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91|回复: 0

中国建筑世界上最“短命”!平均寿命30年!

[复制链接]

4

主题

180

帖子

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38
发表于 2017-8-4 09: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落九天 于 2017-8-4 09:51 编辑

导读:中国建筑的“红颜薄命”,果真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质量问题”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么?难道以现代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如今钢铁混凝土造出来的房子竟然不如传统的砖木结构来得坚固?难道所有的建筑都是“豆腐渣”工程,只能维持个二三十年,命中注定 “非正常死亡”?

   


    像当下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我所居住的这个城市里,建筑工地随处可见。在这些工地的围墙上,人们大抵可以看见“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之类的醒目标语。真实的情形如何,外人无从得知。单从工地上塔吊林立,专业的施工车辆来来往往的情形来看,其装备的精良,确实与十年、二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从常理而论,建筑质量亦当“与时俱进”罢。我以为。

    忽然想起平日里视若无睹的建筑工地,是因为一个消息的提醒。《中国日报》2010年4月6日报道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非常有意思的是,报道没有具体分析中国的建筑为什么“短命”的原因,但是用较多的文字例举了发生于去年的三起事故:武汉一栋新建6层楼房倒塌;上海莲花河畔景苑一幢13层在建商品楼倒塌以及南京在建 “中兴大楼”塌方事件。一切尽在不言中。作者的意见是明明白白一览无余的:建筑的短命,在于建筑质量存在问题。

    其实这已经不是新闻了。记忆所及,“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的新闻已经炒做过不止一次,似乎每次总能引起一些波澜。此番也不例外,看看网上的议论,骂声一片,无非是建筑商开发商“心太黑”之类,了无新意。中国建筑的“红颜薄命”,果真仅仅是简单的一句“质量问题”可以一言以蔽之的么?难道以现代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如今钢铁混凝土造出来的房子竟然不如传统的砖木结构来得坚固?难道所有的建筑都是“豆腐渣”工程,只能维持个二三十年,命中注定 “非正常死亡”?事实说,不可能。

    不是说中国的建筑没有质量问题,当然有,屡见报端的倒塌事件就是证据。也不是说每个开发商建筑商都会不折不扣地秉持工地上的标语——“百年大计,质量为本”。倘若如此,也就不会有倒塌事故发生了。缺德乃至丧尽天良的不法分子无地无之,但倘若普天下真是“无奸不商”,则人类无从生存到现在。中国的建筑行业自然也不例外。质量问题无疑存在,但不会是主要问题。倘若将“平均寿命30年”的责任尽归于此,则未免失之轻率。

   


    于是,接下来的问题的是,既然自身体格——建筑质量不是造成中国的建筑 “英年早逝”的主要因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建筑在生命力旺盛之时候就被“牺牲”了?答案非常简单,就是我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的墙面上经常看见的一个大大的字——拆!不错,中国建筑的短命,是一种“被短命”。数之不尽的市政设施、居民住宅等还远未达到设计寿命,就被生生地拆除了,结束了短暂的一生。这就是“平均寿命30年”的最大症结所在。

    举例说罢。外滩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名片,举世知名。前些天,改造一新的外滩对公众开放,引来游客无数。在这如潮的人群中,区区在下也是其中的一分子。走到延安东路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向路口张望。这里,曾经是口口相传的“亚洲第一弯”。车从延安高架中山东一路的下行弯道下来,黄浦江两岸最美的景色尽收眼底。但为了配合外滩通道综合改造工程的推进,存在十来年的“亚洲第一弯”消失了。同样在杭州,称为“西湖第一高楼”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原3号楼几年前因为与西湖景观不协调而被炸轰然倒下。而在广州,20多前广州市人民路高架桥建成时。万名群众踏上这座当时国内最长的高架桥,上演了“万人徒步高架桥”的壮观景象。如今,其拆除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些设计寿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建筑,在使用了一二十年后就“香消玉陨”,确实令人心颤。什么原因?很多人将其归结为政府官员的好大喜功;归结为政策的“短视”,只看眼前,不顾将来;归结为城市规划的循规蹈矩,缺乏前瞻性。有这方面的因素么?一定有。但问题是,既然政府好大喜功,为什么他们不是一开始就上马如今的工程,非要不断地拆拆建建才到达今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政策的“短视”?以及由此造成的城市发展规划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崔健在一首歌中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确,当今这世界变化之快,常常令人有“今夕何夕”的恍惚之感,对中国人而言尤其如此。不妨暂时停下脚步,回望来时之路罢。单说这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之新陈代谢,真称得到上是 “两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是巨变,也是剧变。范围之广,速度之快,远在人们的想象之外,即便是最大胆的预言家也难以猜中其万一。而这变化之大,之骤,有着两方面的推动力。一方面是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是内生的动力。以落后国家向前追赶,基础差,底子薄,稍有发展便卓然可观,而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其势至今不衰!另一方面当中国发力追赶之时,恰逢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拍岸而来——这是外来的力量。风云际会,中国借势而起。两种力量互相交织,推动中国前行,即便想慢也慢不来。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神女高高在上。大可感叹一番。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面前,却不得不一次次地面临“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尴尬。即使在当初策划、设计时候已经考虑了未来的发展,似乎已经很有想象力了,但相比高速发展的现实中常常显得苍白。上海至南京的沪宁高速刚开通的时候车辆寥寥无几,没过几年因不堪流量大增而不得不加宽一倍;10年之前,很多城市的机场上每天起落的飞机没有几架次,但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修建或者准备修建第二个机场;20年之前,拥有地铁的城市只有北京一家,但现在很多城市的地铁已经成为公共交通的主力;30年之前,普通百姓拥有一辆私人小汽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如今,城市小区里停车位不足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够了,不想再举例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局限。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曾经选修了一问有关历史的课程,具体的内容已经忘却了,但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讲过的一句话却至今记得。大意是说,对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们要有一颗“历史的同情心”。对于“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的问题,同样也应该有这样的态度。譬如说,20年前建设高架桥时候,当年面临的同时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交通拥堵,没有也无力顾及对城市景观、风貌的影响。而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后一个问题凸现出来,于是还可以“健康工作50年”的高架桥被拆除了;又譬如说,30年之前,为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各大院校、机关大院、厂区内修建了大量的简易楼。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楼已经“不适宜居住”,于是这些还可以挺上20年的简易楼房面临拆迁。这些问题和现象的产生,有着很大的时代因素。除了极少数的天才,我们普通人很难跳得出时代的局限,而普通人,也就是“庸人”恰恰占了社会的绝大部分。因为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时代的局限是真正的局限。

    已经说过,“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现象的背后,不是说其中没有质量问题,也不是说其中没有行政权力及长官意志,政策和规划的短视问题,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迁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当前快速变动的状态会逐渐平稳下来,而这问题因此会不成为问题。“事后诸葛亮”永远容易,也永远正确;愤世疾俗也永远容易,永远正确。但这显然不是面对问题的正确方法。

    (本文节选自《百姓身边的那些事》)

    作者简介:华说,本名郁忠华,经济学硕士,主任记者。长期关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走向。曾在《经济问题探索》、《经济问题》、《兰州学刊》、《经济学消息报》等多家经济学核心刊物发表过经济学论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11-1 13:40 , Processed in 0.05898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