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光启墓谈明代大臣墓葬制度 马文刚 (上海大学 土木工程系,上海宝山 200444) [摘要] 徐光启是明末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闪光人物,逝后葬今上海徐家汇。其生前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作为一品重臣,其墓葬符合明朝大臣墓葬规制,又因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徒,其墓葬也受到了天主教的影响,是为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 徐光启墓;天主教;大臣墓葬制度;石像生;[作者简介] 马文刚(1991-)甘肃陇西人,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生。
[正文]1.徐光启墓简介1.1徐光启生平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明末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同时,徐光启也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1]他一生在科学领域成就颇丰:著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集大成者《农政全书》,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将欧式几何引入中国。此外,他还主持编修过《崇祯历书》。 崇祯六年(1633),徐光启病逝,谥文定。 崇祯十四年(1641),徐光启葬于当时上海法华浜和肇嘉浜汇合处,之后其子孙也在此定居繁衍,这里也因此得名“徐家汇”。 1.2徐光启墓历史沿革徐光启墓位于今上海市徐家汇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墓前建有华表、石桥、石牌坊、石像生、十字架等。坟冢共十个墓穴,正中为徐光启和夫人吴氏墓,之后两侧葬有四个孙辈夫妇(尔觉、尔爵、尔斗、尔默)。[2] 1903年,江南天主教会为纪念徐光启入教300周年与逝世270周年,重修墓地。 1933年,天主教会发起了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正值淞沪会战,之后上海沦陷日寇之手,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接踵而来,墓地渐渐荒芜。 1957年,上海市文化局重修徐光启墓,并将其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墓周围进行绿化,将其开辟为“南丹公园”。 1959年,徐光启墓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6-1976“十年动乱”期间,墓地也没有逃过“破四旧”运动,牌坊、华表均遭到破坏。 1981年,上海市政府将墓地建成了明代式样的椭圆形大墓,并请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写了墓碑。 2003年,徐汇区政府按照1903年墓地的原样修复了徐光启墓地。 2.徐光启墓具体形制现在我们看到的徐光启墓是徐汇区政府按照1903年纪念活动时的样子修复的。为什么要恢复到1903年而不是1641年徐光启入葬时候,因为在这之前既没有文献图纸留下,更没有照片留下,复原完全没有依据,而到1903年纪念活动时,这时照相技术已经产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所以复原时间点选为1903年。墓园占地20多亩,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华表、石桥、石牌坊、石像生、十字架、墓冢及墓后托山。墓地样式中西结合,有海派风格。 2.1望柱墓最前陈设一对望柱,上各有一异兽,名曰石辟邪,柱头雕刻有仙鹤祥云图案,华表基座为须弥座形式。 图1 望柱柱头 图2 望柱须弥座 2.2石桥望柱北面有一小河,河上有一座单孔石桥。该桥形制较朴,每侧各有两个螭首,栏杆柱头上没有雕刻图案。 图3 石桥 2.3石牌坊2.3.1规制现石牌坊为依据1903年纪念活动所建,为一四柱三门冲天牌坊。 图4 石牌坊 2.3.2文字牌坊雕刻文字内容如下: 正中额曰“文武元勋”,右曰“熙朝元辅”,左曰“王佐儒宗”。正中额下题曰“明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加赠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牌坊柱子上镌有对联,上联是“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下联为“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 2.3.3图案正立面上雕刻图案题材分布如下: 柱头——浅浮雕云鹤; 明间上坊——中央坐龙加两侧行龙高浮雕; 明间中坊——双龙戏珠高浮雕; 明间下坊——中央是圆雕宝珠,,两侧分别是高俘雕麒麟加中国结图案; 两侧尽间上坊——浮雕双鹤祥云图案; 两侧尽间下坊——双鹤祥云加海水图案;[3] 图5 石牌坊两侧尽间 图6 石牌坊明间 2.4石像生陵前设置石像生,早在秦汉时代已经开始,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具体数量和取象各朝代不尽相同。 徐光启生前官至一品重臣,死后备享荣哀,其墓也依照品秩,设置了石像生,从北向南依次排列:石羊(高约1.1米)、石虎(高约1.5米)、石马(高约1..7米)、石翁仲(高约2.4米)。 图7 石像生 图7 石人,为一手持笏板的文臣 石人又称"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身材高大,秦 始皇统一天下,命其镇守临洮,即今甘肃岷县。因他生前屡建战功,他死之后,秦始皇为纪念他,特铸铜像置于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后来,人们便将铜像、石像统称为“翁仲”。[4] 其实这组石人石兽也不是徐光启墓的原件,原来的石人石兽,有的丢失有的残缺不全。现在这组是“上海市文管委地面文物管理处从浦东、龙华等地陆续调拨来的,而墓前原来的那些残留物, 现陈列于从公园门口通往南春华堂徐光启纪念馆的走道两旁。”[5] 2.5十字架墓前的十字架也是按照1903年的样式复原的。徐光启既为一品文臣,又是天主教徒,所以其墓前既立了墓碑,也立了一座十字架。这座十字架高约5 米,上横刻着“十字圣架,百世瞻依”八字。十字架基座南面是拉丁文墓志铭,其他东西北三面是马相伯撰文、娄县张秉彝书写的“徐文定公墓前十字记”碑。 其实1903年立的十字架也不是最初立的,徐光启入葬时立的十字架墓志铭是潘国光神父撰写,这座十字架在清代就已难觅踪迹。故江南天主教会值徐光启受洗300周年之际,重立新碑。[6] 2.6照池十字架往北,登上两层花岗石台阶就是半圆形的照池,内有水。 2.7墓碑现墓碑为1980年重修时所立,碑文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所题,碑身阳面撰文“庚申春月 明徐光啟墓 蘇步青题”。 “对墓碑这一代表墓主身份的物件在 《明会典》制度中有详细规定‘一品石碑, 蜻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阔三尺四寸,龟跌高三尺六寸。’ 对于碑首,参考了曲阜孔庙、嘉定文庙中大量御碑的做法,,结合本地图案风格做了仔细的复原。而对于龟跌,考虑其必然带有浓都的地方特色,故以嘉定文庙的龟跌为主要依据进行了复原 。针对墓碑的摆放位置,参考了朱舜水《朱氏舜永谈绮》中的记载:在他的一张明墓平面示意图中,可以看到墓碑一般是放在坟体的右侧前方的。”[7]既然碑的尺寸、形式、和摆放位置都“有章可循”,但为什么没有复原成1903年的样子,原因无从知晓。 图8 十字架 图9 照池、墓碑和墓冢 2.8墓冢墓冢立面为笔架形,平面为椭圆形,高2.2米,周围用花岗岩镶砌,后有托山,占地300平方米。 3.明代典籍对大臣墓葬制度的规定先介绍下明代长度度量衡和国际单位制的换算方法: 一丈=10尺,明代用尺分为营造、裁衣、量地三种,其中: 营造尺长32.0厘米 裁衣尺长34.0厘米 量地尺长32.7厘米[8] 明代典籍对大臣墓葬制度的规定,主要见于《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和《明史-卷六十》两处。 “洪武元年定坟茔石兽 职官一品、茔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5.89米)。二品、茔地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三品、茔地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以上、石兽并六。四品、五品、茔地六十步、坟高八尺。以上、石兽并四。六品、茔地四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坟高六尺。以上步法、皆从茔心、各数至边。五品以上,许用碑、龟跌、螭首。六品以下、许用碣、方跌、圆首。 (洪武)二十九年定 坟茔 公侯、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围墙高九尺。二品、茔地周围八十步、坟高一丈六尺、围墙高八尺。三品、茔地周围七十步、坟高一丈四尺、围墙高七尺。四品、茔地周围六十步、坟高一丈二尺、围墙高六尺。五品、茔地周围五十步、坟高一丈、围墙高四尺。六品、茔地周围四十步、坟高八尺。七品以下、茔地周围三十步、坟高六尺。 碑碣石兽 公侯石碑、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阔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 石人二 石马二 石羊二 石虎二 石望柱二 一品石碑、螭首高三尺。碑身高八尺五寸、阔三尺四寸。龟趺高三尺六寸 石人二 石马二 石羊二 石虎二 石望柱二 二品石碑、盖用麒麟、高二尺八寸。碑身高八尺、阔三尺二寸。龟趺高三尺二寸 石人二 石虎二 石羊二 石马二 石望柱二 三品石碑、盖用天禄辟邪、高二尺六寸。碑身高七尺五寸、阔三尺。龟趺高三尺二寸 石虎二 石羊二 石马二 石望柱二 四品石碑、圆首高二尺四寸。碑身高七尺、阔二尺八寸。方趺高三尺 石虎二 石马二 石望柱二 五品石碑、圆首高二尺二寸。碑身高六尺五寸、阔二尺六寸。方趺高二尺八寸 石羊二 石马二 石望柱二 六品石碑、圆首高二尺。碑身高六尺、阔二尺四寸。方趺高二尺六寸 七品石碑、圆首高一尺八寸。碑身高五尺五寸、阔二尺二寸。方趺高二尺四寸 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围墙高九尺(2.94米)。”[9] “丧葬之制 洪武五年定。凡袭衣,三品以上三,四品、五品二,六品以下一。饭含,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梁含小珠。铭旌、绦帛,广一幅,四品以上长九尺,六品以上八尺,九品以上七尺。敛衣,品官朝服一袭,常服十袭,衾十番。墙翣,公、侯六,三品以上四,五品以上二。明器,公、侯九十事,一品、二品八十事,三品、四品七十事,五品六十事,六品、七品三十事,八品、九品二十事。 初,洪武二年敕葬开平王常遇春于锺山之阴,给明器九十事,纳之墓中。钲二,鼓四,红旗、拂子各二,红罗盖、鞍、笼各一,弓二,箭三,灶、釜、火炉各一,俱以木为之。水罐、甲、头盔、台盏、杓、壶、瓶、酒瓮、唾壶、水盆、香炉各一,烛台二,香盒、香匙各一,香筯二,香匙筯瓶、茶锺、茶盏各一,筯二,匙二,匙筯瓶一,椀二,楪十二,橐二,俱以锡造,金裹之。班剑、牙仗各一,金裹立瓜,骨朵戟、响节各二,交椅、脚踏、马杌各一,诞马六,枪、剑、斧、弩、食桌、牀、屏风、拄杖、箱、交牀、香桌各一,櫈二,俱以木为之。乐工十六,执仪仗二十四,控士六,女使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四,门神二,武士十,幷以木造,各高一尺。杂物,翣六,璧一,筐、笥、楎、椸、衿、鞶各一,包二,筲二,粮浆瓶二,油瓶一,纱厨、暖帐各一。束帛青三段,纁二段,每段长一丈八尺。后定制,公、侯九十事者淮此行之。馀以次减杀。 碑碣 明初,文武大臣薨逝,例请於上,命翰林官製文,立神道碑。惟太祖时中山王徐达、成祖时荣国公姚广孝及弘治中昌国公张峦治先茔,皆出御笔。其制,自洪武三年定。五品以上用碑,龟趺螭首。六品以下用碣,方趺圆首。五年復详定其制。功臣歿后封王,螭首高三尺二寸,碑身高九尺,广三尺六寸,龟趺高三尺八寸。一品螭首,二品麟凤盖,三品天禄辟邪盖,四品至七品方趺。首视功臣殁后封王者,递杀二寸,至一尺八寸止。碑身递杀五寸,至五尺五寸止。其广递杀二寸,至二尺二寸止。趺递杀二寸,至二尺四寸止。 坟茔之制,亦洪武三年定。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二品,八十步,高一丈四尺。三品,七十步,高一丈二尺。以上石兽各六。四品,四十步。七品以下二十步,高六尺。五年重定。功臣歿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四围坟墙高一丈,石人四,文武各二,石虎、羊、马、石望柱各二。一品至六品茔地如旧制,七品加十步。一品坟高一丈八尺,二品至七品递杀二尺。一品坟墙高九尺,二品至四品递杀一尺,五品四尺。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马、望柱各二。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无。”[10] 4.明代其他大臣墓葬形制4.1徐达墓徐达,字天德,安徽濠州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洪武元年,任右丞相,后兼太子少傅,后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徐达病逝,死后备极哀荣,“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11] 徐达墓位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街,为徐达夫妇合葬墓,保存较好。坐北向南依次是:石牌坊(二柱一门,上刻“明中山王神道”),神道碑一通(碑文为明太祖御制)、石马(含控马官)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墓冢,无望柱。 4.2常遇春墓常遇春,字伯仁,安徽怀远人,是位列徐达之后的明朝开国名将。先后任职平章政事,副将军,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途中暴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12] 常遇春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一带。现存有望柱一根,石马(含控马官)、石羊、石虎、武将各一对,墓冢,无文臣。 4.3李文忠墓李文忠,字思本,安徽盱眙人,是明太祖外甥兼养子,明朝开国功臣名列第三。“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13] 李文忠墓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坐西朝东。现存神道碑一通,望柱一对,石马(含控马官)、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墓冢。 4.3邓愈墓邓愈,原名邓友德,字伯颜,,安徽虹县(今安徽泗县)人,也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洪武十年,邓愈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病逝于行军途中,被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邓愈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中华门外雨花南路、邓府山北麓的邓愈墓园内。墓保存较完整,依次有:牌坊、神道碑一通,石马、控马官、石羊、石虎、文臣、武将各一对,墓冢。 4.1于谦墓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举国震动,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成功地抵御了蒙古也先对京师的进攻,官至兵部尚书。“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位,于谦被杀,葬于西湖三台山下,明宪宗即位后为其平反。 石牌坊,石犬、石羊、石虎、石马、武将、文臣各一对,香炉,石供桌,墓碑,坟茔。 4.2张居正墓张居正,号太岳,湖广江陵人,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死后谥“文忠”,葬于荆州市沙市西北张家台。 十年浩劫中,张居正墓遭受毁灭性破坏,墓碑被砸,墓穴被挖开。[13] 现存张居正墓为21世纪初修复,有仪门,半月池,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一文一武),香炉烛台,墓碑,墓冢。 4.3申时行墓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中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继张四维为内阁首辅。晚年辞官回苏州闲居,死后葬吴山之阳。 “华表、牌坊、石狮、石旗杆、石虎、石羊、碑亭、望柱、罗城等均被毁,文臣、武士石像及石马各一对,亦被砸毁头部,推倒在地。墓道门、神道碑、享堂、谕祭诸碑、照池及墓穴尚较完整。……墓穴保存完好,封土高约3.5米,直径约7米”[14] 4.4王锡爵墓王锡爵,太仓人,累官至万历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卒谥文肃,葬虎丘东南,枫桥西北,现墓已于1966年被考古发掘。 “李根源<</font>吴郡西山访古记>载:‘明王文肃公锡爵墓,外建赐茔神道坊。享堂毁,……有翁仲、石狮、石虎、石羊。坟围坊题‘建极殿大学士太保王文肃公墓’。围广约二十丈。……左建祠,祀文肃像,壁嵌苏州府建祭田碑。全茔地二百亩’。1957年调查时,墓地仍广约4510平方米,封土高约2米。”[15] “王墓是一座竖井式券顶双室砖墓。墓室双层青砖砌成,四围浇浆45—90厘米。墓顶六层砖浇浆,五层夯土间隔浇封。圹穴中用砖壁隔为左右平列两个墓室……木棺两具,都用楠木。 王墓出土的随葬品有冠服、玉饰、明器等一百六十一件。 (男椁)正中设木供桌……系有万字缠枝牡丹花纹黄缎桌围,桌面上供神主一座,陈设锡铸执盔、杯、盘等祭器二十八件。桌左角供乌纱帽一顶,右角放砚台模型一方。桌前摆锡制五供。 左侧放云头木衣架一件……衣架上辖云纹黄鱼绸衣一件和玉带式绸带一条。 右侧放云头六脚木盆架一件……盆架前放木盆、桶各一件。 左前方置仪杖一架。有伞、扇、杖、仪牌等十一件。 桌、椅后面,放木床一张……照面上镂雕“禹门洞”图案,恩围万字栏杆。悬挂百蝶图案黄色小绸帐一顶。床上放置凤穿牡丹纹小缎枕一件;双经回纹地缠枝牡丹纹黄色小绸被二条;绿地银箔纬线莲花纹小锦衾一条。”[16] 4.5顾宪成墓“顾宪成,字叔时,世称东林先生,无锡县张泾乡镇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 原墓依次设望柱、棂星门、墓门、神道。神道两旁有羊、虎、马、武士、文吏石象生各一对。东部有罗城、墓墩,墓碑立其中,都以青石建成。”[17] 5.总结以上大臣墓葬基本可分为两类:死后封王和品官。 明初功臣墓中,大都有望柱一对,石马、控马官、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只有常遇春墓缺少一对石人,因为功臣死后封王坟茔之制是洪武五年定的,而常遇春病逝于洪武二年。此外,神道石刻都是成对出现的,常遇春墓望柱只存一根,不知是否被盗,尚待实地考察。另外,常遇春墓的控马官是武将模样,其他功臣墓的则是文官模样。 另外,徐达墓和邓愈墓前没有呢发现石望柱,病逝于洪武二年的常遇春墓前都有石望柱,可知不是制度未完善的原因。 邓愈墓武将在文臣之后,石马和控马官是分开的。其余功臣墓均为武将在文臣之前,石人控马官刻在一块石上,如果说是因为功臣死后封王坟茔之制初定时不够完善,那么比邓愈病逝更前的常遇春的墓为什么武将在文臣之前,石马和控马官刻在一起,所以,只能说邓愈墓石刻是特例。 据我所知,上述几座明初功臣墓没有一座被考古发掘,徐达墓,也只是发掘了周围的家族墓,故墓内陪葬明器只能通过明史对常遇春墓陪葬明器的记载来推断。 徐光启墓前的望柱和石像生符合《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石人二,石马二,石羊二,石虎二,石望柱二。”规定。同为一品大臣,于谦墓多了一对石犬,一对石人,张居正墓石像生数量种类符合,但多了一座山门。 申时行墓不仅石像生数量种类越制,更有神道碑、碑亭、外罗城等,同在苏州的王锡爵墓石像生种类越制,“围广约二十丈,全茔地二百亩”,已经大大超过了《大明会典》中“一品、茔地周围九十步”规定。 现徐光启墓、于谦墓原墓碑已遗失,故无法与《大明会典》中的相关记载作对证。另外,其墓前既立传统墓碑,又立十字架,表明了其既是一朝重臣又是天主教徒的双重身份。 徐光启墓冢现高2.2米,不及《大明会典》“坟高一丈八尺”规定,另外,于谦的墓冢也是在现代修复过的,均不足以作为探寻明代大臣墓葬制度的根据。 王锡爵生前位极人臣,其墓建造也较奢华,用楠木棺,明器一百六十一件,超越了“棺椁,品官棺用油杉朱漆,椁用土杉。”和“明器,公、侯九十事,一品、二品八十事。”规定。 因徐光启墓穴至今没有被考古发掘,所以我们无从得知其墓室建筑布局,棺椁所用木材、尺寸,以及明器种类数目实际情况。不过徐文定公一生为官清廉,墓内明器数量种类应该不会丰富。 这次对明代文官墓葬制度做初步了解,文献资料查阅内容虽多,可惜大多数明墓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一些墓地的牌坊、石像生等已残缺遗失,其中的大多数在文革的“破四旧”运动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墓要么是经历破坏后的一片废墟,要么是被重修添补构件,已经不是它们原始的模样,这使后人研究明代大臣墓葬制度困难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