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2-6-22 13:51 编辑
荆门市楹联学会、市传统文化传播学会文化下乡活动 助力乡村振兴、共同感受“孝德文化”之美
古人曰:“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为弘扬中华孝德文化,展现我市“孝德两全,和谐亲善”的地域文化风采,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6月18日上午,由市楹联学会、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在石莲村联合举办“以孝为德 敬老爱老”文化下乡活动。活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并由《荆门周刊》张农梅总编辑亲临现场进行全程直播。
活动伊始,东宝区子陵镇石莲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华同志、同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党支部书记李方贵同志及市楹联学会会长李勋明同志分别进行了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会员: 今天我们和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在石莲村共同举办“孝”“德” 进乡村文化活动,很有意义。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不倒,能够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自己的民族价值观,国家价值观,家庭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崇尚道德、诚信爱国、重义敬亲,追求立功、立德、立言,达则兼济天下,自古是每一个有识之士的理想和追求!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需要代代相传。 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德”和“孝” 这两个字就充分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德”左边双人旁为行,右边由“十”“四”“一”“心”组合包罗万象,精髓就是天地人和谐相与。“孝”上面是土,一撇是坡,右边“子”顶着山峰陡坡, 所以“孝”的精髓就是人要顶天立地,砥砺前行。所以德和孝,是责任,是担当,是付出,甚至是牺牲。 我们今天我们的脚下踩的是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度的咽喉区,这里是发向荆门城南的龙脉圣地,虎牙关、象山、东宝山,就是从这里延伸而去的支脉。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楚人筚路蓝缕,辟在荆山,以启山林,发奋图强,以方城为城,汉水为池,以马革裹尸的战斗意志,以破釜沉舟的牺牲精神,使楚国不断壮大,成为横跨中国南方的泱泱大国,成为战国七雄,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卞和献玉被砍断腿,仍坚持不懈荐宝,屈原爱国,悲愤投江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代人,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典故。荆门民间流传的俗语“不服周”这三个字就是从楚人不服周引伸流传下来的。 老莱子隐居蒙山,著书言道,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首,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孝友》中记载荆门大孝有九十余人,他们的仁孝感天动地。这里不一一列举。德和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是一代一代的在传承,今天三位主讲嘉宾中有一位大家可能不熟悉,她是科班出身的中医医师朱丹,二十多年来她在广州深圳坚持不懈的研究中医,传承中医,反复实践食物养生,丹汤治病,她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善心,践行她的食物疗法,上至部级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治愈数万余人,我们到广州深圳考察了她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很多案例,她是一个践行大爱的使者,她把救助病人送给他的车子、房子卖掉用来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她的这种牺牲精神,被家人不理解,被朋友不理解,被有心帮她发财的人不理解。几个月前,我把她请到了我们楹联活动基地九龙谷文渊阁,希望她长驻九龙谷继续践行她的德孝理想,拯救更多病人,为更多的有困难的人服务,把她的成功案例整理出书,让后人受益。 最后,衷心感谢石莲村委会李书记和万书记以及悦蓉山庄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万书记个人慷慨解囊,赞助本次活动用餐! 感谢培公酒业周凤华总经理把放在九龙谷文渊阁最好的培公佳酿拿来供大家中午即兴畅饮!相信大家喝了后身体更健康,思想更升华! 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副秘书长李睿宣讲《孝德老人蔡光忠〉
特邀嘉宾朱丹(食疗专家)宣讲《科学饮食起居是孝道的基础》
接下来,围绕着“荆门为何是孝德之乡,孝与德最早的关联在哪里?”等话题,老师们带领大家进行了解读。楹联学会的老师们也分别分享了他们为石莲村带来的“以孝德文化”为题的墨宝,并在现场挥毫泼墨,留下珍贵的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