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楚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楚国: 楚国,又称荆国、荆楚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鬻熊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后代,芈姓熊氏。 据史籍《世本》、《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等的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的四世孙是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叫季连,受赐芈姓。 芈季连生子叫芈附沮,芈附沮生子叫芈穴熊。到了商王朝末期,在芈穴熊的后裔子孙中有个叫芈鬻严的人,字熊,很有学问,后世称其为鬻熊。其子后来事于周文王,早卒。其曾孙芈绎便以王父字为氏,称熊氏,史称熊绎。 鬻熊在九十岁时,景仰西伯侯姬昌贤良之名,亲自率族人去拜见西伯侯,而西伯侯把他尊为老师,封其为护国侯,受官火正。到了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时期,也都一直非常尊重鬻熊,皆把他当作道学老师。鬻熊的后人将其主要言论编辑为一部著作《鬻子》,一卷。 后来在周成王于即位后第八年公元前1096 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8年)正式亲政后,再次大量分封诸侯。当时鬻熊早已经去世,其子熊丽、其孙熊狂生也都已亡故,因此特别敕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荆山(今陕西富平),子爵。时荆山贫瘠,熊绎的荆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王”,从此开始,其王族嫡系后代子孙都以“熊”为姓氏。 到了熊绎之子熊艾继位之后,由于受到西戎民族的侵扰,加之荆山贫瘠,遂率族沿丹江南迁进入当时淮夷的势力范围内后的立足之地,建都城于淅川(今湖北丹江淅川地区)。由于熊艾是擅自迁国,因此曾遭到周孝王姬辟方(公元前953~前93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91~前886年在位)的征讨。 熊艾逝世后其子熊?继位。熊?逝世后其子熊胜立。熊胜逝世后其弟熊杨继位,熊杨生熊渠。此时是周夷王姬燮执政时期(公元前933~前87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885~前878年在位),周王室已经衰微。而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今湖北竹山西南部)、杨粤,至于鄂。熊渠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周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 传说,在周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1023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77年),周昭王曾亲自率军伐荆,结果全军覆没,周昭王也溺死于汉水之中。 本书认为,这一出自荆楚的古老传说有讹!当年周昭王伐掠的并非是荆国,而是徐夷,即淮夷,东夷民族迁徙至淮、汉两水流域的一个分支。因为当时的荆国还刚从今丹水之阳迁徙拢聚至荆山一带(今湖北南漳),国势还非常弱小,根本不具备与周王朝抗衡的实力;而徐夷的势力当时在淮、汉两水流域是十分久远和强大的。因而此传、记为讹误。 在熊渠执政时期,荆国在平静安逸中得到快速发展,开始向淮河中下游与长江中游地区扩张,那时周王室是周夷王在位,因其衰弱,南方的蛮荒部落与方国即蛮、濮、苗逐渐被荆国征服,皆听从荆国的号令,荆国势力从此迅速膨胀。 熊渠卒,因长子熊康早死,中子熊红(芈挚红)立。熊红卒,其弟熊执疵弑而代立,改名曰熊延。 一直到第六位君主熊仪执政时期(公元前847~前764年待考),他首建都城于丹阳(今湖北秭归),改国号为“楚”,史称楚若敖,从此始称楚国,或荆楚国。 楚国虽臣服于周王室,但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对周王室叛服不定,并经常同周王朝发生战争。 到了周平王三十一年(楚武王熊通元年,公元前740年),楚国第十七任君主熊通因周王室不给封号而自立为王,即楚武王,成为周王朝时期各诸侯国中敢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称王较早的国家之一。 周庄王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武王的儿子熊赀即位,迁都于郢(今湖北荆州江陵区,楚国屡次迁都,凡迁入之地后来均称郢)。自楚武王以后,楚国势力迅速增强,为称霸中原,与中原诸夏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先后兼并了息、弦、黄、猱、邓、权、江、六、蓼、庸、赖、陈、舒鸠、蔡、唐、顿、胡、申、随、杞、莒等数十个淮、汉流域以及中原的大小诸侯国。 楚国最强盛之时,疆域北起今陕西东南部,河南南部,安徽西部,湖北大部,南到洞庭、鄱阳湖一带;西到四川盆地东部、重庆涪陵和贵州中部。 到了春秋晚期,从楚康王开始,国内频繁发生内乱,国势渐衰。到了楚平王执政时期,为政暴虐,夺太子之妇,杀伍奢、伍尚父子,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逃奔吴国。 周敬王十四年(楚昭王十年,吴王阖闾九年,秦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6年),流亡在吴国的伍子胥说服吴王姬光出兵伐楚,大败楚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之后攻入郢都,楚昭王逃入随国,派申包胥求助于秦国,第二年,秦国出兵救楚国,吴国被迫退兵。 战国时期的周威烈王十九年(楚声王元年,公元前407年)开始,楚声王任用著名的政治家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悟,楚国再复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自战国中期开始,楚国竭力向东发展,在周赧王九年(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楚怀王发动了一系列吞灭百越国之战后,疆土北到今山东南部、江苏、浙江、南到广西,几乎占据了整个南部中国。到了楚国第二十二任君主楚庄王执政时期,楚国势力达到巅峰,成为中原霸主。楚怀王时执政时期,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对中原六国构成威胁,楚怀王遂联合了魏、赵、韩、燕、齐等国合纵制秦,但由于六个诸侯国各怀鬼胎,因此收获甚微,且楚军屡败于秦国,只好服于秦国。 到了战国晚期,楚国错误估计形式,又背叛结盟以制秦的齐国,而合于秦国,这导致齐国的愤怒,于是在周赧王十四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田齐湣王元年,魏襄王十八年,韩襄王十一年,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了韩、魏两国祖成联军,大败楚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第二年,秦昭襄王又乘楚国战后虚弱,发兵重击楚国,楚国势力急剧衰落。 周赧王十六年(楚怀王三十年,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听屈原等大夫的劝阻,入秦和谈,结果在秦国被秦昭襄王软禁,多次试图逃逸无效,三年后死于秦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周赧王三十六年(楚顷襄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9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鄢都(今湖北宜城),次年破纪郢(今湖北荆州),尽毁都城,楚倾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濮阳)。楚国西部疆土虽已大部入秦国,但东部地域仍相当广大,还有相当强的实力。 到楚考烈王时,以春申君黄歇为相,一度富强起来,曾救赵败秦。周赧王五十九年(楚考烈王七年,鲁顷公十七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发动了击灭周王朝之战,东周王朝国祚历五百十五年,两周王朝国祚共历八百六十七年,至此彻底灭亡,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先秦时期。此际的楚考烈王乘中原一片混乱,乱派遣春申君黄歇率大军攻灭历史悠久的鲁国。楚考烈王逝世后,楚国再次陷入内乱,大臣李园杀春申君黄歇立楚幽王,楚幽王死后,同母弟熊忧立,是为楚哀王。楚哀王仅立两个月就被庶兄熊负刍所杀,熊负刍自立为楚王。 在先秦时期的秦王政二十四年(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国,破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楚王熊负刍,楚国就此灭亡。 楚国自周武王十五年(公元前1118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年)熊绎开国,至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共历四十一王,国祚八百九十五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八百一十九年)。 楚庄王争霸: 周襄王二十年(楚成王四十年,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楚、晋两国之间爆发著名的“城濮大战”,楚军大败。晋文公姬重耳成为中原霸主。过了二十年的周顷王六年(楚庄王元年,晋灵公八年,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晋灵公趁机把几个归附于楚国的小诸侯国拉拢过去,和他们订立了盟约,互通友好。 这种伤害了楚国根本利益的现实,激起了早就想同晋国争夺霸主地位楚国大臣的不满,他们不断的劝谏楚庄王兴兵伐晋国。可是,楚庄王把大臣的进谏当作耳旁风,成天只是打猎、喝酒、看跳舞、听音乐,好似全不把国事放在心上,貌似平庸的楚庄王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过了三年。为了防止大臣再来劝谏,楚庄王还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谁来劝谏就杀谁的头! 一个叫武举的大夫实在忍无可忍,要求见他。 正在寻欢作乐的楚庄王听说武举要见他,就把他招到身边质问:“你找我干什么,难道你不知我的禁令吗?” 武举摇摇手说:“我不是来劝谏大王的,而是有一个人出了一个谜让我猜,我猜不出,大王是个聪明人,我想请您来猜。” 楚庄王对武举的话有了兴趣,便说:“你说给我听听?” 武举说:“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它一停就是三年,不飞也不叫,请问这只鸟是什么鸟?” 楚庄王一下子就听出了武举的话中之意,回答说:“这鸟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它不飞则已,一飞就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就要惊人。” 过了一段时间,又一个叫苏从的大夫看楚庄王即无飞、又无鸣的意思,又去劝谏他。 楚庄王问他:“你也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 苏从回答说:“我知道,但是,只要大王能听我的意见,纵然触犯了禁令,判我死罪也心甘情愿。” 楚庄王面带喜色地对苏从说:“你们忠心耿耿为了国家,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从此,楚庄王事必亲躬,改革政治,撤掉了原来阿谀奉承之徒的官职,提拔武举、苏从担任助手,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另一方面,他抓紧操练兵马,制造武器,发展生产。不久,他就收服了南方许多小的诸侯国和部落。 周顷王十一年(楚庄王六年,宋文公三年,公元前608年),楚庄王打败了试图称霸中原的宋国,接着在“北林之战”中击败强大的晋国。 周定王元年(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又打败了困扰楚国多年的陆浑戎族,一直攻击到洛阳附近。为了显示兵威,楚庄王在周王朝的都城洛阳郊区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在周王室边上耀武扬威。 后来,楚庄王又请了一位在海边的著名隐士孙叔敖为宰相。孙叔敖一上任,就组织民工兴修水利,开荒种地,发展生产,以后几年,楚国粮食年年丰收,国力强盛起来。在这期间,楚国还先后帮助郑国和陈国平定内乱,这又与中原霸主晋国发生了冲突。 楚国帮郑国平定内乱以后的周定王十年(楚庄王十六年,郑襄公八年,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郑国又去依附晋国,楚庄王立即兴兵讨伐郑国,晋国出兵救援,楚国在泌(今河南郑州)与晋军大战,晋军惨败,人马死伤一半,另一半逃到黄河边上准备渡河,又由于人多船少,晋军互相残杀,又损失了不少人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泌之战”。此战之后,楚国的势力和声望迅速达到顶峰,被围困了三个多月的郑国打开城门投降,归顺了楚国。 从此,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成了中原霸主,荆楚文化开始迅速与中原文化融合。 楚国王陵: 楚国自公元前1118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年)熊绎受封,在丹阳建国,到周庄王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郢(今湖北荆州),楚国在荆州建都历十七王,计四百二十九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三百五十二年)。据史籍《水经注·江水》记载:“楚国之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矣。”但楚先王陵至今尚未被发现。 自楚文王迁郢,到楚顷襄王于周赧王三十七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迁都于陈(今河南濮阳),楚国在濮阳建都历二十王,计四百一十一年。楚王陵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城北五公里,楚国的纪南故城外的八宝山和纪山中,此地共有三大墓区,墓葬总数达两千八百余座,其中有封土的大中型墓冢七百余座,小型墓数千座,现已清理发掘八百余座,王陵尚未发现。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楚国纪南故城北二十公里的纪南故城荆门纪山寺西北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陵园建筑,可能是一处楚王陵,墓主待考。现已探明的楚庄王陵在荆州市江陵区城西八公里的八宝山中,但没有进行发掘。 江陵八宝山,古称龙山,山中古墓密集,其中楚墓最多,汉墓次之,兼有其他墓葬。楚庄王陵的规模最为宏大,宛如山丘,仅陪葬墓就有十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