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城西九龙谷自然人文景观一览
九龙谷山门
九龙谷山门碑石
九龙潭
文渊阁
老君台
玉皇阁
玉皇阁下的白石岩
以上图片用手机拍于2017年4日16日上午 游客登玉皇阁白石岩后大都没有再顺岩左边踏步下走一看。 所以登白石岩一定要顺左边踏步下去一游,方更知其险峻。 以上手机拍片就是下去在半峰拍的。
曾任荆门市委书记朱同炳题
九龙谷文渊阁坐九龙之中,背倚高峦,下瞰深谷,与老君台、玉皇阁等宗教景点遥相呼应。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占地计1500余平米。阁内供奉孔子铜像及荆门本土历史文化名人画像及生平简介,展示收藏地方精典文史资料,规划藏书100万册。 文渊阁免费对公众开放,游客可随时登阁游览,欣赏九龙谷美景,感悟历史,缅怀先贤!
文渊阁大门楹联:“积贤成道,厚德安邦” 主堂至圣先师孔子铜像上悬康熙“万世师表”御笔匾额。 左右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两侧奉祀荆门十六位历史文化名人像及简介。 后门悬匾“尊宗追远”,楹联:“史海钩沉辨伪真,文山砥砺知兴替”。 地宫楹联:“文章言世故,史乘载遗贤”
九龙谷文渊阁序 昔洪武创阁,名曰文渊,尽贮古今载籍。今仿其意,于九龙谷开基,凿山破土,垒石为台,架梁为阁,遍罗荆楚典故。 吾邑荆门,鄢郢旧地,有三千年之厚积,屈、宋踞其上流,大家巨儒接踵相连。然迩世毁夷,痛其文物荡然,弥望萧索,前贤失其传,后学靡其志,斯诚可伤哉。迨其今也,人风坠堕,噬利敛藏,蚁附鲸吞,斯诚可叹哉。有贤君子抱璞怀瑜,雅好翰章,欲扶世道于倾颓,养浩气于微末,遂萌百世之愿,系深望于斯阁。尔乃鸠江汉之材,采荆山之石,宏其规制,高其垣墙,竖其坞壁,极壮观瞻,非独为飨耳目、资吟眺。崇台隐翠,飞檐流岚,虽役重而工繁,实心切而意远,非独为山川增丽色。 若夫俯仰察眄,四隩属目。群山拱耸,寒潭平波。丘阜参差而栎林蓊郁,冈岭迢递而巉岩崔嵬。泉名老君,谷称九龙。一泉流线而万物赖养,长风入谷则千树有声。四季协律,丛花交纷。嘉蕙产于芝田,烟霞萦自林薄。松茂竹修,纳东方之紫气;樟绿枫红,染西天之彩云。登临则生绝世之念,涉水偏做磻溪之想。此僻处也,通沮、漳之浦,汇江、汉之流,出则登庙堂以支社稷,居则为藩屏,庥庇一邑苍生。徘徊流连其间,足以思谋运筹,自致于青云之上。故阁非止于一阁,盖乃地区之表征,兴废著于人事,所关非浅显,其要扼于枢柄。 癸巳仲冬,文渊阁工竣,阖邑奔告。斯阁之成也,地运丕变,乡士感奋。饬残振衰,培基育德。起荆楚之文风,续汉上之人脉。既兼具滕王、岳阳之美,岂忧无子安、希文之材?他日人文雄飞,翩然鹏举于吾乡者络绎不可胜数,倘见斯阁而念遗泽,无不作南国甘棠之思,则为斯阁之幸。又孰知今日之义举,不意惬万众之夙心?感而为序,援笔以记之。 荆门仙居廖开江谨撰
曾任荆门市委书记袁良宽题
位于九龙谷周瀚屋场后
神秘的荆门圣境山九龙谷关帝庙考略 李勋明 九龙谷关帝庙位于白石岩下九龙珠东麓,坐西向东。古代荆门经九龙谷去圣境山金顶必须经过此庙前。根据老农卢振生介绍,他儿童时所见关帝庙保存完好,有僧徒两人,一九五二年僧人散去,一九五七年庙宇倒塌,现庙址残垣基本保存完整,特别是后殿墙壁和神台几乎还是原样,从现场遗留的焚香遗物看,时有朝拜者前来祭拜。 关帝庙建于何时,因无碑文和史料可考,按照墙体全部用青石垒砌推断,初建时间至少在明朝以前。本人于二000年开发九龙谷后,多次踏勘关帝庙遗址,并经人指点,于九龙潭涵闸上找到三块“关帝庙”大门石刻残块,合在一起,“关帝庙”三字清晰可见,于是花了100元人民币请人将三块残石抬到半山卧龙台。二0一二年建文渊阁挖基础时,施工人员不慎把那几块残石埋于后院墙下,现在只能从本人所编《荆门圣境山》一书中所见“关帝庙”三字图片了。 关帝庙建筑背倚近400米高的白石岩,巧借九龙珠坡地,不大挖大填,全其自然而修之,平面布局充分代表了本土四合院特色。根据《荆门州志》和相关史料记载,古代本土庙宇并非都像现代修成皇宫大庙,房屋设计大都蕴含本土民居建筑文化,如漳河洪山古寺就是标准的本土明清民居建筑。 实测关帝庙总宽9.5米,深16米,占地约160余平米,由庙前场地上爬40多步台阶到达庙门,进庙门后经再过长约6米天井,又爬七步台阶才进入后殿。人来朝拜,由低层层向上,悉壮观瞻。站在庙前四顾,脚下沟壑环抱,周围山峦叠翠,令人神清气爽,大有天人合一之感。 关帝庙残垣其所以能完整保存下来,其主要原因是位置隐蔽,林木匝密,人迹罕到所至。目前在荆门境内比较完整的石庙大概只有此庙了,因此弥足珍贵。政府应将九龙谷关帝庙遗迹列为文物加以保护,以防其建筑文化断代。如果复修,也不要破坏遗留残墙,只能在现存残墙外另加砌体,把旧墙体原汁原味包在屋内,这样既修复了文物也保存了历史。 笔者根据关帝庙墙垣,已绘制了修复方案,倘有大德者愿捐资修复此关帝古庙,功德无量也!
关帝庙残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