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86|回复: 2

梅白

[复制链接]

1057

主题

2068

帖子

917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70
发表于 2016-10-24 15: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4430rf7ullrlwwco5dff.jpg

梅白,(1922-1992年),学名国定,湖北黄梅人,作家。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某部宣传科长,中共地方组织的区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鄂东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还兼任武汉大学教授、《七一》杂志副总编、中共荆门县县委书记等职。十年动乱期间,梅白被称为“黑笔杆子”并被逮捕,1976年平反出狱。著有杂文集《什么思想在作怪》、《大江东去》、《百炼成钢》、《公与私》(合作)。
毛泽东“半字之师”由来
1959年,毛泽东作了一首诗《七律·到韶山》.将诗稿向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原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征求意见。梅白见到毛主席的诗稿当然非常高兴,但他并没有只是赞赏,他建议初稿首句“别梦依稀哭逝川”中的“哭”改为“咒”,即为“别梦依稀咒逝川”会更好些。毛泽东欣然接受了梅白的意见,并幽默地说:“你是我的半字之师。”
  毛泽东称梅白“半字之师”?“哭”与“咒”字上半部一样,只是下半部换了一下,变成了一个新字,所以毛泽东称梅白是他的“半字之师”。

     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初期,印发《到韶山》一诗。主席虚心地向梅白征求意见。梅曾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这一句应改“哭”为“咒”更好。这样似诗意更积极深刻,感情也更鲜明强烈些。毛欣然接受了梅的意见,称梅是“半字之师”。“哭”也就改成了“咒”。另外,《到韶山》诗最后一句原为“要使人民百万年”,梅又提出不妥,说这句有口号之嫌。毛主席由是就将这句改为了“遍地英雄下夕烟”。

215117nz41dmzcx659a4a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7

主题

2068

帖子

917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7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5: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河边柳:梅白与毛泽东诗交轶闻
         最早接触梅白先生的名字,是在学生时代。那时我和同龄人一样,是很崇拜梅白的才华。羡慕他天资聪颖,智慧过人。相传,梅白故乡刘佐段窑街有一座院子,内开两家杂货店,左边是卖夜壶(黄梅方言:装尿用的),右边是扎灵屋(祭死人用的)。年关到了,两家店主要少年梅白写幅对子,贴在两家共一个大门上。梅白抓了抓后脑壳便提笔,左边写“泥搭的,火烧的,吊用”,右边写“纸糊的,篾扎的,鬼要”。弄得过路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虽然对子俗了一点,但俗中有雅,切合实际,通俗易懂,雅是从俗中而来。抗日浪潮中,梅白同志参加了革命。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委书记、新四军某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等职。解放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省委副秘书长,湖北省委理论刊物《七一》杂志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和王任重、刘仰峤、许道琦等组织的省委“龚同文”写作小组,百分之八十的杂文都出自他的手,不少作品被翻译到国外。真正见到梅白先生是在1959年,那天上午,梅白同志来黄梅检查工作,应黄梅一中校长的邀请,在校图书馆前临时搭建的木板讲台上作当前国际形势报告,我有幸聆听他的报告,我当时在腹内嘀咕:“这就是梅白呀!”他个子不高,微黑的脸,架一幅镶黑边的近视眼镜,着一身旧中山服装。他作报告不要稿子,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由于他的口才魅力不时赢得阵阵掌声。他酷爱古诗词,毛主席经常与他论诗、改诗,经语文老师的炫耀,敬仰之心油然而生。笔者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曾搜集梅白与毛泽东诗交轶事,经常翻阅学习,年长日久,心领神会,其乐自知。
  1958年春,中央成都会议后,梅白同志陪同毛主席乘“江峡”轮视察三峡时,写了一首诗为《夜登重庆枇杷山》,请毛主席赐改:“我来高处欲乘风,夜色辉煌一望中。几万银灯流倒影,嘉陵江比水晶宫。”毛泽东同志看后笑着对梅白说:“如果把‘辉煌’二字改为‘苍茫’,就显示出夜色的动态,好为‘水晶宫’作伏笔,这样,既反映了辉煌而又不直露,诗贵含蓄啊!再者,‘几万’乃虚写,最好改为‘百万’,实写,以显示山城新貌;‘流倒影’则不如改成‘摇倒影’,这也是为了显示夜景之动态;第四句的‘比’改为‘似’好些,采取对比手法写嘉陵江风翻浪卷,以显示嘉陵江之性格。总之,诗贵意境高尚,尤贵意境的动态变化,才见诗的波澜、辐凑。这正是唐代以来格律诗的绝妙。经过毛泽东同志的推敲、修改,梅白同志的诗改为:“我来高处欲乘风,暮色苍茫一望中。百万银灯摇倒影,嘉陵江似水晶宫。”毛泽东同志问梅白:“这样改怎么样?你比较一下,有比较才有鉴别。诗贵改,不但自己改,还要请人家改。一时改不了,放一段时间,看了,想了,再改,就可以改得好一些。”梅白同志这首诗经毛泽东同志修改后,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完美,而且力避平庸,想象丰富,使作品含蓄而又新颖,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才华横溢的梅白,一生创作诗词多少?我缺乏完整资料,很难说准,有人搜集在400首以上。我喜欢梅白的诗,平易朴实,富有乡土气息,想象丰富,意境高远,这可能源于毛泽东诗词艺术的厚土,潜以默化的结果。据梅白同志在《关于旧体诗的通讯》中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同志就同他谈诗,如何对待传统诗词,如何对待优秀文化遗产问题作了重要谈话,梅白同志终身难忘:“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我一方面劝青年人不一定要学习旧体诗,另一方面认为旧体诗词是一万年也打不倒的。旧体诗词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和中国人的性格,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诗言志嘛!”
  1959年7月4日,梅白在庐山会议期间,写了一首口占《偕王任重、刘建勋在主席处》:“招手拍邀入座边,春风咫尺仰慈颜。清汤小菜家常饭,谈笑风生同志间。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归来振笔书其盛,北斗星高夜不眠。”毛主席看后念道:“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问梅白:“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梅白说:“是不是明代杨继盛的诗?”毛泽东高兴地笑着说:“是的,这是椒山先生的名句。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颜观色,而是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力量。诗言志,就是用诗歌来表达襟怀抱负。椒山先生有此志,有此诗。这一点并无惊天动地之处,但从平易处即见情深,这样的诗才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停了一会,毛泽东又对梅白说:“唐人有诗曰:‘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廖廖七个字,写出了古代清官的胸怀,也写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写诗,就要写出自己的胸怀,这样的诗才能引起读者共鸣。”



  毛泽东同志欣赏梅白的才华,还得从30年前流传民间故事说起。相传,1927年,少年梅白由母亲领着他到武昌都府堤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会见毛泽东。毛泽东看眼前这个头上似乎无毛有癣的少年很可爱,随手摸着梅白的头调笑道:“小娃娃头上生癞”,梅白抬头一望,立即指着毛泽东下颏上的一颗黑痣脱口而出:“大叔叔颏下长痣。”毛泽东当即夸奖小梅白:“对得好,对得好啊!有才气,将来前途无量。”没想到30多年后,梅白又为毛泽东改诗,正印证了毛泽东的预言。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回到了离别32年的韶山,目睹故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激情满怀并创作了一首诗《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要使人民百万年。”毛泽东同志不耻下问,征求梅白意见。梅白见到毛泽东的诗稿当时非常高兴,不避嫌疑,他直言不讳地建议毛泽东同志将第一句“别梦依稀哭逝川”中的“哭”字改为“咒”,即“别梦依稀咒逝川”会更好些。毛泽东也觉得虽然这样仅仅改动了哭字的下边一半,但意境迥然不同,诗意更加积极深刻,感情也更鲜明强烈。于是毛泽东便欣然接受,并向梅白说:“你是我的半字师。”这样,梅白既还了上次毛泽东同志为自己改诗的人情,又得到了毛泽东的“半字师”的赞誉。梅白又觉得末句“要使人民百万年”有口号之嫌,建议毛泽东同志改一下,毛泽东又欣然接受,经过几番斟酌,将此句改为“遍地英雄下夕烟”。虽然毛泽东比梅白长29岁,但他们爱诗的兴趣却颇为相近,以致成为诗交。坦诚、爽直的梅白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可见他的人品高尚,令人敬佩。
  1958年,毛泽东来湖北视察,召开省委机关成员座谈会,王任重同志通知梅白参加,因事迟到了,跑得满头大汗,毛泽东见他进来,遂问道:“小梅,你为什么叫梅白?”这在平时回答这个问题是难不倒梅白的。可在这个时候梅白却被问得窘住了,说不出话来。还是毛主席解了梅白的围,笑着对梅白说:“是不是从‘梅花因我白’来的?”毛主席这句话顿时把梅白从“天威”可畏的心境一下子解放出来了,立刻向毛主席点头笑了。笔者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毛泽东爱才、惜才的心理展露无遗。
  被岁月曲扭的梅白,虽然已经作古了,可他与领袖谈诗、改诗的轶闻,在中国的诗坛上,是值得回味的一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7

主题

2068

帖子

917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7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15: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6-10-24 15:30 编辑

                                                                                                                             江北“半个才子
                                                                                                                                 文/兵哥哥

进入梅白的书房,主人的形象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我想象中的梅白,应该是清癯白皙的面孔,俊秀高挑的身材,折扇一把风流倜傥,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梅白是鄂东黄梅人,1922年出生,读书九江师范附小。抗战初期,黄梅一位爱国志士被沉江牺牲,年少的梅白为拟挽联:“每日开门时,怕见大江东去;终朝铭恨地,忍看孤雁南来”,感情沉痛,气魄宏阔,自此声名大噪。

后离开家乡,投奔新四军江北游击大队,踏上抗日救国的道路,转战大别山区,后在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任宣传科长,解放后任黄冈地区首任文教科长兼黄冈中学校长,直至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委副秘书长,最后以省委候补委员、武汉大学教授身份下派任荆门县委第一书记。

陈明刚老师对我和栖霞文学社社长梅放、《耕耘》杂志主编胡景琼讲,梅白才华横溢,曾被毛泽东赞誉为“半个才子”。他在《诗刊》、《人民日报》等处发表有100余首新旧体诗,与著名诗人郭小川等合写的剧本被搬上电影银幕。梅白才思敏捷,有一次到黄梅孔垅检查工作,在《湖北日报》社电话的反复催促声中,只一个小时就洋洋洒洒完成一篇重要的社论。湖北省委“龚同文写作小组”出版的九本颇有影响的杂论,梅白是主笔。

传得最神奇的当是梅白作为毛泽东的“半字之师”。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初期印发《到韶山》一诗。主席虚心地向梅白征求意见。梅白提出,“别梦依稀哭逝川”之“哭”若改为“咒”,感情会更鲜明更强烈。毛泽东欣然接受,称他是“半字之师”。梅白还提出,最后一句“要使人民百万年”有口号之嫌,毛主席斟酌后又将这句改为了形象可感的充满和平安宁氛围的“遍地英雄下夕烟”。


然而,眼前的“才子”真的只有“半个”了:在明亮的白炽灯下,满头花发的老人趟坐在轮椅上,脸形宽阔,皮肤粗糙,皱纹斧削,上身身躯宽大。我们凑上去,弯腰握住老人的手,除了病弱无力,感觉就是厚实粗糙。

不过,老人一张口,才气就显露无遗:浓重的黄梅口音清晰高亢,时时爆出的笑声真诚爽朗,老人谈锋甚健,妙语连珠,天南地北,往古今夕。有趣的是,乘老伴出去泡茶,老人竟当着年轻的生客在老朋友陈明刚老师面前毫无顾忌地谈论起老伴的倔强固执;老伴端茶进门,老人立即噤声,脸上露出诡笑。后来我们师生还多次笑话老才子的惧内呢。

老人住的是一栋位于黄州东门幽静的院子。书房里,正中一张宽大的书桌,整齐地堆放着厚厚的手稿。四壁书架,厚薄不一的书籍汗牛充栋。书架顶面挂满尺寸不等墨气淋漓的书法,风格豪迈,显然是老人适性的得意之作,却很少装裱。

时间是1984年夏季一个漆黑的夜晚。我们在文学社指导老师陈明刚的带领下,邀请梅白老人为文学社成员开讲文学。老人欣然应允。


1984年,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湖北,派人专赴黄州看望梅白,并叮嘱:中央正在抓紧落实梅白的政策,一定要充满信心。梅白满心感动。

1956年7月至1960年5月期间,梅白作为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曾先后在毛泽东主席来湖北期间在他身边工作过数十天。1960年5月始,梅白兼任荆门县委书记。时任中南局第二书记、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曾向梅白透露,毛主席很看重他的才干,了解过他诸多情况,有调至其身边工作的可能。适值春荒时节,荆门农村饿孚遍野。作为一县之主,梅白面对前途与民瘼的抉择,毅然向省委痛陈实情,报请调拨几百万斤返销粮,使数十万荆门人民免受灾难,安度春荒。又针对农民劳动积极性低落的实际,向省委和中央建议:分田到户。人民公社和三面红旗正如火如荼,此建议无异洪水猛兽。湖北省委立即决定:开除梅白党籍,解除公职,送浠水县十月人民公社劳动改造。1968年,梅白又以“黑笔杆子”的罪名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长达八年。我的父亲曾说过,土改时期,梅白数九寒冬下湖游泳,锻炼出强健的体魄。而1976年,终于以顽强的意志熬出监狱的梅白,才54岁,已是半身不遂,疾病缠身,垂垂老矣。

荆门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民请命饱受磨难的老县委书记,荆门县委向湖北省委建议,尽快为梅白落实政策。坐在轮椅上的梅白,这个刚强的战士,闻听此讯,老泪纵横。


毛泽东曾当面问梅白:你的名字是“梅花因我白”么?梅答:是。

万花纷谢时,梅花傲霜雪。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李达为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后虽离党,但仍然坚持独立人格。

1958年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轰轰烈烈,明显违背哲学常识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也提出来了。9月11日,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来到武汉。李达不请自到,匆匆赶到毛泽东下榻的东湖客舍,来不及歇口气便问:“润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句话通不通?”毛泽东问明缘由,没做正面回答,只是说:“这个口号同一切事物一样也有两重性。一重性不好理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是讲人有主观能动性。”并用红军长征、三大战役等历史事实加以印证。“主观能动性是不是无限大?”李达打断了毛泽东的话。“在一定条件下无限大!”屋子里的空气一下子凝固起来。李达转身就走。

1966年李达被迫害致死。1985年,武汉大学举行纪念李达诞辰95周年座谈会,梅白受邀与会。梅白在会上直言那次不为人知的争论,举座皆惊。梅白知道,自己的话必定会得罪一些人,但历史不容隐瞒。人们更加敬佩李达的见地与胆识,也由衷赞赏梅白的坦诚无畏。果然,1989年3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任重撰文,指斥梅白,称“全是一片谎言”。幸运的是,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在所著《走向神坛的毛泽东》一书中,也记述了这场令人惊骇的哲学论争。直至临终,王任重才愧疚地说,一生对不住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李达。


第二天晚上,在四楼中文系明亮的综合教室里,老师和文学社成员,黄冈年轻诗人李磊,黄冈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丁永淮等,静静地等候梅白老人的到来。

老人趟坐在轮椅上,由陈明刚老师、《红安文艺》编辑姚瓦稳稳地推进门来,后面跟着一位年轻的江西诗人。老人精神矍铄,满脸含笑,在热烈的掌声中挥手致谢。老人以丰富的事例向我们讲述,文学创作只有深深扎根生活才有生命力,并激励年轻人勤奋创作。老人的话并不长,但简练深刻,充满期望。我常常猜想,当年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在武汉大学口若悬河地向万名师生作四个小时报告的时候,老人会是怎样的神采。

姚瓦是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但才华出众,思想激进。我记得她在会上做了发言,她的最有名的话是:“我根本不看中文报纸,我只看英文报。”诗人李磊是大学英文教师,性情儒雅,言辞谦和,正创作现代叙事竹枝词式的诗歌;江西诗人是自由职业者,他的长诗我看过,是属于超朦胧诗的一路。梅白老人热情关爱与扶持这些性情各异的年轻作家和诗人,表现出一个风霜老者的宽容和一个前辈作家的期待。

梅白曾自撰这样一幅对联悬挂于书房:“等闲八载囹圄,遮莫四年流放,掸掉劫灰,残病犹堪绝大漠;讵憎六旬坎坷,庸慊九死惊魂,重燃蜡炬,能源尚可铸长篇。”既概括了人生的坎坷磨难,也表明秉烛写作的决心。虽然沧桑,仍然大气磅礴。老人已于1992年去世,听到消息时我在黄石,余心徘徊。其实,老人以残病之躯,写作了大量有价值的作品。但十多年人生最精壮的时光,怎么可能全部补回呢。不过,老人关爱与扶持过的那些年轻的作家、诗人和记者,如今还在努力地创作着,这就是老人铸造的不朽长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20 08:22 , Processed in 0.06432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