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
1. 选择场部地址
农场场部地址的选择,本来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但由于意见不一致却弄得很复杂。当初我刚来勘测地形时,就感到在一家岭建场部最合适。它的地势较高,后面是丘陵和山地,前面是大平原,既不占耕地,且又在农场的地域中心。在下洋港时,我就想把场部建在一家岭。
后来,我画了一幅全场的草图,拿到中南军政委员会去找张执一秘书长。他把在汉的一百多位专家召集到汉江饭店开会。我将场图摆在桌面上,说明我的意见,专家们一致表示赞同。他们摆出了很多理论根据,说明场部应放在一家岭。这样,场址问题才算定了下来。
但场部迟迟未搬,1954年大水,杨家峰地势低,属于被淹地带。为安全起见,将场部搬到一家岭,家属及机械器材也全搬到一家岭。这项工作由党委书记、副场长王向真主持。至此,场址问题才算真正解决,搬到一家岭去了。
2. 交通和通讯设施
1952年冬开始建场时,刘子厚同志要我把对外通讯工作抓好。我便到当地驻军要了电话皮线和二十几部电话机,派从湖北革命大学调来工作的学生去架设电话。经过极艰苦的工作,荒开到哪里,电话就架到哪里,使农场场部与基层联系始终保持畅通,同省的联系也方便了,指挥很灵。半夜时分都可得到生产开荒第一线的报告。
开荒建场交通先行。在这方面当地政府和群众给了我们大力支援。1952年12月,为迎接拖拉机到场,当地群众一个夜晚帮助修好从杨家峰到下洋港有四公里长的这条公路。蒋湖农场是“五三”的一个分场,有五万亩耕地,距离杨家峰有二十五公里,也是没有道路通拖拉机。京山、潜江和天门的群众用七天七夜的时间修通了这条公路,使拖拉机能顺利进入开荒。当地政府和群众对农场帮助很大对对农场的建设立下了大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1953年秋,农场各分场、作业区及生产队都能通行汽车。
3. 农业机械化建设
建场开始,农场的拖拉机和农机具是从吕堰驿农场和阳新农场调来的。那时多为美式轮胎小型拖拉机,且数量不多。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一开始就抓了拖拉机手的培训,从湖北革大分来的学生中,挑选了一些思想好、身体好、有文化的年轻人当机手。机务大队副大队长刘汉章,在培养新手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53年夏,在领导和湖北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了。计有美式轮胎小型拖拉机二十三台;苏式纳齐五台;苏式德特-54中型拖拉机十六台;C-6、C-4 大型联合收割机十多台和其他一些农业机械设备。农场旱作物的开荒、耙地、播种、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农场还有一个为机械化服务的修理厂。
4. 农田建设
五三农场的农田建设,有其一大特点,就是要消灭芦苇根和茅草根。当拖拉机开垦后,因草根盘根错节,每平方米有草根三十六公斤,无法播种,只好发动职工与草根做斗争。拣出的草根在周围堆成了墙,将其烧成灰然后播种。这个工作是非常辛苦的。芦苇被砍掉后,他同样同农作物一起长出来,割了又长,生命力极强。最后按照农民告诉我们的方法,每根芦苇切断后,用小壶灌注一滴汽油,三年后才将地里的芦苇消灭干净。
我们还用了大量劳力平整土地。拖拉机每开垦一处,其无法耕作的田头地角等死角地,都配备人工开垦,并对坑坑洼洼进行填平补齐。
此外,还兴修农田水利,组织民工和农工开渠,干渠、支渠条条相通,纵横交错,引“两石”水库之水灌溉农田,以保丰收。
5. 财务管理
生产上去之后,要想有盈利,全靠财务管理。随着生产的发展,农场机构的逐渐扩大,成本核算显得越来越重要。农场没有成本会计,中南民政部财务科长吴文简被调到五三农场任财务副科长,培养成本会计。他不仅在“五三”带出了许多财务专业人员,还为其他农场培养了大批成本会计。当时个分场、作业区均配有成本会计,成立核算组。
6. 基本建设
1953年春,农场要正式修建房屋,中南农业部拨款360万元,请专家在汉口设计了半年,绘制出各式各样的房屋图纸,图纸全部绘好了,正准备施工大兴土木,但看到生产尚未搞上去,不能大搞房屋建筑。拨来的360万元,我只要了60万元。
在基建中没有技术人员,经批准将在押的工程师周礼漠带来农场。周系武大土建专业毕业生,是因做房屋时偷工减料被判刑的,判刑并不重。周来农场后,我派张国轸向他学技术。用其所长是可行的,这也是附和党和国家政策的。后来,周礼漠在服刑期表现不错,而张国轸也当上了工程师。
7. 干部作风
农业劳动本来就苦,俗话说:“面朝黄土背朝天”,何况又是建场,各方面条件都差,那就更苦。为了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完成艰巨的建场任务,干部必须艰苦奋斗,身体力行,与群众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
1953年,将干部随身配的警卫员、通信员的传统作法取消了。有人告到省和中南。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副秘书长郑绍文同志问我:“你取消人家警卫员干什么?得罪那多人何苦?”我说:“我们是种田,屁股上跟个背枪的干什么?农场是企业单位,要讲成本,应该取消。”郑表示同意。
由于农场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带头吃苦,带头干活,风里来雨里去,和群众滚在一起,许多工作就好开展。记得1954年种了四万亩水稻,预计要请七千个临工才能收割完毕。为了节省开支,一个临工也没请,而是有计划安排组织突击队收割。作业区和生产队的干部也和突击队员一道,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战斗在第一线,仅用了十一天时间就如期完成了任务。当我得到“收割完毕,胜利结束”的报告后,当场就晕倒了,被送到医院,过了三天三夜才苏醒过来。
【防洪救灾】
1954年夏,长江水位猛涨,汉江水势很高,为湖北百年未遇之大水。我与农场其他领导商量,决定将场部往地势较高的一家岭搬迁,然后,便带着张国轸去襄河堤上防洪。我上堤时,带着劳改人员的赵觉和钱运焱同志正在襄河堤上组织防汛。这时大堤已出现险情,堤身有一个二十米长的大缺口,大水汹涌而入,情况十分危急。我当即命令赵、钱带领所有劳改人员跳下水去,组成人墙,将缺口堵住。人墙由千余人组成,堵了四个多小时才脱险。指挥人员均在西岸,东岸则由我统一指挥。东岸的麻袋紧缺,我急电向钟祥、京山、潜江求援,他们将所有的麻袋都拖来了,这样,东岸才算平安保了下来。
水势越来越猛,危及武汉。经中央批准,省防汛指挥部决定在沙洋、、汉江西岸之潜江境内分洪,潜江、洪湖为分洪区,以减轻长江的压力,确保汉江东岸和武汉的安全。省委派刘真同志来农场传达省委防洪救灾的指示,当时我主动提出五三农场负担洪湖五万灾民的生活、生产安排,并承担灾民两万头耕牛和五万头猪的饲养。洪湖遭水淹后,灾民及时转到了农场。实际到达的人、牛、猪,都未达到预定数字。
我和蒋湖分场场长曹斌同志到汉江江边去接灾民,见荆州地委书记孟筱澎同志正带着灾民乘船过来。蒋湖的农工们对自己的庄稼十分珍惜,怕受损失,派人在路两旁守护。我当即通知农工,让出路两旁,允许灾民摘瓜、挖花生,要求挖干净,不要浪费。农工不理解,但还是让开了。结果在灾民行进的二十公里的农田里,没有动庄稼的一根苗,没有人摘一个瓜,纪律十分严明,这给蒋湖的职工以很大的教育,也表现了解放了的中国农民是很有觉悟的。令人感动!
我正在与洪湖县的宣传部长在谈话,农场米厂紧急报告说,灾民可能要抢米。我说,你赶快回去打开米厂的仓门,宣布每位灾民排队登记,发米三十斤。等我和洪湖县宣传部长到达时,看到灾民领到米后,都列队到指定的山区去了。
在汉宜公路上,我曾亲眼见一受灾中年妇女将一女婴抛在草堆旁。我们追上去问她,是你的孩子吗?她决不承认,但又现出很悲伤的表情。我们劝她认下,答应负责安排她的生活。她认了。我们把她送进了农场的医院。直到洪湖水退了,才送她回家。她这时才说,怕养不活孩子,才不敢认,谢谢农场救了她母女俩。边说边激动得哭起来了。
洪水退后,灾民们都要返回洪湖重建家园,想把农场的干草及花生藤子带一点回去喂牛。何集生产队长报告,说灾民要抢干草。我要他向灾民宣布,每头牛驮两捆干草,能驮多少尽量捆。结果灾民们很爱惜的让每头牛驮了两捆干草回去,草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浪费。
农场负担的救灾任务,基本完成。1954年底,省财政厅拨了六十万元补偿农场。
【农场范围及其组织结构】
1. 农场范围
东起京山之雁门口,西至汉江边,东西长五十公里。北起京山石龙过江之冲冠岭,南至汉江的张港,南北宽约百公里。这中间有插花地、居民点和小集镇夹杂其中。京山境内有南部的永隆河镇,荒原中心有京山的下洋港和何集小街。在钟祥境内有长滩埠,在天门境内有拖船埠和蒋家村庄。
总共耕地有十八万亩,丘陵三十万亩,山地四十万亩。五年(1552年---1956年)共种树二十五万亩(太子山林场靠水库的十五万亩,以四十万元卖了)。果园二万一千亩。
2. 组织机构
场部:场长周季方,政治委员黄宏儒,工会主任杨仕荣。1953年春,调来王向真任副场长兼副书记(黄走后任书记)。1953年底,黄宏儒因病调省休息。副场长赵犁荒、郑献廷、刘兴民、周国民等。
办公室:主任赵犁荒,,副主任赵谦信,秘书雷振环、高明振、黄农等。生产科长郑献廷兼。财务科长李明山、吴文简。供销科长李纯琳、魏克武。机务室主任刘汉章。修配厂厂长李建勋。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刘汉章兼。
下设分场(作业区)和生产队。在未建分场前,为作业区和生产队。当时一作业区主任余炳绪、副主任李健。何集生产队队长周以纪,陈家嘴队长张振宏。二作业区主任吴大富、刘良,副主任冯连如。三作业区主任李曙东、副主任胡慕绩。园艺队长龚达武、政委黄德华。畜牧队长李荣春。
以后又将蒋湖、长滩埠、园艺、畜牧改为四个分场,曹斌、房汝江、黄德华、李荣春分别担任四个分场的领导。原来的作业区,改为九个场部直属生产队,队长有胡慕绩、冯连如、颜阎、马镇宇、张振宏、王笃生等十多个同志。
在工作中,我与黄宏儒、杨仕荣两位同志的关系处理的很好,合作的也很默契,彼此都很尊重。
【农场顺利建成的重要条件】
领导的重视、亲临指教和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以及农场职工团结一致艰苦工作,是农场顺利建成的重要条件。李先念主席在建场初期的三年里,曾三次专程来场指导工作,解决困难。王震部长多次来场检查和指导工作。武汉市派来专家建立砖瓦厂和修建房屋的工程队。
1953年底1954年初,国务院派武汉市的测量队八十多人来场测量,工作将近半年时间,测绘出农场的详图及一万分之一、五千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地图。图上可以指挥作业。这个图现存在五三农场,一份宝贵的资料。
华中农业大学 章文才教授等多次来场指导工作,并安排学生来实习,传播知识。
省农业厅供给以良种。
省水利厅派技术人员来修建水库。
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京山、天门、钟祥和各地派劳力修水库,帮助修路,建房,供应竹木,等等。
中南局撤销时,曾将许多办公桌椅、用具,无偿地送给五三农场。
湖北革命大学停办后,省委将原湖北革大医院全体人员和设备,包括干部、医生、护士、医疗器材、床位迁来农场,作为职工医院。
省委从各县抽调出千余名干部到五三农场,以巩固和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
领导和职工团结如一家人,在那样艰苦创业的日子里,没有人叫过苦,大家觉得干的有味道,有奔头。场群关系好。
由于有以上条件,我们基本完成了省委和先念同志交给农场的三大任务:一是建成粮、棉、油基地,社会主义农业机械化示范农村。二是搞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建成农村里的城市,城市里的公园。三是培养了各种专业和管理干部,为全省农场和农村推广农业技术和良种服务。
【结 束 语】
我在五三农场工作的五个年头里,同自然界的荒草、野兽、血吸虫病作斗争,同水灾作斗争。有省委的正确领导和职工的努力,终于胜利地度过来了。
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既艰苦而又愉快和自豪。胜利完成农场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鞭策自己,教育后代,为了纪念为开荒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同志,写这本书,实事求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从1952年11月7日至现在1992年11月7日,已整整四十年。我们不过开荒做了一点基础工作。多年来,农场的同志辛勤劳动,已使五三农场成为规模较大、多种经营、具有现代化农业及加工业的大农业企业。
我们很爱五三农场,同这里的山水草木土壤有着深厚的感情。祝五三农场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继续大踏步地前进,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2年写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