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30|回复: 0

浪说红楼:永不相见红楼人

[复制链接]

0

主题

8899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9093
发表于 2020-1-9 10: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究《红楼梦》许多人物,按说他们两个人本来同属一个生活圈子,最应该有交集;但曹雪芹却始终不让他们见面。这类人物大约有两种特征:要么品性相似或相反;要么社会地位相同或很不同。如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我称之为“分身法”或“互映法”。

    或许是曹雪芹的写实,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这种现象:比如盛唐诗坛,王维孟浩然是趣味相投的诗友挚友,李白孟浩然又是难分难舍的铁哥们;孟浩然与他们之间,都有过诗作答酬,并且关系亲密。但我们似乎从未见李白和王维之间有什么交集。再比如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学坛,王阳明吴承恩之间也应该有交集,但历史上却没有留下他们有过交流的半点痕迹。闲言少叙,且看红楼梦故事如下三对人物。

    一、宝琴和妙玉
    前文已详:妙玉和宝琴的人生遭遇相似,只是所处战祸时段的不同。她们学识相近、思想境界相当。邢岫烟评说妙玉是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正是她不拘小节的自由思想的外在体现。与宝琴一样,经历了战祸之苦的妙玉因看透世态浇漓和人情冷暖,表面已经超脱。她们在常人看来,自然都有些神秘感。但因为要生存,她们必须挣扎和拼搏。离乱之世的女子生存下来,都锻炼得如同红梅花一样坚强而美丽。

    妙玉无耐寄身寺庙,却始终怀着正常世人的情感。她自称槛外人,却一直关心槛内人喜怒哀乐。妙玉借宝玉的生日默默遥祝心中深藏的情郎;宝玉天生理解女孩子,自然明白其意。妙玉和湘云、黛玉作诗之时强调,最终须回归到闺阁本来面目上去;就是因为她的心中,还有一段无法了断的红尘情缘。

    妙玉和宝琴,都是处于王朝更替时代战乱之际的优秀女子;南国的红梅蜡梅,是她们永恒的坚强和美丽。梅花有不同颜色,红梅是红色的梅花。腊梅也有不同颜色,有花开红色的腊梅。红色梅花与红色腊梅,品质相似却并非同类。妙玉在蟠香寺修行之际,她的家乡花就是红梅;栊翠庵栽种的、即宝玉借来为宝琴等人作诗所用的,就是红梅。而赖大婶送给宝琴的家乡花,是红色腊梅。晚唐时代以李商隐为代表,诗人称其为寒梅。梅花和腊梅虽非同类,但其美丽外形和坚强品质却极其相近。

    前文推断:妙玉和宝琴都是前朝遗贵家庭的女子。妙玉的出身和地位应该更高一些,当为前朝品位较高的文职大员或皇亲。而宝琴的地位和出身稍低,应该是军旅中地位较高的文职官员;比如负责军队给养的军需官。如此推断,就比较附合她们之间经历的差别以及言行表现的差异:比如宝琴怀古诗中记载的、从小与父亲走过的许多地方都是地理上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有文化古迹。而妙玉收藏的珍奇竟然异常名贵,都是历史上文化人曾经使用收藏的高级文物器具。虽有如上不同,但妙玉和宝琴的社会地位、修养学问及人生遭遇相似。她们如同红梅和腊梅,尽管并非同类但都具有相似的美丽姿容和高洁风骨。

    进一步推断:不惜以重大牺牲劫走妙玉的那个情郎应该亦如同柳大侠一样,是前朝世家子弟中的民族志士。妙玉情郎的出身与地位应当比柳湘莲更高。他或他们不但是颇具血性风骨的民族好汉,而且是知情重义、忠贞不愈的耿耿男儿。他们值得妙玉、宝琴这样才艺品貌俱佳的中国汉族美女时时深切的挂怀与思念。

    四十九回贾母评说《艳雪图》的一段描写,曹雪芹大展春秋笔法。仇十洲的《艳雪图》也叫《双艳图》。顾名思义:其画面应该是一个美丽女子和半树红梅;背景是冬天的白雪;所以即称艳雪、也称双艳。但这幅画已成历史文化疑案。曹雪芹借此疑案要赞美的双艳,正是宝琴和妙玉。但因她们在时空上存在不少差异;所以曹雪芹又很清醒,坚决不让她们见面。最贴近的一次,就是四十九回的雪中赏梅。贾母老眼昏花看不清;而你重新品读后再说:站在红梅花底下的两个美人究竟是宝琴和宝玉?还是宝琴和妙玉?真是美的朦朦胧胧。

    和香菱一样,妙玉和宝琴都是姿容美丽、品质坚强而不幸生逢乱世的优秀女子。以曹雪芹在第五回排列司命薄的要旨而论,既然她们属于同类,只需要出现一个代表即可。于是他选择遭遇战祸更早的妙玉上榜。金陵十二钗正册既然有了妙玉,也就无须再明确地出现宝琴。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曹雪芹以分身互映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创作,是一条条上下贯通、纵横分明、相互辉映的纲目。他的头绪和笔锋所指,就是极权文化与极权制度对文明的残害。

    二、黛玉和晴雯

    批书人晴为黛影的内涵及寓意,读者历来认为,是晴雯与黛玉之间性格和身份的互补。晴雯的正戏有三节:撕扇、补裘、遗嘱。晴雯死后,曹雪芹借宝玉之手为她写下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祭文《芙蓉女儿诔》。论晴雯之时已详:晴雯补裘及之前打审坠儿是她真诚无邪、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品质的体现。前文亦详:林黛玉评价《芙蓉女儿诔》是可与《曹娥碑》并传的又一首绝妙好辞。其思想精髓,是曹雪芹把自然真诚的晴雯精神延伸放大到中华文明发展、变革、进化之高度进行讴歌;同时沉痛祭悼史上不幸为之勇敢牺牲、守道殉节的美丽亡灵;从而寄予晴雯形象最高的文明内涵。东汉末年《曹娥碑》的碑文,正是一篇暗反专制礼教、提醒女权意识、重新审视生命价值绝妙好辞

    晴雯撕扇之前与宝玉、袭人展开一场激烈的口角争锋。前文已判明:是宝玉误会了晴雯的好意。其实林黛玉缺乏忧患意识,有时候还不如晴雯有心;黛玉以为,自己有老太君支持、又能抓住宝玉的心,木石姻缘必然成功。当宝晴袭三人口角过后,黛玉进来,还高兴地叫了袭人几声嫂子,拉了袭人一票。从清虚观回来,黛玉泪荐血誓地表白成功、到晴雯撕扇这一时段,林黛玉心情最好。但通过宝钗借扇机带双敲王夫人端午设宴,晴雯却看到危机依然存在,就故意跌破扇子提醒宝玉。同时发生的金钏儿跳井事件,可以见证晴雯的聪慧与敏锐。

    过后宝玉终于想明白,晴雯竟然默默地替自己的婚姻大事操心。他幡然悔悟:红尘之物,不过尽人之兴;最后让晴雯把一箱扇子全都撕了玩。宝玉和晴雯之间相互体贴的情感明显超越物欲;宝黛之间的精神恋爱也具有如此特征。

    曹雪芹绕来绕去、精心设计的晴为黛影之内涵,把代表人性本真、代表人权意识与自由平等意识的自然真诚的爱情寓意,置于无比崇高的文明地位。晴雯和黛玉地位不同却具有相似的品质,她们都徘徊在宝玉身边,但曹雪芹始终不让她们见面。

    黛晴的第一次矛盾,实属偶然误会;具体故事在二十六回之末:黛玉到怡红院看望宝玉,竟然吃了晴雯闭门羹,黛玉便疑心在宝玉和宝钗身上。葬花之后,黛玉似有所悟,但却质问并教唆宝玉说:你的丫头也该教训教训一下了;指的就是这件事。

    撕扇之前,宝晴袭三人口角过后,黛玉进来叫了袭人几声嫂子,就有报复晴雯之意;但此时晴雯早已离开,并未听见。金钏儿事件之后宝玉挨了痛贬;接着还有一出隐悔、苦涩的好戏:晴雯送帕;就是宝玉让晴雯到潇湘馆给黛玉赠送两条旧手帕。

    三十四回的晴雯送帕,是晴雯和黛玉两人接触最为贴近的一次;但两人几乎还是没能见面。宝玉支晴雯到潇湘馆送旧手帕之意,一是向黛玉说明自己相思依旧、不改初心。二是向黛玉暗示:晴雯是最忠于木石姻缘的史家党成员,希望黛玉能够理解晴雯;别再发生金钏儿那样因误会而导致的惨剧。黛玉终于悟透宝玉的苦心,但又无法面对晴雯对待宝玉像金钏儿一样的热情。

    应该是曹雪芹安排好的:出于对晴雯的愧疚之感或妒火依旧燃烧,黛玉早早就让丫头春纤把潇湘馆的灯火全部熄灭,自己有意无意还用一块丝绢蒙在脸上、躺在床上思忖。黛玉和晴雯,终于在灯火黑暗中相遇;她们是一条命运之藤上两个苦命的“姐妹”,同时又是心照不宣的“情敌”。黛玉和晴雯之间,相隔一条深深的主仆嫡庶沟壑;黑暗的潇湘馆,两人仅有几句简单而冷漠的空中对话。

    这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晴为黛影”之特殊场面;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就是如此:因为不同的地位和相同的爱情,晴雯和黛玉之间根本无法交流。不知为什么,当读这段情节之时特别害怕,我的背后隐隐发凉。

    三、贾琏和宝玉

    往日的红袖论坛,曾有一位红学考证家北山客先生,他读红楼梦的资历较深;往往寥寥数语便能切中红楼谜团的要害,具有点穴点睛之功。他曾对我说:贾琏和宝玉的原型应该是同一个人。北山客的理由是:书中的贾琏和宝玉,几乎从来没有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合;也从来没有同时出现在凤姐或黛玉的面前。北山客的判断令人震惊,无意中与我的分身互映法不谋而合。

    曹雪芹刻画人物形象,颇具立体感特征,两个主要人物似如互照的两个镜面,其中会产生无数个相似影像。而同时人物形象之间又具有平面感特征,以代表人物为中心似如水面的涟漪效应,从不同角度向社会各个阶层辐射波动。

    立体式观照:真假两个宝玉的相互映照,便会映射出无数个末世王孙公子形象。钗黛的互照,便会映射出无数极权之下的美丽佳人形象。平面式观照:以贾府权力代表贾母为中心,向上可以辐射元妃、南安太妃;向下可以波及王夫人、凤姐。以邪正兼备的宝玉形象为中心,向邪恶方向可以辐射贾琏、贾珍甚而忠顺王爷;向正气的方向可辐射柳湘莲、冯紫英甚至北静王爷。等等。如此以来人物形象相似又相异的多样性,才能体现生活丰富多彩的特征。

    倘如此判断,北山客先生的认识就具有其合理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物原型,应该具有正邪的两面牲;正的一面,表现为贾宝玉,邪恶的一面,表现为贾琏。倘从所谓“情、色”主线条的角度观照,宝玉是情的化身,贾琏则是色的化身。通俗地讲:贾琏是生活形象,宝玉是精神形象。

    以此类推,简明地讲:钗黛,其实是一个佳人的两个分身;宝钗是生活形象,黛玉是精神形象。再以黛玉为中心,向外围多层面辐射:权力的黛玉形象,就是凤姐;女奴的黛玉形象,就是晴雯;庶出的黛玉形象,就是探春;而中下层小老婆的黛玉形象,就是赵姨娘;等等等等。我之所断曹雪芹分身互映法的要义,正在于此。如此以来,我们便能在《红楼梦》中看到一大群形象相异又相近的美丽佳人。

    果然如北山客所言,贾琏和宝玉两个形象如果是同一个原型,那么他们就永远不能、也不必要相见。以此为证,六十四回下半阕就是伪作无疑。因为六十四回下半阕开始,贾琏和宝玉不但相见,并且还携手共迎贾母。虽然可能是伪作,但六十四回下半阕,尤氏二姐妹的故事却大有嚼头。

    以某之琴学观进一步推断:如果把黛玉林家确定为前朝抵抗贵族、把宝钗薛家确定为前朝归顺贵族;那么,尤氏一家应该就是前朝的投降派。自来的投降派,在新政之下大约不会有较高地位;何况依然在儒家治下,横竖要受节烈之辱是必然结局;其中之节烈者,大约就是尤三姐的命运;而甘愿附庸者,大约多是尤二姐的下场。

    即便把六十四回定伪;然而伪作者能以尤氏姐妹的故事代替妙玉和宝琴的故事,却在于他们能够认识中国历史与中国文明文化的轮回性特征。轮回循环的皇帝儒家治下,无论哪个派别集团无论哪种性情品格的人物,都像金玉之质的妙玉一样,又会陷入新一轮极权专制的泥潭,皇帝制度和其治下的奴性文化乃是红楼悲剧的总祸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4-12 15:01 , Processed in 0.0590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