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53|回复: 0

定位“楚望塔”的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1055

主题

2053

帖子

90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8
发表于 2023-2-13 11: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2-13 11:31 编辑

定位“楚望塔”的文化内涵
--专家学者一席谈
    宋少杰 记录  李金阶 配图  本报记者 黄旭升 整理
    9月2 1日下午,由东宝区政府牵头,在九龙谷召开了在圣境山景区建“楚望塔(原定名)”规划设计方案专家、 学者论证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对“楚望塔”的设计创意给予了肯定,并各抒己见。通过反复论证,大家基本达成共识:重点突出楚文化,使之成为荆门楚文化园的主景。本报特摘录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为什么要建“楚望塔”
    中国塔的历史:中国的古塔兴起于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最早的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 8年-75年),主要用于供奉佛祖舍利或大德高僧灵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塔除了以上作用,隋唐后逐步演变成为全国每座城市的必建景观,到了明清时期形成全国每个州县必建的规范建筑。
   “楚望塔”渊源:“楚望塔”名源自“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典故。荆门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区之咽喉,为楚之望地。乾隆《荆门州志》载:“江汉沮漳, 楚之望也,荆门适当其中。”历史上东宝山顶就建有“楚望亭”。明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荆门州者,故荆州府北鄙也,居荆襄间,唐邓瞰其腹肋,随郢曳其肘臂,南望江陵,势若建瓴,重关复壁,利以阻守,运奇制胜,亦足以冲敌人之肘肋,故称荆门,言隘地也。”《史记楚世家》楚昭王说“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
   “楚望塔”有利于延伸城市空间景深。近四十年来,荆门城市逐步完成了自扩、东伸、北推、南移,城区面积已超过老城区数十倍。作为城市人文景观建筑,东山宝塔和象山岚光阁已不能满足现有城市人文景观配置。加之荆门城市四面环山,因此, 增加新的城市人文景观建筑势在必行。“楚望塔”选址距老城区1 0公里以外的双龙峰顶,山势挺拔,北接千山,南送万壑,位座江汉主脉,海拔5 1 8米,比东宝山高300余米。该塔倚荆山,携漳河,挟汉水,撼荆襄,壮形势,有利于整合、提升城区“三山一河”旅游资源.
    和圣境山对应起来。应该突出楚文化。塔内每层可以展示诗词歌赋、图片等,可以面向全国, 甚至海内外征集关于楚文化的种种资料,这样可以提高知名度。
    罗荣(东宝区旅游局局长) :要确定方案是否可行,赞成以楚文化为核心,主打品牌,做大做强,做出知名度。辅助设施要配套跟紧,最好全部做成楚文化。把塔的周边都利用起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设上面,要赋予文化内涵,资金筹备上,要仔细预算。结论:同意建这个项目,要把这个建筑向楚文化公园延伸,争取国家专项资金。
杨安斌(东宝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楚望塔”设计方案很好,符合圣境山总体规划,但不能仅仅规划在纸上,要把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有机结合,要把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
    刘晓旭(东宝区建设局副局长):“楚望塔”的设计理念新颖,它的建成必将成为荆门城市后花园--圣境山的亮丽的风景, 对荆门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催化之效。建议在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配置,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焦知云(知名文化学者):建"楚望塔”是一个壮举,在山上建,能把江汉平原一览无余。“楚望塔”设计四维很平衡,塔要按规模建,建议做两套方案,一套是塔,一套是楼。叫楚望楼,挨着漳河了,也是有水的,可以叫楼。
    罗昌斌(圣境山文化旅游开发特邀顾问):我认为建塔或建楼,主要功能是登高望远,一览江汉,看景在外,赏文在里。“楚望”名字很好,要注意防雷和抗震,旅游景点应该与本土文化、楚文化、宗教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次讨论会很好,讨论是为了少犯错误。
    张贵平(东宝区副区长) :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论证会,我们会认真吸取大家的真知灼见,让这个方案做得更好。城区旅游“三山一河”都在我们东宝区范围内,区政府一直很重视, 希望大家本着对荆门历史文化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楚望塔的规划设计进行科学论证,认真定位。大家一致认为突出观景功能,突出楚文化内涵,甚至将其延伸为楚文化园的一部分, 这个设想很大胆,也切实可行。我们会将大家的论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尽快完成“楚望塔”的设计定位,然后进行引资,做好服务,完成这一旅游项目。
   “楚望塔”的设计理念
   “楚望塔'的设计突出地域文化,重点突出楚文化。
    融合荆门城市“三山一河(东宝山、 象山、圣境山、漳河)”人文景观。此塔建成后,与城区东宝塔、岚光阁形成遥相呼应的主要城市人文景观。根据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作的《圣境山旅游综合开发详细规划》,“楚 望塔”功能初步界定为人文景观建筑。塔座呈四方形,塔身呈八方形,座北朝南,底座高6米,周长1 60米,通高56. 9米,占地约1 600平方米。第一层台基高6.9米,四周含梯台纵横各长3 7.2米, 塔身稳坐塔台中央,有效增加抗震、抗风力度。塔基内分别布展楚国八百年历史和荆门地域二千年历史。
    塔身七层,八方飞檐,该塔分层展示视线内的远安、当阳、荆门钟祥、荆州、江潜等县市历史人文以及古今名家诗词、书法、文赋等。塔园占地约2万平方米。设三门,二条神道层层向上推进,延伸线各长30 0余米,规划神道牌坊3座,气势恢宏,可满足500 0人同时观光游览。
    专家学者的观点
    李勋明(楚望塔设计创意人) : 有幸和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一起探讨“楚望塔”的设计规划,我们在做一件无愧历史和后人的大事。荆门为楚之望地,修建楚望塔有利于提升荆门城市文化品位。“楚望塔”设计规划选址离荆门老城区1 0公里外的双龙峰,有效延伸了城市景深空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经济文化效益不可低估。
建设”楚望塔”这样一个大型历史人文景观建筑是要有气魂的。今天,我们若能为子孙后代创造这样一个大型历史人文景观,付出怎样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应该说,规划设计“楚望塔”是我们每个荆门人共同的大事,而不是我个人的事,希望大家发表更好的建议。刘义忠(荆门晚报总编辑):在圣境山风景区建“楚望塔”,这个设计很有创意。用“楚望”二字, 挖掘了历史文化,丰富了荆门文化品牌。把城市景深空间向西推进1 0多公里,规划很大气。把中心城区纵横向四周延伸,把圣景山景区作为荆门中心城区的后花园来打造,建议规划设计有可持续发展观念,不要过多考虑经费问题。建议突出楚文化主题,不需要全面兼顾。至于”楚望塔”的取名,或“楚望楼”,或“楚望阁”,可以探讨。
    罗成(市旅游局副局长) : 荆门城区文化旅游亮点不多,这个规划很好。旅游部门要寻找亮点,丰富荆门人民的旅游观光景观。把“楚望塔”定位为宗教建筑还是人文景观建筑需要思考,文化定位要准确。文化旅游要有后续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设计,体现楚文化和历史人文。
    妙微法师(唐安古寺主持) : “楚望塔 ”定位很好,对这个项目我们表示支持。在设计理念上,塔的文化内涵很重要。文化内涵要有特色,与荆门历史文化对接,体现荆门历史文化精髓。在荆门挖掘楚文化很不错,有利于提升荆门文化旅游品牌。塔,佛教多用;楼,儒家多用;阁,更能兼容各种文化。江汉文化和楚文化更有吸引力。只有定位准确,才有文化传承。
    刘正华(市道教协会秘书长):赋予“楚望塔”怎样的灵魂,很关键。大家的意见,要多论证,所有人的发言都要讲究责任,本着对荆门的历史负责。
    翟信斌(市文物局局长) :“楚望塔”名字和设计要斟酌,究是塔还是楼,进塔能看什么?塔外能看什么?要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建议以楚文化为基调和前提,把楚国八百年历史用1 0 0幅绘画反映出来,这方面我们可以提供部分资料。
    李云清(市文体新局):看了“楚望塔”设计方案,深受启发,的确是大手笔,能抓住文化旅游的内核。我认为,文化定位,可以定位为楚文化。
    张德宏(市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建议”楚望”用“楼”。 用楚文化作为基调,把“楚望塔”建成集楚文化之大成,配套景点设计,要有历史传说,比如莫愁女、养由基百步穿杨等。
    杜汉华(荆楚理工学院教授) :“楚望”名好,倒过来念,“宣楚”也不错,图画得不错,是“塔”好还是“阁”好,要仔细斟酌。塔能进塔里能看什么,塔外能看什么,要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建议以楚文化为基调,为前提,把楚国八百年历史用100幅绘画反映出来,这方面我们可以提供部分资料。
    东宝区旅游局局长罗荣:
    要确定方案是否可行,赞成以楚文化为核心,主打品牌,做大做强,做出知名度,辅助设施要配套跟紧,最好全部做成楚文化的,跳出只做塔的楼,要把周边都做起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设上面,要赋予文化内涵,资金筹备上,要仔细预算。结论:同意建这个项目,要把它向楚文化公园延伸,还可以争取国家的专项资金。
    东宝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杨安斌:
    楚望塔设计方案很好,符合圣境山总体规划,但不能仅仅规划在纸上,要把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有机结合,要把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景点有机结合。
    市知名金石专家、原副市长焦知云:
    建楚望塔是一个壮举,在山上建,能把江汉平原一览无余。荆门文化旅游的发展要落实,每次都是议论的多,落实的少,三教合一不好,宗教搭配可行,但必须要有楚文化厅,比如一塔九厅。四维建设很平衡,塔要按规模建,建议做两套方案,一套是塔,一套是楼。叫楚望楼,挨着漳河了,也是有水的,可以叫楼。要配上楚文化园。
圣境山文化旅游开发特邀顾问、原副市长罗昌斌:
     我认为建塔或建楼,主要功能是登高望远,一览江汉,看景在外面,赏文在里面,要可以照相,文化内涵只搞楚文化,加一点道教也可以,“楚望”名字很好,要注意防雷和抗震,应该跳出风水和宗教,这次讨论会很好,讨论是为了少犯错误。要做,做错了也是历史,做对了也是历史,总比不做好。
    东宝区副区长张贵平:
    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论证会,我们会认真吸取大家的真知灼见,让这个方案做得更好。城区旅游“三山一河”都在我们东宝区范围内,区政府一直很重视,希望大家本着对荆门历史文化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楚望塔的规划设计进行科学论证,认真定位,大家刚才一致认为楚望塔不搞三教合一,突出观景功能,突出楚文化内涵,甚至将其延伸为楚文化园,这个设想很大胆,也切实可行。我们将大家的论证意见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尽快完成楚望塔的设计定位,然后进行引资,做好服务,完成这一旅游项目。
    楚望塔设计创意人 李勋明最后概述
楚望塔的设计初衷是突出宗教,但通过大家的论证,基本达成共识,其文化内涵去掉宗教,重点突出楚文化和本土历史文化,甚至将其延伸为楚文化园的主要景观定位,这是对楚望塔的文化内涵的拔高,可见大家在把这件事当成我们荆门人的一件大事在思考。关于大家提出可将塔改成楼、阁的观点也是很有建设性的意见,不过我个人认为还是建塔为宜。因分双龙峰地处江汉主脉,从有利于观景和抵御强风,塔的圆形结构利于分流强风,设计6米高×39米宽的大型底座也是为了提高抗地震强度。如果设楼和阁,一是建筑阻风系数大,二是楼阁大多建在依山临水处,不宜建在高山之巅,三是楼阁设计不能达到像塔那样的观景高度。至于楚望塔命名,符合荆门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渊源。
荆门城区文化旅游这几年停滞不前,不能再只谈不做。
    附:参加楚望塔规划设计评审论证会后感言
          2010-9-24
    今年初春,市规划局王娈先生到九龙谷登山,他建议在九龙谷一带山峰建一塔以便于一览荆楚。其实,他这个想法我早就萌生过,但由于财力有限,建塔耗资巨大,一直不敢付之实践。后来遇到一个北京荆门籍朋友对建塔很有兴趣,他主张建塔一是突出宗教,二是旅游观景,以便于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目的是尽快收回投资。我于是很快作了一套楚望塔设计方案,他看了很满意,但条件是必须首先取得二百亩林权或土地权,因未达到他的要求而搁浅。
    最近,有关领导查看十八罗汉路,我在介绍十八罗汉沿线自然人文景观时,顺便汇报建楚望塔的意义,并阐述了修楚望塔理由,他们看了图纸认为很有可行性,要求尽快组织相关专家论证,达成共识,招商引资,付诸实施。我即向东宝区旅游局汇报,由东宝区牵头组织相关专家于9月21日在九龙谷召开了楚望塔规划设计论证会。与会专家学者对该塔的设计方案予以充分肯定,在文化内涵上他们建议减少宗教色彩,重点突出楚文化,并配套建设楚文化园。
    部分专家提出是否改塔为楼或者阁。但个人认为,楚望塔选址于江汉主脉双龙峰,地势高出荆门城区东宝山300余米。为利于观景和增强抗震、减少抗风力,该地只适合建圆形建筑--塔。按照古建规范,阁、楼大都依山临水,且设计高度有限,也不宜建在山巅。楚望塔的功能主要是观景,建塔是最佳选择。
    这几年荆门城区尽管已完成了“三山一河”的规划论证,然而始终不能付诸实施,在两个观念误区下,搞匠少,谈匠多。城市城区文化旅游究竟打什么品牌,屡屡争论不休。现在我们不能再空谈下去,前副市长罗昌斌先生说的好:“多做少谈,做了是历史,错了也是历史。”
    从历史上看,大凡要成就一项事业,必然需要很多人为之努力和付出代价,甚至需要人蒙怨和牺牲生命,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楚望塔的设计规划建设,是我们荆门市民的共同责任。希望阅者不能因为本人是搞旅游,而误解我倡导修建楚望塔的良好愿望。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2010年10月16日荆门晚报《定位楚望台的文化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4-19 20:35 , Processed in 0.05645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