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21|回复: 0

[楹联纪事] 诗词格律知此博文包含图片识入门

[复制链接]

1057

主题

2068

帖子

917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70
发表于 2017-11-25 18: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12.6316px]诗词格律知识入门[size=12.6316px]
[size=12.6316px][url=]转载[/url]

[size=12.6316px]



诗词格律知识入门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稍不留神就会出错。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住?有人总结了窍门,但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平仄出现错误。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其实在现在的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关于平仄音说的只有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就称为律,如果出现差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韵”。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甚至连民歌都讲究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所以,出律与否不论,因为本来就没有按照格律去写作,但是,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诗词而属于现代诗歌,甚至是顺口溜了。有的人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规定韵,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的规定。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归纳起来,与韵有关的定义或名词解释有: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三、对仗:

    如果细说“对仗”,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对仗”的学习资料浩如烟海。仅仅掌握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了,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一一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奥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

    律诗中的对仗与对联中的对仗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则属错误。对联里的对仗面很宽,意思到了就算工整(又称宽对),但律诗就不同了,律诗的对仗在工整方面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比词、曲中的对仗都要严格。七律诗里对仗比较多,颔联、颈联都要求必须对仗,所以,对仗又多在格律诗中的“七律”体裁上使用,绝句则很少讲究对仗。词、曲的对仗要求比较松,一般来讲,古典词里出现的五言、七言句子,只要两两相对,一律要求使用对仗,词的开篇两句如要求使用对仗,词谱会做专门要求,比如“西江月”、“踏莎行”等词谱的开头两句,都是要求对仗的。好在这些要求不少词谱没有刻意提醒,所以,在填词时,这方面即使出现差误也多被忽略不提。

律诗的对仗规则有下面几个重点:
    1、句法相同。
    2、不能用相同意思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律诗中则不允许。
    3、词性要相对。既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仗里不能是同义词。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这样的对仗,才叫做工对。
    4、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5、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使用。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
    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非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

    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相同的字相对。比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除了上面这两点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了。

关于对仗使用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1、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者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2、流水对---- 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四、古诗、古词用韵的不同点:


古诗的用韵与古词的用韵有一些不同。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体律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律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2、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
    3、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齐梁体”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词的用韵可以在词谱里查,填词时的用韵不象格律诗那样要求一韵到底,在词韵允许范围内可以选择其它韵部使用,这样的做法称为“通押”。通押的韵部也不是可以自由使用的,依然还是词韵中规定的部分。
    诗韵、词韵和曲韵都有所不同,可以从网络搜索中找到,这是知识全是古诗词创作时的必备工具,如想写出一首合格合律的古典诗词,就不得不依靠它们才能做到准确无误。毕竟诗韵的内容太多,我们根本记不住,所以,打印出来放手边,或者是购买一本书籍,还是最佳选择。

五、其它方面的几个问题:

    1、近体诗格律常识记忆诀窍:
    从首句,往下推,联内必对联间粘。一三便,二四定,平勿孤独仄可单。
    尾字平,是韵脚,句后三声调莫同。中间联,讲对仗,句式尚变字性通。
    截邻联,成绝句,有无对仗各自便。前加顿,为七言,后面无疑何须颦。
    字再多,理一样,只是格律稍放宽。诗再长,律无异,中添几联自相安。

注:

    (1)最后三字不得同平或同仄。
    (2)不得犯“孤平”。即可平可仄处必须为平。
    (3)一三不论,二四不动。
    (4)粘:联间第二字平仄相同。
    (5)对:各联内各字平仄相对。颔联和颈联各字词性要相同。
    (6)韵:偶句押韵。首句末句平字,须押韵

    2、“孤平”与“拗句”的定义: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就叫作“拗句”。

    3、“拗救”的定义: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作些改动,把平仄音作些调整,(如第一个字必须是仄音时,那么,第三个字就换成平音救一下一句诗中平仄的不符),这样就避免了孤平出现。而这种作法,就叫作“拗救”。
特别交代:自救孤平。非常常见,非常有用。拗救万金油。多用在起句。特拗句,合律。常用于尾联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里含有四道菜名,第一道菜是两个纯鸡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状,下面铺了青菜叶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飘着四个鸡蛋壳。

《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是古诗词体裁的一种,字数较多{8句56字},能完整地表达创作者的意愿和感情。七律的第1、2句是第一联,又称首联,第3、4句是第二联。称颔联,第5、6句是第三联,称颈联。第7、8句是第四联,称尾联。和绝句不同,律诗是要求对仗的,即第二和第三联必须对仗,第一和第四联可不对仗。具体来说就是颔联的第3、4句之间要求对仗,颈联的第5、6句之间要求对仗。对仗要求句型相对,比如第3或第5句是主谓结构,那第4或第6句也必须是主谓结构。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即第3、4句之间以及第5、6句之间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虚词、代词等都需要相互对应。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
    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例: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诗二、四、六、八句押“an”的韵。

第二种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为第一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例: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第三种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咏怀古迹·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韵)一弦一柱思华年(韵)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韵)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韵)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韵)


第四种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为第三种格式后半首的重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例: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绝》

    七绝是七言绝句的简称,从格式上讲,七绝每两句构成的一联,分对句和散句两种形式。一是对句,两句意思相对,句中每个字词意思也相对,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另外,流水对是对句的特殊情况,即两句字面上相对,但意思却不相对,而是流动,例如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红粉与燕支,楼与山相对,但红粉楼中指女子在楼中,而燕支山是专有山名,两句意思不对。二是散句,泛指不对仗的两句。
    因此,按前后两联的特征,凡七绝格式共四种,分别为对起对结:杜甫《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七绝的格律分平声、仄声以及可平可仄的排序,平仄声是诗词格律的基础,平仄声要求的目的主要是使诗词读起来顺口。古体“诗”是不要求格式和压韵的,近体“诗”的压韵有一定的规律,原因是他有了固定格式,具体规律有多种情况,平声,就是一二声,例如猜才。仄声,就是三四声,例如踩菜。古人作七绝用平水韵,有些字古今念法不同。凡七绝,皆四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

    每一句的平仄,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为平仄平,或者仄平仄。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二四六字为仄平仄。但有时可以略微打破此规则,例如若将平仄平的句子,写成平仄仄或仄仄平,是允许的。每一联中,前一句与后一句,二四六字处平仄相反,若前句为平仄平,后句则为仄平仄。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二四六字处为仄平仄,平仄平。

    第三句与第四句的平仄须相粘,也就是说两句二四六字平仄应该相同。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二句为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三句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二四六字处均为平仄平。第二四句第七字须押韵,即是说此二处的两个字韵母须一样,韵为平声。例如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天,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船。

    第三句第七字须为仄声,不押韵。首句第七字可平可仄,若为平声,则必须押韵,若为仄声,则可押可不押。但有时首句第七字平声却不押韵,也可以接受。若较大地打破以上声律规则,则称为拗体七绝,也分几种情况,较大地打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如李白《山中问答》: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打破第二三句平仄相粘的,也就是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平仄相同的,如李贺《南园》: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第二四句押仄韵的,这种七绝第三句第七字应为平声,与一般七绝的押韵正好相反。如果对音律的打破超出了以上几种情况,则应该视为七古,而不再是七绝了。

    对起散结: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散起对结: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和散起散结: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三句与第四句的平仄须相粘,即是说两句二四六字平仄应该相同。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二句为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三句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二四六字处均为平仄平。

七绝有四种类型:

七绝类型一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窦巩·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七绝类型二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例: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绝类型三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类型四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七言绝句
    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我们举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来看: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

1,七言绝句 [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例词参考
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
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七言绝句[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注: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
例词参考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明:此七言绝句的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汉语中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表示平韵、▲表示仄韵也有用-表示平;1表示仄;+表示可平可仄;还有用—(表示平)│(表示仄)表示韵律的:律诗对韵,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以首句不入韵为特。至于排律,无论是五排还是七排,都是在五律或七律中间加上若干联,但要合乎“粘对律”、“对偶律”即行。因为排律很少写,也乏佳作,故不再举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21 05:02 , Processed in 0.0568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