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2|回复: 4

一九六六年荆门城市航拍图(珍贵的史片)

[复制链接]

1030

主题

1954

帖子

85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81
发表于 2021-5-5 09: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1-5-5 09:39 编辑

         一九六六年荆门城市航拍图(珍贵的史片)
                  (珍贵的历史照片)

    在微信中得杜教授等朋友一张荆门六十年代的航拍地图,颇为珍贵。通过该图可见已消失的东城区原貌、金虾河以北,建设街以南原貌。原竹陂河三闸、金虾河,浏河、东门桥,消失的月亮湖、南桥塔影、天心堰,荆门至石牌路、荆门至钟祥路、荆门至襄樊公路等都依稀可见,现发于网上供有识之士参阅,特别是对研究城市发展的学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早期荆门地形图.jpg
上世纪60年代的城区航拍图
99999.jpg
现城区卫视图
977777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0

主题

1954

帖子

85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81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09: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古城老街概述  

                                    李勋明

    荆门古城城东为商业作坊区,城西为行政文化区。衙署、学宫及相应机关均分布在城西凤呜门向北至现市行政服务中心一线,踞老城最高处。首先让我们来看清朝衙署、学宫的建筑布局:凤呜门外文运挢南设风水照壁一道,城门外设小龛城,名龙门坊,坊左右门额“腾蛟“起凤”,门外东西百余丈建文峰塔、魁星阁以壮文风,文运挢下竹皮河里设二闸抬高水位与城门内泮水池遥相呼应以活地脉。城门内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内泮水池、圣殿(文庙)、学宫、儒学署、明伦堂、官治衙署,一直延伸到现海会路行政服务中心一带,这一线接千里荆山来龙之正脉,占踞了州城风水旺地,也避开了冬季圣境山脉贯入城区的风带。

   商业作坊区则分布在城东一带。北辰门和凤呜门坎离配属水火,寓龙腾凤舞。东作门震卦配属春雷,意求商贾作坊兴旺。西城门乾兑配属天泽,意迎山接水。平泰门喻和平安泰,后改为南薰门。[孔子家语]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薰门由此而得名。该门巽卦配属为风,喻按纳东风祥瑞之气。清乾隆十年至十五年(1745-1750)州舒成龙改南薰门为凤鸣门。清咸丰八年(1858年),改平泰门为南薰门。

    中国古代城市均有统一的城市地理风水建筑,荆门州城镇地脉的建筑有东山宝塔,白龙观。镇水脉的建筑有水府庙、升天塔(实为水口塔,现铁路桥东广场内),乞求文运昌盛的建筑有文峰塔(原凤鸣门外西南侧)、魁星阁、文庙等。祭祀风雨农桑的建筑有先农坛(现白云观一带),风雨坛(现体育场西北侧),州厉坛(现升天塔侧)。以上这些建筑均按风水理论选址,以州署地理位置界定,它们既是景观建筑,也是风水建筑。目和是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空间,它是封建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体现。

    九街十八巷:府前街、学宫街、后街、内集街、外集街、枣园街、土门街、三里街、水府庙街。原府前街划分为州东街(俗称东门街)、十字街、州西街(俗称西门街),学宫街改府前街,后街分为后街和关庙街,西门外称考场街,后改永安街,内集街从北到南分为福音堂街、响井街、乌盆街和南门街,土门街以一道牌坊为界,北段为南台街,南段仍称土门街。全城街道总长4132米,宽度一般为五米(交叉口七米),城区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均为石板路面。

   北门街:原从北门起至福音堂,现北门路至军分区一带。

   三里街:明末清初名北关街,北起官堰(现火车站一带)向南至北门桥,是荆门城北和钟祥等地民众进城的必经之路,也是商贸物资集散之地。现南段为民主街,北段为车站路(老莱子路)。

   水府庙街:三里街向东延伸。

   响井街:又名对月街,原从福音堂起南至白果树。在其间有一水井,水深,坠石发出宏亮声音而得名。现北门路南段即军分区至九州城。响井位于国药商场一带,在行人步板砖下被封死。

   青龙街:原北门桥至北门,现北门路北段即北门桥至北门农行储蓄所。

   东门街:原白果树至东护城河,现中天街东段。

   乌盆街:原周公祠(老文化馆)至大南门,因乌盆陶器而得名。现为工商街北段即南门邮局至南薰门。

    十字街:原西从玄妙观东至白果树(现九州城),北从破衙门(明代式衙门,后废;在现实实验小学一带)南抵周公祠(老文化馆),是商贸集中地段。现中天街西农行至新华书店,南北为南门邮局至实验小学,北段为长宁大道南段,南为工商街北段。

    关庙前街:原关庙至破衙门,现长宁大道南段。

    紫竹街:原关庙至响井,现金城和东方百货大楼一带,不复存在。

    内集街:原大南门至圣庙(即文庙、孔庙;现红旗小学一带)。现工商街中段即南薰门至凤鸣门。

    府前街:原州衙门至小南门(凤鸣门)。现位置未变,仍袭用原街名。

     外集街:原大南门外至小南门外。现街形东西走向依稀可见,无街名。

    枣园街(现团结街):原小南门外西至凤凰桥(现团结街西端),因有枣林而得名,是通往城西烟墩、马河等地必经之路,也是山货木炭等特产集散之地。现因城区改造东段不复存在,西段为团结街。

    永安街:原出西门至龙泉书院来龙桥,街名有祈荆门永久康泰之意,是龙泉书院学子必之路。现为中商天桥至来龙桥。

     府西街:原荆门州县衙内之西至西门。现中天街金凤凰商场至金龙泉天桥。

    府东街:原荆门州县衙门之东至大井巷。现中天街金凤凰商场至金虾路南路口。

   考棚街:又名棚场街,原大井巷至玄妙观,因科举考生常住在这一带而得名。现中天街中段金虾路南路口至新华书店。

    南台街:原甬壁(现小南门文运桥南)南至状元坊(现土门巷一带)。现为南台路。

   土门街:原状元坊至乌龟碑。因天鹅广场用地南段不复存在,北段为土门巷。

   难民区(现建设街):1940年日军侵占荆门后,将城内划为“军事区”,南门内外划为“日化区”,刘家坟茔一带划为“难民区”,让逃难回城居民在那里搭盖草棚居住。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经市民逐步改造建设,特别是解放后大规模修建,即成现在的建设街。

    后街:原杨树湾(原市房产局)-----高桥----中桥----剅眼头(现长宁大道中段建行诸蓄所),基本上沿金虾河走向,因城建改造建设,无形,不复存在。
   龙泉巷:原枣园街上四方口至文明湖。因建龙泉公园北段被盆景园占去,南端现为团结街九巷。

   大井巷:现金虾路南端。

    观音巷:原响井街至金虾河,现无形。

   代家巷:原从破衙门至响井街,现无形。

  

                              (根据乾隆、同治版及相关史料整理)


               解放前荆门城区的房屋    解放前夕,城区残存房屋7376间,建筑面积120429平方米,仅占1937年原房屋面积的17%,且半为茅屋、镔铁房、半为平房布瓦,低湿矮小;聊避风雨
    解放前夕,城区残存房屋7376间,建筑面积120429平方米,仅占1937年原房屋面积的17%,且半为茅屋、镔铁房、半为平房布瓦,低湿矮小;聊避风雨。
   解放前。城区房屋。饱经沧桑,几度兴废,其占有变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日军飞机轰炸前城区房地产

   城区在日机轰炸和日军侵占以前,是个比较繁荣的山城,周围盛产粮食、木材、木炭、煤以及水果、干果、药材等。每逢单日,街上热闹非,1937年前,旧城范围以城墙为界,周长七里三分,城内外大街小港都是砖石路面,房屋多是石墙布瓦,土石结构。最大的房屋有11重(刘声远家),一般的三四重。当时城区房屋总面积为70.04万平方米。具体为:
(一)官府房

   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原凤凰台,现市公安局处)房屋110间2640平方米。
(二)公房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修复的常平仓(即州丰仓)房屋15间787.5平方米。
(二)公房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修复的常平仓(即州丰仓)房屋15间787.5平方米。
(三)寺庙房“七庵八庙房”寺、观等房产284间14388平方米。
另有封神庙(一医原址)6间200平方米,龙王庙;(雷霆庙)位于烈士陵园和36个土地庙
740平方米。
唐安寺
位于象山东麓(现烈士陵园处)殿房28间836平方米。
净业寺位于城北田家冲长岗岭,殿房50间,2000平方米。
长春观(位于原解放路书店),殿房7间208平方米。元妙观(位于市工商联)房10间350平方米。还有东宝山的青龙观,西宝山的白龙观。
(四)教会祠堂房产
共178间1685067平方米。其中教会房产110间3300平方米。祠堂行会房屋58间1767平方米。
福音堂位于北门城内,西式轿型楼房,70间2100多平方米。
天主堂位于城区内的响井街(现市军分区大院) ,房屋间1200平方米。
川主宫
位于天主教堂内,四川人建,是行会人员活动场所。房屋10间215平方米。
昭忠祠 (现药材公司附近)10间房屋400平方米。
陆夫子祠
位于象山东麓,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房屋20间500平方米。
周桢祠堂
位于十宇街南群艺馆,,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房屋16间352平方米。
鄂城书院
位于团结街中段,为鄂城籍行会人士所建,房屋12间300平方米。
(五)医疗卫生房产

清道光元年至民国27年(1521-1938年)日机轰炸前. 荆门城区有美国基督教会传教士约牧师、安牧师创建的博爱医院和安徽人丁昌山开设的广仁医院。四川人徐炳炎开设的普爱医院以及多家私人药店,诊所共有200多间5420平方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0

主题

1954

帖子

85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81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09: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古城牌坊一览

李勋明

兄弟状元坊:位于南台土门(现土门巷北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7年年)河南汝阳孙镛任荆门知军,注重讲学,于东宝山北段设立东山书院(现遗址读书台),供城区子女上学读书。其三子均学业有成,长子孙何、次子孙仅名中状元,三子孙侑中进士。孙何在朝廷任秘书丞及右司谏,孙仅任光禄寺丞右司谏议大夫和集贤院学士,孙侑任殿中丞。孙镛知军任满定居荆门,朝廷为表彰其教子有方,在孙镛住处立状元坊。明末遭兵毁。1973年因建房曾在遗址挖出石条石座等。
太平坊:位于府前街中段西侧(现中商百货商场)。明末兵毁,清朝时曾设一土地庙,直至日军入荆遭毁。据传太平天国军进荆,在此安营扎寨,便于军队到小教场(现海慧中学)操练方便。
节孝坊:又名刘氏节孝坊。位于枣园街中段(现团结街东出口与象山大道间)。刘氏女生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八月初九,于康熙二十九年嫁给孙方先为妻,康熙四十年四月初九夫故。刘氏性成温恭,待奉公婆,抚教子女,守节尽孝29年,善终,被誉为贤德之妇。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为表彰刘氏节孝品德,冬立节孝坊。1992年因团结街改造,节孝坊被迁至博物馆后院内,是至今保存较完好的牌坊。
攀桂坊:为明永乐戊子举人巡按御史杨大中立。在州城北门。
折桂坊:为明永乐甲申进士王泽立。在十字街。
步蟾坊:为明永乐戊子进士、御史范克恭立。在十字街。
飞腾坊:为明永乐甲午举人周思恭立。在南台。
登云坊:为明正统戊午举人宋晖立。在南台。
冠英坊:为明景泰庚午举人杨立。在州北关庙前。
文奎坊:为明天顺壬午举人周翰立。在南台。
冠英坊:为明成化辛卯举人黎熙立。在南门内。
文辉坊:为明成化辛卯举人吴敬立。在元妙观东。
飞凤坊:为明成化甲午举人李珂立。在北门内。
青云得路坊:为明成化丁酉举人杨俊彦立。在北门内。。
跃龙门坊:为明成化庚子举人李和立。在东门。
登科坊:为明弘治已酉举人杨文立。在小教场前。
锦衣坊:为锦衣千户吕海立。在北门内。
进士坊:为明嘉靖已酉进士罗傅立,今在北门东北三里,尚有祖茔暨石坊在焉。
冬官坊:为明嘉靖壬午举人、工部主事袁越立,在州城十字街。
双凤坊:为明嘉靖甲子举人上官绎、欧阳辉立。在州城都察院前。
折桂坊:为明隆庆庚子举人马X 立。在北门内。
登科坊:为明万历壬午举人、陕西汉中府同知胡化立。在南台。
孝节里坊:为明孝子文仲和、文仲富,包英、节妇胡氏,烈女赵氏立。在南台。
孝子坊:为孝子周克昌立。在北门内。
贞节坊:为夏日校妻节妇王氏立。在响井。
贞节坊:为节妇胡氏立。在土门内。
节孝坊:为许成涣 妻节妇刘氏立,在学宫旁。
节孝坊:为吴宗正妻节妇王氏立,在枣园街。
节孝坊:为孙方先妻节妇刘氏立,在枣园街。
节孝坊:为姚纶妻节妇雷氏立,在北门内。
节孝坊:为王会仙妻节妇张氏立,在北门外。
节孝坊:为周和锡妻节妇蓝氏立,在北门内。
节孝坊:为蒋正阳妻节妇王氏立,在州丰仓前。
(根据乾隆、同治版《荆门州志》和相关史料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0

主题

1954

帖子

85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81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09: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荆门风大”的原因吗?

      看到有关昨晚大风吹倒天鹅广场一棚子砸伤9人的报道,颇感心寒。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荆门冬季平均温度比周边城市低,特别是比宜昌市可能要低2至3度(宜昌市北部有高山屏障)。 “荆门风大”,尤其是冬季的北风大于周边城市,原因是荆门北无高山屏障,北风沿荆山山脉顺汉水槽南下直贯城区,又被东宝山相逼而从天鹅广场出虎牙关向南形成一条强风带线,所以老城区东部――虎牙关――至凤凰水库一线北风风力一般又大于周围地带2到3级。
      因此,对规划和建设在天鹅广场――虎牙关――凤凰水库这一城市风带线上的建筑设施一定要考虑防风等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0

主题

1954

帖子

85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81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09: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荆门古城建置沿革概述

                              (一)

                                 李勋明

  “荆门”始于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析长林县立荆门县”。然而“荆门”这个地名在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还有一处,北魏郦道远《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荆州府志·宜都篇》也载“荆门、虎牙二山,楚之西塞也,水势急峻,”唐代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行舟”诗,描写的应该是宜都长江荆门山。两处“荆门”地名源于何时,历史上为什么形成两处“荆门”?至今还是个谜。

  从地理上看两处荆门的共同点是“荆楚门户,控制要冲”,均为关隘之地。而不同点,一处是水路要塞,一处是陆路重镇。历史上荆门古城能够选址在象山东麓,其主要因素是军事战略位置。特别是南宋时期,元军大军压境襄樊,荆门位于南北两朝争夺权南北统治权拉锯战的最前沿。所以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陆九渊知军荆门,特奏请朝廷修筑荆门城,此后荆门逐步成为区域行政中心城市,尽管行政区划时有伸缩,大致范围基本演变于北起丽阳驿与宜城交界,南襟长湖抵江陵县界,西辖当阳县,东临汉水边。明朝嘉靖称帝后,将河西丽阳、乐乡、石牌一线划入钟祥,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荆门为直隶州,领当阳,远安二县。民国时降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4年再度升为省辖市。如今荆门古城的军事战略优势不再,而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却更加巩固。

  地理:荆门古城位于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度咽喉区,倚荆山主脉,虎牙关、象山、东宝山回脉环护,形成古城两河交汇,四山环抱,内外勾锁的地理格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城市功能划分为:城东商业作坊区,城西行政人居区。商业区则分布在城东一带,衙署、学宫及相应行政首脑机关均分布在城西。古人建城首重视文运昌盛,人才辈出,故城市规划把学宫的选址看得比州署更为重要。让我们来看看明清时期凤呜门一带的学宫建筑布局:凤呜门外设龙门坊,左门额“腾蛟”,右门额“起凤”,正门文运挢南设风水照壁以聚祥瑞,竹皮河下建二闸抬高水位与城内内泮水池遥相呼应,以活地脉。城门上修文昌楼,东竖魁星阁,西立文峰塔,以壮文风。从凤呜门内向北依次为:内泮水池、牌坊、棂星门、仪路、黉门、射圃、大成殿(文庙)、名宦、乡贤祠、明伦堂、儒学署等,一直延伸到首脑机关州署。这些建筑以白龙山为屏障,座北朝南,既占踞了州城来龙之正脉,又避开了冬季沿汉水槽南下贯入城区的强冷风带,其建筑布局集天、地、人和谐相与之大成。

  城垣:荆门城垣近似笤箕形,始筑于南宋绍熙二年,直径南北长1080米,东西宽920米。明洪武初年,守御指挥使梅福改用块石重筑,周长3283米,城垛1212个,城门4个。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改建条石墙基,于学宫门前筑南薰门。清乾隆十年至十五年(公元1745—1750年),州舒成龙捐银两千余两重新整修,改南薰门为凤鸣门。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又进行过一次修补,改平泰门为南薰门。形成五门(东作门、西成门、北辰门、南薰门、凤呜门)。荆门古城四门命名颇有讲究,北辰门和凤呜门寓龙腾凤舞,东作门与西成门寓东作西成。北辰门配属八卦坎水方,寓蛟龙遇水则活。东作门居八卦震雷方,配属春雷,寓求商贾兴旺。西城门居八卦兑泽方,配属天泽,意迎山接水。南薰门居八卦离方,配属为风,寓接纳祥瑞之气, [孔子家语]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薰门以此而名。民国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军入侵快速疏散城内人口,1938年进行了第一次拆除城墙运动,日本入侵后又毁城修路,仅搞剩下了5个城门,解放后逐步倒坍。1959年改造工商街折掉东门后仅下现有南薰门和凤鸣门,前后修建了近900年的荆门城垣从此消失。

  人口:明洪武二十四(公元1391年),全州人口61686人。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6年),161821人,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543116人。民国1912---1933年之间580000-640000万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造成人口锐减一半, 1948年统计为345121人。明清至民国晚期荆门城区人口在5000至30000之间徘徊,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0月,荆门城区人ロ仅1300人,至1969年城区人口才达10480人。1970年焦枝铁路通车,一批中央、省、地大中型企业陆续落户荆门,三十年间城区人口增至410000余人。从史料上看,荆门地域人口减少多与战乱有关,如嘉庆至道光年间州人口反而减少52193人,乃太平天国战争和各地贼匪兴起所至,《荆门直隶州志载》:“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四月十八日,贼匪张汉朝焚烧南北关乡,四门闭筑。五年闰月四月二十八日,贼匪扎营牌楼岗,七月二十四日,贼匪复至,二十七日遁。”可见战乱对人口减少有着直接关系。

   水源:荆门城区有三条来水,竹皮河发源于城西白果树沟东,经海会沟汇象山四泉,环古城西、南、东三方,于北门汇合浏河。浏河发源于圣境山东麓,经泉口流入城区,于北门汇合竹皮河。金虾河源至白龙山下天心堰,经城内于北门西逗眼头注入浏河。明清时期,城区排水为内外分流,城内有两大排水系统,一是沿各街阴沟注入金虾河,至北门西侧逗眼口注入浏河,一是先进入总阴沟,再注入护城河,城外的三里街、水府庙街污水均系沿街道阴沟直接注入竹皮河。枣园街、南台街、土门街污水则从所在地先注入小河,再进入护城河。城区竹皮河和浏河最大过水断面约300多流量,故历史上每遇山洪暴发,城区常遭水灾,如1912年7月发生山洪,洪峰流量60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1950年7月发生山洪,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50年一遇),这两次山洪将来龙桥、北门桥附近的田园房屋全部冲毁。

  桥梁:北门桥,位于北门外浏河上,建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大南门桥,位于大南门外护城河上,故名,清乾隆十一年七月(公元1746年)修建,系石墩木梁石板桥。来龙桥,位于解放路西端护城河上,建于清乾隆十一年三月一十九年七月(公元1746—1754年),由州牧舒成龙修筑。文运桥,位于(凤鸣门)外护城河上,亦称南门桥,始建于乾隆十一年三月至十五年九月(公元1746—1750年),因小南门内有文庙(又称孔圣庙),取“文运通”之意,故名。向东桥,位于解放路东端护城河上,原是一座滚水石板小桥,1948年12月改建成石墩木板桥,习称东门桥。三眼桥,原位于凤呜门外云龙街西侧,是荆门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石拱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至三年(公元1324---1326年),桥落成后曾命名为平政桥,三孔条石拱结构,习称三眼桥,1985年护城河改道被拆除,新建三孔石拱桥于现象山大道。

                        (见荆门日扳2011年2月27日版)

            

                荆门古城建置沿革概述

                      (二)

                      李勋明

  一座千年古城必然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这些文化遗存常常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荆门古城与其它历史名城一样,城垣街道及寺观坛遗、祠宇塔阁等建筑凝聚了本土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民风习俗,伦礼道德。下面综述荆门古城街道和宗教人文建筑沿革:

  宗教人文:荆门古城从春秋时初建楚望亭于东堡山开始,东晋于象山建讲经台、海会寺。隋代建东山宝塔、凤凰台。唐代建唐安寺。宋代建白龙观、老莱子山庄、长春观。明代建三皇殿、陆夫子祠;清代舒成龙治州时全面完善了“三台八景”,三台:凤凰台、讲经台、读书台。八景:霖苍甘雨、老莱山庄、龙泉十亭、西宝昙光、唐安古柏、南桥塔影、带河金虾、长春丹井。除了将历代古迹进行了全面修复和整理外,又新建了龙泉书院,文明湖、荆园、景养斋等。古城主要祭祀建筑,社稷坛:在西门外白龙山脚,洪武三年建。每年春秋仲月上旬戊日祭之;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象山南东麓,洪武二年建。每年春秋仲月上旬戊日合祭;先农坛:在城东郊白云楼南,雍正五年冬十二月修建,每春致祭;州厉坛:在北门外升天塔侧,每年三月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迎城隍神于位,并列各乡无祀厉鬼以祭。城隍庙:在城东,后移至州署旁,供奉元至正年间守城而亡的聂炳为荆门城隍。武庙:供奉关帝、马王、三官,原在十字街口,舒成龙治州改建于州营署后。文庙:供奉孔子,每年9月28日祭,在凤鸣门内,洪武二年知州代昌元于学宫故址重建,清朝末年达到完整规模。让我们看看其建筑群:大成殿五楹,东西庑各七楹,棂星门一座,匾曰“文庙”,棂星门外,设内泮水池,中路木牌坊一座,东西木牌坊各一座,东额 “金声”,西额 “玉振”。东西砖坊一,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大成殿内悬清圣祖御书“万世师表”,清世宗御书“生民未有”,大成殿后还有明伦堂,名宦、乡贤、启圣祠等,其庙宇规模雄冠荆门第一庙。

   功能划分:清朝中晚期的荆门交通,辖水塘(江边码头)三处,旱塘(集镇)三十六处;出南熏门经土门巷、虎牙关东南去沙洋,正南至荆州。出凤鸣门经枣园街、马鞍山(天鹅池西)、王家巷、车桥,至当阳、河溶。西门出海会沟,沿十八罗汉山脚经瓦庙塘、老虎园、铁坪至远安。北门出北关街(三里街),东去牌楼,钟祥。北去子陵、石桥驿入襄樊。出东门翻西宝山,至贺集、石牌、马良。主要街道有三里街、十字街、枣园街、街道总长6公里。三里街以买卖粮油为主,枣园街以买卖木料,柴炭、煤为主,十字街为主要商业区,从东作门至西成门,北辰门至南薰门、凤鸣门的内集街为主要街道,明清州署南为府前街,西为荆山驿,南为文庙,北为武庙,东北为贡院、吏目署。由州署至文庙有府前街。署后称后街,系官员、侍从居住区。

  街巷沿革:荆门古城街道分布据说有九街十八巷;学宫街(府前街),州署东为十字街,西为西街。西门外为棚场街。后街,又分为后街和关庙街。内集街,由北而南,分别为福音堂街,响井街、盆场街、南门街。后街与响井街的联系巷道为紫竹街。土门街以一道牌坊为界,牌北为南台街,牌南为土门街。所有街道均为石板路面,宽5-6米,交叉口5米左右,总长4132米;城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前。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机轰炸,致使街巷易形。响井街、十字街、紫竹街、后街、关庙街、外集街和南台街基本无存。1949年2月4日,城区解放。1950年荆门县人民政府对现存街道进行了调整,将东门外原难民区设建设街,从东门外至十字街口折向小南门为工商街。外集街、枣园街、合称团结街。十字街口至龙泉中学通道称解放街。北门内外(含响井)均属民主街,五条主街总长2066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进行大规模改造,形成白云大道、长宁大道、金虾巷、象山大道为南北主轴的街道网。

    近代规划: 1948年5月1日成立荆门县县治建设委员会,负责拟订城市规划,规划发展目标是:“求得城区的合理发展,以建设现代化之市镇,并以达到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之目的。”。区域功能分:东门以外的凯旋路(东宝山麓)至升天塔附近为工业区。城内及北门外三里街、西门永安街、南门外枣园街为商业区。不属工、商业区地段划为住宅区。西门外象山脚至龙泉巷为文化风景区。1984年城市第二次规划编修:以东西城区组成市中心区,以十里牌、烟墩、子陵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1、西城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区。2、东城区为石油化学工业区。3、城南为食品、轻纺、机械、交通、物流。4、子陵为建材工业区。5、城西漳河镇规划院校、水上运输和旅游事业,开辟疗养区等。

   综观荆门800多年建城史,值得我们今天城市规划借鉴的主要经验有三:一是注重培置城市水域,充分利用了象山四泉、竹皮河、浏河、金虾河水系。河道泉流几乎占了古城总面积的一半,并在竹皮河分级建闸抬高水位。城内城外园田均为自流灌溉,如城北舒畈一带的园田,由舒成龙捐廉银修渠截泉口水自流浇灌。南门外园田引文明湖水灌溉,故文明湖南一带园田被誉为“金水换”宝地。天心堰灌溉西北城内外园田,多余则流入金虾河。二是城市区域功能划分合理,商业作坊均布置在城东两河交汇地段,依水生财。行政首脑机关则布置在城西地段,倚山得势,既开了冬季风煞,又位居城市西北高处,符合古人择居建城“据西北而治东南”之大道。三是高度重视文化古迹建设,特别是舒成龙治州期间,对城垣街道、祠宇寺观都进行了全面维修,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荆门城市面积近三十年来扩大了几十倍,而文化产业与工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抢救性修建了盆景园、岚光阁、老莱山庄,复龙泉十亭,缮陆夫之祠,清理文明湖,使象山东麓一带部分人文古迹有幸得以保留。历史证明,一座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是灵魂,得水是根本。

        (见荆门日扳2011年3月3日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11-1 13:37 , Processed in 0.0681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