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一仕 于 2016-10-28 19:04 编辑
下昂
下昂的作用与上昂恰恰相反,主要用于檐下斗拱,实物极多,应用亦广,其作用是可以在尽可能少增加铺作高度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增加檐部挑出深度,藉以适应屋面坡度的变化。
山西陵川龙岩寺过殿补间斗栱(金代)
下昂为水平放置的假昂 ,相当于是将出跳的华栱头削成昂状,昂下为隐刻的华头子。
山西陵川龙岩寺过殿转角斗栱(金代)
下昂为斜置的真昂,昂下有华头子,华头子卷杀。 同一建筑上真假昂并用,体现出灵活多变的建筑风格。
元以前真昂昂底常垫有华头子,假昂不仅昂底线为隐刻线,下部华头子亦为隐刻花纹,习称“假华头子”。
 山西新绛绛州大堂斗栱(元)
同一攒斗栱上同时出现真假昂,上面的昂是真昂,斜置;下面的昂是假昂,水平放置,仅起装饰作用,双昂下皆设有华头子。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
学术界根据昂在斗拱组合中所起的作用,将其分为“真昂”与“假昂”两类。上昂,下昂皆属真昂,在斗拱组合中起前后悬挑、承托荷载的杠杆作用,唐、宋、辽、金各时代建筑斗拱中大多数采用真昂结构。昂式华拱或插昂,实质上只是徒有下昂形式的假昂头,其昂头以里或为拱身,或为梁袱,仍然是单纯的受弯构件,故称之为假昂。假昂宋代已有,但使用较少,元代建筑中常真、假昂混用。明代建筑多用昂,清代则几乎全用假昂,使原来真昂的结构意义丧失殆尽。
昂一般是单材构件,角内昂多用足材。一般说来,在构造上下昂昂身大致与屋面平行,其昂头上承檐檩荷载,昂尾宋代或压丁草袱之下,或上承平檩荷载,通行“挑斡、栿压”二种构造方法。铺作内外荷载皆由昂身承受并向下传递.以使斗拱内外得到平衡,昂的这一作用在补间铺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下昂用于外檐铺作的出跳,昂可以置于柱头铺作,也可以置于补间铺作。《法式》中规定“若昂身于屋内上出,皆至下平槫”,这主要是指补间铺作《法式》又云“若屋内彻上明造,即用挑斡,或只挑一斗,或挑一材两栔,……”指的同样是补间铺作,说明了挑斡与下平槫的节点做法有二,一是直接昂尾承斗出令栱承槫;二是昂尾承斗上出慢栱,栱上再承斗,出令栱承槫。柱头铺作中的昂在昂尖所承的重量由昂后尾被梁栿所压的重量所平衡,所以不可能上至下平槫。
下昂的结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栌斗中线为支点,出檐方向上承挑檐部分的重量,而昂的后尾则需要有重量与出檐方向的重量相平衡,否则就有倾覆的危险,所以昂尾的处理对下昂的结构作用意义重大。《法式》中提到过四种处理方式,在实例中又有多种与《法式》不同的做法:柱头铺作昂尾直接用明栿压之的做法,如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昂尾压于里跳华栱下,上部再以梁栿压之,这与上一种做法类似;昂尾插入内柱,如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这与《法式》所载斜梁相似;昂尾压在乳栿之上的劄牽下,如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这种两面承重的原理类似杠杆。最能体现这一作用的是外檐柱头铺作。然而,这并不是说补间铺作就全无结构作用,据计算证实“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在承受来自橑檐枋的荷载时,其分配比例大致相等”,“由于柱头铺作的荷载集中在昂尾,使其易受剪力破坏,补间铺作的存在和增加,可减少柱头铺作剪力破坏的趋势” 1如上文所述,补间铺作昂身为挑檐与槫建立了联系,在早于宋代的实例中也有异于《法式》“只挑一斗,或挑一材两栔”的做法,如善化寺三圣殿补间铺作在昂尾上承素枋四层后不用令栱直接承槫,素枋层与二椽栿连接,起到了联系与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最后,仓促之间难免有所差错,欢迎指正。欢迎跟帖,转帖,为了增加阅读舒适性,所有图片均未添加水印,但请珍惜本人的劳动成果,该篇文章版权归本人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有需要署名的原作者请与本人联系,若不愿本人借用请告之,本人及时改正),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仅用于学习交流,否则保留追加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自:两条小河村前罗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