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唐末五代荆门诗僧尚颜生平事迹考略(严 勇)

0 / 585

704

主题

926

帖子

354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41
发表于 2025-2-13 13: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末五代荆门诗僧尚颜生平事迹考略

严 勇
   如果没有诗集《荆门集》(今已佚失),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唐末五代时期荆门有一个著名的诗僧叫尚颜。在中国历史上,诗僧真正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或群体,滥觞于唐代。从诗僧人数上看,见于《全唐诗》的诗僧有115人,其中53人入选了《唐才子传》,约占该书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尚颜就是其中之一。但因其事迹主要见于《唐诗纪事》与《唐才子传》、《全唐文》等,且记载简略,熟知者少。鉴于此,笔者借助有限的文史典籍,考证其生平事迹,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出身名门望族

   尚颜,俗姓薛,字茂圣,汾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县)人。出身于书香官宦之家,“少工为五言诗,天赋其才,迥超名辈”(《全唐文·颜荛〈颜上人集序〉》),是唐末工部尚书薛能的宗人。尚颜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与其同游的荆州龙兴寺主持僧人齐己(860~约940)曾写过一首《闻尚颜下世》的悼诗。唐宣宗大中(847-860)间,尚颜曾作诗送陆肱赴试(《送陆肱入关》),而后者则于大中九年(855)登进士第,可断定他写此诗应该已经成年。而一个“入关”,则足以证明尚颜此时已经在南方地区,或者说此诗应写于荆门出家时期。由此,可推知他应出生在公元九世纪初叶,也就是大约公元820年左右。

   说尚颜出身名门望族,并非笔者的臆断。据史料记载,薛氏是汉唐时期海内望族,关西六大姓(韦裴柳薛杨杜)之一。而尚颜的家乡汾州在唐代属于河东,薛氏在我国河东历史上是一大望族,与闻喜裴氏、永济柳氏并称为河东三大姓。特别是到了隋唐之世,薛氏家族发展到了全盛时期。自晋至唐盛二百余年,“河东三凤”(薛道衡之后薛收、薛德音、薛元敬叔侄三人)这一支其家族的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冠盖不绝,名声显赫,业绩卓著。唐太宗李世民是薛家的外甥,唐朝六个皇帝有11个女儿,薛家就10个驸马,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在历史上,象“三凤”立传与载列事迹者就有80多人。

   隋唐是河东薛氏发展最鼎盛的时期,而这种上升的发展态势在开元元年(713)发生了转折。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剿灭太平公主一党,参与其中的薛稷、薛崇简两支遭受重创。薛稷被赐死,其子因尚公主之故,免死流放,却在途中自杀。薛崇简虽免一死,官爵如故,但从此销声匿迹。至此,河东薛氏走向衰落。河东薛氏由往日显赫到后来衰落造成的巨大落差,成为薛氏子孙内心无法挥去的阴影,并造成其内心巨大的失落感。同时,这种失落感也成为他们沉重精神压力的直接根源,特别是在遭遇仕途坎坷时,这种失落感会比一般文人士子更强烈,更刺痛人心,更难以接受。有时,甚至为了寻求精神安慰,薛氏子孙将这种失落感转化为一种狂妄自负,以此掩盖现实中的坎坷遭遇,来填平内心的创伤。晚唐诗人薛能、薛逢(能之从兄)就是如此,当然诗僧尚颜也不例外。

   尚颜既然出身名门望族,哪怕这一望族已经失却了往日的荣耀,但是他们那种自身的优越感也断然不会一下子全无。而且他又出身书香官宦之家,笔者推测他当初至少应该参加了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的失利与他后来在荆门出家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从著名诗僧皎然、诗人贾岛身上可以找到明证。皎然俗姓谢氏,字清昼,湖州长城(今属浙江)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然据贾晋华考证,实为谢安后裔。皎然在开元、天宝之际曾应进士试,未及第,于是毅然出家,居润州江宁之长干寺。诗人贾岛因屡次应试没有考中,一度出家当和尚,后来听从韩愈劝告还了俗,当过主薄等小官。如果说尚颜如贯休、齐己等诗僧幼年就到荆门出家,似乎与他显赫的家族背景不相符,暂且否之。

   二、出家荆门

   尚颜在荆门出家,这应该是可信的。《全唐诗·卷八百四十八》附有尚颜小传:“ 尚颜,字茂圣,俗姓薛,尚书能之宗人也。出家荆门,工五言诗。集五卷,今存诗二十四首。”笔者以为这部清朝官修的唐代诗歌总集,言之凿凿“出家荆门”,应该不是编修者的臆断,而是经过小心求证的。但是尚颜是何时于荆门出家,出家于哪所寺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史料记载,尚颜于唐僖宗乾符间(874-879)至徐州依节度使薛能。又据清朝官修唐人总集《全唐文·颜荛〈颜上人集序〉》记载:“荛同年文人故许州节度使尚书薛公字大拙,以文人不言其名,擅诗名於天下,无所与让。唯於颜公,许待优异。每吟其警句,常曰:‘吾不喜颜为僧,嘉有诗僧为吾枝派,以增薛氏之荣耳。’”由此断定,尚颜应该在依附薛能之前,他就出家为僧了。换言之,尚颜应该是874年之前就在荆门出家了。有人妄断,公元874年,尚颜至荆门城区唐安寺出家为僧。这一说法明显与《全唐文》相关记载不符。

   尚颜之所以选择荆门出家,是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唐代诗僧集中出现的一个时期是初盛唐,另一个时期则在唐末、五代,在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荆南节度使就是其中之一。而荆门则位于当时荆南节度使的势力范围内。当时,都城长安至荆南有一条仅次于两京驿路的全国第二驿路,它自长安东南出蓝关,经商州、武关、邓州、襄阳达荆州,全程一千七百三十里,史称商山路。它在唐代南北交通三大干道中属于中线,西通巴蜀、东达吴越,南至交广,纵横贯达的距离都在六千里以上,其南北东西的辐射面极广,交通量也很大,刺史、朝官、选人、举子、僧道、迁客、商人,公私行旅无所不有。这后一个时期江南地区诗僧的活动以贯休、齐己为中心,有尚颜与处默、修睦、栖隐、栖一、虚中,自牧、玄泰等一批人。众所周知,唐末中原战乱不绝,江南比较安定。特别是某些地方藩镇如江陵的成汭、江东的钱镠、四川的王建,在他们所割据的地区都采取了一些安定民生、发展经济的措施;又注意收笼文人,以文饰他们的统治。而从佛教自身的发展情况看,唐武毁佛后佛教又得以再兴。由于毁佛中破坏大批寺院,大量僧尼还俗,除禅宗之外的各宗派一时都难以恢复元气,神宗却很快振兴起来。亦僧亦俗的诗僧一类人物在唐末的乱世中也就可能大量出现了。

    然而,尚颜到底在荆门哪座寺庙出家,似乎难下定论。当时,荆门寺庙林立,有唐安寺、仙居寺、上泉寺、羊角寺等,后有人附会说出家于唐安寺,但无任何确凿证据,暂且存疑。其实,尚颜到底于哪座寺庙出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在荆门出家多年。平时诵经祈福之余,尚颜写下了许多诗篇,尤其是以五律为著,后命名《荆门集》,凡五卷。古往今来,把自己的诗集以“荆门”命名,恐怕只有尚颜一个而已。可惜今已遗失,我辈无缘一睹其真容,这不得不说是荆门地域文化上的巨大损失。

   三、依附薛能

   现代学者冯国栋先生在其著作《〈宋史.艺文志〉释氏别集、总集考》中考证,唐僖宗乾符间(874-879),尚颜至徐州依附节度使薛能。这与《全唐文·颜荛〈颜上人集序〉》相关记载应该是相符的,应该可信。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有《薛能小传》,权且载于此:薛能(约817年—880年),字大拙(《唐才子传》言太拙,与其他典籍不符),汾州人,晚唐诗人。会昌六年(846)登进士第。大中末,书判中选,补盩厔尉。李福镇滑,表署观察判官,历御史、都官、刑部员外郞。福徙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摄嘉州刺史,迁主客、度支、刑部郞中,权知京兆尹事,授工部尚书,节度徐州,徙忠武。广明元年(880),徐军戌溵水,经许,能以旧军,馆之城中。军惧见袭,大将周岌乘众疑逐能,自称留后,因屠其家。能僻于诗,日赋一章,有集十卷,今编诗四卷,时人称其为“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

   薛能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的确是才华横溢,但是他非常狂妄,也是不争的事实。他自比李杜,为后世诟病。他曾写诗道:“李白终无取,陶潜固不刊。”又说:“我身若在开元日,争遣名为李翰林。”他还认为自己的诗远比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的好。所以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论说:“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高而妄自尊大。”但是这样一个狂妄的诗人,却对尚颜敬佩有加。据《全唐文·颜荛〈颜上人集序〉》记载:“荛同年文人故许州节度使尚书薛公字大拙,以文人不言其名,擅诗名於天下,无所与让。唯於颜公,许待优异。”可见薛能对尚颜这同一宗族出家人的看重与敬佩。

   唐末藩镇割据,到唐僖宗一朝,节度使名称竟多至60余处。他们平时据险要、专方面,自有土地,自有人民,缮治甲兵,储存财赋,以兵士为爪牙,以人民为鱼肉,雄视一方,无所不至。唐僖宗年间,薛能出任徐州节度使(又称武宁军节度), 即今山東- 徐州。再转任忠武军节度使(也称许州节度使),即今河南- 许州。由于薛能成了一方诸侯,于是尚颜投奔而去。尚颜依附薛能,是可以理解的。一是薛能位高权位,且与尚颜同宗族,“一荣俱荣”,尚颜可以衣食无忧,何乐而不为呢?二是薛能是当时著名诗人,而且非常欣赏尚颜的诗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尚颜找到了“知音”。

   可惜好景不长,尚颜依附薛能期间爆发了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的大潮已然揭开。起义军势如破竹,各路节度使人人自危,加上唐僖宗广明元年(880),薛能惨遭杀害,尚颜失去了依靠,又不得不返回荆南境内。由于当时荆南也受到起义军的攻击,尚颜为了躲避战乱,并未久滞荆门,又曾先后卜居庐山、峡州(今宜昌,亦称彝陵)等地。有他的诗作为证,《匡山居》:“无才加性拙,道理合藏踪。是处非深远,其山已万重。经时邻境战,独夜隔云舂。昨日泉中见,常鱼亦化龙。”《彝陵即事》:“不难饶白发,相续是滩波。避世嫌身晚,思家乞梦多。暑衣经雪着,冻砚向阳呵。岂谓临岐路,远闻圣主过。”

   四、晚年生涯

   883年,黄巢起义军失败后,尚颜又重返荆南境内,并来往荆门与荆州之间。有他的诗作《将欲再游荆渚(即荆州)留辞岐下司徒》为证:“竹锡铜瓶配衲衣,殷公楼畔偶然离。白莲几看从开日,明月长吟到落时。活计本无桑柘润,疏慵寻有水云资。今朝回去精神别,为得头厅宰相诗。”

唐昭宗景福间(892-893),尚颜又曾至京都长安,访给事中陆希声。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一称君阳道人),唐代苏州府人氏。博学善属文,昭宗时召为给事中,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以太子太师罢。家世有书名,六世伯父柬之以草书高天下,四世祖景融博学工书,至希声一出,遂能复振家法。

   众所周知,唐代确立了以尚书、中书、门下为核心的三省六部制。门下省是专管审核天子大政文书的机构,而给事中属门下省重要职官。给事中在唐后期具有独立的封驳权,可以自行决定诏书能否颁下,出现了不同于唐前期的、以封还为主要封驳方式的运作机制。由此可见,当时陆希声大权当握。尚颜访给事中陆希声,是“惠然访之,兴尽而去”,此言是当时陆希声对尚书郎颜荛说的,后者在《颜上人集序》中有明文记载。但是尚颜出于何目的,已无证可考。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尚颜造访后仍归荆南,继续他的黄卷青灯生涯。

   但是此时的荆南节度使出一个成汭。成汭(?-903年),原名郭禹,山东青州人,唐末五代时任荆南节度使。早年浪荡,因醉酒杀人,遂落发为僧,亡命天涯,改名“郭禹”。当时荆南遭兵祸,人口顿减。唐僖宗朝,担任蔡州军校,领本郡兵戍荆南,主帅以其凶暴,欲加害之,成汭逃奔至秭归。成汭割据归州,重用贤士贺隐,勤政爱民,招集流亡人士,减免赋税,养兵五万人,称雄一方。彦若有诗:“南海黄茅瘴,不死成和尚。”后朝廷任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后又封检校太尉、中书令、上谷郡王。

   成汭对尚颜礼遇有加,尚颜得到极大的恩宠。唐昭宗光化间(898.8-901.3),由于成汭的大力举荐,尚颜以文章供奉内廷,获赐紫袈裟。史料记载,唐代时,规定凡有一才一艺者,皆得供奉内廷。唐代内供奉官是一种适用范围颇广的任官形式 ,相对于供奉官和里行官 ,内供奉官是唐代五品以下 (含五品 )供奉官和近侍从官员编制之外的特殊任职形式。内供奉官就其实质而言大体分为二类 :一类是供职于中央、实履其任的内供奉官 ,虽属员外供职 ,但职事、待遇、迁转资序与正员基本相同 ,这一类终唐之世始终存在 ;另一类是供职于地方的 ,或为使府幕佐 ,或为三司巡院官 ,衔内所带之御史也有内供奉的任职形式 ,但一般不履行所供奉的职责 ,性质近似于假借官 ,这一类别出现于唐肃宗至德以后。尚颜应该属于第二类,他供奉的应该是荆南节度使幕府。紫袈裟,亦称紫衣。指佛教中紫颜色的袈裟或上衣。唐时由朝廷赐给高僧,以示宠贵。得到紫色袈裟者,尊称为紫衣僧。尚颜获赐紫袈裟,足见其尊贵了。

   903年,成汭因为争夺地盘,兵败投水自杀。荆南节度使除江陵被武贞节度使雷彦威占领外,夔、施、忠、万四州也被西川节度使王建兼并,成汭的基业毁于一旦。尚颜再一次失去了靠山,不得不离开荆南境内,卜居禅宗兴盛的潭州(治所在长沙,当时辖长沙、浏阳、醴陵、益阳、湘乡、湘潭6县)境内。齐己有诗《闻尚颜上人创新居有寄》:“麓山南面橘州西,闻道新斋与竹齐。”可知,尚颜当时在长沙建有自己隐居的地方,居所位于岳麓山的南面、橘子州西面,与岳麓山寺近在咫尺。

   冯国栋先生考证,尚颜卒于后梁太祖开平(907.11-911.4)以后,卒年九十有余。齐己《闻尚颜下世》一诗云:“岳僧传的信,闻在麓山亡。郡有为诗客,谁来一影堂。梦休寻灞浐,迹已绝潇湘。远忆同吟石,新秋桧柏凉。”有人据此诗,断定尚颜当卒于岳麓山寺院,其实大谬不然。结合齐己《闻尚颜上人创新居有寄》一诗,尚颜似应卒于自己隐居之所,而非岳麓山寺院。试想,如果尚颜寄居岳麓山寺院,他何苦要“创新居”呢?

   五、其人其诗其友

   尚颜作为唐末五代的诗僧,他生活于乱世中,经历过黄巢起义的战火,也见到过各地军阀的此起彼伏的劫夺纷争。他虽然投靠地方割据势力,但心中保持着圣主贤臣、仁政爱民的理想。儒、释兼用或儒、释、道兼用以整顿天下仍是他希冀的目标。尚颜对待贵权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奔走于藩府、权门,另一方面又说“避世嫌身晚,思家乞梦多”、“诸机忘尽未忘诗,似向诗中有所依”。

   尚颜为诗学贾岛,工五言诗。尚颜《言兴》诗云:“矻矻被吟牵,因师贾浪仙。江山风月处,一十二三年。雅颂在于此,浮华致那边。犹惭功未至,谩道近千篇。”从中可知,他写诗以贾岛(字浪仙)为师,诗作近千首。他有诗集五卷,著《荆门集》传于世,惜早已佚失,只在《宋史》中存目而已。唐光化三年(900)颜荛编的《颜上人集》,收集尚颜五言七字诗凡400篇,今亦不存。仅剩《全唐诗》存其诗34首。今人编辑出版的《荆门集》亦只录《全唐诗》存诗及其友人赠诗,共计53篇。唐末诗人李洞在其《颜上人集序》中对尚颜的诗评价极高:“释门高德颜公尚为诗,不入声相得失哀乐怨欢,直以清寂景构成数百篇。其音清以和,其气刚以达。妙出无象,虚涵不为。冷然若悬,未扣而响。信其功之妙也,不可得而称矣。信其旨之深也,不可举而言矣。”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谓尚颜诗“不入声相,直以清寂境构成”,当时人以为“功妙旨深”。

   从现存的34首诗来看,尚颜写作的题材局限于应酬赠答、留恋山水、隐逸雪月之类,形式以五律居多,风格以“清苦”为主等特色。究其原因,一是与诗僧自身宗教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联。作为僧侣的身份限制了他的见闻与境界,由于崇尚四大皆空,特别是对世俗的纷扰,完全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整个时代氛围和社会心态变化的影响。当时盛唐繁荣昌盛的世象全无,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衰败之象日盛一日,诗人们的热情和理想早已退潮。严峻冷酷的现实迫使诗人的心灵和眼光都由外向内收缩,以萧索的心态写自己生活的烦事、隐居之所的山水,在艺术上通过苦吟追求僻怪,成为衰世诗坛的普遍现象。三是偏僻荒野的生活环境使然。由于生活的内容更为单一、色彩更为暗淡,他笔下的诗篇自然也更缺乏热情与抱负,题材更为狭窄,境界更显狭小。客观地讲,中晚唐僧诗都有尚颜如上之特征,但这并不说明它价值低下,因为它同样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心理和时代面貌。

   尚颜诗作具有如上特征,还与当时哲学思想特别是佛教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唐代佛学的“中国化”已告实现,天台、华严、禅宗等宗派的形成是其主要标志。但它们真正在唐代社会发生普遍影响,则是在中晚唐时期。中晚唐社会的日益衰落,更需要天台、华严、禅宗等“心的宗教”,而天台、禅宗等“心的宗教”,也正是在此时变成了指导人们的哲学思想工具,尚颜在他的创作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思维方式,他一方面喜欢作一些意在言外的诗歌,用以表明心迹,以求师徒间以心传心,另一方面必然优先选择那些偏枯的意象、平凡孤寂的诗境,希望借此而造成平和、宁静的内心世界。这样,尚颜诗单一的题材、狭小的境界、偏枯的语言、清苦的风格也就不可避免。

   关于尚颜等一大批唐代诗僧,后人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宋人叶适以为:“唐诗僧,自中叶以后,其名字班班为当时所称者甚多,然诗皆不佳。”范晞文说:“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余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尚颜一生交游甚广,与诗人郑谷、郑准、吴融、裴说、李洞、陈陶、陆龟蒙、司空图、方干等人有交游,与诗僧齐己、栖蟾、虚中等人经常相与唱和。在此姑且罗列几位与他关系密切者,以便读者诸君从侧面更好地了解尚颜。

   齐己(864一约943),唐末著名诗僧。俗姓胡,名得生,自号衡岳沙门。潭州益阳(今属湖南)人。本佃户子,幼颖悟,牧牛时常以竹枝画牛背为诗。后于大伪山同庆寺出家。曾至洪州、九江,住豫章观音院。又曾至袁州,与郑谷结为诗友。后居长沙道林寺,与马殷幕中文士徐仲雅辈交游。因有赘疣,人戏呼为诗囊。后梁龙德元年(921),将入蜀,至江陵,为高季兴所留,于龙兴寺安置,署为僧正。病卒。为诗尚锤炼,好苦吟。著有《白莲集》、《风骚旨格》,今存。齐己与尚颜交往甚深,留下《闻尚颜上人创新居有寄》、《闻尚颜下世》等诸多诗篇,尚颜写有《读齐己上人集》:“诗为儒者禅,此格的惟仙。古雅如周颂,清和甚舜弦。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想得吟成夜,文星照楚天。”对齐己的诗是赞赏有加。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唐朝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陆元方七世孙,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进士不第,曾在湖州、苏州从事幕僚。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后来回到了故乡苏州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过着隐居耕读的生活,自号天随子。与皮日休为友,时常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世称“皮陆”,二人唱和之作编为《松陵集》十卷。尚颜与陆龟蒙之间感情深厚,他写过一首著名的《怀陆龟蒙处士》诗,里边有两句是这样的:“事免伤心否,棋逢对手无?”《唐诗纪事》卷七十七记载了此诗的来历:相传尚颜非常喜欢下棋,因为同样的爱好,尚颜结识了同时期的诗人陆龟蒙。陆龟蒙过世后,尚颜非常怀念这位朋友,尚颜就写了这首诗,这也是“棋逢对手”最早的出处。

   郑谷(约851~910)唐末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著名学者严寿澄、黄明、赵昌平笺注的《郑谷诗集》,考证郑谷十八岁前后曾隐居荆门。《清一统志·湖北·荆门州》载:“ 白社 ,在荆门州南一百二十里。《名胜志》:古隐士之居,以白茅为屋,因名。唐都官郑谷常居此。”郑谷有《赠尚颜上人》诗,其中有“酷爱山兼水,唯应我与师”句,或言当年隐居荆门期间,二者就有交往。

   郑准(?一约902),唐文学家。字不欺,荥阳(今属河南)人。工文辞,擅长笺奏。乾宁初进士。居荆南成汭幕掌笺奏十年。成汭生日,杨行密赠《初学记》,郑准以为是对成汭的轻侮。极谏不听,辞职而去,汭怒其去,杀之。常欲比肩陈琳、阮瑀,自集所作为《刘表军书》三卷,《北梦琐言》谓“虽有胸襟而辞体不雅”。能诗,与贯休、尚颜唱酬。著有《渚宫集》,已佚。今存其诗5首,文一篇。尚颜有《寄荆门郑准》、《峡中酬荆南郑准》两首诗,从诗句“珍重荆门郑从事,十年同受景升恩”,可知两人曾经有十年时间都得到荆南节度使成汭的器重,恩宠有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