由于寨中修了三座高高的电讯铁塔,寨内遗迹遭到严重破坏。我们站在何家寨城墙上四望,脚下山峦叠翠,蜿蜒回环,莽莽苍苍,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据村王主任介绍,何家天坑周围3公里以内分布着三坑三寨;三坑,即何家天坑和相邻两个小天坑。三寨,即何家寨、新寨、蛤蟆寨,目前新寨是三座寨子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基本上为原貌。我们瞭望不远处的“新寨”,墙上的城垛隐隐可见,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前去攀登。
       游览了何家寨,我们沿着山脊北行300米便到了当地人说的“石林”,石林位于天坑北坡,面积约20亩,大概是由于该坡位于北风强风带,所以林木不生,只有稀稀几根杂树。满山除了顽强的青草,便是裸露在草丛中的石林了,它们历经数万年风雨侵蚀而呈灰白色,人游其间,会感到每块石头都是一件精致的景物。它们千姿百态,或立如斧劈,或削如赞剑,或列如兵阵,或盘如虬龙,或卧如羔羊,或伏如猛虎。村王主任告诉我们,有不少开发商想用高价来买下这座山,挖走这些奇石,村委会都没同意,他们要把这片珍贵的石林保护好,留给子孙。在现场确实没有发现石林被盗挖的痕迹,可见村委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石林下来,进入何家天坑,下坡处有一石砌小庙,据说过去经过的人都要烧香,我观察应为土地庙,因为明清时期的乡规每十户必须修一土地庙。下到坑底的路途上有一棵高约20米的百年老栗树,可惜已枯萎,只剩下孤干。还有一棵更粗的老栗树倒在地上,其树的空心可容一人,可见这两棵古栗树都是虫蛀死的。
       何家天坑四面皆山,上下落差近百米,山体植被均为杂灌,树林中隐有层层梯田,可见这里昔日曾经是人类栖居旺地。几十头青牛在坑内的荒田里悠闲的啃着青草,身上全滚得泥乎乎的,在这僻壤之地,也许牛们很少见到人,一个个好奇的望着我们,有两头大牯牛昂头怒目的似乎要上来驱赶我们,我们大声一吼,它们还是的跑了。随行的包村干部扬主任告诉我们这些牛是山下农户野养的,让它们在天坑内年复一年的自由繁殖,到时侯只卖就行了。
       在天坑里转悠,还发现两处老屋场,那石磨石碾静静躺在杂树中诉说着老屋场的岁月苍桑。一口小堰塘被牛滚成了混水,一口古井由于长期无人饮用,虫子浮游,水质显的混淖。天坑最低处有一条十多米长的石砌水渠,平行注入一涵洞。村王主任介绍,涵洞内几米处便是下水洞,天坑内所有积水全经过这个涵洞流入消水坑。先民怕人畜掉进消水洞,故用石板盖上洞口,修这段暗渠入坑。看到这个涵渠我们不免为古人的聪明智慧而生敬意。
         “何家天坑”名字始于何时,顾名思意,原必有何姓人家居住过,他们去了那里,村里人能知道的只有赵姓人家住过。赵主任介绍天坑有田约20亩,原来两户人家姓赵,搬走已二十多年。十几年前栗溪镇在天坑建羊舍,喂羊二百多头,但不知为什么羊容易死亡,成活率只有百分之六十,请专家来诊断也说不出所以然,不得不放弃喂羊,遗下的几幢羊圈已摇摇欲坠。
        根据本人观察,何家天坑实际上是位于荆山脉山脊上的一块盆地,天坑的形成,乃荆山主脉东西两个版块挤压而成。古人为何在这荆山山脊上垦山辟田,工程之浩大,非一代人所能完成,是躲避战乱,还是与气侯有关,不得而知。
        何家天坑现代旅游价值较高,坑内原来种植过水稻,可见坑底粘土结构较强。我想如果用混凝土封堵消水洞,让其在山顶形成一个自然湖泊,再于天坑周边布置几处游人小憩景点,把何家天坑与仙人岩连片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可以让何家天坑焕发出新的神奇。
135514sg9gcaciw0q8ikgd.jpg

145810i853jhv6lvd6533z.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2: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高考试题引用我的《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

《2011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部分(全国卷)解析》,其中第19测试题引用了我的一篇文章几段话,虽注明了我的名字,我想复制过来,怎么也操作不好,那位帮帮忙。


该网址:

   http://www.docin.com/p-220504523.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f6b7cd106c175f0e7cd1373e.html


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答案:C

解析: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其政治文化最突出特点应该是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华盛顿城明显而强烈地建立在轴的关系上。以国会大厦为轴心,而侧有“独立”、“宪法”两条林荫大道。第一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延伸到林肯纪念堂;第二条是从美国国会大厦,经宾夕法尼亚大街,延伸到白宫总统府。第三条从白宫总统府至林肯经念堂。整座城市呈放射状的三角鼎立之势。其间有“联邦三角”建筑群。……三条轴线与三个顶角象征着这个国家建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三权互相制约而又互相联系。”(摘自李勋明《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城市规划》)A、D不难排除;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国家”而非“议会共和制国家”,因此B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5

主题

2076

帖子

9267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20-3-29 13: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河之门关庙岗景点关公神像落座
     
     二0一五年五月二十一日上午九时,关庙岗村村民及部分游客,举行了简单的关公像落座揭幕仪式。关庙岗作为进入马河镇地域的门户,其地山势竣拔,林木苍翠,自然人文景源丰富,去年镇政府及关庙村筹资50万元历时三个多月建成,来往游客无不停车驻足观赏。下一步将招商引资修复关庙寨及相关配套设施。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马河之门”和文化休闲旅游景点。有意投资者可与马河镇政府联系。
     道月孤高,为善斯久。九龙山人有诗赞曰:
                            关庙仙山名关岗,有求感应万古扬。
                            行事无亏富贵远,忠孝善德长发祥。
103348uvfr2j21virxym33.jpg

103425jncsc22zs6ntfetn.jpg

103923fp11q1aqpxar1fd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7-6 19:25 , Processed in 0.06403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