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58|回复: 0

楚祖鬻子(鬻子校理)

[复制链接]

1057

主题

2068

帖子

917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70
发表于 2019-9-16 21: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2-9-5 15:39 编辑


楚祖鬻子(鬻子校理)
      鬻子,即鬻(yù)熊,姓芈,名熊。祝融氏之后,陆终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生卒年不详,商末周初人,其著作,《汉书·艺文志·道家》载《鬻子》二十二篇,《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载《鬻子说》十九篇。今存辑佚本十四篇。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说他老了,鬻子回答说:大王如要我捕兽逐鹿,老了!若要我谋划国事,我还年少呢。文王便把他当作老师。武王、成王也把他当作老师。周成王分封异姓诸侯时,鬻熊和他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已去世,故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地,熊绎子孙以熊为姓,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
     鬻熊既是楚国的缔造者,也是楚国思想的开拓者。商王朝从盛转衰,周人从弱转强,使鬻子悟出了以柔克刚的道理。自己举族投周,也走的是这种转弱为强的道路。可见鬻熊思想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鬻子校理
撰吏(一)
    政曰:民者,贤不肖之杖也;贤不肖皆具焉。故贤人得焉,不肖人休焉。杖能侧焉,忠臣饰焉。民者,积愚也。虽愚,明主撰吏,必使民兴焉。士民与之,明上举之;士民苦之,明上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忘,必使民唱,然后和。民者、吏之程也,察吏于民,然后随。
    政曰:民者至卑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则万人之吏也。故万人之吏,撰卿相矣。卿相者、诸侯之丞也,故封侯之土秩出焉。卿相、君侯之本也。
   译文:古代的政典说:民众是衡量贤不肖的尺子。不论贤或不肖都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所以贤人就得到民众的拥戴,不贤和不肖的人就会被废除,所以忠臣就引以为警戒。民众是愚味无知的。民众虽然愚昧,但英明的君主在选拔官吏时,必请民众推举。人民都推举他,英明的上位者就提拔他。人民都感到痛苦,英明的上位者就废除他。所以王者选择官吏就不会有虚妄不实的。因为是民众的意见是衡量一个官吏好坏的标准。从民众的对官员反应来视察官吏,然后决定官吏的升降。
   古代的政典说:民众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但民众可以用来作为选择衡量官吏的标准。民众选择官吏,必定选他们所爱的人,所以十人所爱的人,就可以做十人之吏。百人所爱的人,就可以做百人之史。千人所爱的人,就可以做千人之吏。万人所爱的人,就可以做万人之吏。所以万人之吏就可以选为卿相了,卿相是诸侯的辅佐,所以能得到诸侯给的土地和爵禄。卿相是君主诸侯的基础啊!
  撰吏(二)
    政曰: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能必忠,而不能必人;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辞,而施之于行,故非非者行是,恶恶者行善,而道谕矣。
   译文:古代的政典说:君子不参与人君的政策谋划。假若参预人君的政策谋划,那就要大公无私的谏真言,实事求是。所以君子的谋略必定能够遵道而行,有时候不一定能被接受;但一定要是忠言,忠言不一定能使人听进去;能言而有信,但来必能见信。君子反对别人的行为,不是用口说,而是用行动来显示。所以要用正确的做法来反对错误,对厌恶的就要宽容一点,多行善事,这样正道就明显了。
大 道
   政曰:文王问于鬻子曰:敢问人有大忌乎?对曰:有。文王曰:敢问大忌奈何?鬻子曰:知其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是谓之大忌。
   译文:文王间鬻子:“请问人有最大的忌讳吗?” 鬻子回答道:“有”。文王说:“请问什么是人最大的忌讳?” 鬻子说:“知道自己有严重的错误又不加改正,道样就会害了自己,甚至会丧失自己的生命。有这样行为的人,就是最大的忌讳啊”!

守 道
    圣人在上,贤士百里而有一人,则犹无有也。王道衰微,暴乱在上,贤士千里而有一人,则犹比肩也。
    译文:当圣人处于高贵的地位,贤能的人才济济,百里内有一贤士,好似没有一样,因人才太多了。到了王道衰微,暴乱的人当权,居于高位,贸能的人被摒弃,不见用,所以千里有一个贤士也非常难得,千里有一贤士,好似肩与肩相并一样,说明千里也难得一贤士。

贵  道
   昔之帝王所以为明者,以其吏也。昔之君子所以为功者,以其民也。力生于民,而功最于吏,福归于君。民者至庳也,而使之取吏焉,必取所爱,故十人爱之,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千万之吏也。
    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其道若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君王欲缘五帝之道而不失,则可以长久。
    译文:古代帝王所以英明,由于他们能任用贤能的官吏。古代的官吏所以能建功立业,因为他们能依靠民众。力量出于民众,面功劳则归于官吏,幸福则归于君主。民众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但是可以用他们来选择鉴别官吏。民众所选取的,必定是他们拥护爱戴的人。所以十人爱戴的,就是十人之吏。百人爱戴的、就是百人之吏。千人爱戴的,就是千人之吏。万人爱戴的,就是万人之吏。
   古代五帝治理天下,他的治道非常清明,好像日月的光芒,有如白天代替黑夜一样。他们的治道就像人体的头脑一样。能为万世造福,为万世垂教,只有从黄帝以下、大舜和大禹以上能做到罢了。君王愿意遵循五帝之治道而不违背,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道 符
    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而不肖见于行,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谓愚,而愚见于言,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
夫国者,卿相无世,贤者有之,国无因治,智者治之,智者非一日之智,治者非一日之谋,治志治谋,在于帝王,然后民知所保,而知所避。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凡万物皆有器,故欲有为,不行其器者,虽欲有为,不成。诸侯之欲王者,亦然。不用帝王之器者,不成。
    译文:不肖的人都不会说自己不肖,而他的不肖表现在他的行为上。不肖的人虽自己吹嘘贤能,但大家还是认为他是不肖的。愚蠢的人,不会说自己愚蠢,而他的愚蠢见于他的言谈之中。虽然他自己吹嘘聪明,大家还是认为他是愚蠢的。凡是一个国家,卿相不能世袭,只有贤能的人才可以为卿相。国家若是世卿相袭,就不能为治。只有依靠智者有才干的人纔能治理。智者也不是靠一时意图,治国也不是靠一时一天的思考和策制。治国平天下的意图及谋略规划在于最高的执政者――帝王。(方针明,规划定),然后民众知道应该遵循什麽,应当避免违犯什麽。发政施令为天下谋利的就是治道。上下和谐相亲,这就是“和”。民众不求就得到他们所希望的,这就是“大信”。除去天下的祸患,这就是“仁”。仁与信,和与道,这些都是帝王掌握的利器。凡是要做好任何事,都得依靠利器。所以要有作为,不用工具的人,虽然想做也做不成。诸侯要想王天下的,也是如此、不运用帝王之器(仁、信、和、道)的,不能成功。

数 始
    昔者皇帝年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使四面,从五圣,昔者帝颛顼年十五而佐黄帝,二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常之。昔者帝喾年十五而佐帝颛顼,三十而治天下。其治天下也,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学帝颛顼之道而行之。
   译文: 古时相传,黄帝年仅十岁就察觉察到神农氏后代治理上的不当,所以就改变其政治方针,任贤使能治理四方,听从五圣按照“道”(治道)去办事。古时相传,帝颛顼十五岁就辅佐黄帝,二十岁就即帝位治天下。他治天下遵循黄帝之道而行,并且学习黄帝之道,以为常法。古时相传,帝喾十五歳就佐帝颛顼、三十岁帝喾即帝位,治理天下。他治天下,上遵循黄帝之道而加以发展,又按照帝颛之道而行之。

禹 政
   禹之治天下也,得皋陶,得杜子业,得既子,得施子黯,得季子宁,得然子堪,得轻子玉。得七大夫以佐其身,以治天下,以天下治。
   禹之治天下也,以五声听。门悬钟鼓铎磬而置□,以待四海之士。为铭于笱簨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教寡人以义者击钟,教寡人以事者振铎,语寡人以优者击磬,语寡人以狱讼者挥□。此之谓五声。是以禹尝据一馈而七起,日中而不暇饱食,曰:吾犹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是以四海之士皆至。是以禹当朝廷间也,可以罗爵。
   译文:大禹治理天下时,得到皋陶,得到杜子业,得到既子,得到施子路,得到季子宁,得到然子堪,得到轻子玉。由于他得到七位贤大夫来辅佐自己,用来治理天下,所以天下大治。大禹治理天下,用五种声音来融取群众意见。在大门前面悬挂钟、鼓、□、磬,又放一□鼓。用这五声来等待四海之士前来提意见。在悬乐器的木架上挂著铭牌说:能教寡人以“道”的就敲鼓,教寡人以“义”的就敲钟,教寡人应该办什麽事的摇大铃铛,告诉寡人忧患的事情就敲磬,有讼狱官司告诉寡人的就摇鼓。这就是禹听取的“五声”。因为这样,所以禹常常在吃一顿饭时,就得七次起来听羣众的意见,直到中午也没有时间吃顿饱饭。大禹说:我还怕四海的贤士滞留在道路上。所以四海之土都趋赴禹,禹常在外面招揽四方之土,而不在朝廷、大禹的朝廷往往空无一人,可以“罗雀”。

汤 政
   汤之治天下也,得庆誧、伊尹、湟里且、东门虚、南门蝡、西门疵、北门侧,得七大夫佐以治天下,而天下治。二十七世,积岁五百七十六岁至纣。
   天地辟而万物生,万物生而人为政焉。无不能生而无杀也。唯天地之所以杀,人不能生,人化而为善,兽化而为恶。人而不善者谓之兽,有天然后有地,有地然后有别,有别然后有义,有义然后有教,有教然后有道,有道然后有理,有理然后有数。日有冥有旦•有昼有夜,然后以为数。月一盈一亏,月合月离以数纪,四者皆陈,以为数治。政者卫也,始终之谓卫。
   译文:商汤治理天下时,得到庆补、伊尹、涅里且、东门虚、南门□、西门疵、北门侧,得七位大夫辅佐,用他们来治理天下,因而天下大治。商朝经历二十七世,合起来共五百六十七年,到了殷纣告络。
   天地关之后,纔有万物生长。万物之中人是灵长。没有只生不杀的。只有天地能杀万物,天地之所设,人也不能使之生。人的教化是趋于善的,禽兽之化则是趋于恶的。所以人要是不能为善,就等同于禽兽了。有了天,才会有地,有地,天地有区别。各有区别,各当其分,才会有“义”,有义就有了教化、教化成就能産生好的效果,有了好的效果则有法则可循,这就是“道”。有了法则可循,就有理能说明之。有了道理又有了数量的掌握,就如太阳有落山幽暗的时刻,也有升起光明的时候。所以就有白天和夜间。这些都有规律可循,可以用数字计算。月一盈一亏,十五月圆,十六以后渐亏,都有数可计。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呈现。这就是用数字化来治理。政治就是保卫,从始到终维护着。

周公
    政曰:昔者鲁周公曰:吾闻之于政也,知善不行者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夫狂与惑者,圣王之戒也。
昔者鲁周公使康叔往守于殷,戒之曰:与杀不辜,宁失有罪。无有无罪而见诛,无有有功而不赏。戒之封,诛赏之慎焉。
    译文:古代的政典说:过去周公说:我知道政书里讲,知道应该做的善事,却不去做,这叫“狂”。知道犯了大错误,而却不加改正,这就叫“惑”。凡是“狂”者同“感”者,都是圣王所特别警戒的。
   过去周公派他的弟弟康叔封监视殷商的氏族。告戒他道:与其错杀一个无罪的人,不如放过一些有罪的人。要做到没有无罪而被诛杀的,没有有功而不受奖赏的。康叔封啊,要以此为戒!对于诛和赏都应该谨慎。(译文参考钟肇鹏译文)

大泽不盈永恒,圣人不积守义。大道至简,我道不孤。我爱我土,我谈我土,相约的人你在何方,曾经的梦谁与我共?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20 18:11 , Processed in 0.0572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