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4|回复: 0

弘一大师李叔同西湖别妻的故事

[复制链接]

1055

主题

2052

帖子

908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86
发表于 2018-7-24 22: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18-7-24 22:41 编辑

[size=14.1176px]                                                           弘一大师李叔同西湖别妻的故事             [size=14.1176px]

[size=14.1176px]




        1918年农历正月十五,李叔同在杭州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号弘一。几个星期后,与他有着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诚子伤心欲绝地携幼子从上海赶到杭州。这个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寻遍了杭州的庙宇,最终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庙里找到了出家的丈夫。
    这一年,是两人相识后的第11年。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她劝说丈夫回心转意。然而,叔同心意已决,连寺门都没有让妻儿迈进,万般无奈,妻子只得提出与丈夫见最后一面。清晨, 西湖边杨柳依依、水波滟滟,没有比这更适合话别的场景了。
两舟相向,妻子深情而又绝望地呼喊: “叔同——”
   “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妻子凄楚地责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那一天,几个人相对无言,一同在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吃了一顿素饭。丈夫亲手把手表交给妻子作为离别纪念,并安慰她说,“你有技术,回日本去不会失业”……
    38岁的李叔同原是西湖对岸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员,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学时与妻子结识,此后经历了多次的聚散离合,但这一次却是最后的送别。脱离这繁华世界,从此,世间再也找不到那个精通作诗填词、谙熟书画篆刻、擅长音乐演戏的李叔同了!
    分手的时刻终于到了,岸边的人望着渐渐远去的小船失声痛哭,船上的人连头也没有再回一次。世间还有什么比此情此景更残忍,更让人心碎的呢?
    李叔同在出家前曾给妻子写过这样一封信:
诚子: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悉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祷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  戊午七月一日
     大师这封信,而今读来,让人泪光盈盈之余内心也不无温暖。出家前他曾预留了三个月的薪水,将其分为三份,其中一份连同剪下的一绺胡须,委托老朋友杨白民转交给自己的妻子,并拜托朋友将妻子送回日本,大师内心的柔情和歉疚以及处事的细心和周到,由此可见一斑。
    李叔同的出家,在当时的社会一度引起了轰动和诸般猜测。世人大多无法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平时钟爱他诗文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女学生,大家一时间失去寄托,简直痛不欲生。有一位女子,死心塌地爱上了李叔同,在他剃度之后,天天来寺里找他,求他还俗。据说,弘一法师派人送给那女子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还君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以前,我们只知道有句唐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岂知,弘一这句比起唐诗的无奈,不知又多了几分超脱,几分慈悲!
     以我等凡夫俗眼,恐怕终其一生都无法体悟弘一法师的道心和境界。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弟子,应该是最了解他的老师吧。他的“人生三层楼”说,一扫世俗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破产说、遁世说、幻灭说、失恋说、政界失意说等种种他心测度。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则评价他:“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大师,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剃度后,他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自号“二一老人”。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弘一的一生惊艳绝伦且让人感慨不已。圆寂前,他写下“悲欣交集”的帖子,无论是这句话本身,还是他留下的墨宝,都使人看到一位得道高僧在生死玄关面前的不俗心境,既悲且欣,耐人寻味。他还再三嘱咐弟子,在火化其遗体时,一定要记得在骨灰坛的架子下面放一钵清水,以免将路过的虫蚁烫死。活着的时候怜惜蝼蚁,离世时还惦记世间生灵,这份细腻与悲悯真真令世人高山仰止!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看啊,春满花开,皓月当空,有片乐土宁静安详,那就是大师的灵魂栖息之所。在纷争不息的乱世,在追名逐利的红尘,弘一法师堪为佛门龙象,他涅槃了,他的灵魂却久久盘旋于大地之上,满怀悲悯地俯瞰着这个不完美的人世,为红尘中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默默祈福。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听,虎跑寺那缥缈的钟声似乎又从远处传来,酒杯已空,余欢将尽,悠悠岁月,惟剩苍凉别梦。该上路的终归要上路,该告别的终归要告别,人生的漫漫长路,惟独勘破与放下才是我们眼前的指路明灯。


注: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就是由他谱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4-12 15:36 , Processed in 0.0522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