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本土才女李小英诗词 (红尘中人1) 李 勋 明 2017-05-21 五月十八日下午,有幸参加石化联友举行的庆祝荆门炼油厂建厂四十八周年晚宴。大家欢聚一堂,回忆当年从全国各地奔赴荆门建厂的激情岁月,一晃四十余年,如今都变成耄耋老者,无不感慨。看到他们一个个声情并茂朗诵自己的诗词楹联,对人生充满乐观的神情,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毛泽东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在这种场所尤有感触。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离不开这些敦朴平民的无私奉献啊! 晚宴间有一秀丽女子在坐,曲眉丰颊,仪态端庄,静静聆听大家的朗诵,虽一言未发,还是格外引人注目。联友苦丁先生介绍,该女荆门本土人氏,与我同宗,姓“李”名“小英”,亦名“李菲”,网名“闲情逸致”,爱好琴棋书画,长于诗词。有了苦丁先生的一番介绍,加之与她同姓,距离近了很多。于是,逐以小妹称之,谈话也就随便了一些。当问及她平生所学,小英告之“虽未生于书香门第,却从小痴迷文字,文学梦不经意间潜滋暗长,多少年来,自己把情感寄于文字间,喜唐诗之大气,好宋词之婉约,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并乐在其中”。 听了小英以上一番表白,看的出她是一个既成熟又颇具文化涵养的女人。便索要她的作品一读,她爽快的打开微信选了《黄鹤楼》、《咏红薯》、《访张居正故里》等几首诗词供我一阅。由于席上不能细看,虽目光一扫而过,不少佳句仍跃然眼前。其中《咏红薯》“饥时作口粮,虽丑品来香。立足蛮荒地,跻身大雅堂。随心调五味,抗癌济人肠。借得诗意美,苕名万古芳”很有寓意。红薯在她的笔下被写的如此有哲理,并借以抒怀,令人读起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作品大概都是这样的。红薯在民间被称为“苕”,人们在指责某一个人是傻瓜时常借“苕”以贬之。是的,苕不分土地肥瘦,不畏干早酷暑,插在那里那里生。生于蛮荒地,为民“饥时作口粮”,亦为达官贵人们减肥祛油的上等素食,“虽丑品来香”。 晚宴归来,连夜开灯调阅小英网上诗文一一品读,发现她在很多网络上都发有作品。也许同是红尘沦落人,或者是偏爱她的作品,感觉她的文字抒情借景而发,感怀不显山露水,让人读来如品美酒,如茗清茶,余味绵长,意境深邃。用他的话说,真可谓是“直把诗情向碧霄”。大有男儿之气,亦有李清照之风。“我有一张琴,悠悠岁月深。常凭牵念起,聊作述怀吟”,更表达了一个凡间女子看淡世俗的情怀。读着读着,不免拍案感叹我土有如此才女,难得也!可惜老夫人微言轻,不能帮她做点什么。只能祝愿她莫辜负了“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在茫茫人海中,好运常伴,幸福永驻。得意时“勤修笔墨三春好”,失意时“淡看功名万事休”。 最后也录小英的四句诗与石化的联友们共勉:“流年聚散杯中过,一片痴心字里留”。“蓬莱有意天涯远,岁月无声眼底真”! 录其三首诗为念: 《世间何处不红尘》 惯看江湖浪未匀,世间何处不红尘? 蓬莱有意天涯远,岁月无声眼底真。 自是多情添旧怨,非关薄酒醉前身。 繁华易逝终成叹,一片冰心可驻春。 《鹧鸪天·遣怀》 短暂人生何必愁,吟诗作赋自风流。 勤修笔墨三春好,淡看功名万事休。 情切切,意悠悠,呼朋唤友上高楼。 流年聚散杯中过,一片痴心字里留。 《咏红薯》 饥时作口粮,虽丑品来香。 立足蛮荒地,跻身大雅堂。 随心调五味,抗癌济人肠。 借得诗意美,苕名万古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