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52|回复: 0

牢骚太盛肠未断

[复制链接]

1055

主题

2052

帖子

90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80
发表于 2017-1-26 11: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牢骚太盛肠未断  
李珂
柳亚子在史书上的头衔和地位很多:诗人、爱国民主人士、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文史学家、书法家……其实他本质上只是个诗人,典型的纯粹的诗人——浪漫、天真、狂放、骄傲、任性;并且不谙人情世故,不善解人意,尤其是不善于理解政界高层领导人的真实意图。但是柳亚子自己始终不这样认为,更不愿意承认自己仅仅是个诗人,因此他对郭沫若称自己“今屈原”大为反感。他的自我定位是:“出类拔萃的政治家”“战略高明的军事家”“运筹帷幄的谋略家”,即跟姜子牙、管仲、诸葛亮一个级别的人物。柳亚子曾经请人刻了一方印章:“兄事斯大林,弟畜毛泽东”。他赠毛泽东的诗有句:“瑜亮同时君与我,几时煮酒论英雄”。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他豪情万丈地填词表示要与毛泽东“共上天入地,把握今朝”,并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上天入地之庐”。
1949年2月底柳亚子兴冲冲应毛泽东电邀由香港北上,赴北京“共商建国大计”……估计他当时肯定是这样想的:即使不能跟毛泽东“称兄道弟”、平起平坐,起码也应该享受到特别尊重和超等礼遇。
柳亚子这么想当然不是毫无根据。他跟毛泽东确实是有“几十年私交”的老朋友,而且两人诗词唱和时间长达几十年,互赠作品多达数十首——这绝对是无人能打破的“最高记录”,堪称中国现当代诗坛一段佳话。又由于他们都是出色的书法家,酬唱的诗词作品都是亲笔书写互赠对方,因此也给中国书法艺术宝库增添了珍贵的内容。
柳亚子的名字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原因正是因为毛泽东“和”过他的诗词,尤其是公开发表了那首训诫他“牢骚太盛防肠断”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当时毛泽东的诗词几乎家喻户晓,柳亚子的名字便跟着“搭车”沾了大光。
至于柳亚子为什么发牢骚?显然是由于他个人的“理想抱负”、待遇要求与现实的差距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其实毛泽东对待柳亚子的礼遇还是很周到而且是极高规格的。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到达北京,很快就设宴招待柳亚子、陈叔通、郭沫若、沈钧儒、黄炎培、许德珩等文化界人士。柳亚子因与毛泽东再次重逢,感慨良多,当夜就写了三首七律《赠毛泽东》,其中一首内容如下:
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
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
延水鏖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这次和毛泽东重聚,柳亚子十分高兴,不久又作了《拟民谣二首》,其一云:
太阳出来满地红,我们有个毛泽东。
人民受苦三千年,今日翻身乐无穷。
但是柳亚子很快就从“被迫迁居”“无专车”“没有尽快得到接见”等等具体事件上感觉自己受到了冷遇,引起了满腹牢骚,便借诗词发泄出来。他先是在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表示,希望试一试自己一匡天下的本领:平生管乐襟期在,倘遇桓昭试一匡”。在继续坐“冷板凳”之后,柳亚子愈发灰心丧气。3月28日,他写了一首《七律▪感事呈毛主席》,明确地向毛泽东发牢骚,表示要求回老家隐居了: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懽。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弛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诗中引用了战国时孟尝君门下食客冯懽“发牢骚”的典故。冯因不满“出无车、食无鱼”的待遇,就弹着剑唱歌发泄怨气。柳亚子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发牢骚,毋宁说是在撒娇——我有这么大的本事,又对你的事业做出极大贡献,难道就不能“出有车、食有鱼”吗?!正因为是在撒娇,所以“分湖便是子陵滩”云云,不过是说说而已。
  4月29日毛泽东为回复和安抚这位特殊的老朋友,作了那首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在诗中引用东汉初年严光甘愿隐居不当官的典故,来规劝柳亚子不要回家乡,应该留在北京参与建国工作。岂料,柳亚子看到毛泽东的这首和诗以后又错理解了,以为毛泽东真的要把颐和园赏给他,激动地复诗《叠韵寄呈毛主席》:
昌言吾拜心肝赤, 养士君倾礼酒黄.。
陈亮陆游饶感慨, 杜陵李白富篇章。
离骚屈子幽兰怨,风度无戌海水量。
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
也许怕毛泽东没完全理解自己“长住颐和园”的迫切心情,柳亚子又作了一首《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 :
    东道恩深敢淡忘, 中原龙战血玄黄。
    名园容我添诗料, 野史凭人入短章。
    汉彘唐猫原有恨, 唐尧汉武讵能量。
    昆明湖水清如许, 未必严光忆富江。
    毛泽东为了进一步稳定柳亚子的情绪,在百忙之中抽空携江青、李讷来颐和园访问了柳亚子。柳受宠若惊、极为兴奋,以为领袖这一次真的要满足自己“名园长属我”的要求了,便第三次步毛泽东赠诗原韵,向毛呈上《偕毛主席游颐和园有作》:
    朽木难雕午梦忘, 衣冠颠倒讶苍黄。
南阳讵敢劳三顾, 北地犹堪赋百章。
挈妇将雏都磊落, 同舟联步费商量。
名园真许长相借, 金粉楼台胜渡江。
柳亚子把毛泽东的来访比作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再次把自己当成“即将出山”的诸葛亮了。所以他满怀希望,觉得不仅能“长住名园”安享“金粉楼台”,还一定会被“委以重任”。
结果自然是空欢喜一场,“冷板凳”还得继续坐下去,不愉快的事情仍在不断发生,柳亚子的“牢骚”当然就更“盛”了……不过他也颇能自我解嘲,在《六月六日韶九胡同有作》中写道:“英雄惯作欺人语,未必牢骚便断肠”——这个最早写诗歌颂毛泽东的人,终于以诗的方式表达对老朋友的不满了。
以上几首诗的内容都非常清楚明白,柳亚子就是想向领袖和政府索要颐和园,以供自己长期居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围绕“柳亚子是否索要颐和园”的问题,在文史界和社会上长期存在争议。以柳亚子亲友为主的一派观点是,柳并非想要颐和园,而只是表达了“想留在北京工作”的愿望而已。柳无忌、柳无非、柳无垢三人共撰的《我们的父亲柳亚子》一书中就说:“柳亚子这样写仅只表示他有定居北京之意。文化大革命时听说有人用以上诗句批评我父亲,说他向毛主席‘索取’颐和园,可谓奇谈、趣闻。”(《我们的父亲柳亚子》,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89年版。)
   其实,只要联系柳亚子本人脾气秉性和行事风格,以及在那个特定时期的一系列表现,尤其是根据柳亚子本人白纸黑字的诗词为证,关于“因争待遇发牢骚”“索要颐和园遭拒绝”等事情的真相一目了然,根本无须争议,更无须“为尊者讳”“为长者讳”。
另据2005年05期《读书文摘》署名孙有光的文章:“1949年,我在中共中央社会部便衣保卫队工作,这支部队直接受李克农部长领导,队长高富有,指导员焦万有,副指导员沈平。按照李克农部长指示,我们负责中共中央驻地香山至西直门公路沿线的便衣警卫工作……颐和园内的保卫工作也归我们负责。高富有队长还兼颐和园管理处主任。柳亚子先生是1949年3月底由六国饭店搬进颐和园的,他的生活管理和警卫工作全归我们便衣队管,因此,我耳闻目睹了柳亚子先生发牢骚、打门卫、骂哨兵和打管理员,周恩来副主席批评柳亚子先生,以及田家英同志给柳亚子先生送毛主席写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的经过……”
如果这位警卫战士的回忆录准确无误,大诗人柳亚子先生在1949年间所犯的错误,可就不仅仅是“发牢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4-5 01:37 , Processed in 0.05298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