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话古今】《严而不死 宽而不滥》读后感 | 强世明 
 荆楚联坛 2024-06-20 
 
 
    对联是文学殿堂的一朵小花,但也是一朵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的奇葩。纵观历史上涉及到文学艺术行当的出现过三位了不起的皇帝,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明将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确立了千余年来书法爱好者顶礼膜拜的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一位是宋徽宗赵佶,这位亡国之君的丹青以及他所独创的书体——瘦金体至今尚被奉为国宝。第三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位社会底层人物成功当上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后对对联的酷爱乃至普及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传为佳话。延至清朝的对联复兴以及改革开放后对联文化的振兴。无不证明对联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化领域的不可动摇的牢固地位。  为了规范对联创作行为,不断提高对联创作水平,同时也是为了将对联作为中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需要,中国楹联学会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颁布了《联律通则》,以利于作为全国楹联领域对联创作、评奖的准绳和依据,这无疑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伟大创举,是一件填补对联格律空白的大好事。为此,中国楹联学会组织了大张旗鼓的“联律教育年”活动,全国各地楹联学会相继举办的联律培训班、联律讲座等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有力的推动了对联文化的大发展、大提高。  回顾《联律通则》的出台前后,其实一批有志于推动发展楹联事业的楹联家以及楹联学会领导早就在默默无闻的进行着广泛地探索和总结,湖北省楹联学会首任资深老会长陈东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关于联律的理论文章《严而不死  宽而不滥》就是一篇深受楹联界欢迎的好文章,至今读来仍然觉得其真知灼见令人茅塞顿开,满口余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联律通则》先驱理论,同时又是学习和掌握《联律通则》补充文献。  我是一个楹联队伍的新兵,至今只有7年不到的会龄。从参加楹联队伍的那天起,我对对联走过了由认识、到热爱、到敬畏的历程。而发表在公安县楹联学会会刊《公安联苑》2006年第一期《联坛文丛》栏目中第一篇理论文章《严而不死  宽而不滥》就是为我打开对联联律大门的金鈅匙。该文以其朴实的文笔,精湛的剖析,通俗的举例、细致的引导,将联律这一在当时还鲜为人知的课题娓娓道来,令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如“对联格律是什么?”文章说:大而言之,就是对和联,具体说来,就是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节奏一致,联文互相呼应,内容、文字不相重复。相同部位的词性相同或相近,同一节奏点上的字平仄相反。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如此等等。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后来《联律通则》中的第一章  基本规则的先声。  对于每一个喜爱或者从事对联工作的人来说,对联格律的“宽”和“严”的掌握确是一件棘手的事情,除了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浩如烟海的对联作品良莠不齐而带来混乱外,现当代、特别是楹联振兴后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有奖征联活动更是急需有一个同一个说法、认知乃至标准。什么叫“宽”,怎样从“严”,这是当时摆在对联事业发展前行道路上的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该文一针见血、鞭辟入里做了明确地回答;  文章说:当前人们对联律争论最多的问题,仍然是“宽”与“严”问题,究竟是“宽”好还是“严”好,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做一些深入的探讨和具体的分析。  在以上述“对联格律是什么”作为探讨“宽”与“严”的基础后,该文首先通过常见的某某名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以及“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等否定了“对联源于是‘严’,而是‘死’。是削足适履。,观点明确,掷地有声。并且发出了“一些大奖赛,不少好作品都是诗,应当遵从律诗的平仄对仗规则,否则就是‘违律’的意见”,并且明确说明“用诗律来规范联律,那不由于违反诗律而被扼杀的实在令人遗憾。”的深深惋惜。因此明确主张“严而不死,尤其是在对联创作和评奖中不要死抠诗律。”这一段精辟的论述不仅仅在于纠正了对联发展中的某些偏执倾向,更主要的是对对联的真正理解和把握其创作思路松了绑和指明了方向。   关于“宽”的问题,该文明确提出,“宽”就是要让对联创作从诗律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之更加自由地按照对联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去发展。但并不是信马由缰,毫无限制。而且强调指出“宽”的前提是遵守对联格律的基本规则,符合对称平衡、和谐统一的总要求。因此主张“宽而不滥”。并具体的通过历史名联举例,旁徵博引提出了对联格律三个方面可以适当放宽的意见。即:一是放宽节奏点和节奏点上的平仄转换。二是放宽词性的对应;三是打破旧四声的一统天下,大胆启用新四声。并大声疾呼“从长远看,新四声必然取代旧四声,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如同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一样)。”号召“对使用新四声的初学者,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而不要一味指责”。这些观点让人感到如沐春雨,点点滴滴滋润心头。我会在培训中心开展对联基础知识培训讲座时,不少为没有掌握《平水韵》(即旧四声)新学员对此欢呼雀跃,实践中这些学员采用一本《新华字典》,同时也创作出了不少好对联,2008年被市政府选用的春节大门联就是我会一位学员采用新四声创作的对联。2009年市政府大门春联恰恰是我会一位资深联家采用新四声创作的对联而被入选。   文章最后部分,作者以“悟出了几个方面的道理”而谆谆告诫我们:   第一,对联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旧立新。为对联定规矩、立法度中陈旧过时的东西,就要勇于否定它,以崭新的法规取而代之。古往今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法规,一切都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这一条我想对于呼之欲出的《联律通则》的出台起到了理论定位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对联创作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联律属于表现形式范畴,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借用一位伟人语;有缺点的鹰,毕竟是鹰;再完美的苍蝇,毕竟还是苍蝇。生动的阐明了“更重要”的观点。因此主张“严而不死,宽而不滥”。“严而不死,实际上是照顾了内容,不能让内容过分迁就于形式,导致削足适履。”“宽而不滥”,实际上是照顾了形式,不能因为表现内容而过分损害联律,以致违反对联平衡的基本原则。在这里为对联创作者开辟了一条形式和内容有机结合和掌控在握、游刃有余的创作大思路、大环境。尤其以“过分”二字使人感到宽松和温馨。我会也有一些联坛耆宿,作联、写诗按照格律(特别是旧四声)绝对无可挑剔,但写出来的作品就是无法吸引人的眼球(分不清是哪个朝代的作品),无法让社会接受。我会每年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所创作的春联在最后采用上就是最好的说明。   第三,提倡百花齐放,鼓励推陈出新。要鼓励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争奇斗艳,而不要强求一律。通过这一条的学习,领会到在对联联苑这个百花园中,既要有国色天香的姚黄魏紫,也要有五柳先生的东篱小菊。罗卜白菜,各有所爱。,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就会让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就会让对联这朵奇葩进一步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四,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提高对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彻底消除对联总被视为格律诗的附属物和被视为“雕虫小技”而不能进入文学殿堂的尴尬局面。呼吁广大对联工作者和爱好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对联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中造出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创作,扩大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和重视,为对联在文学史上争得一个应有的席位。这段话可谓语重心长,既是为对联处境鸣不平,更是对对联事业的挚爱而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期望。掩卷沉思,仿佛看到了老会长那颗赤诚的火热之心在激烈的跳动。这是对我们每一个楹联工作者和爱好者提出的神圣使命和殷切期望。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战斗,为之献身。在这里,我可以欣慰的告诉大家,同时也是向老会长汇报:我市自2006年承办湖北省第十届楹联文化艺术节并相继被授予湖北省楹联文化城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后。对联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和扩大,市委、市政府每年所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楹联学会由过去只负责撰联而变成联墨结合,成为此项活动的一大亮点;市四大家从建市以来从没有在大门口挂过春联,从2007年始,开始了高规格印制、悬挂春联,内容由楹联学会发动创作,认真评选,然后又是四大家领导亲自选定采用;记得市政府有史以来挂春联的2007年,一副王玲市长新上任并亲自选定的对联:“新局喜重开,霞飞玉宇:宏图歌大展,春到荆门。”就出自我的笔下。学会从此每年都会组织这一高规格的征联活动。将对联作为市礼,市委书记曾经作为赴台礼品赠送给台湾政要;在市园林城市建设和验收中,也曾以对联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国家住建部等相关领导;市委、市政府领导升职离荆,市委、市政府也将对联作为礼品予以馈赠,离任领导十分高兴地留着永恒的纪念。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举办的迎春晚会曾将楹联展示作为文艺表演的重要节目内容。   总之,这篇文章对我这样一个楹联队伍的新兵既是一篇启蒙教育、理清思路的入门教材,同时又是我坚定信心把爱联人变成一个楹联工作者的宝典,在培训课堂上、在联律讲座中、在作品的点评时这篇文章都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我本人后来一次次获奖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忘记过这篇文章给我带来的动力和感悟。   最后,撰一副联自勉:红袖添香,读世间书,人能胜我;青梅煮酒。友天下士,我不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