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7-10 10:42 编辑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四)2014-03-22 13:55:03 龙会桥河和观桥河:古扬水运河的东南段至今仍有两条河流在继续发挥着排水和灌溉的作用,不过航运的功能已完全消失。 龙会桥河,古称扬水,龙陂水。源于纪山,分东、西两支,东支朱河又有两源,两源会合后,穿过纪南城北垣过东边城门后,至板桥与西支新桥河汇合。新桥河即子胥渎,说是伍子胥率兵伐楚时开凿的。源于纪山西之纪山场,西南行至裁缝店,又南行抵纪南城西垣南城角入城,北流至板桥与朱河会,东行至龙会桥出城,穿庙湖至和尚桥入海子湖。流长20.5km。流域面积192.4km2(其中荆门市为29.39km2)。 观桥河,又名太晖港,是古扬水的东支。也称太湖港、梅槐桥。为三国时引沮漳水入三海的故道。发源于八岭山西北的川心店,南流至枣林岗、丁家嘴,再南流至梅槐桥。过太湖东流至秘师桥,经太晖观过荆州城北护城河、草市至关沮口入长湖。全长64.8km,这是观桥河的原状。 荆州城即江陵县城,因东晋荆州治所设于此,明清荆州府亦设于此,故又名荆州城。1982年被列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官船码头。楚成王在此行建渚宫。《左传·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子西沿汉沂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后世遂以此为江陵城的别称。唐余知古录楚事,著有《诸宫旧事》。秦灭楚后,其成为江陵县治所,开始出现城郭。三国时,关羽镇守荆州,因旧城多有损坏,遂于西南分筑新城。东晋永和八年(352年)桓温督荆州,将关羽所筑之城与旧城合二为一。“汉故城,即旧城,偏在西北,迤逦向东南;关羽筑城偏在西南,桓温筑城包括为一。” 当时的荆州城是土城,不是砖墙城。五代十国时,南平王高季兴(907—963年)开始筑砖墙城,后几经毁建。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于洪武七年(1374年)依旧址修复。明末被毁。现在的荆州城系清顺治三年依明代旧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代的规模和风格。现存的砖墙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75km,南北宽1.2km,周长10.5km,墙高8—9m,城内面积4.47km2,护城河长约11km。 荆州城原有城门6座,1949年以后,城内人口增加。为方便交通,新开城门3座,共9座城门。 荆州古城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是荆楚大地沧桑变化的见证者。如今,即使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面前,城墙作为“铁打的荆州府”的象征,仍巍然屹立,雄风犹存。 荆州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夏水:关于夏水的源委,盛弘之所撰《荆州记》和郦道元所撰《水经注》都有叙述。但是《荆州记》比《水经注》成书至少要早70多年。南朝时期,临川王刘义庆于元嘉九年(432年)出任荆州刺史。盛弘之任临川王侍郎,他对荆州的山水变化情况自然比没有到过荆州的郦道元更清楚,叙述也更准确。“云杜县左右有大浐、马骨等湖,夏水盈则渺漭若海,及冬涸则平林旷泽,四眺烟日。”这是指的夏水与沔水会合的地方的情景,其地在今杜家台分洪区两侧。据《沔阳县志》载:“沔阳汉、晋乃云杜,竟陵地。”“梁天监二年,始置沔阳郡没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云杜县乃西汉时置,治所在今湖北京山县,西魏时废。一说故城在今湖北沔阳西北。晋时云杜县的范围很大,据有京山、荆门、天门各一部分。 又载:“江津东十余里有中夏洲,洲之首江之泛也,故屈原云:径夏首而西浮。又二十里有涌口,所谓阎遨游涌而逸。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去了汉北,经夏水进入扬水再进入汉北。因汉北在郢都的西边,故曰西浮。第二次是到溆浦,经夏水到城陵矶而后到了溆浦。 《水经注》载:“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汜是泛的异体字)。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又东过华容县南。县,故容城矣。……夏水又东迳监利县南,……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江水又东迳郢城南,子囊遗言所筑城也。《地理志》曰:楚别邑。故郢也。……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盖因冈而得名矣。或言因楚王豫章台名,所未详也。” 根据以上叙述,首先要弄清“江津”在什么地方?春秋战国时期,沙市名津,为楚大江津渡。秦汉时期,沙市名津乡,魏晋南北朝时期,沙市名江津,又称奉城,但还是一块很小的地方。距今3000多年前,长江主泓南移,在周良玉桥(现距长江边约2km)和沙棉纺织厂等地有商代遗址发现,说明长江向北没有越过这些地方。距今2500年前后,江水从郢城南边流过,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分流水道的日趋萎缩,江流主泓继续南移,渐渐远离郢城。沙市地域大多淤积成陆,长江在沙市段的主泓位置已经确立。楚灵王七年(公元前534年)在江津豫章岗建章华台(今章华寺,巨大江约2km)。 楚汉之际,沙市已有土城。东汉时(公元25—220年)沙市仍名津乡,有津乡城。三国时,名江津。晋太康元年,杜预攻克江陵后在江津置江津戌,筑奉城,设江津长沙市的轮廓已经形成。江津其地在豫章岗附近,随着长江主泓南移和泥沙淤积,江津不断变化,由低变高,地域也逐渐扩大。由此可知,“江水又东迳郢城南”是指的春秋战国时江水的流向,而非晋时的江水流向。南北朝,由于荆州城外长江主泓南移,官船码头已移至江津,成为江陵外港。同时,“江水又东迳郢城南”的故道大部被淤塞成为陆地,只留下荆州城东门外的马河故道一段了(如今水面宽约100m左右,最大水深16m左右)。 与此同时夏水的口门也随着大江主泓的南移而延伸。 按照《荆州记》的记述:夏水分江之口在江津东十余里,又二十里有涌口。按晋时的里程制度,一里相当于现在的415.80m。夏水的口门当在窑湾至岑河这一条线上,而涌口在观音寺,观音寺是古獐捕穴。根绝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沙市司图所示,豫章岗和章华寺是两个地方,章华寺在豫章岗以东。“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夏洲就是今之四湖地区。涌水自洪湖市的界牌附近复入长江,从窑湾至界牌的里程约为290km。 郢城是郢都(纪南)的别邑。子囊,春秋时(公元前559年)楚国令尹,他率军队伐吴回来就死了,弥留之际,他对儿子庚说,一定要把郢城的城池修好。后人评说,子囊自己将要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国家的安危,这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德行的最高境界是忠与信,这是天下人所一致期望的。但是,他的儿子并没有把郢城修好,传说到了楚平王时,囊瓦(子囊之孙,又称另尹子常)把郢城修好了。但是这个人聚敛无度,德行不好。楚平王八年(公元前519年),囊瓦筑郢城的时候,左司马沈尹戌反对他修郢城,认为“子常必亡郢,苟不能卫,城无益也。”意思是说,囊瓦这个人无德无才,又不施仁政,靠修城有什么用。后来的实施被他言中。楚昭王七年(公元前509年),囊瓦率兵伐吴,败于豫章(春秋为吴楚战地。具体地点解释不一,或谓今汉水以东,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以及鄱阳一带;或谓专指今安徽寿县与合肥市一带)。同年,蔡昭侯来朝(春秋时蔡国国君),带有两件美裘,囊瓦知道后,便找蔡昭侯要一件,蔡不肯,他便在楚王面前进谗,楚王欲将蔡昭侯扣为人质,蔡昭侯知道后,就将美裘给了囊瓦一件,方得脱身回国。渡过汉水时,向河神发誓:“我一定南渡汉水,一报此仇,愿河神作证,”还说:“天下诸侯,凡愿伐楚者,我愿做他的马前卒。”3年后,蔡吴联合伐楚,楚派囊瓦迎救,兵败,临阵脱逃,跑到郑国去了。 楚昭王十年,伍子胥以吴国特使的身份与各诸侯谋划对付楚国。同年冬天,蔡、吴、唐共同出兵攻打楚国,伍子胥故意传出话来:用子期统率楚军,我们便进攻楚军;用子常统率楚军,我们就撤退。楚人闻之,便用子常而不用子期。伍子胥对于楚国君臣十分了解,他知 道子期是昭王的庶兄,由他统率楚军,必与吴军死拼,于吴军不利,而子常为政不仁,又不懂兵法,由他统帅楚军,不是吴军的对手。双方军队于汉水两岸对阵。这时楚国的左司马沈君戌对囊瓦说:“将军沿江水堵击渡河中的敌人,我率方城(又称楚长城,春秋时楚筑,大抵起自今河南邓县北境,北经镇平县西,至翼望山;折而东行,沿伏牛山脉,至方城县东北;复折而南,止于泌阳县境,秦毁)之外全部兵力来摧毁敌人的水军,封锁大隧、直辕、冥阨等通路(在河南信阳县南,豫、鄂界上,即义三关的武阳关、黄岘关、和平靖关。与附近大隧,直辕等为淮、汉间兵家必争之地)。将军可渡过汉水向敌人猛攻,我率军从后面冲击,如此必和大败吴军。”这本是一个“以逸待劳”的作战方案,但因为囊瓦他不懂兵法,私心又重,又听信谗言,认为按照这个布置打了胜仗,功劳肯定就是左司马的了。于是下令军队立即渡过汉水列阵,从小别山直到大别山(豫、鄂、皖3省边境,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长江、淮河分水岭),一连3次与吴军交战未能取胜,于是想撤军逃跑。大夫史皇对他说:“当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将军在国内掌权,如今战事失利就想逃跑,我想哪一个国家也不会收留将军的。如今将军只有死战到底,前罪方可一笔勾销。”后吴军猛攻楚军,楚军大败,囊瓦丢下部队,临阵脱逃跑到郑国去了。大夫史皇率残部与吴军苦战壮烈牺牲。左司马在息县听到楚军战败的消息立即返回来,在雍澨(今京山县西南)击败吴军,自己也负了伤。而吴军很快又反扑过来。沈君戌原是在吴国为官,如今却要成为吴军的俘虏,觉得很可耻,就对自己的部下说:“在我战死之后,谁能割下我的头逃跑呢?”随从吴句卑说:“我的地位低,不知可不可以做这件事。”沈尹戌说:“我实在错看了你,你是很可靠的!”(原文为:“我实失子,可哉!”)于是左司马与吴军再次激战,三次负伤,他对吴句卑说:“我已经不行了。”于是吴句卑把衣服铺在地上,将左司马的头割下,包好之后藏在身上逃跑了。他之所以这样,是怕左司马落在吴军手内受到凌辱。 吴军攻入郢都之后,楚昭王狼狈不堪地逃往云梦泽中避难(今云梦县)。 此时,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见吴军占领了郢都,便跑到秦国去向秦哀公请求救兵。他向哀公说明情况,秦哀公不愿意出兵,派人推辞说:“出兵的事,待朝议之后再告诉你,请你先回馆舍休息。”申包胥说:“如今我的国王逃难在外,忍饥挨饿,我怎敢休息呢。”因此申包胥就站在王宫的墙边,号啕大哭,不吃不喝,先哭的是泪,后哭的是血,一连七天七夜,最后倒地不省人事。秦哀公看到后大为感动,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呼?”哀公亲自扶起申包胥为之进水、服药,把他救醒。于是发兵救楚,吴军于次年九月撤出郢都。 这次吴军入郢,楚国遭受了巨大损失,郢都破坏严重,楚国元气大伤,令尹子常要负主要责任。正如左司马所言,亡郢者必子常。人不行,靠修城有何用。 郢城位于江陵城东北约4km,纪南城东南3km,与江陵城、纪南城成为三角形。东南距沙市章华寺约7.5km。郢城是不是囊瓦所筑,今人有不同看法,认为“该城古文献多讹为楚之别郢。现经考古勘探、发掘,确定为秦汉城址。”郢城为秦时南郡和西汉郢县治所,到东汉时郢城并入江陵县,郢城遂废。 如果郢城是筑于楚平王时期,只是作为战备之用,且距郢都很近,并未使用过,那么城内没有什么办公和军事设施及楚国时的文物遗存,也是可能的。 郢城为正方形土城,边长1.4km,黄土夯筑,高3—6m,基宽15—20m,垣顶面宽7—10m。城垣西北角有一土台,俗称“庄王望妃台,”四面各有城门。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河宽30—40m。经考古发掘,郢城仅有秦汉遗存,近年在城内发现大量汉代五铢钱,秦汉瓦当,水井等遗物。1956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水从江津以东分流,经岑河、三湖、白露湖、余家埠、黄歇口、小沙口、郑道湖,流入沔阳县境,与夏扬水会合进入太白湖(今杜家台分洪区)在堵口(在今仙桃市东,又作猪口)入沔水。后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泥沙淤积,沔水不断北移,明朝时(1566年前后)东荆河形成,夏水与东荆河合流改由沌口入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