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6|回复: 0

荆门明朝以来行政地域变迁一览

[复制链接]

1030

主题

1954

帖子

8581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581
发表于 2020-10-3 12: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荆门明朝以来行政地域变迁一览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1391年),始编州户五十九里(古代25户至110户为一里),十二个村。明嘉靖皇帝称帝后,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将今汉水西岸石牌、冷水一带割荆门望乡村3个里、马仙村7个隶属钟祥县。共划给钟祥县1100户。
  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将荆门丽阳司(今乐乡关至丽阳驿胡集一带)划属钟祥县。
     1936年4月,湖北省政府为解决荆门、钟祥、当阳、远安、南漳五县边界飞地纠纷,将钟祥县的清丽乡(栗溪)划归远安;阳舒乡(永盛集)划归荆门。并在犬牙交错的地域设栗溪区署,置永清、文盛、公平、永定4乡,32保,2963户,20329人,归属远安县。同时将荆门县的张家集,段家集、桐树铺一线,从人行路以东划归钟祥县。1937年立县界标,荆门县长乐店两个保划归钟祥县。1947年,调整各县飞地,荆门县划归钟祥县田11977亩9分6厘;钟祥县分别划归荆门县、远安县田共54561亩5分。
    1949年下半年,荆门县刘猴、董家两个乡划归宜城县。
    1950年2月,第三区临漳乡,划归远安县第五区。荆门县第五区毗邻江陵县王家场的两个村与江陵县毗邻荆门县第五区的一个村(郑家场一带)互换。5月,远安县属栗溪区署划归荆门县。同年冬,栗溪区盘龙、临漳、小秦、西秦四个村划回远安县。
    1951年5月,钟祥县石牌区陈集、斗笠、麻城3个乡与冷水区牌楼、革集、黄集3个乡划归荆门县。
    1955年11月,钟祥县石牌区火山乡改属荆门县。
    1956年调整县界,荆门县古存、凤蛟、八里、新场、积玉、荆河6个乡,改属潜江县。
    1959年,江陵县白林、五星、紫金3个生产大队划归国营十里铺农场(1962年10月农场撤销,复归江陵县);同年,江陵县将台人民公社的金牛、彭场、纪山、砖桥、岳山、傅场6个生大队划归荆门县拾回桥人民公社。
    1960年4月,当阳县观音公社雄峰、新峰、三化、前峰、观峰、高峰6个生产大队划入荆门县。
    1961年3月,钟祥县属邓家湖内一个生产队,划归荆门县。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门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荆门市,荆门市为湖北省直辖市。
   1985年6月,荆门市设立东宝、沙洋两个县级区。
    1993年1月8日,成立掇刀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6年12月20日,划京山县归荆门市管辖,划钟祥市归荆门市代管。
    1999年2月26日,撤沙洋区设县。
    2000年11月中旬,成立荆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荆门市掇刀区”。
    2001年11月,五三农场更名为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
    2011年12月7日,漳河新区揭牌。
   荆门人口由建市时92.7万上升近300万,国土面积由4412平方公里增加1.24万平方公里。
                                                            
                             (根据荆门直隶州志及相关资料整理)
            
荆门明清时期书院简介
   龙泉书院龙泉书院州牧舒成龙得龙泉后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854年)。初布局仅一处基阔九丈,长二十四丈。主建筑从西至东共有三个建筑群,每群由南至北分为三重门楼三间向南,上书“龙泉书院”;穿过拱桥为德育堂、东西各建书斋四楹,取名“敬业”、“乐群”,后面为尺木楼。第二建筑群前排为“荆园”;中间有方塘,塘台筑建洗心堂;后排是方塘书屋。第三建筑群前排为人造山,上建“听泉亭”;中间对衬的两排建筑物,取名“春华”、“秋实”两馆;其后是东山草堂。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在荆园基础上建平房,光绪三十年龙泉书院改荆门州简易学堂,翌年将平房改为教学楼,知州凌兆雄题“文明楼”匾额于其上。后我国废除科举制,龙泉书院于光绪三十二年(公1906年)改名为龙泉中学。
内方书院马良镇内方山云雾观侧,后汉马良读书地名为"马良"。清朝乾隆甲戍年(1753年)舒成龙在荆门州西郊建龙泉书院后,马良各方绅士联名请求在马良建书院。舒带头“倡捐百金”,马良各方绅士捐二百金,择木购瓦,在市井聘请工匠,不到三月而工程完工。堂庑、厨舍计十四楹,颜曰‘内方书院,院外坡下筑一亭,历十二级而上,中开四扇圆窗,便于登高远眺四方美景“白眉亭”,取纪念马良之意也。亭后有桥,桥下有墨池数丈许。
      内方书院“掌院事”张增健(荆门州人)曾撰写文赞其美景。“余末到车时,或马上回望或舟中遥指,缥缈如在天半;今乃置身,俯仰山河,落于云生状下,遂到人间波湧案头,还飞低上,数十年尘土洒然尽销。盖不待玉川茶罢,始忽忽作游仙想也。且当风停雨霁,独立苍茫,或望充云,指我亲舍,孝养之情,不能己己。昔人所谓兹翻百忧者,疑于是乎。”
      书院大堂正面挂有“逊敏”院训,此为河北任丘李峰山所书,实为州牧舒成龙所题。据张增健掌握管院事时所记,当时四方来书院“张诵”者有二十三人,厨房炊工2人,早晚会餐,敲小钟开饭,到夜晚燃灯十五盏夜读,三更燃灯,歌声四起,传向远方。
      同治十一年(1871年)战乱频乃,书院荒芜,荆榛满地。同治庚午王庭桢赴荆上任知州后,以兴学为务到马良察看书院遗址,发现书院建在半山腰,生童应课不便,决议将书院迁马良街上财神庙旁重建。据王庭桢《移建内方书院》记。同治十一年五月移建工程开工,周大桐、周庆龙任工程总监,经过八个月筹建完工。马良监生王运坤捐田60亩,文生周运昌、监生王臣堃各捐田10亩,刘光勋捐田4亩,岁租可百余缗。又捐三百缗存质库取其息,合作生童膏
     各方名士上官兆祖、魏习藜等23人共捐款四佰伍拾贰串柒佰柒拾贰文,主要用于搬迁费用。
     民国五年(1916年)该院改办荆门县立乙种实业学堂。1925年改名荆门县立马良蚕桑职业学校,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后停办。1935年在内方书院办荆门县第十区区立小学,据马良街上周远祥老人回忆,他1929年出生,6岁时就在这所小学读书,他见到的内方书院是屋宇昂轩,金碧辉煌、琉璃瓦盖顶,厅柱油漆,应属高等学校之规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学校停办,日本人过襄河(汉江)后,内方书院被日本人拆去做了防御工事。
     内方书院遗址现仅存一块周氏公义田碑,同治五年立。
    汉上书院始建于宋朝。舒成龙牧荆,久欲于汉上建书院,招集附近沙洋诸生童,肄业其中,岁乙丑,始成此志。卜佳地关庙后,先加广堤基四五丈,以固其基。然后为北楼三楹,颜曰"观澜".附耳房二,东西各厢三楹,楼前为仪门。再外为大门,向东颜曰名"汉上书院"。西偏为射圃,临深潭构亭曰"乐循"。院前建有关帝殿.禹殿,佛庐,山门经楼。.复奎星楼于城南,经振文峰,计费千五百金,而堤院各工乃成。于是延明师,选俊秀,雒诵之声徹诸汉上。英才日出,前徽可继矣,.他日诸宪舟行时,一憩此训迪之下,诸生更可藕闻高论也。又,荆朱公震,为宋理学名臣,人称汉上先生,且与陆,胡二公共祠祀之.是又李,黄,诸贤,心切景行者.诸生勉乎哉!
  象山书院在州城西门外,象山东麓,蒙泉南侧。兴建年代无可考。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州薛继岩筹资重修,后被毁。
   龙蟠书院在建阳巡检署东,清同治五年(1865年)建,计屋十七楹,堂庑庖舍俱全。州人陈洪声捐资供生员膏火。同治九年,知州王庭桢捐俸扩建三楹为讲堂。后毁。
   凤冈书院 在建阳东宁家山西北,清同治五年(1865年)知州王庭桢建,耗资一千余缗。同治九年(1869年),王庭桢又凊厘得田六十石零七斗为义学田,招佃领种,收租稞以充学费,聘宿儒设经、蒙两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乡立初级小学。后毁。
   长林书院长林书院在后港镇,清同治九年(1869年),知州王庭桢率州人胡粹然,张源等建。因后港古长林县治,故名。书院座落在后港聚仙桥左侧二百米处,即后港镇粮管所仓库所在地。建有讲堂二重六楹,左古有厦,前大门三楹,后三楹为斋舍,耗资五千四百缗。民国初,改办成后港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
   白阳书院 在今拾回桥粮油管理所处。清同治十年(1870年),知州王庭桢率乡绅购民房改建而成。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被侵华日军飞机炸毁。
     鹤川书院为晩清时期武汉、咸宁来后港经商旳富商捐资兴建。座落在后港关帝庙正北百米处,今荆门市后港中学所在地毁于民国。
门地区部分道观寺庙祠堂录
   荆门寺庙建筑均为四合院布局,以正殿为中心,前后二殿相烘托 ,左右有配殿,多数是一正两厢。钟楼平衡列于两边,左右配置均齐。寺庙外观注重色彩和美术装饰。屋顶琉璃瓦、流丹溢翠,梁柱墙壁涂深蓝丹赤之色,花墙门窗、非雕即画,藻井彩绘、雕梁粉壁。
    隋文帝时,智凯和尚在东宝山建东宝塔,唐灵济禅师创建荆门仙居寺。五代十国建海慧寺。宋代荆门兴建了一些寺庙。但为数不多,明代和清代新建和维修了许多寺庙。清同治年间,荆门全境共有寺庙159座、庵26座。清末,荆门一些寺庙逐渐毁坏。民国初年,兴少毁多,到80年代,只有洪山寺、观音庵较为完整,纪山寺只剩两栋破烂不堪的空房。
   〔普惠寺〕在州东五里大慈山。康熙二十三年,御塘唐凯建公耽风雅,究内典。时征吴逆军兴,公奉使驻荆门,与福善僧懒庵善,相与探幽选胜,寻壑经丘。至东南大慈山,见其地峰峦秀异,景趣幽佳,遂建佛剎,且置斋田以栖懒庵。佛庐三层,层累弥高,半岭则为普惠洞,洞设大士像,石磴纡折。每当仲春佛诞,奔走瞻拜者遍邻壤,祷无不应。其地三山环抱,一水潆回。前架石梁,右构琴亭,杂药纷披,丛篁密荫,有秋风先到、午日不知之乐。至洞左之说法台,洞右之望云台,亭旁之甘露泉,雨花岸溪边之弥陀洞(即清莲洞),与僧寮、茂树参差掩映,俯视尘寰,居然上清矣。乾隆间,州牧舒成龙重修。唐公有《建普惠洞碑记》,见《艺文志》。(查唐公置买斋田,旧系三石三斗零。数十年来,半被侵占。州牧舒成龙清查,复十之七八。又,徐圣方原施山田十九石五斗,今易以水旱田五石五斗,并载碑记。)
   〔真武观〕在州西北三十里,悬岩峻壁,上祀真武,相传荤酒不得入。崇祯壬午,有少年十辈携酒登山庙,僧拒之,不听。至晚,殿门已闭,火忽满室,霹雳震天,众人火焦几死,衣冠抛十里外。
  荆门境内最早的道观为唐景德观(位于荆门城北130里)。宋代、荆门城内的道观有荆岑伟观(遗址在今城区解放路新华书店后院)和宝德观(遗址在今城西东光电器厂南白龙山麓)等。元至元十七年间(1280年)道人程道隆在平政桥西、荆岑伟观旧址修建长春道院。
  〔仙居寺〕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在仙居山上,高踞山岭,多飞岩峭壁。唐灵济禅师驻锡处。宋重修,极壮丽,旁有西和观、白虎岩、香炉山、白沙坡、龙王洞诸景。峦嶂层叠,林木拱卫,诚胜地也。元至元间,知戒和尚开山说法。明末寇氛充斥,居民万人避此,贼不能犯。中一洞极宽,深可容五六百人,内石痕结罗汉像,因以名。洞上石壁有观音洞,可容二百余人。陡堑危峻,悬铁绠攀援而上。寺前岩下有穴如屋,内塑龙王像,因名龙王洞。洞侧有泉清冽而甘,名灵泉。筑方石池以承其流,由池而下歴三级,始奔赴涧中,灌田甚溥。岩上有石壁泉一道,泉水从山腰喷出,涛涌莲花,作琮琤声,所谓仙居瀑布也。国初建寺,年久渐圮。州牧舒成龙委署巡检张九松重修,复添建方亭,古制顿复。复为清查寺田,存籍于官,以垂久远,香火日盛矣。
  〔祖师殿〕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高耸拔萃,后有石笋,高数十丈,大数围,屹立如人,故又名石人山。相传秦时有仙姑居此,朝吸露气,夕餐霞光,久之化为石,叩祷灵应,遂称为石圣。州牧蒋曰梅率僚佐士民捐修祖师殿,旋复观音殿,庙貌巍奂。
  〔上泉寺〕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上。其泉上涌,因名上泉寺,又名上元寺,相传为东晋远公禅师建。泉水灌田数千亩,附近居民无干旱之虞。宋熙宁中,山泉喷溢,有髹器、纺车流出,字志“嘉州”,盖泉与蜀道通也。泉上有文昌阁,泉池周十余丈,中产金莲,四时有花,容与波际,不出水面。泉倚峭壁,石磴漂浮。古树数株,叶如冬青,结实殷红,似柿而小。右有石缝长数丈,每骤雨,缝中濆洌丈余,谓之水屏。宋胡曾守荆州,入觐过此,闻泉甚美,夜秉烛以游,题诗云“林泉纵奇赏,彷佛青莲宫。龙潭自澄澈,石台更巄嵷。灵籁杂经呗,空谷传鼓钟。谁能脱尘鞅,蹑履来相从。”镌之壁上。岁久泉淤。乾隆甲戌,州牧舒成龙扩而浚之。泉上寺宇,修葺一新。
  (孔庙)大成殿五楹,大成门三楹,东西庑各七楹,棂星门一座,内泮池砖坊一座,泮池上石桥,俱乾隆十五年州牧舒成龙重新。嘉庆六、七年间,州牧冯振鹭重修。道光十年,州牧宋国经、义士赵应榜及应榜子国学生枝华、枝英、应榜孙继武各捐资重修。左右礼门、义路门二座。中路木牌坊一座,在棂星门外,匾曰:文庙。东、西木牌坊二座,东额曰:金声,西额曰:玉振。东、西砖坊二座,东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
  明代是荆门道教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维修和新建了玄妙观、霖苍观、青龙观、三元观、马仙观、三清观等一大批道观。新建了洲城隍庙和一批地方城隍庙。
   〔文昌祠〕原建学宫西,明时移神像于玄妙观,又移于陆公祠后。国朝乾隆十五年,州牧舒成龙移于凤鸣门城楼上。嘉庆六年,奉旨致祭文昌帝君,仿照关帝庙定制,列于春秋祀典。州牧王树勋因城楼地不宽敞,春秋致祭仍移神像于玄妙观之前殿。同治四年,绅士周瀚等改建于高家桥。正殿三楹,拜殿三楹,头门三楹,殿右为万寿宫,殿左为刘、周二公祠,殿后为社仓,周以墙垣,守以住持,洁整严肃,足昭诚敬。自乾隆十五年,州人易学成捐施房一所,园田四块,作惜字之资。又,三十八年,前牧张顾鉴捐俸募赀,买州城南沙凹民田水田五石,旱田五亩,草房一所,交周宗义、高朝清、许之洁等经理,永充文昌宫香火之业。新庙既建,周瀚等公议:“岁租六石交城隍庙僧管业收租,派僧住守文昌宫,专司香火,永为定章。”
  〔白云观〕在州城东青龙山下,旧有太平洞,亦名白云洞。乾隆甲寅、丙子间,先后辟洞、创建孚佑帝君庙。嘉庆间,州人以洞太狭,恢而大之,且欲建楼洞上,仅成石基,有故而止。道光乙巳,义士赵枝华捐赀倡首,龚国良等襄助,鸠工重修正殿三楹,规模宏敞,并补修前后云墙,而楼仍未及建。同治壬戌,绅士周瀚等就故石基上建层楼,楼上勒石为孚佑帝君神像,楼下建招鹤亭。丛竹凌霄,孤桐蔽日,古藤蟠磴,杂卉荫阶。山水献秀于檐楹,楼台增辉于城郭。雅流消夏,士女游春,遂为东郊之胜境云。
  〔城隍庙〕在今州治东。元至正间,江夏聂公讳炳以名进士知荆门。复城奇绩,详载史传。以守城死贼,遂祀为荆门城隍。迨明永乐北征,恍惚部武中有美髯者,乘马持刀,拥兵而前,势如破竹。叩之军中,若有对者云:“臣荆门城隍也。”北方底定,乃遣官庙祭,封显忠王,法驾拟王者,崇其庙貌,灵应异常。崇祯壬午遭闯祸,庙遂毁。国初,士民仅建头门一间,内夹巷一道,宽丈许,长八丈,略宽处有马神殿三小楹。后,正殿三间,再后,圣父母殿。左右两庑湫隘浅陋,殊亵神明。康熙二年,州牧李衷灿因其故,重修之,今亦渐圮矣。乾隆癸亥初夏,成龙莅任时,旱魃为虐,中心惶恐,遂宿庙虔祷,是夜甘霖大沛,四野霑足。自是神灵益彰,或质冤誓屈,愚氓折服,洵大有禆于王政之所不及者。成龙于是矢念廓修,以答神贶。岁丙寅,古署工竣,东割旧署空地,宽一丈五尺,长十五丈。西买彭姓屋基,宽三丈,长一十五丈,扩之。其后东北基尚狭,都司伍以信复施基地数丈,胡尔玉、黄甲亦各施基地数丈,庙基于是始宽阔矣。成龙随捐俸以资修建。先建头门三间,八字墙二道,二门上建楼三间,颜曰“申明亭”。后作戏楼,又后建拜殿五间,再后建正殿五间,加卷棚三间。东建寝宫,西建财神殿,左右两庑建十王殿十间。最后圣公、圣母殿三间,左右建僧房各二间,东西建客房、厨房六间。并装塑神像二百余尊。规模宏敞,位置幽静,稍可壮观瞻而妥神灵。正殿、后殿之右又买江、李民地二块,前建正房五楹,侧房三楹,向东开大门一,颜曰“荆山会馆”,以为荆人公所。余地则悉作园圃,种芥培芋,可以供住持之岁疏焉。计费一千四百余金,前后成龙捐银八百金,余则士民乐输者。自起工至竣事,经营三载,属萧参军式汤督厥工,李生之湘、周生之琳、龚生之纯、许生英、张生东林、潘生正道,则皆首任其劳者也。(荆山会馆今废)
  〔社稷坛〕在西门外,曰西坛,洪武三年建。外围以墙,设四门,内为方台,神位用木主。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出主于坛而祭之,左社神,右稷神。祭用帛一(黑色)、豕一、羊一、铏一、笾豆各四、簠簋各二,衣朝衣,三献,行三跪九叩头礼。读颁发祭文。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门外,曰南坛,洪武二年各建一坛,六年合为一坛。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合祭。风云雷雨居中,帛四;山川居左,帛二;州城隍居右,帛一(俱白色)。坛制、祭品、仪注与社稷同。
成龙按:明洪武二年,命礼官考定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祀以闻。礼官历引前代崇祯之制而断之,谓“宜以风云雷雨诸天神合为一坛,天下山川城隍诸地祇合为一坛,春秋专祀”,上从之。六年,上谕礼部曰:“始天下方定,其山川皆统祀于京师。然古者诸侯祭封内山川,今行省大臣任方面重,寄视古之方伯、连帅无异,境内山川所当祭者,定制颁行之。”礼部奏:“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礼秩尊崇,及京师山川,皆国家常典,非诸侯所得预者。其各省惟祭风云雷雨及境内山川,自是一坛,皆设二神位,岁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陈主而祭。”
  〔先农坛〕在城东郊。雍正五年冬十二月,奉旨发帑修建。内堂三间,中设先农神坛一座,神用木主。东偏有庑,左右列墙,堂前有门。籍田共置四亩九分。前任州牧王佳士又捐置六亩一分,共十一亩。每春奉文以耕籍日致祭,礼同山川、社稷。祭毕耕籍,行九推仪,农夫终亩。耕毕,劝农有赍。
   〔州厉坛〕在城北门外升天塔侧,曰北坛,无神座墙垣。用三月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居期,迎城隍神位于上,列各里无祀鬼神于侧,祭用羊三、豕三、饭米三、菓,跪,香烛、酒楮、冥衣皆具,行二跪六叩首礼。
   清朝荆门有宫、观57座,玉皇阁、三皇阁各3座,雨坛庙2座,城隍庙8座,重要祠堂 10座,各姓家庙49座。主要宫、观有长春道观、玄妙观、州城隍庙,白云楼等。
  解放初期,荆门“七庵八庙房”寺、观等房产284间14388平方米。另有封神庙(一医原址)6间200平方米,龙王庙;(雷霆庙)位于烈士陵园e和36个土地庙 740平方米。
  唐安寺位于象山东麓殿房28间836平方米。净业寺位于城北田家冲长岗岭尾,殿房50间,2000平方米。
  长春观(位于解放路书店),殿房7间208平方米。元妙观(位于市工商联)房10间350平方米。还有东宝山的青龙观,西宝山的白龙观。
  日军侵占城区后,七庵中仅娘娘庵、大佛庵33间1070平方米尚完整,余均毁坏;寺庙仅圣庙20间1248平方米,日军利用作军械器材仓库,封神庙6间200平方米尚保存,三皇庙、马王庙各残存5间共300平方米,城隍庙仅100平方米,土地庙仅存9处180平方米。
  1945年6月到1949年2月城区寺庙房产 109 间3420方米,其中三黄庙残存房屋5 间150平方米,马王庙残存5间150平方米,土地拥残存9处180平方米、长春观(即玄妙观)残存房屋7间208平方米(解放后交新华书店,现为解放路书店)娘娘庵残存21间372平方米,大佛庵12间360平方米,净业寺房屋50间2000平方米。
  洪山古寺位于荆门城西郊漳河水库畔陈井村,占地2000平方米,因建在洪山脚下,故名洪山寺,俗称关帝庙。古寺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1876年)。据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和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曾先后大规模的维修。古寺大门朝南,前后殿各由3间大堂组成,分别供奉关帝、雷祖、观音等45座神像。内有古井,屋脊宝鼎上亭亭玉立着木雕的仙鹤。
  纪山寺位于沙洋县纪山镇纪山村。纪山寺建在纪山主峰,山上翠松密布,寺周古墓众多,为著名的纪山楚古墓群。纪山寺以山得名,初称白雀寺,后改白眉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唐初尉迟恭(敬德)改建。寺后有黑龙潭,潭石暗黑。明永乐十年(1412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又两次重修。门南开,砖木结构,有前中后三殿,东西两侧有围屋。每间殿空约250平方米,用35根粗木柱支撑。寺院建筑面积1285平方米,规模宏大,现大部分具有明代的建筑特色,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上泉寺位于荆门城北十五公里的灵鹫山上,为东晋时远公禅师所建。因其泉水上涌泉畔有寺故名“上泉寺”。寺池周长10余丈,常年不涸,可灌田千余亩。水中有金莲,四季开花,随波荡漾,不出水面。泉倚山临壁,石峭突兀,岸上古树参天,有奇树叶如冬青,结实殷红,行同小柿,俗称“冬青树上结柿子”。泉右有石缝长数丈,每逢骤雨,喷冽丈余,行同瀑布,素称水屏。据同治《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宋熙宁(1068年—1078年)年中,有M器纺车流出,字德嘉州,盖泉与蜀通也。”泉上建有文昌阁,共三重,房百间,为方行古建筑,后寺塌。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曾大量扩建重修。现在泉、树尚存,文昌阁改为敬老院。
  铁鞭祠位于沙洋县后港镇铁鞭村。始建于东汉初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
  三圣寺位于沙洋县城东侧的叉把堤内。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原为佛道合一的寺庙,后来被毁。1995年重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等建筑群。
  滴水寺位于京山县城东北四公里的张良山与京源山之间,地处悬崖,气势巍峨。因崖顶寺旁的山麓石罅中有三股清泉涌出,向四周渗出,如珠帘滴下,故名。该寺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清代,毁于“文”,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
  下庵寺坐落在京山县坪坝镇古街道的下街。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道士丁俊原主持,商人出资兴建。寺庙只有一进院落,前面的大殿高13米,重檐歇山顶,后面有配殿,为佛道合一的古建筑。
  太阳寺位于许家寨东南麓、三阳镇西北4.7公里处。建筑年代无考。唐长庆年间,明洪武年间、清康熙年间先后三次重修。占地约3.3万平方米,由大雄宝殿、祖师殿、三娘殿、伽蓝殿、观音殿、牛马殿、官客殿、钟鼓楼、库房、书房、斋房、僧舍、厨房等组成,共有房屋百余间。其中大雄宝殿、祖师殿为立柱穿架结构,殿宽32米,长约60米,高约13米,以木板为壁,盖琉璃瓦。各有立柱100根,分外、中、内三层排列,组成三层“回”字形,外层42根,高约4米;中间一层31根,高约 7米;内层24根,高约10十。立柱均二人合围(直径约1米)整个建筑外观呈三层宝塔形,飞檐斗拱。其余各殿、房舍均为土木结构。建国前夕,残存大雄宝殿、祖师殿、观音殿、官客殿、钟鼓楼、三娘殿及部分僧舍、斋房。“文化”中全被拆毁。
  元佑宫位于钟祥市郢中南隅、镜月湖畔,系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骢御敕所建,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元佑宫坐北朝南,布局中轴对称,是典型的道教宫观群落。其初始规模史书记载很详细:“元佑宫,有阁三名,高九丈九尺,上挹重霄,户牖四达,其制甚伟;宫正面一进三殿,前为元佑宫,中为降祥殿;后为三洞阁。其配殿左为宣法、右为衍真;东西有库,钟鼓有楼,门外有屏,屏外有坊;阁后有总圣、三宫等殿,又有来鹤轩、知客堂、十六堂等处;四周围以墙,墙外环以水,堵水有堤,通水有桥。规模宏敞,布置严整,实为三楚巨观。”满眼的红墙碧瓦、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碧水莲荷,俨然是皇家园林的气派。建筑与池水相应,山石树木交融,达到“虽由人为,宛自天开”的崇尚自然的美妙意境。
    (周贞恪公专祠)咸丰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奉上谕江西按察使周玉衡着照布政使例议给应得恤典,吉、南、赣三府及原籍各建专祠以慰忠魂,钦此。嗣蒙赐谥“贞恪”,予祭葬世职,追赠其嗣祖及祖父母如其官。及九年七月,而荆门原籍之专祠告成。头进三门,门前照墙一座,门内拜棚三楹,左右夹室各一,享堂三楹,左右廊各三,后祠三楹,左右室各一。拜殿左方石碑一,恭勒咸丰八年二月谕赐祭文,右方石碑二,恭勒咸丰八年二月谕赐碑文、同治二年八月谕赐祭文;中悬“忠萃一门”匾额,则同治六年署湖广总督李瀚章所题也。享殿中悬咸丰六年三月二十六日谕旨及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八年正月十二日、十月十七日各谕旨;左悬同治元年二月初七日谕旨,右石刻《贞恪公传》,江西布政使龙启瑞所撰也。春秋二仲,合城文武僚属虔致时享,周氏子孙彬彬陪位,仰瞻庙貌,肃然起敬。余详观荆门州乘,若宋末之吴统制、国初之陈洵阳皆能慷慨杀贼、捐躯赴义。而明季壬午之变,绅士二百余人以死自誓,同盟学宫,临难殉节,无一屈者,何荆门节义之伙哉?贞恪公父子致命,仆役効死,其节义较之诸公有其过之。朝廷之酬庸显忠,固所以褒荩臣,亦将以风世俗、励奕禩,而非有私于公也。邦人士思是父是子为天地扶正气,为国家树纲常,为乡闾增光荣,其亦有闻风而兴起者乎?周氏子若孙思乃祖乃父剖腹揕胷、青燐碧血、庙食千秋、袭封累代,虽痛心于家难,愈感泣于天恩,其必有以图报朝廷而永绍箕裘也已。一日之死,万世之生,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勉之哉,勉之哉!
    〔陆夫子祠〕在象山东麓,旧传为象山书院地。明弘治间,参政钟文俊建祠三楹,塑陆九渊像祀之。后层三楹,祀文昌,两庑共五楹,门外为石桥,泉流经其下而东。州牧高则巽继葺之,崇祯末毁。国初,州牧薛继岩、万萧裔前后修补,迄今渐就雕敝,南庑且易瓦为草矣。州牧舒成龙重修神像,祠宇焕然一新。复移奉文昌于南城楼,而敬勒文安公高祖以下四代神位于石,奉之后祠,公子持之配位前祠。春秋祀享,前后并举焉。
   〔白鹤寺〕古在新城南十里仙人古堤上,寺基界荆、潜之间。相传修堤之始,尝有仙人骑白鹤过此,遂随其迹为堤。堤成,因以仙人名。建寺其上,亦即以白鹤名。嗣有元丞相伯颜勒石纪功于寺旁。年久寺圮,迁之堤西里许潜江境内,是年堤即决,人咸咎寺迁之故云。
〔玄妙观〕即长春道院,在州城十字街。州牧舒成龙重修,于丹井上围石栏,颜曰“长春丹井”,详见《古迹》。
〔大佛庵〕在州城小巷街。
〔痘母庵〕在州城十字街。
〔观音庵〕在州城北门外。
〔白衣庵〕在州城金虾河旁。
〔火神庙〕在州城关帝庙旁。
〔马王庙〕一在州城关帝庙旁,一在荆山驿内,一在州城后街。
城东
〔青龙观〕在州东山北尾,久圮。州牧舒成龙重修。
〔东山寺〕在东堡山麓,古天宁报恩万寿寺遗址,宋时祷雨处,久废。
〔千佛洞〕在州东东堡山南,州人李寿捐施田四石,白田十五亩,房屋六间。
〔白庙〕在州东五里。
〔石龙观〕在州东八里。
〔凤山观〕在州东十五里,今名红山观。
〔太平观〕在州东十五里,康熙间,州牧杨玉柱重建。
〔松韵庵〕在州东二十里,有苍松百本,详见《古迹》。
〔虎山观〕在州东二十五里,古家坪南。
城东南
〔玉皇阁〕在州东南十二里。
〔水府庙〕在州东南二十里。
〔黑龙观〕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朝阳观〕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双庙〕在州东南五十里。
〔弥勒寺〕在羔观寺东。
〔铁牛寺〕即关庙,在沙洋堤上。
〔龙王庙〕在州东南新城北,今废。
〔晏公庙〕在沙洋。
〔新城城隍庙〕祀边居谊,州牧舒成龙重新。
〔东岳庙〕在沙洋。
〔准提庵〕在沙洋。
〔城隍庙〕在沙洋,祀边居谊,州牧舒成龙重新。
〔玉皇阁〕在沙洋。
〔白衣庵〕在沙洋。
〔水府庙〕在沙洋河街,岁久残敝,士民公议廓而新之,州牧舒成龙倡捐百金,并助以砖石木料,添建座楼廊庑,规模宏敞,擅一镇之胜。
  〔茶庵〕在沙洋。
  〔禹王庙〕在沙洋堤上。
  〔镇江王庙〕在沙洋堤上,建于明初。同治六年三月,捻逆由蕲、黄窜岳口,扰及沙洋对岸。时襄水甚浅,贼匪据划扑河抢渡。水师副将唐瑞廷祷于庙,河水陡长四尺,余贼不得渡,南岸赖以安全。经署督宪李、抚宪曾会奏,恳恩颁给匾额以彰灵应。九月二十三日,钦奉颁发“宣威普佑”匾额一方,藩宪何委员赍至荆门。知州恩荣重修庙宇,装潢匾额,会同水师副将敬谨悬挂。
  〔白鹤寺〕古在新城南十里仙人古堤上,寺基界荆、潜之间。相传修堤之始,尝有仙人骑白鹤过此,遂随其迹为堤。堤成,因以仙人名。建寺其上,亦即以白鹤名。嗣有元丞相伯颜勒石纪功于寺旁。年久寺圮,迁之堤西里许潜江境内,是年堤即决,人咸咎寺迁之故云。
按,此堤关系江、监、潜、沔、荆五邑田庐,向系五邑合修。前明弘治年间,沿汉之民见堤外滩脚渐宽一二里不等,即于外滩筑边江堤一道,布收滩田之利,遂置古堤不理。即古堤渐夷,亦仅加修外堤,筑小亘以延旦夕耳。迨后外堤常遭冲决,内堤亦随付波臣,五邑受水害者二百年。乾隆癸亥,成龙来牧兹土,即奉委加帮外堤,并建石矶 岸,日夜住宿工所,因得备询舆情,得知复仙人古堤之为经久计也,叠请制府查勘。壬申,蒙本府宪张、本道宪李、升任荆州道宪屠、督宪永亲勘,议请生息银三万二千有奇,连潜邑之堤一并委成龙总理之,而潜江杜令汝愚共勷其事。自新城古仙人堤头起至潜江朱家横堤止,计堤长十八里,起壬申冬月至癸酉夏月,而大工竣焉。方成龙之奔走堤工也,尝往来于白鹤敝寺间,见其僧老且贫,不能修整,风雨倾覆,殿宇无存,佛像且寄别寺中,附近居民屡谋修复,皆未果。后有僧妙严募化数年,仅支间架三椽,覆瓦数片而止。成龙恻然于心,且念古堤既成,不可不奉神以庇之。因捐赀五百余金,帮堤建寺于古之原基,仍颜以旧名。前殿三楹奉关帝,后殿三楹奉前诸佛。左右各三楹,可栖僧以供香火,亦可延师以教乡童。盖亦为斯地之民谋久远利也,岂苐复古寺而已哉?
〔古城寺〕在新城。
〔瓦山庙〕在州东南一百八里。
〔广福寺〕在州东南马仙村。
〔金洛寺〕在州东南百一十里马仙村。
〔高庙〕在州东南百十五里余家楼西北。
〔绿麻寺〕在沙洋北三里马仙村,古北新州绿麻县。
〔阳田寺〕在州东南百三十里。
〔止观寺〕在州东南百三十里,有井名惠泽,元泰定时建。
〔三元观〕在州东南百三十里聚仙桥。
〔小台寺〕在州东南藻湖,唐武宗时建。
〔乔母寺〕在州东南藻湖,唐武宗时建。
〔夏家庙〕在州东南百四十里杨河西。
〔小山寺〕在州东南百四十里蛟尾南。
〔三汀寺〕在州东南百五十里。
〔诸绿寺〕在州东南百五十里,前临严家湖。
〔南黄寺〕在州东南百六十里东塞村,净觉禅师开山。
〔兴国寺〕在州东南百六十里。
〔镇国寺〕在州东南百七十里。
〔高陵庙〕在州东南百七十里,祀南平王高季昌。
〔钟山寺〕在州东南一百七十里,今李家市西古旌阳城,五代高季昌有碑,明王允钦施香火田七亩四分,俱有碑记。
〔蒿台寺〕在州东南长湖东岩,唐远公飞锡插蒿处。
〔崇福寺〕在州东南一百六十里阳田村。
〔慈云庵〕在州治大南门外春厂。
〔泰山庙〕在州南台土门桥北。
〔福善庵〕在州虎牙关北。明天启间,陈静吾掘金百两,上有“止西”二字,后僧名止西向陈募金建庵,陈遂捐金修建。前殿已圮,州牧舒成龙重建,添建卷棚三间,照墙一座,又建圆门于石碑亭于左。
〔八蜡庙〕在州南虎牙关,今废。
〔关帝庙〕在州南二十里掇刀石。关圣帝君曾掇刀于石,故以为名,旧有庙。顺治间,荆镇郑公重修。咸丰七年,大学士官督楚时过此,捐廉倡修。荆州将军绵公、按察使庄、荆州同知周、当阳县知县黄、署荆门州知州方、荆门州知州黄各捐廉助修,遂称州南名剎。
〔海印庵〕在州南七十里。
〔水府庙〕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十回桥街北。
〔观音庙〕在十回桥街。
〔泰山庙〕在十回桥街南口。
〔尊胜寺〕在十回桥。
〔华严寺〕在州南八十里诸村。
〔三清观〕在州南九十里诸村。
〔二圣寺〕在州南一百里羔观村。
〔七里庙〕上中下三处。
〔镇龙观〕在州南一百三十里。
〔高家庙〕在州南,顺治十一年建,高文伯子孙施香火田十五亩。
〔观音寺〕在州南一百里。
〔庆寿寺〕在州南一百四十里。
〔龙王庙〕在州南一百六十里,永乐间建,康熙十一年魏天若修。丁丑年,魏君伦移庙东坡下,香火田地共七十余亩。
〔广宗寺〕即法海寺,又名法华寺,在州南一百六十里龙会桥西长河北。
〔嵩福寺〕在州南一百二十里。
〔仁惠寺〕在州西南十里。
〔龟山寺〕在州西南三十里。
〔侯家庙〕在州西南五十里。
〔仰山庙〕在州西南五十里。
〔普安寺〕在州西南六十里诸里村。
〔羊角寺〕在州西南九十五里诸里村,故为羊角祠。唐龙光居士施基重建。元至大元年华林禅师开山。明洪武十六年,僧一静重修;弘治间,乡耆陈思淳加修。国初,刘引吉改祠为寺,装金容;乾隆十二年,彭商哲四十无嗣,祷神生子,修而新之。
〔城子观〕在州西南九十六里。
〔二圣庙〕在州西南九十七里。
〔松树庙〕在州西南九十六里。
〔新崇寺〕在州西南,唐武宗时建。
〔虎山观〕在州西南九十八里。
〔观音庵〕在州西南一百里。
〔新庙〕在州西南一百余里。
〔萧家庙〕在州西南一百余里。
〔海会寺〕在州西堡山下,罗汉山旁,今毁。
〔瓦庙〕在州西十五里,罗汉坡下。
〔关帝庙〕在州西十五里傅家集。
〔玉皇阁〕在州西二十里车桥铺。
〔弥陀寺〕在州西五十里,元无闻禅师开山
〔松林寺〕在州西六十里。
〔天台观〕在平一图。
〔麒麟观〕在平一图。
〔羔观寺〕在州西六十里。
〔宝德观〕在州西北三里白龙山下,创自宋时,明初重建,明末毁。
〔田家庙〕在州西北七里。
〔姚家庙〕在州西北十五里。
〔天台寺〕在州西北十五里。壬辰按,原志未录,遗址碑碣犹存,故录之。
〔送子庵〕在州西北二十里。
〔西庄寺〕在州西北五十里。
〔偏角寺〕在州西北七十里鸡头山,唐灵济禅师登此卓锡,地忽涌泉,因建道场。
〔龙门寺〕在州西北八十里。
〔回龙观〕在州西北九十七里。
〔栗溪寺〕在州西北一百里。
〔常乐寺〕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黑龙观〕在望二图。
〔太平观〕在望一图。
〔仙居寺〕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唐灵济禅师驻锡处,详见《古迹》。
〔马王庙〕在州北门外,即古之荆山驿。康熙二年,荆镇阖营同建。今荆山驿裁归州管。州牧舒成龙另立庙于署西。
〔净土庵〕在州城北门外,今废。
〔准提庵〕在州城北里许,即今茶厅。
〔水府庙〕在北门外升天塔旁,州牧舒成龙重新。
〔兴教寺〕在州北三里,久废。
〔净业寺〕在州北十里,旧名净业庵,久圮。僧法清重修。法清通内典,善鼓琴。嘉庆丁卯,州牧王树勋捐廉重新,改庵为寺。
〔团山寺〕在州北二十六里。
〔上泉寺〕在州北三十里灵鹫山上,山泉上出,故名。
〔景德观〕在州北三十里,建于唐,兴于宋,今惟故址。
〔料池寺〕在州北七十里。
〔文昌祠〕在州北八角庙,州人周之营、周孔瑞领建。
台寺〕在州北一百余里,唐灵济禅师尝
  明末,元佑宫损毁大半。清顺治十四年、康熙二十一年,清同治十四年多次维修。解放后,党和政府也曾多次拨款维修,使这一宏伟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拾回桥清真寺。最初位于十字街口附近的土坡上,约在清光绪年间修建,共九间。办有回民学校,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拾回桥,清真寺被毁。后由教徒集资在街上买一间草房作为简易清真寺。1952年改建;1980年搬迁团结街119 号,有砖瓦房两间。
  沙洋清真寺。约在1911年前后,由沙洋街上教徒集资修建三间草房,1934年,汉江涨水将房屋冲走,后来由教徒集资重修。1983年10月,沙洋倒口,被水冲跨。1984年由政府拨款在交通街52号隔壁修建一栋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作为简易活动场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11-1 13:22 , Processed in 0.0568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