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建阳驿西南“古荆州”“权城”遗址初探 李勋明 小时侯就知道建阳驿西南有一“古城”,一直苦于未找到遗址。最近读刘甫先生《东晋“荆州”蠡测》一文,方知“古城”遗址在建阳驿南二0七国道和荆沙铁路交汇处。也许是本土情结太深,不勉心喜若狂,急于去实地一看。四月六日,特约沙洋县政协冯朝钧先生一行前去现场踏看,下午三点左右到达目的地,我们把车停在二0七国道边,顺着荆沙铁路南坡的一条石渣路向西步行约二百米,便踏上了古城东城垣,为了多熟悉遗址情况,我们决定顺着城墙走一圈。 经过两个多小时踏勘,我们对“古城”有了初步认识。城垣基本保存完整,只有东北护城河被荆沙铁路破坏了几十米。古城坐北朝南,北距建阳驿直线距离1700米。实测古城为一座250米×250米方城,含护城河总占地面积62500平米,城墙为人工夯筑而成,平均宽度约20米,高2米以上,全长720米。城墙和城内地面均辟为耕地。护城河平均宽度为25米,被分隔成一块块堰塘或改田,但是轮廓还非常清楚。 在西护城河边,我们询问了当地村民全天顺夫妇。全天顺今年六十一岁,古城边土生土长,他说这地方叫“黄家古城”。乍一听,我以为是“皇家古城”,他说不是,是姓氏黄的“黄”。他说从小就听老人们讲“马家垣城,黄家古城”(马家垣城在东北十里)。问他为什么叫“黄家古城”,他说这一带住户大多数姓黄,故叫“黄家古城”。问他关于古城来历,他说不出所以然,只说大人们前传后教,代代爱护城墙,不许擅自挖土砍树。并告诉我们城墙上原来全是树林,日本人侵略中国时,村人都跑到城垣上的林子内避难,现在的城墙比他小时侯见到的城墙高度平均降低了约3米,其原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改城墙为田,人为砍树造成的。听了全天顺介绍,看到被推平的城垣,我们无不为之惋惜。 城墙上住有三家农户,据说是从城外黄家大湾搬迁来的。我们与住在北城垣上的户主黄俊锋又进行了交流。黄俊锋现在五十多岁,善瓦工,我们问他是否看到过古砖瓦类遗物。他说城垣上有不少残砖破瓦及铁器陶片类,并非常热情的带我们到东城垣土层中捡残片。由于天色近晚,时间有限,我们只好伧促用塑料带装了一些残片带回研究(见图)。 建阳南古城筑于何时呢?《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载“〔古城〕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州志以上文字清楚说明建阳驿南这座“古城”在春秋时为权国之古城,晋武宁时曾经为“荆州”治。《荆门直隶州志·古迹》篇又载“〔权城〕在州南一百里,即春秋时权国。”关于权城所在地,当今学界公认在马良镇或其西北权水(竹皮河)畔,有说在沙洋县拾回桥镇,理由是“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那处”究竞在那里,未有确切史料佐证,那么我们不能排除古城曾经徙为权城的史说。《荆门直隶州志·沿革》篇把建阳南古城列为荆门古代十二行政城之一,分别为:权国、鄀县、编县、基州、章山、武宁、长林、乐乡、古城、新城、荆门、安居。可见建阳南古城在荆门历史上的重要性。州志为官方权威史料,其真实性应当可信。古城筑于春秋时期,或徙为权城,晋武宁荆州之城,始于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至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前后82年,距今1698年。 建阳南古城扼据荆襄古道(秦楚古道)咽喉,为南北通衢要塞,周边良田万亩,物产丰富,堪为鱼米之乡,也是养兵囤粮的好地方。加之建水环流于前,利于水路交通。《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荆门州》记“建水一名建阳河,又名大漕河,”《荆门直隶州志·山川》篇又载“建阳河,一名建水,又名阳水,亦名大漕河,通路自湖,以予广漕运”。可见建阳河在古代发挥着良好的漕运功能,水陆交通和经济优势为古城长久设置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古城蓑落后还北移的原因之一。 “古城”为什么蓑落北移呢?察其地理,水患是主要因素。建水是荆门城南最大的河流,承雨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古城位于建阳河冲积平原上,建阳河洪水常年泛滥,从上游带下大量泥沙,日积月累,使河道飘移抬高,洪水逐步逼近古城。全天顺也告诉我们古城只有东门,其它三方没有设城门。笔者认为,这大概也是因为洪水,不得不填堵了其它三个城门防洪,后来洪水还是跟近,在隋唐某一时期再遭大水袭击后,只好弃城,北移至建阳驿地段。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古城现在的地面可能因防洪几度填高过,二千多前的文化堆积层很可能埋在一米以下,当然有待考证。总之,河床飘移和周边冲击平原抬高,是导致古城被弃的主要原因,所以古城是建阳驿的前身,先为城后为驿。建阳驿形成后,可能仍把古城作临时屯兵囤粮继续使用过一段时间,到元末明初彻底废弃,否则不可能保留到现在那么完整。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建阳河还会不会洪水泛滥呢?半个世纪以来,建水上游修筑了近百座大小水库,节节筑坝,河水几乎断流,有洪水也被上游大小水库调节了。加之全球气候变化,雨水减少,可以肯定建水洪水泛滥一去不复返了。 建阳南古城能保存到今天,实属奇迹。它是文物,也是一部珍贵的地方史书。今天,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老祖宗们为我们留下的这笔珍贵文化遗产。按建筑学理论评析,荆沙铁路大堤由北来东拐,形成古城东北的天然护山,升华了古城场气,加之紧邻二o七国道,交通方便。“古城”倘能开发,必然重兴。目前,首要任务是加强保护,城垣上不得再耕种、葬坟、建房,护城河不能再遭破坏。如果开发利用,城垣必须保持原状,只恢复东门城墙和城中古街衙署。政府应引起重视,组织专班进一步考古论证,尽快把这座荆州古城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4月10日 《荆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