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真水无香 于 2016-10-26 06:51 编辑
顺势疗法脱颖而出——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 《健康时报》连载(共十一章)
2014-12-23 兴海科技
亚太顺势疗法学会主席 陈树帧博士
1997年,我国前卫生部长、著名中医学者崔月犁高瞻远瞩,对第一部中文版《顺势疗法》书籍的公开发行给与强大的支持,并欣然题词:顺势疗法——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该书由环境科学出版社发行。光明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2000年10、11、12月份,为了尽快推动顺势疗法在中国的普及,《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将该书的主要内容在其主办的《健康时报》上予以连载。
顺势疗法脱颖而出——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一)
《健康时报》(2000年10月19日第七版)
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欧美等国家现代西方医学诊断方面虽然可以通过高科技仪器准确地分析疾病,但在疾病治疗方面,却遇到了多种难题和障碍。比如40年代初期,治疗细菌感染只需使用2万国际单位的青霉素便可产生显著的疗效。但今天,西方国家对感染的治疗,经常要同时使用二、三种甚至四、五种不同的抗生素,也难以控制疾病。
传统西医对现代许多"新"细菌感到束手无策,而患"新"细菌感染的病人在先进的医疗环境中也只能坐以待毙。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报指出,抗菌素的滥用是使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完全失控和导致现今全球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表明,全球1/3之死亡病例的死因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所致。
正当西方国家在传统西医的治疗上大有"江郎才尽"之感的时候,一种被称为"顺势疗法"的整体医疗体系逐渐发展起来。虽然在100多年前,顺势疗法曾一度被当时的西医学会所排挤,但由于这种有效及无副作用的疗法能对传统西医感到束手无策的疾病产生良好的疗效,60年代初期,一部分开明、有远见的医学界人士开始陆续接纳、采用、推广顺势疗法。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开呼吁,全球必须研究顺势疗法,以补偿对抗疗法即西医的不足。那么,到底什么是顺势疗法呢?请看下期《相同者能治愈》。
相同者能治愈——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二)
《健康时报》(2000年10月26日第七版)
亚太顺势疗法学会主席 陈树帧博士
传统西医虽有高科技仪器作诊断,但对疾病的治疗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全球感染疾病的失控,第二是药物的副作用导致医疗事故急速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顺势疗法逐渐获得医疗界的认同。
什么是顺势疗法?顺势疗法又称同类疗法,这一疗法的治疗理念是"相同者能治愈",在公元前400多年由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他说:"通过相同者,疾病产生;通过使用相同者,疾病被治愈。"
到了16世纪,德国名医帕拉西素司再次提出与希波克拉底相近的治疗理论。帕拉西素司所提出的治疗是按照药物外形、颜色等方面来决定其治疗对象。例如,大白屈菜汁的颜色与人类胆汁相似,所以可用来治疗肝胆疾病;又如毛地黄花朵的颜色为紫色,与人类心脏的颜色类似,所以对心脏病有疗效等。
1790年,"相同者能治愈"的理论被德国医生哈尼曼从古代刊物中发掘出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终于正式确立了其理论基础,并发现了使用稀释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他把这个治疗法称做"顺势疗法",并与传统西医的对抗疗法进行对比。那么,当时的西医疗法是如何治病的呢?
不科学的古代西医疗法——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三)
《健康时报》(2000年11月2日第七版)
亚太顺势疗法学会主席 陈树帧博士
200年前,当时的西医所采用的医疗方法有三种:
(1)以小刀或水蛭来放血,
(2)以火烧灼病人身体,
(3)以毒性极高的药物如水银、砒霜等毒物给病人服用,目的是要使病人拉泻。当时,放血治疗大行其道,例如1833年法国在一年中进口供医生作放血治疗用的水蛭多达4000多万条。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是由于在同一天内接受三次放血治疗导致过度贫血而死。
1777年,22岁的哈尼曼,赴来比锡大学进修医科。他对上述西医(对抗疗法派)所使用的不人道、不科学的治疗方法表示极力反对,立志要用一种温和、快捷、无毒性的治疗方法来实现救死扶伤的目的。
1790年,哈尼曼在翻译外国医学专刊时,发现了苏格兰教授卡尔伦的一篇论文,文中提及金鸡纳能治疗疟疾,理由是金鸡纳有收缩纤维及甘苦味道两大药性。哈尼曼不同意卡尔伦的见解,因为在他认识的草药里也有多种药物拥有以上两种药性,但却不能治愈疟疾。为了寻找金鸡纳能治愈疟疾的根本原因,他便亲自服用金鸡纳。哈尼曼通过服用金鸡纳的实验,获得了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请看下期《哈尼曼对顺势疗法的科学实验》。
顺势疗法的发现——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四)
《健康时报》(2000年11月9日第七版)
亚太顺势疗法学会主席 陈树帧博士
上期说到,哈尼曼不同意卡尔兰教授对金鸡纳能治愈疟疾的看法,便决定亲自服用金鸡纳来证明金鸡纳的药性。
哈尼曼在内服金鸡纳两次后发现,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所有疟疾的症状:全身骨头疼痛、体温忽冷忽热、心跳加速、极度忧虑及疲乏等。这些症状在他服用药物后持续了二至三小时才消失。
哈尼曼从这个实验中认识到,金鸡纳能治愈疟疾,是因为它能在健康而敏锐人体内产生与疟疾患者症状完全相同的"人工疾脖。
哈尼曼还尝试将药物稀释来减轻药物的毒性。在试验期间,哈尼曼发现,若用1∶99的比例来稀释药物,经过三次稀释后,药物仍能产生与原药物相同的疗效。但若继续稀释药物的话,药物的疗效便会完全消失。
从逻辑上讲,药物经多次稀释后,药性消失是理所当然的。但哈尼曼在继续研究稀释药物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他将这些失效的稀释药液放在玻璃瓶中用力振荡100次后,药物便会完全恢复原来的疗效。更奇怪的是,药物的稀释和振荡次数愈多,其效能会愈强。
稀释液实验震惊世界——二十一世纪人类征服疾病的武器(五)
《健康时报》(2000年11月16日第七版)
亚太顺势疗法学会主席 陈树帧博士
哈尼曼向医学界公报稀释药物的发现时,惯于使用浓缩化学药物的传统西医们对他表示怀疑,并采取多种政治手段来妨碍他推广顺势疗法。
1988年,一份由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以色列四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和发表的《稀释血清对试管内白细胞反应》的双盲免疫实验报告指出:将经过27次稀释的血清滴在试管内所导致的白细胞抗体抗原反应,即"果粒分解"现象与原血清无异。
此外,实验发现37次稀释血清所产生的"果粒分解"是3次稀释的两倍。由于稀释液产生效能与人们熟悉的化学模式相违背,所以实验公报后,震惊全世界。
为什么无物质的稀释液能产生与原物质一样的效能呢?科学家推测:液体在稀释过程中将物质的生物活力或频率寄存在水中。那么这是否是无稽之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