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门团山寺规划设计效果图 (本人设计监修)
李勋明 2013-09-07
团山寺位于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兴庙村三组,座北朝南,距荆门城区30里, 海拔高度226米,垂直相对高度130余米。团山寺因团山而名,山形如龟, 四方群山连绵朝拱,俗名“金龟朝南海”。团山生态植被茂盛,环境优美,风景宜人,九龙潭藏于幽壑,清溪长流山涧,堪称千年吉地。其寺分上下两院,上院位于团山极顶,下院位于团山南坡青龙嘴。 团山寺历代香火旺盛,为荆门州北三大名寺之一。根据清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和该寺遗存的碑刻记载,团山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宋、元、明、清均有续修,计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后殿,以及三皇殿和百子堂等大小建筑30余间。清朝嘉庆年间又在山顶修建了周长380余米的墙垣环护上院。 团山寺宗派属临济正宗,代有高僧住持。清乾隆年间住持僧为心惇,嘉庆年间有昭全,道光年间有普明,咸丰年间有通慧,光绪年间有广道等,他们弘扬佛法,振兴寺庙,辉煌佛像,使团山寺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团山寺逐淅衰落。上院荒芜,只留下残垣断壁。下院改办学校,荆门、钟祥两县学生几百人就读于此。抗日战争时期,团山寺成为北山红色根据地重要活动据点之一,被侵华日军发现后将寺僧残暴杀害,并放火焚烧了寺庙,千年古刹毁于一旦,沦为废墟。 二0一0年北山红色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把恢复重建团山寺纳入《北山红色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在东宝区政府、区宗教局、区旅游局、区土地局及子陵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二0一三年元月,经区宗教部门报省宗教局批准恢复重建团山寺。团山寺得以恢复重建,将成为北山红色旅游区重要人文旅游景点,不仅传承了本土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为北山革命老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信教群众创造了一处良好的宗教活动场所。 规划新建的团山寺充分利用“金龟朝南海” 地理环境,按原寺建筑格局重塑龟形布局,使佛寺依山就势,层层推进,与周围山势形成“天人合一”的完美空间,打造本土经典教建筑杰作。 团山寺上下两院占地总面积55亩,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其中上院建筑面积 2000平米,下院建筑占地面积8000 平米,停车场、道路及景观占地面积14000平米,概算总投资8000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