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1-3-27 23:15 编辑
荆门古城历史简述
李勋明
荆门古城始修于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陆九渊知荆门军,奏请朝延筑荆门城。周围长九百余丈,高一丈六尺,女墙高五尺,城墙两面砌砖、建角楼、挖护城渠,耗三万串铜钱。宋理宗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赵葵续修。明洪武初年,守御指挥使梅福改由块石重筑,周长985丈(3283.33米),城垛1212个。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六月,山水暴涨,城西北一带城墙皆被冲毁,知州韩铣修补,把城墙西北二面收进百余丈,以远水势。四门各建城楼(东作门、西城门、北辰门、平泰门)。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流贼来犯,知州石琢玉坚守三昼夜未攻破。石琢玉即上请彻底修筑。改建条石墙基,下石上砖,连垛共高二丈,厚八尺,长八百余丈,每包修一丈给粮30石。在学宫门前加筑小南门,曰“南熏门”。故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以后,古城虽屡遭贼袭而无虞。崇祯十五年(公元1636年),李自成克荆门,强攻七天七夜破城,城内公廨坊市尽成灰烬,州府一度弃城,迁往沙洋。
清顺治初年,副将张文富督率兵民重修,街市逐渐恢复。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守备官孙光哲复建北门小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夏季,大雨连绵,古城东、西、北三方坍塌二十余处,垛口倒三百余处。州牧舒成龙组织捐修,前后五年完工,计费二千余金。又将南北两门重新修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续修小南门,改“南熏门”为“凤鸣门”,城上建楼,祀文昌神。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修西门,升高加宽,改南薰门为凤鸣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州牧吕恂再次倡修。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又进行了一次修补,对5处城门加裹铁皮。后又多次翻修加固。
清朝荆门古城的总体布局,州署设于城内制高点凤凰台上,形成以州署为中心的五门:东作门、西成门、南薰门(俗称大南门)、凤鸣门(俗称小南门)、北辰门。六桥:板桥、文运桥、塔影桥、三眼桥、来龙桥、北门桥。九街:(府前街、学宫街、后街、内集街、外集街、枣园街、土门街、三里街、水府庙街、十八巷。晚清到民国,街道名称略有变更,响井街(又叫对月街、紫竹街)、十字街、考棚街(也叫棚仓街)、乌盆厂街。人口3万余人,面积达5平方公里,街道总长6公里。三里街以买卖粮油为主,枣园街以买卖木料、柴炭、煤为主,十字街为主要商业区。原府前街划分为州东街俗称东门街)、十字街、州西街(俗称西门街);学宫街改称府前街,后街分为后街与关庙街;土门街以一道牌坊为界,北段为南台街,南段仍称土门街。均为石板路面。全城街总长4132米,宽度一般为5米(交叉口7米),城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 明清荆门城市功能划分为:城东商业作坊区,城西行政人居区。商业区则分布在城东一带,衙署、学宫及相应行政首脑机关均分布在城西。凤呜门至现公安局驻地南北一线为首脑机关区,因而建筑布局更为讲究。根据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凤呜门外还建有龙门坊,左门额“腾蛟”,右门额“起凤”,正门前文运挢南设风水照壁以聚祥瑞,竹皮河下建二闸抬高水位与城内内泮水池遥相呼应,以活地脉。城门上修文昌楼,东竖魁星阁,西立文峰塔,以壮文风。从凤呜门内向北依次为:内泮水池、牌坊、棂星门、仪路、黉门、射圃、大成殿(文庙)、名宦、乡贤祠、明伦堂、儒学署等,一直延伸到首脑机关州署。这些建筑以白龙山为屏障,座北朝南,既占踞了州城来龙之正脉,又避开了冬季沿汉水槽南下贯入城区的强冷风带,其建筑布局集天、地、人和谐相与之大成。 荆门古城四门命名颇有讲究,北辰门和凤呜门寓龙腾凤舞,东作门与西成门寓东作西成。北辰门配属八卦坎水方,寓蛟龙遇水则活。东作门居八卦震雷方,配属春雷,寓求商贾兴旺。西城门居八卦兑泽方,配属天泽,意迎山接水。南薰门居八卦离方,配属为风,寓接纳祥瑞之气, [孔子家语]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薰门以此而名。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民国时期荆门古城墙周长七里三分,城内外大街小港都是砖石路面,房屋多是石墙布瓦,土石结构。最大的房屋有11重,一般的三四重。当时城区房屋总面积为70.04万平方米。日军入侵,城区在1938年11月4日和1939年2月21日两次遭日机轰炸,炸毁房屋达30%,响井街、东门街、十字街、关庙街、后街、外集街和南台几乎荡然无存。为防止日军入侵,快速疏散城内人口,1938年进行了第一次拆除城墙运动,日本入侵后又毁城修路,仅剩下了5个城门,解放后逐步倒坍。1959年改造工商街折掉东门后仅剩下南薰门和凤鸣门,前后修建了近900年的荆门城垣从此消失。
凤鸣门现状立面图
南熏门现状平面图
南熏门现状立面图
城门复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