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49|回复: 0

武则天墓为何挖不动之谜

[复制链接]

1055

主题

2052

帖子

908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86
发表于 2017-6-23 20: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则天墓为何挖不动之之谜

    武则天墓为何万人挖不动提要:武则天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甚至出动40万人去挖。然而,没有人能打开乾陵。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为什么武则天乾陵独善其身?
    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郭老只字未提墓室中那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其实,可以想象,乾陵一开,其间珍宝定会光耀全世界,不弄个世界第九奇迹才怪哩!
    漫漫历史,几多沉浮?对乾陵感兴趣的岂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谁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这个墓道口是真正的国家级绝密,盗墓贼们找了1000多年也没找见,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挖出来。此后,人们在这个墓道口上边手植了一棵华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风,已成栋梁之材。
   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若要发掘,相当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我们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历史上那些盗墓贼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陕西省考古界老前辈石兴邦老先生,几次撰文说,发掘乾陵的各种条件都具备了,时机也成熟了。40多年来,考古界对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门寺地宫、秦公大墓的发掘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
发掘乾陵是陕西省政府40多年来的一种官方行为,在花重金撰写几十万字、有众多科学家参与、异常严密的《唐乾陵发掘计划》中指出:所谓发掘,就是在采用密闭系统,阻隔空气流通的有效措施下,只允许两个携带有氧呼吸设备的无菌工作人员(或机器人)进入墓道,用微光摄像器材采回资料就算发掘成功。如何保护,如何展出应根据资料制定。那肯定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怎么会对文物有损害?
乾陵具有全国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备科学发掘的五个条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准确无误,一打就开;内藏丰富且证明没有被盗过;花重金撰写的发掘方案,和经多方考证的征求意见稿;几十年不间断的上书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视;可以证明帝陵正处于损坏之中,而要立即进行抢救的资料。
在科学发掘乾陵的客观环境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早一天发掘比迟一天发掘要好。“震国之宝”早日面世,对盛唐的研究可以推向一个中西文化比对的高潮;可以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声望。更可以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繁荣中国的旅游业。
对于陕西来说,经济学家和文物工作者们预测,乾陵一开,陕西每年最少可增加五百万游客,五百万游客会带来多么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五百万游客又会给西部大开发带来多少信息、多少投资?而迟迟不能进展的主观原因是某些专家们不愿说明的私心在作怪。他们关注的并不是乾陵能不能发掘,而是对自己有什么实际利益。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被称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乾陵位于咸阳市干县境内海拔1047米的梁山上,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仿当时西京长安格局设计,分内城、宫城和外城,内城占地240万平方米,宫城周长十二里,外城周长八十余里,陵园内建房380间。
史书记载了乾陵的选址故事,当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陈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为了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四川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个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都也具备。更让他神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抓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找到这块地方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既然是一块风水宝地,那还等什么,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好唐高宗,后来武则天追随丈夫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得最绝妙的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乾陵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依然风雨不动,历代盗墓贼都在乾陵面前无功而返,甚至连乾陵的墓道门都没有找到,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龙体凤躯长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纷扰。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风水是好,但是它利阴而不利阳。武则天选定这里作为埋葬自己与唐高宗的陵墓,是为了武家后代子孙兴旺。并且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乾陵与太宗的昭陵龙脉隔断,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这里,可以兴旺三代,但是皇帝葬在此地的话,恐怕三代以后,江山有危险。事实也确实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后就由盛转衰,此时据武则天当政也不过三代。
第二,唐朝的龙脉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此地,居于龙首而使唐室兴旺,但是,梁山是周朝的龙脉之尾,尾气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两峰像乳房。整个山形,远远看去像一个少妇平躺,乳峰高耸。这是一个典型的利阴的地方,阴气弥漫,不利于阳,并且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边二峰圆滑,属金格,三座山峰虽然挺拔,但是远看很平,属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寝,必定导致阴气压倒阳气。武则天之所以篡权掌天下,与她将陵墓选在此地有关。
当然,上述推论,无法证实或者证伪。不过从梁山的地形来看,双峰高挺,二水环绕,似乎是一个美女静静地平躺在此处。不管梁山是利阴还是利阳,但它确实是一块罕见的风水宝地。
地宫中有何无价之宝?
乾陵地宫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最少有五百吨!这还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条石,而那些造型各异刻有文字的条石,也是难得的文物。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乾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细说起来,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惟一敢废黜正统,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则天一人。她66岁时掀翻了李唐龙案,宫门外高悬起武周的旗帜,硬是当了15年皇帝,死后又敢在自己墓前竖起黑色的无字碑,一生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唐高宗李治风流倜傥、病塌上草就遗诏,要把他生前喜欢的字画全部随葬入墓,估计书法大圣王羲之除《兰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带入了棺椁。
而武则天更是才气横溢的一代尤物,可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诗作。武则天那么多失传佳作哪里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这实在是弥天之谜

乾陵管理处称至少50年内不考虑发掘乾陵
2012年01月13日02:22 西部网
乾陵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黄利健摄
本报咸阳讯昨日,一则“国家文物局等再次研究是否大规模勘探武则天墓”的消息在各大网站疯传,本报记者昨日下午与乾陵管理处有关负责人核实之后,证实该消息子虚乌有。
报道称“具备发掘五条件”
据悉,网上这则消息源于某周刊,随即,该报道被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网站转载。该报道称:“近日,有关专家透露,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再次研究是否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的文物遗迹……乾陵具有全国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备科学发掘的五个条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准确无误;内藏丰富且证明没有被盗过;花重金撰写的发掘方案和经多方考证的征求意见稿;几十年不间断的上书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视;可以证明帝陵正处于损坏之中,而要立即进行抢救的资料。‘镇国之宝’早日面世……更可以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繁荣中国的旅游业。对于陕西来说,经济学家和文物工作者们预测,乾陵一开,陕西每年最少可增加五百万游客……”
可能有人断章取义
昨日下午,乾陵管理处副主任陈彦德表示,该报道纯属子虚乌有的捏造!短期内不说,至少在50年内,乾陵的发掘绝不会提上桌案。他告诉记者,1月11日,省文物局赵荣局长还在乾陵调研,“当时赵荣局长就明确表示,乾陵管理处目前要做好的工作是保护利用和综合治理两方面,即做好文物本体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做好乾陵景区的综合治理和整治。”
乾陵博物馆馆长樊英峰也表示,他们和文物部门从来没有讨论过是否要勘探乾陵。
对有关报道和网传说法,陈彦德表示,2011年,乾陵邀请清华大学针对乾陵做了大景区近、中、远20年规划设计,而这个设计规划目前也已经初步通过专家论证,所以很可能有人断章取义并因此而产生误解。
背景资料
乾陵曾遭多次盗掘均失败
乾陵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1200多年间,仅仅规模较大的盗掘行为就有17次之多,而规模最大的有3次,但这些盗掘行为最后全都失败了。
武则天墓碑不著一字,是历千年不争的史实,是千千万万地球人眼见的事实。但随着武则天墓碑文字的破译,人们才发现眼见为实的定律被打破了。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当心灵的灵光未闪现的时候,眼睛便蒙蔽了心灵。当心灵之光突然穿过尘雾,还原其智慧的灵性,在历史的时空中走近伟大的武则天时,才发现武则天墓碑本身就是清清楚楚碑文,就是大的“一”字。它的含义是天下第一。
从远处看,站在黄土高原上,在目力所及的地方向武则天墓看去,墓前是一个“1”字。这个“1”字。不是阿拉伯数字的“1”,因为阿拉伯“1”是武则天去世后明代才传入中国的,它是中国横写的数字“一”。为什么说是横写的“一”呢?因为这是揭开这个惊天秘密的关键。古人讲阴阳两界,阴阳颠倒。武则天死后,从阳界到了阴界。阳间的白就是阴间的黑,阳间立着的东西,在阴间就应该是横着的东西。阳间的“一”,在阴间就得竖着看,所以武则天的墓碑在活着的人看是一个立着的“1”,在阴间躺着看则是汉字的“一”。这个“一”表示什么意思? 是在蓝天下的“一”,是由大地立着的“一”,它的真实含义是天下“地”上的一,即“天下第一”。
“一”字碑符合中国造字法。汉字初始阶段,是按事物的形状绘制的。如山、水、日、月等。“一”字碑也是按照象形字来创造的。“一”用毛笔写,起笔和落笔的启承转合与“一”字碑相同。如果把墓碑放倒,碑身就是“一”,碑罩是起笔而碑座就是毛笔书写一字时的顿笔与收笔。
“一”字碑符合墓葬的实际。武则天是中国第一个女皇,是唯一一个从李氏王朝窃得皇位而又将皇位归还李氏王朝的皇帝,同时也是与李治并称过二圣的女帝。她与李治合葬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处一穴共纳李、周二朝皇帝,且又是夫妇的皇陵。阳间皇宫最为高贵,阴间皇陵当数第一,武则天墓具有其他皇陵所不具备的这些特例,她碑书“一”则非常符合墓葬的实际。
“一”符合武则天的一生伟业。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她创造的业绩是伟大的,在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在她的统治下,唐朝作为世界当时最大的帝国,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中国历史顶峰,也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所以,以“一”来概括她一生的功绩,是最恰当的,她的功业说一,没有人敢说她第二。
“一”符合武则天一生的奋斗历程。武则天生活的年代,是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在那个年代里,男人是社会的中心,是主要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推动力,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决定男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男尊女卑是社会的基本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一步一步地从社会的底层向权力的顶峰攀登,先是李世民的才人,后作李治的才人、皇后,到与李治并称“二圣”,最后成为皇帝。成为万民景仰的至尊,这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鲁迅曾说过,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
“一”就是碑,碑就是“一”,这样高的智慧只能出自武则天。武则天的智慧是非常人能及的。在李世民病重时,李世民决心让她陪葬,她马上对李世民说,她要出家为李世民祈寿,使她免得一死。这种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能力,没有大智慧是不能做到的。她依靠智慧为李治处理朝廷大事,得到李治宠爱,得到器重,从逐渐代李治处理朝廷政务,到与李治并称为“二圣”,这种高超政治智慧,为其最终成为皇帝打下坚定基础。她当皇帝后,改唐为周,死后必然要为李姓所不容,她便在临死前要与李治合葬,并在墓碑上大做文章,表面上不著一字,实际上是书写了天下第“一”,成功地骗过了李氏后代,成功地骗过了天下人。
“一”字碑符合武则天创新的天性。武则天是一个富于创新、不甘寂寞的人。她在位时,为了强化统治,加强对群臣的监督,她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特务组织。在文化上,她也富于创新,她创造了“曌”字,表示“日”、“月”永远在空中,表示空明和久远之意,同时,“武”谐音是“无”即“无空”或“悟空”意,即心中有日月,则一切空明,这个字也符合她出家的经历。而武则天的名字,也是这个意思,武为无、无则是天。这个名字深得佛家真意,从她捐香粉钱而在龙门石窟塑大佛和两次迎送佛骨的举动看,她对佛教是有很深感情和很高造诣的。而墓碑“一”,则是她创新的另一个杰作,“一”在道教教义中,“一”表示原始状态,是世界本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本原,一就是空。一字碑是空。但“一”又是万物的本原,女人是一,是人类的母亲。为人类之始。而女人当皇帝,武则天是一,是初始,是伟大的开端。虽然后来的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学习武则天,想当皇帝未能成功,那时因为历史条件不具备和她们个人智慧不足所致。
“一”字碑的创意符合武则天的不甘寂寞的个性。武则天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她喜欢成为人们视线的中心,关注的焦点。她出家后,耐不住寂寞,给比她小一辈的儿皇帝李治写信,诉说自己的苦闷,以获得自由。当李治娶了她以后,她为了进一步得到皇后位置,成为母仪天下的中心,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并嫁祸于皇后李治死后。她为了自己的快乐,作为皇帝的她竟然公开供养面首。她死后当然也不会甘于寂寞,于是便以她超人的智慧,立起了这个无字(一)碑,因与众不同,勾起无数好奇心,从而消磨了几十代文人墨客的青春和生命,冥思苦想、青丝白首。探究为何无字,她成为世世代代的焦点。这在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一个女诗人说过的话,用在此处,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武则天墓前的无字碑,不,“一”字碑是日月空中永照续篇,而认识“一”字碑的过程,则需要我们心中有日月,即我们的心灵要永远充满光明,在达到空灵状态时,我们的眼睛才会在繁杂的事物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一”字碑给我们的教益,也是武则天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4-12 15:13 , Processed in 0.05347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