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楚礼器

0 / 636

652

主题

854

帖子

321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9
发表于 2023-11-20 18: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礼器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楚国的礼仪制度因袭中原文化,其器物形态多从实用器转化而来。
   我国西周时期礼仪制度完备,使用礼器具有别身份、等贵贱的意义。鼎的等级规定是: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与鼎配合使用的礼器还有敦、簠、盒、甗、壶、缶、盉、盘、匜、勺、箕等器物群。在质料上,它们又有铜质和陶质的区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动,作为统治秩序的礼仪制度受到冲击。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僭越"现象。荆门楚基出土的礼器,对于认识这一历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铜礼器多出土于楚国贵族墓第--包山楚墓,其中尤以2号墓数量最多:在楚国村落居民墓葬中少见,例如子陵岗60多座楚墓,只有一座墓使用了一套鼎、敦、壶。陶礼器多仿铜礼器而制作。战国时期的楚墓--村落居民墓葬也大量使用,一般为鼎、敦、壶二套,盘、匜、斗、比等各1件,少数墓使用3鼎或5鼎。这里以铜礼器列举。
   楚国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冶炼铸造技术发达。青铜礼器不仅是礼仪制度的象征物,而且是冶炼铸造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荆门楚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以楚国贵族墓地--包山楚墓中的2号墓最丰富,子陵岗、响岭岗等地的楚墓也有少量出土。
   鼎升鼎 包山二号墓出土,战国中期(下略),137号.器身犹如一个扁形圆台体,束腰,上大下小,口部有向外弯曲的两个方耳,下有三足。腹外装饰的三个爬兽作尽力上行状,耳、腹上装饰的蟠螭纹,线条流畅,制作精细。口径39厘米,通高32.4厘米,重达8. 65公斤。这种形制战国时期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享用,它是楚系文化区特有的器形。
   豕鑐鼎  包山二号墓出土,146 号。浅弧腹,不束腰,总体构成略如鼎升鼎。变形云纹环绕器腹一周。口径53.5厘米,通高42厘米。重13.9 公斤。
   牛鼎 包山2号墓出土,124号。口微敛,深腹,平底,内盛牛肩胛骨、助骨、椎骨.口径63.4厘来,通高75.2厘米。重33.4公斤。这是包山2号出土的最大的一件铜鼎。
   方耳卧牛钮鼎 包山2号墓出土,105 号。弧盖,, 中部有套环钮,三个卧牛钮。子口内敛,方附耳,扁圆腹,平底。三蹄足截面为八棱形。牛钮为三块外范,合埋在盖范中一次铸成。牛的造型卧姿闲静,仿佛延颈远望,形态逼真。口径40.9厘米,通高47.8厘米。重16公斤。
汤鼎  包山2号墓出土,390号。 盖呈平顶,直口,其上有四环钮,直口,弧肩,对称方形附耳上部外撇近平,圆腹平底。三兽蹄足截面呈六棱形。口径21.8厘米,通高41.2厘米。重10.5公斤。
   包山二号墓除上述诸鼎外,还有有盖圆腹鼎、螭钮鼎、耳串耳鼎、铁足环钮鼎、环耳环钮鼎、环耳卧牛鼎,总计19件。据研究,包山二号墓出土的2件升鼎鼎是一种等级标识,不在正鼎之列;汤鼎和食鼎亦非正鼎;其余12件铜鼎分别构成人器大牢七鼎一套,鬼器少牢五鼎一套。
   九鼎相传作于夏禹时,它是天子权力的象征,后世称为“神器”、“大宝”。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觊觎周天子的位置,一心想取而代之。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自率军攻打陆浑之戎,直逼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饮马黄河,观兵周疆。当周天子(定王)派大夫王孙满为周王特使,带着礼品去稿劳楚军时,楚庄王问起周鼎的大小轻重,并说“楚国折钓之喙,足以铸九鼎”,对周天子表示轻蔑。王孙满不敢严词以对,不得不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问鼎中原”这一成语即来源于此。
    包山二号墓出土,77号。 由甑、鬲两部分组成。甑作敛口,折沿方唇,立耳外侈,上腹放,下腹收,矮圈足,底部数孔,以供饮煮。器上装饰多种纹饰,有变形云雷纹、綯纹、索秋弦纹等,华丽异常。鬲作敞口,高领,肩外鼓,弧档,高柱足,口径34.5厘米,通高51.4厘来。重71公斤。它是一种蒸煮器,甑内盛饭,鬲中盛水。
    包山二号基出土,169号。 器盖与器身形状相同,对扣成长方形盒状。盖与器身各有四个矩形钮足。通身饰变形三角雷纹和勾连云纹。口长27.8厘米,宽18.2厘米,通高17.4厘米。重3.8公斤。它是一种盛饭器。据简文,称匚古,是簠的同韵字。
    包山二号墓出土,175号。盖与器身形状相同,对扣成球体。盖身各有三个昂首兽钮,足、口沿两侧各有对称盲钮。口径19.3厘米,通高24厘米。重2.05公斤。它是盛黍稷稻粱的器物。
   束颈溜肩壶   包山二号墓出土,154号。拱形凸弧盖,上饰三扁钮。侈口,长颈微束,溜肩,上鼓腹,圈足较高。肩上有对称铺首衔环。口径9.3厘米,腹径18.8厘米,通高33.5厘米。重3.05公斤。它是一种盛酒器,有时也用以盛水。
   错红铜直颈平肩壶 包山二号墓出土,179 号。长颈近似圆柱形,腹略呈扁椭球形,腹底圈足。盖作拱形,平顶,三扁钮。错红铜图案布满器身和器盖。纹饰以龙纹、卷云纹为主,蟠龙嬉戏于云雾之中,反映出楚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口径9.9厘米,腹径19.8厘米,通高22.5厘米。重2.6公斤。用途同前器。
   卵缶 包山二号墓出土,289号。盖弧,中部内凹,中部有喇叭形抓手。敛口,矮领,弧肩,圆腹,矮圈足。肩腹部有对称兽面耳。盖面及上腹部饰蟠螭纹,口径20.4厘米,腹径36.8厘米,通高32.8厘米。重7.95公斤。
   包山二号墓出土,392号。提梁圆折,截而呈圆角方形;盖平,中部内凹,上上有鼻钮套环。敛口,矮颈,平底;龙首盉嘴前伸,三兽蹄足截面为六棱形。口径12.2厘米,腹径21.厘米,通高28.4厘米。重2.8公斤。斟酒器,与现在的酒查相仿。
   包山二号墓出土,119号。全器犹如一个大盆,底部有圈足,两侧有对耳。通体满饰蟠螭纹。口径51.7厘米,通高24.7厘米。重10.75公斤。用以盛水照容,或储冰。
    包山四号墓出土,25号。胎锻制,极薄。盖凸弧形,平顶,盖上等距离铸接三昂首兽钮;器身子口,扁圆腹,平底,矮圈足,上腹部铸接对称铺首衔环。器上饰有卷云纹、线刻绹纹和变形龙纹等。该器锻制薄胎,含锡量高。这说明我国高锡青铜锻打技术,至迟在战国时期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口径21.8厘米,通高16.4厘米。重1.05公斤。
     包山二号墓出土,128 号。平面呈圆形。折沿,直壁,圆底。口径54.8厘米,腹深13厘米。重2. 65公斤。盛水器,常与匜连用。洗时,以匜注水,以盘承接废水。
   双提链盘  包山二号基出土,82号。 与前一盘的形制基本相同。但两侧有对称双环钮,双钮连环,双提链上端接扁圆环。连环上饰三角雷纹,扁圆环上饰双龙纹。口径51.6厘米,盘深8.8厘米,提链通长15.5厘米。重7.4公斤。
   铺首衔环匜 包山二号基出土,125 号.犹如一个细把葫芦瓢,内盛水从把中流出,平底。与把相对的外侧为铺首衔环。口径38.1厘米,腹深12.5厘米,流长(相当于把)6.7厘米。重1.45公斤。洗器与盘配合使用,起注水的作用。
勺 包山二号墓出土419-1 号,勺身椭圆形,柄截面半圆形,柄末端铆接套环环钮,勺径18.8厘米,通长52厘米,重0.9公斤。它是取酒浆的器物。
     包山二号墓出土,10号。 匕铜质,较浅,圆底,柄截面六棱形,上有一穿;长柄木质,截面圆形;柄末端套铜樽,顶端有鼻钮套环。柄上聚黑漆。匕宽14.9厘米,通长144厘米。匕重0.37公斤。它是取出饭食和牲肉的工具。
    包山二号墓出土,126号。 形状相当于现在的撮箕。平口,平底,弧尾,尾部榫铆铸接环钮。口宽28.5厘米,长29厘米,高10厘米。重0.9公斤。用于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