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63|回复: 0

出差的酸甜苦辣

[复制链接]

704

主题

928

帖子

356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61
发表于 2023-6-26 21: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差的酸甜苦辣
----小记我的22年外调生活
林发海撰述 刘经国整理
1947年8月我进钟祥石牌私营企业当学徒,1948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55年9月调入荆门县委机要室,以后先后调到县委组织部、县监委(纪委)、县政府监察室、县工交政治部等多个部门(单位),但实际上都是在做肃反、审干、整风反右、新三反、反右倾、社教、四清等临时性运动性工作。1955年9月肃反、审干调查之初,出外省外县调查时,需由三人组成,其中一名科(局)级干部,两名助理员。在调查业务熟悉以后,就可以一人按方向路线,带多案赴外省外县调查。
从1955年到1958年,我主要在办公室审批各类运动案件。从1959年开始,我正式独立外出调查各类案件。调查回来后,审查材料,撰写调查报告,组织结论,提出处理意见,提请县委研究决定。结案后,接受新任务,熟悉新案件,提出审理新案的调查提纲、调查线索、调查路线、计划完成时限等。
从1958年开始在县委机关外调,到1980年调回沙洋镇任纪委书记,这其中的22年时间里,我差不多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都在外地出差、调查案件。所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走遍祖国大部分省份,到过21个省市(四川、重庆、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吉林、安徽、江苏、浙江、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到过19个大城市(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杭州、福州、南昌、南宁、重庆、兰州、大连、沈阳、石家庄、长沙、郑州、合肥、长春、武汉等),到过的中小城市更是数不胜数。
22年的出差外调生活,让我大开眼界,兴奋不已,小有成就,但也遇到许多艰难险阻,筋疲力尽,其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言难尽。
当时,全国各地交通、食宿非常紧张,无论是买车船票,上车上船,餐馆买票、取食,都要排很长的队伍。特别是住宿,首先要到各地的旅客服务总站排队,再由服务总站统一安排,分配到各地招待所、旅馆、饭店住宿,不能自己随便找旅馆。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排队是1959年冬天,我到达北京已是凌晨4点。北京旅客服务总站设在前门,排队是在天安门广场。旅客服务总站六点钟才开始办公,当时天安门广场早有厚厚的积雪,大家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中排着长队,缩头缩脑地等候总站安排住宿。等到六点,旅客服务总站终于开门,队伍长龙才开始往前挪动,而很多人的鞋子已被冻在地上,难以起步。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冷的天气,冻得直打哆嗦,手脚也已冻僵,使劲扭捏半天,才拔出鞋子,移动一小步。
因为各地方言差别太大,也给外调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大约1959年,我深入江西宜春一个边远地区调查。那里位置偏僻,环境封闭,对外交流很少。村里少人识字,又不会普通话,只讲难懂的方言。我讲荆门方言,他们不懂;他们讲本地方言,我也听不懂。我试着讲半吊子普通话,他们仍然不懂。我找了好几个人,都没法开展工作。最后我只好徒步找到乡里,请乡秘书陪同再回村里,来回几趟、来回翻译,总算完成了任务。
1957年4月24日,我同鲁德元(李市青年村人)到黄石调查案件,住在市委招待所。工作完成后,去黄石港航站买好次日回武汉的船票。晚上睡觉前,我对鲁说:“你去服务台登个记,请服务员明早叫我们起床。”鲁说不要紧,我有手表。所以未去登记。次日(25日)早上六点钟开船,我们二人按时步行到轮船码头,已经接近轮船(蕲州号客轮)。突然开船汽笛鸣响,客船开始起动。轮船刚刚开动,完全可以跳上去,但工作人员坚决不准。鲁当时指着他的手表,对工作人员说:“还差半分钟!还差半分钟!!”工作人员说:“汽笛一响,禁止上船。”就这样我们错过了这班客船。
我一直批评他说,我从来没有手表,但是从来没有误过车船。靠你的手表,也靠不住了。他深感惭愧,默不做声。到了第二中午(26日),传来不幸消息,说是轮船失火。这时鲁得意地说,看吧,我晓得不顺吧,得亏没赶上船,否则安危难料。事后,看到《湖北日报》报道,这次轮船失火,造成几百人遇难,沿江从九江到芜湖,到处都是打捞上岸的遇难者遗体。这次半分钟的误船,让我们二人与死神擦肩而过,真是万幸!【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13913890915451444/?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684077913&use_new_style=1&req_id=2023051423251310253CA945D5C872DF8E&group_id=7213913890915451444&share_token=3D9CD97F-1B34-468D-BCD8-36413AC6A175&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
1968年,我在沙洋机械厂干宣队工作后,留在沙洋机械厂任政宣股长。当时,厂里大批量招收武汉下放荆门的知青,正要进行全面政审。我带着两个新招人员到武汉,对一百多名新招工人员进行政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便采取上班时间查机关单位,下班时间去居民小组(居民义务干部不分上下班都接),带领他们走街串户调查。
我们住在武汉饭店(协和医院对面)。一天深夜,我穿着背心、短裤入厕小便,不知怎么晕倒在厕所,后脑摔了一个大包,不省人事。后来听同事说,不知过了多久,才有人入厕,发现里面倒着个人,吓得乱喊乱叫:“厕所里死了人!”这样惊动了值班的服务员,他们连忙赶来。有一个说“看有没有气?”另一个说“管他有气没气,先送医院再说。”便用买菜的脚踏三轮车,将我拖到协和医院。经检查,血压高达220/120,确诊为高血压。两天后,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坚决要求出院,并坚持加班工作,直到将所有政审对象政审完毕才回家。从此以后,我终身服用降压药,保持血压正常。
1967年8月中下旬,我到北京调查案件,工作之余总爱到处看热闹。一天中午,我转悠到一个既无马路、也不通公交车的偏僻处。发现那里人山人海,原来是“造反派”在英国驻华代办处示威。只见英国代办处门前,中国军人站岗守卫。“造反派”和围观人员太多,守卫人员都顾不过来。“造反派”们高举横幅,上面写着“打倒英帝国主义!”还有无数人举着各种反英牌子。有人扎了个时任英国首相威尔逊的稻草人,再用纸糊上当作衣服,脸上画的丑陋无比,顶上戳着个歪帽。另有人用长长的竹竿挑着稻草人,点燃后伸进高高的院墙内,并不时高呼反英口号。而代办处内只有一个戴着礼帽的英国人,站在楼房的走廊上,一边抽着烟,一边对着人群微笑。到了快上班的时候,我才好不容易从人堆里挤出来,赶忙去上班调查案件。
后来听说,事情是这样的:1966年3月,担任外交部副司长的姚登山出任驻印尼使馆参赞期间,带领使馆人员为保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同印尼反华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维护了国家尊严,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官方誉为“红色外交家”。姚登山火了,头脑也发昏了。回到外交部后,姚登山违背总理关于外交部不能夺权的明确指示,在联络站几个激进分子的协助下,搞垮了整个外交部的领导层并掌管了大权。他们先后冲击了苏联、印度和缅甸使馆,这些行为都严重违反了外交准则。而他干的最昏头的大蠢事,就是火烧英国驻北京代办处。1967年5月,香港发生了六七事件(暴动),事态不断扩大。造反派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主持召开数万人的声讨大会,聚集在英国驻华代办处门门前召开“首都无产阶级革命派愤怒声讨英帝反华罪行大会”。会后,姚登山指使的造反派以英方逾期不答复最后通牒为由,冲进英国代办处,放火烧掉了办公楼,造成英国代办离任回国。事件发生后,英国民众到中国驻伦敦的代办处大门外抗议,中方人员多人被打伤。火烧英国代办处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导致中国最终赔偿了英国的一切损失,国际声誉受到空前的损害。此事件令周总理震怒,对外事口造反派提出了严厉批评,同时向毛主席报告。毛主席明确宣布:“这起纵火事件是反革命行为,必须严惩。”姚登山一夜之间由“红色外交战士”“革命派”变为“反革命分子”“政治扒手”。姚登山被判刑,关进秦城监狱。
在北京期间,我还听“造反派”传闻,北京市长彭真在北京东面60公里以外的通县,囤积了大量军火,准备发动“政变”。听起来相当令人惊悚。正好案件线索需要,我也前往通县调查。除了见到众多“造反派”忙着造反外,未发现传闻中的“政变”迹象。若干年后才知道,这些传闻完全是造谣陷害,子虚乌有。这是时代的极大悲哀。
大约1968年下半年或是1969年,我去广西南宁调查一起案件。行前在荆门就流传说,广西是文革期间全国受害最严重的地方。我到南宁时,见到宽广的大马路,新建起百货大楼等一批崭新建筑,新建大楼还以有重大政治纪念意义的日期命名,记得这个日期数字开头是七【注:查找资料得知,1968年7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针对广西地区发生打砸抢事件颁布布告,制止社会恶性事件发生。因为发布时间为7月3日,故称为七三布告。为纪念这一重要文件的颁布,“文革”后南宁百货大楼曾一度改为“七三百货大楼”,还有很多以七三命名的地名,七三路(解放路)、七三商场(和平商场)、七三广场(朝阳广场)、七三新村、七三旅社(造反楼)等等】。街上挂着大幅标语:全国支援广西建设家园等等。据说是周总理发出号召,全国各地都来支援广西建设。似乎不像重灾区的样子。
我在空余时间,好奇地在大街小巷转悠,却发现很多街道都成了废墟。有大量散落街面的砖瓦碎石烂木头,熏黑的未倒完的断墙,烧得只剩半截的残柱,以及坑坑洼洼的地面。我不解地询问当地人,才得知是两个观点对立的“造反派”,抢劫了过境南宁的苏联抗美援越的军火专列,展开大规模的血腥冲突,把南宁这座美丽的城市给毁了,所以遗留下眼前这种惨象。据说在两派武斗中,有大量无辜百姓伤亡(后来查资料,南宁派系武斗造成14万多人死亡)。
回想起那些破败的场景,联想到无数无辜的生命,内心确实感到十分难过。这种毁灭性的破坏,是现在任何敌人都难以做到的,倒是我们自己做到了。这更加深了我对十年浩劫的痛恨。
那个年代,荆门所有物资都短缺。记得有一次,出差到河北昌黎(在北京北面),见市面有苹果、梨子卖,感到很稀罕,就买了不少背回荆门。那时,每逢出差到外地,我都给母亲带点她的最爱----蜜饯,如柿饼、葡萄干、山楂片等。每次工作结束后,书店也是必去之处。我会给三个孩子买些学习资料,让他们高兴高兴。
有一次,我到重庆,那里桔子比较多,但没有东西可装。我转到江边,看见有卖蒸笼的,就买了四格一盖的蒸笼,买了一根绳子,买了二十多斤桔子,塞满了四格蒸笼,再用绳子捆成背包形状,一路背回荆门。蒸笼呈圆形,排队买船票,跑步抢上船,桔子都左右晃动,累得我够呛,着实吃了大亏,桔子也破损很多。但能吃上水果,家人都非常高兴。
1964年,我去广西调查案件,当时两个外侄女身患肺门淋巴结核,需要注射链霉素,而荆门医院药店都没有。我到广西南宁,发现有这种药销售,就一下子购买六个疗程的。带回荆门使用后,两个外侄女顺利痊愈。当时在南宁调查时,我把行程尽量安排在夜间,为的是节省两天时间,想到边境城市凭祥看看。但当我提前完成任务,准备出发去凭祥时,才知道到越南边境需要边境通行证,所以只好遗憾地放弃。
1969年,我到辽宁某地出差。发现那里群众多吃牛羊肉,不习惯吃猪肉,猪肥肉随便购买,我便买了二十多斤。经过好几天的火车、汽车颠簸,加上火车上还有暖气,背到家的肥肉已略有异味,但全家人仍然舍不得扔掉。我们把肥肉炼成猪油,装满所有坛坛罐罐,美美地吃了好久。邻居听说后,都羡慕地直流口水。
1959年秋,我去湖南长沙调查案件,所取证对象是国民党某区域中统特务组副组长(军官)。他已混入长沙市百货公司,当上了营业员,还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我将情况告知长沙百货公司党委和长沙市委组织部,他们还一无所知。这让我小有成就感,内心高兴了好久。
大约1959年夏天,我同聂士新(烟垢人,现高阳人)去广州调查案件,住在广州市委招待所。因为白天跑了一天,出了一身臭汗。晚上聂找地方洗澡,但到处找不到洗澡间(当时只有公共澡堂)。聂不会普遍话,用荆门话问服务员,服务员听不懂。服务员讲广东话,聂也听不懂。聂只好气鼓鼓地去锅炉房,用脸盆打开水,端到宿舍洗澡。当时,聂自言自语地骂道:“老子捅你的娘,这大个招待所,连个洗澡堂都没有。”刚好有个服务员路过,她把“捅娘”听成“冲凉”,连忙指着冲凉房说:“阿,冲凉啊,就在那里啦!”原来广东人把“洗澡”叫“冲凉”。就因为方言问题,闹出了这个笑话。回到荆门后,这个故事一直被当作经典流传。
1967年8月,正值火热的夏天,我到北京通县出差。路过一个堰塘,远远地看到很多人,我以为是在干鱼塘,就走过去看稀奇。只见堰塘水已抽干,人们从淤泥底下挖出很多冰块。冰块整整齐齐,规格约为50×30×30cm,像是事先加工好,专门埋进塘里的。大家一边捞,一边用水冲洗干净,放到板车上,再转到汽车上拖走。我一直在想,会不会是在冬天的时候,集中冻好冰块,埋进冰冷的深塘,等到天热时再取出来当冰箱用?毕竟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技术落后,冷藏和保鲜手段非常有限。这个谜底到现在我也没能解开。
2022月3月8日于广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20 05:18 , Processed in 0.0551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