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42|回复: 1

习家池历史与建筑地理考略

[复制链接]

652

主题

854

帖子

321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9
发表于 2023-2-2 22: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习家池历史与建筑地理考略
李勋明
    襄阳古城南五公里有习家池,清乾隆版《襄阳府志·陵墓》篇记载,县南习家池上有汉襄阳侯习郁墓。查《襄阳府志·耆旧》篇,习郁父名习融,有德行,不仕。子习郁,官拜侍中,汉光武帝封襄阳侯,“城南有习家池,郁所凿也”,死后葬在习家池附近,可见习郁为习家池开山始祖。《襄阳府志·耆旧·三国》篇又载东汉末年习融后人习祯、习珍等世居习池,家族有六人为官,皆忠义慷慨之士。
    习池在东晋出了个继司马迁后的史学大家,名“习凿齿”。习凿齿初从东晋枭雄大将军桓温,深得器重。后与桓温在政治上产生分歧,挂冠回习家池闲居。撰有《襄阳耆旧记》,《汉晋春秋》等著作,特别是《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记述了从东汉光武帝到西晋愍帝二百八十一年间历史,相当于续写了司马迁《史记》。习凿齿在记述三国史事中,把刘备奉为正统,为后来的三国演义奠定了史料基础。《襄阳府志·艺文》中载有习凿齿《与桓秘书》《与谢安》《北魏文帝遗曹虎书》。另有传说习凿齿因不屈于苻坚逼用,为避祸隐遁江西新余白梅,但是《襄阳府志》并未有记载。
    关于习宅,《襄阳府志·古迹·习氏故宅》载;习氏故宅引白马泉,筑大陂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折算约40米*26米,凿小池长十七步,宽十二步,折算约12米*8米。明正德年间,襄阳副使刘贤建亭池上,王从善作《记》。明嘉靖末年建习、杜二公祠,奉祀习凿齿、杜甫,孙继鲁作《记》,又《水经注》中所记习家池,似乎又在它处。通过《襄阳府志》相关习池的记录推断,习氏家族从东晋南北朝末年均迁徒它方,后来有贼专盗汉末先人墓,掘习郁冢,作烧炭之窑,后人痛惜之。
     为什么说习氏于东晋南北朝末年迁徒它方,一是《襄阳府志》从习凿齿后再无习氏记载。二是唐孟浩然是襄阳人,死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他在《高阳池送朱二》诗中有描写习家池荒废的境况“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人衣”,说明习家池荒废已久,从《襄阳府志》所录苏东坡、欧阳修等有关咏高阳池的诗,证明“习池”在唐以前多称“高阳池”。三是“习池”当为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尹焕才正式挂匾命名。尹焕《习池馆记》;襄阳制帅陈公拟于襄阳南关外修一驿馆,命尹焕去选择地址,听一农夫说改田时发现前太守咏池碑,尹焕问池在何处,农夫说习池毁于兵火,故迹可能在白马泉寺下那块荒圃。尹焕循流直上,发现泥垣残篱。于是择该地筑堂二十八间。尹焕按照习氏以习凿齿而有名,池以习氏而名,故题匾曰:“习池”。又盖寝舍二十八间,额匾曰:“怀晋”,大门额匾曰:“习池馆”。“习池”名从此遂盖过“高阳池”流传于世。时间距习凿齿逝世已九百余年,而尹焕所修之池可能也并非当年习郁所凿之池。所以尹焕是延续“习池”的最大功臣。
    习池到了明朝,嘉靖癸未进士王从善《重修习家池亭记》介绍,习池在秦汉之前不知何名,后汉习氏居其地,有习郁凿其池,学范蠢隐居养鱼法,中筑钓台,“风物幽胜,人往游焉”。晋代习氏家族人才辈出。后有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按山简驻襄阳时间,正是习郁父子几代在襄阳为旺族之时,山简常去习池做客,合乎历史。至于“唐杜甫,白居易简居于上”,似乎无史料佐证。
    习池从尹焕重修之后,一直得到官府续修。现有四块碑刻为证。即康熙七年,时任襄阳总戎的杨来嘉重建高阳池馆。乾隆五十八年,襄阳守道王奉曾修习家池。大清道光六年秋,襄阳府事周凯修习池,去佛像和杜甫像,供奉山简、习郁、习珍、习凿齿木雕像,资金由一名叫习道彰的秀才约乡族修缮完成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周凯并刻《习池四贤祠记》碑为记。习氏后人终于在隔了一千四多年后重修了一次习池。但唐、宋、元、明四朝时为何没有习氏修池记载呢,待考。
    历史常常有很多巧合,习郁和习凿齿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后人会为他们续修习池。不过习凿齿是一位高人,他在给桓温的秘书中发了一番壮怀激烈感慨后,预言,“一百年之后,我与足下不并为景行乎!”是的,习凿齿不仅百年后景行行止,子孙绵延天下。一千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后代又出了个领袖人物,更是景行行止,高山仰止。
    上面简述了习池历史,下面再略谈一下习池建筑与地理环境:
    先从襄阳古城选址说起,绵绵荆山南下江汉,在襄阳古城西北突然向东延伸出一条长30余公里的横脉,挟汉水与鹿门山形成一道宽约10公里的对峙峡口,分隔了洛阳平原和江汉平原。襄阳古城就选址在这条横脉终端岘山之北。按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评析,襄阳城选址在岘山之北,无屏障阻挡洛阳平原沿汉水槽直下的风煞,岘山又坐南为白虎回头,虽利财易克主,古人当知其弊,无奈襄阳地处历代帝王争夺中国南北统治权拉锯战要塞,城池选址只能考虑军事优先。晋杜预曾经刻二碑,一碑沉江,一碑立岘山之上,并非为己留名,实为镇山制水防克主也。历史证明襄阳损兵折帅的案例比同等城市多,而习家池坐岘山之阳两谷交汇落穴地带,藏风聚气,大门朝向正对鹿门山,大洪山携千峰连绵百里从东南来朝,习祠地理风水格局之大,非高人莫识,这里不容赘言。
    笔者于二0一八年十月六日在襄阳友人陪同下,到实地踏看了习家池环地理环境,看到习池园林环境有了很大改观,游览之余,难免为一些有违地理的造景遗憾,更担忧把习池建成皇宫大庙。故略提二点拙见,供有识之士参阅:  
    一、谨慎添加建筑和放置露天人物雕塑。可在习家祠西建习郁、习珍、习凿齿、习道彰四处习氏住宅,充分再现汉晋民居和明清民宅建筑特点,切勿设计成宫庭。新建于习祠左边的那座庞大的建筑过于张扬,大门朝空又压羁了习祠左青龙护山,建议作驿馆功能利用,名称可用宋尹焕所题“习池馆”或“凤林馆”,馆内勿置习氏内容,勉耗习氏祖德。
    二、习祠前应通透,移走阻挡大门视觉的林木。历史上很多名宅衰败,都是因为门前林木过于旺盛,阻挡吉气,使宅运衰落。另,水要曲,祠前内明堂水域直线驳岸应该改造成环祠状。入口竹制习池大门朝向正对山尖,乃阴宅选址朝向定位。院门应规划在习祠中轴线外明堂后,采用栅栏篱笆形式。绿化带中可放置石磨、碾、桌、凳、缸、石卧牛、卧羊、鹿马、鸡鸭六畜类作旧青石雕塑,充分再现民宅环境。总之,习池内所有建筑和景观布局要合其地理,全其自然,扶其人文,切勿张扬。
                         (注:本文参考资料《襄阳府志》,习池现存碑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2

主题

854

帖子

321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9
 楼主| 发表于 2023-2-2 22: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习池历史资料:
《襄阳府志.陵墓》篇:汉襄阳侯侍中习郁墓:县南习家池上。
《襄阳府志.耆旧》篇:习祯,字文祥,襄阳人。随先主入蜀,历雒,郫令,南广汉太守。有风流,善谈论,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子忠,亦有名。忠子隆,为步兵校尉,掌校秘书。蜀志》注,《襄阳》。

   习珍,郁之后。祖融素有隐德,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孙权袭据荆州,诸县响应。珍欲保城不降。珍弟曰:“駆土崩之民,当乘胜之敌。甲不坚密,士不素精,难以成功。不如暂屈节于彼,然后立大效,以报汉室也。"珍从之,乃阴约樊胄等举兵,为权所破。珍举七县,自号为邵陵太守,电校夷界以事蜀。潘濬攻之,所至皆下。珍帅数百士登山。濬数书谕使降,不答。濬单将左右到山下求共交语,珍谓曰:“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招也。"因引弓射濬,濬还攻。守月余,粮、箭皆尽。珍曰:“受汉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何为者?”伏剑自裁。后主闻珍死,为发丧,追赠邵陵太守。后贼发其汉末先人墓,掘习郁冢,作炭灶,时人痛之。《旧志》。
   珍子温,识度广大,历长沙、武昌太守,选曹尚书,广州刺史。从容朝位三十年,不立名迹,不结权豪。饮酒一石乃醉。有别业在洛上,每休沐常晏其中。长
子宇,执法郎。曾取急趋车乘,导从甚盛。温怒,杖责之曰:“吾闻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亡患。况复以侈靡竞乎?”《襄阳耆者旧传》。

   习询、习竺,オ气锐爽。习蔼有威仪,善谈论。习承仪博学有才鉴,历江阳汶山太守,都督龙鹤诸军。俱郁之后。《旧志》。
   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桓辟为从事,累迁别驾。温出征伐,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凡五十四卷。后以脚疾,遂废于里巷。及裏阳陷,苻坚(问)(闻)其名,與致焉,与语,大说,赐与甚厚。俄以疾归寻襄。襄邓反正,朝廷欲征,使典国史,不果。临终上疏,谓:“晋宜越魏继汉”。著论一篇上之。子辟强,才学有父风。位至票骑从事中郎。《晋书》
                                   
                           《襄阳府志·古迹》:习氏故宅
    习氏故宅:在城南八里,以习家池著名。后汉襄阳习郁家于此。引白马泉水,凿池养鱼,筑大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起钓台于池中,又作石洑,引池水于宅北。凿小池,长十七步,广十二步。西枕大道。晋山简镇襄阳,暇日辄至池上,饮酒酣醉,幕夜始归。目为高阳池。《雍州记》:毎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岂亦山简遗风所不泯欤?斯地风物幽胜,为宴游佳地。明正德中,副使聂贤建亭池上。里中主事王从善为《记》。嘉靖末,副使江汇建习、杜二公祠堂,以祀习凿齿、杜甫。里人孙继鲁为《记》。今亭堂俱圮,仅存残碑、废址。池仅广方丈余,泉味清冽。又《水经注》:沔水又东经猪兰桥。桥本名荻兰桥。桥北有习郁宅,宅侧有鱼池,池不假工,自然通洫,长六十七步,广十丈,常出名鱼。其地当在宜城界内,是又一习氏宅。习家池今固无知之者,爰附纪焉。又王阮亭《蜀道驿程记》云:习池在岘山南龍,一水泓然,下布文石,翠鉴毛发,溅珠浮水面。与吾郡趵突、珍珠、金线诸泉相似。池方广亩许,稍东复有一池,才如半规,流出院外,北汇为小潭,复伏流而南为溪,由风凰亭下注汉江。按:阮亭先生于康熙十一年,典蜀试归道,经此时尚有二池,一广亩许。迄今八十余年,仅存丈许一池,余地俱为居人种植禾黍,恐此池久亦将湮塞。古迹所留,日就废没,大都十之八九,惜夫。
                                 习 池 馆 记
                                 宋 (尹焕)
   自有此山便有此泉,秦汉以前不知其名云何。后汉习氏居其地,有名郁者凿池其旁,依范蠡养鱼法,中筑钓台,风物幽胜,人往游焉。意其若平泉之庄,灵壁之园,此但其源也。逮及有晋,习宗独强盛,而凿齿者隐居读书,刻意古典,虽其逡巡于叛逆之间,而着为《汉晋春秋》,亦足以裁正当世,识者或有取焉。山季伦镇襄阳,暇日辄之池上,饮酒为乐,必昏酣而后去,更为“高阳池”。汉郦食其自号高阳酒徒,季伦之意其将以是欤!晋之风流大抵如此,国之不竞有由然也。
    唐杜易简复居其上,其孙甫有诗云:“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又云:“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而池之名遂闻于世,至于今且千余年矣。高人逸士、达官贵人过其地,往往概叹其湮微,独以从善之无能得托迹其间,耕田种药,养亲以自娱;幽遐足以去凡心,鱼鰕足以慰饥肠,汲泉嗽齿,临溪濯足,天光云影,相与徘徊,则夫洒然而忘世,以自附于古人无求者之列,是诚可乐焉。
    正德丁丑大宪长聂公为宪副使,抚民于襄,每以修明法度,兴起废坠为念。筑大堤、甓颓城,民用免于水患,修郡志、立科甲、题名碑,士用有所励,此其政之大者。建岘山亭于羊侯祠中,取欧阳永叔文而刻之。又捐其余财,檄县令杨君来莅池事,周回筑台如坛形,而缺其中,围以阑,方各二丈弱,下流筑长渠,可三丈,渠尾作桥以通游人,皆以石为之。建亭于其上,使游者有所栖焉。且闻公之别号曰“凤山主人”,而环池之山自昔皆以凤名,是用额其亭曰“凤泉”,以识其显晦,有时待人而兴,非偶然也。公以廉静寡欲之操,光明正大之学,不闻于远近,去之日,人人思之,而公复以不得毕志于襄为恨。从善心力渐衰,去道日远而勤勤犹未巳,公恒奖进之,通于言说,形于体貌,则公之怀抱又非寻常作吏者。而县令杨君守义爱民,尤端嗜好,乃承其议而勇为之,上命下顺,有倡有和,遂以臻兹,皆不可不书,宪长公名贤字承之,蜀之长寿人。县令君名铨,字仲衡,南昌之丰城人,皆以名进士吏,于是云。
                                                            习池四贤祠记
    高阳池西旧有祠,不详所祀,惟志载,明嘉靖间副使江汇建习、杜二公祠于池上,祀晋习凿齿彦威、唐杜甫子美。然仅详古迹,不列祠庙专条。
本朝康熙七年,总戎杨公来嘉重建高阳池馆。乾隆五十八年守道王公奉曾修池及祠。凯以道光五年春游池上,见池畔古屋三楹,半就倾圮,中奉栗主二,为晋山简季伦、汉习郁文通,中设释氏像。急命僧扫除,去其像。江副使碑已失,杨王二公碑犹存,一卧池侧,言亭台花木之盛;一嵌祠壁,言池之修广兴废,而皆不及祠。何祠之无专祀也?凯既与缙绅父老浚池以广水利,为文记之。
    习氏子姓邑庠生道彰愿鸠族醵金萁祠,祠成,请所祀,凯曰,习生之志尚矣。礼,圣王之制;祀,典也,其道有五:曰法施于民,曰以劳定国,曰以死勤事,曰能御大灾,曰能捍大患。非此族也不在祀典。今池凿自文通,传于季伦,其祀宜也。江副使之祀习、杜,义将何据?若云彦威习氏之贤,则习氏之宜祀者众。子美,乡贤也,越齐赵秦蜀间,晚年,自夔下峡抵江陵,遇乱而返,终耒阳,未尝至此池,胡为祠于池上?岂以故里相近欤?惜其碑已没无可考,谨为稽之于史,证之于礼迹。其生平功业有合祀典者,定专祀焉。首宜祀晋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荆襄交广四军事节镇襄阳山公简,公始以仆射领吏部,上疏令群臣各举所知,以广贤路。及镇襄阳,多惠政。当四方寇乱,朝野危惧,刘聪之入洛阳,遣督护率师赴难;继屯夏口,招纳流离,江汉归附;五马南渡,晋室复兴,非公保障荆襄而能之欤?礼所谓以劳定国者是也。次宜祀汉侍中襄阳侯习公郁。公佐光武中兴,位列通侯。开池效范蠡种竹养鱼法,虽园亭之美盛于一时,而灌溉之利实贻万世。非所谓法施于民者欤?次宜祀汉赠邵陵太守零陵北郭都尉加裨将军习公珍。公仕后汉,当孙权袭据荆州,约樊伷举兵,不克。权将潘浚攻之,招降不从,曰,受汉厚恩,当以死报。会箭尽,以身殉焉。非所谓以死勤事者欤?次宜祀晋荥阳太守习公凿齿,公为恒温从事,见温觊觎非望,著《汉晋春秋》裁正之。及见简文帝,谓温曰,得未曾有。虽大杵温,而温志亦由此沮,后虽废海西,终其身不敢肆行篡弑者,公之力也,非所谓能捍大患者欤?宜书栗主,春秋祝之于祠。或谓:山公当干戈扰攘之际,放情高逸,不屑事事。不知山公之镇襄阳,务在安辑其民。设当晋武之初,其静镇何异羊巨平,而乃心王室,匡救其灾,惟谢安有同心焉。况勤王一举,实越石士雅之先声也。又谓:山公,晋人也,不宜先习氏。
    夫山公,名宦也;习氏,乡贤也。乡贤,主也;名宦,宾也,主宜由宾。通志列名宦于乡贤之前,礼有可据。又谓:习氏多贤,不独二公宜从祀。不知习氏子姓自有家祠,此特祀其功业最著而合于祀典者。故升山公于祠,而以习氏之宜祀者配名。曰习池四贤祠。若杜少陵忠义之气一寓于时,天下盖有专祠矣,必强而祀于池上,恐少陵亦笑予之不典也。因为之记,以遗后之守土者,列于祀典,无废坠云。
                     大清道光六年秋,知襄阳府事富春周凯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4035837号-1

GMT+8, 2024-11-1 11:29 , Processed in 0.06345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