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勋明 “重镇称三楚,荆门势最雄”,“荆门”这个城市的名字诞生于“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析长林县立荆门县”。距今已1198年,由于它地处“荆楚门户,控制要冲”,利于阻守,“终岁当矢石交战之所”,所以荆门自古是军事战略要地,也是历史经济与地缘政治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在推动这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众多历史人物中有四人独领风骚,他们是隋高僧智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前清名宦舒成龙、晚清名绅周瀚。 构筑荆门城标的人——高僧智顗 “立了东宝塔,长林生头角”,巍巍东宝塔是荆门现存的唯一一处具有千年历史的地面文物,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它的年龄比“荆门”还大212岁。古塔门楣上镶嵌的“长林头角”四个大字告诉我们它是当时长林县治的头角,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荆门”这个名字,长林县治也不在今老城区,它的修建为“荆门”的诞生和建城创造了先决条件,它的创建者为隋高僧智顗。 智顗出生于荆州华容,原名陈德安,18岁出家为僧,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晋王扬广赠以“智者”,遂尊为“智者大师”。智顗一生建寺36所,度僧14000人,传弟子36人,著书140余卷。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智顗请往荆襄,次年回家乡荆州,在当阳创建玉泉寺。同时,在荆门建东山宝塔,又于今城区(凤凰台)市公安局一带为文献皇后回当阳省亲修行宫。 历史上的荆门行政中心经历了由东南向西北逐步演变的过程:权国—权县—当阳—编县—武宁—长宁—长林—荆门,这个演变整合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长林县治移至蒙山东(今城区)结束,经过了2000多年才定位于今天的老城区,这得益于智顗建东山宝塔,为文献皇后修行宫,这个行宫后来便成了历届县衙州府所在地,也为荆门行政中心定位蒙山东麓(今象山)奠定了基础。 当然智顗选择东宝山建塔和为文献皇后修行宫,主要因素还是蒙山东麓的地理风水,也许他没有想到他的所为会为后来荆门建城起到了奠基作用。 受命于危难之际——陆公筑城 “何许长林地,乾坤古战场”,公元1120年-1274年的这150年中,是荆门地域饱受战争创伤的时期,荆门处在金、宋、元三朝争夺中国南北统治权的拉锯战中,宋光宗绍熙二年(1190年)50岁的著名心学家陆九渊受命于危难之际,“得旨,疾速之任”荆门知军,当时金军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见荆门没有城墙,于是奏请修筑荆门城垣,使荆门“南捍江陵,北援襄阳”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所以荆门建城时间一般以1191年陆九渊始筑城垣计算,距今812年。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学者称象山先生,今江西临川人,来荆门上任前就已功成名就。他天资聪明,十岁就能读三国六朝史,宋孝宗(公元1172年)成进士,后历任赦令所删定官、主簿等职,并随处讲学,创立了与朱熹分门别户的学派,后为王阳明所发展,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陆王心学。 1193年初,上任一年零三个月的陆九渊由于操劳过度,病逝于荆门官署。棺敛时,万人空巷,官员百姓痛哭祭奠,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赐谥“文安”。荆门人民没有忘记他,将蒙山改为象山,并建祠祭祀。今天城区部分街道和单位仍用象山命名,也是象山先生应得的殊荣。民谣“古歌荆门州,泉水向东流,财主无三代,清官难到头”就是人民怀念象山先生而作。同时也反映出荆门历史上战乱频繁,政治经济不稳定,从而也使“财主无三代”。 中兴荆门的名宦——舒公治州 历史上“政绩”与“古迹”并存的名宦很少,但是舒成龙做到了。 荆门自陆九渊筑城之后,1642年12月李自成克荆门,血战七天七夜,城垣三分之一被毁,凤凰台州署、守备署、土门文明楼、唐安古寺、陆夫子祠、白龙观等均毁于战火,古老城邑一时夷为平地,荆门城市遭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浩劫,州衙被迫迁至沙洋,至清顺治年间才迁回荆门。乾隆八年(1743年)舒成龙上任治州,正赶上康乾盛世,舒成龙抓住这个社会稳定的大好时机,大刀阔斧地对荆门城市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改造,使荆门迎来了历史上一次少有的经济繁荣。 舒成龙(1700年-1771年)河北任丘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补为荆门知州。在他的任期12年内,“建署衙,兴学校,立三仓,创二闸,四起堤工,” 他带头捐款主持建州署,修复读书台、建南门文运桥、西门来龙桥、后港聚仙桥,改造唐安古寺、掘龙泉、维修文明湖、建亭台楼阁,修茸城隍庙、老莱山庄、霖昌观、社稷坛、先农坛、重修孔庙学宫等。这些成就也深得群众拥护。由于舒公学识渊博,又善懂中国古代风水学,当时古城原建与新建的建筑几乎都被他按建筑风水理论进行了合理的改造。遗憾的是他所修镇地脉的唐安古寺,今天被移到了荆门来脉的山巅,老莱山庄也被搬到了象山半坡,由于无法延伸建筑轴线,游客朝拜老莱山庄也只能走后门。 舒成龙在荆门可谓政绩卓著,乾隆皇帝曾两次召见,1750年升任广西平乐府同知时,荆门民众联名禀呈,请求连任,加之他主持编纂《荆门州志》未果,第二度被挽留下来,可以说舒成龙为荆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由于他对城市的建树,使荆门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荆门州为湖北省直隶州,辖当阳、远安二县。 晚清名绅——周瀚 在荆门历史上,本土人建功立业者,除了孙何、孙仅、孙侑之外,莫过于周瀚父子。 周瀚,名周厚躬,号宝生,亦号瀛海,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晚清江西布政使,三品封疆大臣周玉衡第五子。周瀚的父亲周玉衡于1856年在吉安平乱中阵亡,被朝廷追封谥号“贞恪”,谕旨家乡荆门建“贞恪公祠”祭祀。祠内分别勒以咸丰皇帝撰写的四道恤旨和祭文,可谓极受殊荣。地址在现工商街原群众艺术馆院内,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周瀚乃进士出生,历任四川长寿、南江、广安、成都、江津知县同知衔,在四川离任回荆后,知州聘他负责督办团练,维护治安。由于有周玉衡、周瀚父子的政治背景,周氏家族显赫一时,从1860年到1892年左右,几乎控制了荆门集市经济、贸易的一半达三十多年。 周瀚利用周氏家族雄厚的资金,于同治元年(1862年)修建白云楼,同治四年(1865年)在高家桥(今城区金虾路一带),改造文昌宫,同治六年(1867年)兴建文峰塔(原南门外,修象山大道时移至龙泉公园内),同治八年(1869年)题“文明湖”石刻(现存文明湖畔),并与州牧徐嘉禾同写一题《景莱别墅记》分别刻石(现存龙泉中学白鹤亭)。可见他当时与州牧同起同座,威望何等之高。 周瀚文气不凡,诗词书画都有较深的造诣,现留下的文章有《刘周二公祠祀》、《新修白云楼记》、《景莱别墅记》等多篇,诗作有《游普惠洞》、《游白云洞》、《宴荆园》和《张烈妇挽词(有序)》等。 周瀚殁于1911年5月,葬于九龙谷左侧半山,享年93岁。第二年清王朝灭亡,周瀚为封建社会结束前的荆门写下了最后一曲城市的赞歌,自己也获得了名利双收、福寿两全。他留下的“文峰塔”、“白云楼”两处文物就很值得我们今天纪念他了。 如果说书写荆门城市历史的名人,当然还有很多,如尉迟公、吕恂、郎锦骏、徐嘉禾、王庭桢等,但就功绩而言,非智顗、陆九渊、舒成龙、周瀚莫属。 清朝灭亡后,荆门又经过半个世纪的战争摧残和政治整合。城市虽然作为地域政治中心保留下来,可是老祖宗们经营了近千年的古城几乎荡然无存。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现代化繁华大街上,追寻古城的历史文化,羡慕平遥、丽江等城市被列入中国文化名城,看着四川阆中市以“风水城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何尝不知道我们脚下踩的就是阆中或平遥?倘若舒公、周瀚们在世,看着千年草木不生的古长坂坡上拔地而起的高楼,或者说把行政中心也搬到那里去,他们会有何感想呢?也许是石头组合太硬,智顗所建的东山宝塔,陆公所筑的城垣,舒公经营的龙泉、文运桥,周瀚所立的文峰塔、白云楼,今天能够部分保留下来,也算是幸运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失去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得到的就应该珍惜,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今天的荆门已由昔日的军事要塞转变为经济交通枢纽中心,让我们在缅怀历史功臣丰功伟绩的时候,抬起头来向前看,“两泉流地远,孤塔倚天空”。荆门向何处去?东山上的宝塔仍然会默默地站在那里见证历史的荣辱兴衰,审视荆门的今天与明天。 原发《日报》、《作家林》(没有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