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谈谈荆门与宜昌的历史亲缘关系

0 / 1093

1055

主题

2053

帖子

909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096
发表于 2025-1-24 14: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谈荆门与宜昌的历史亲缘关系

欧阳运森

每当我翻开《全唐诗》的时候,著名诗人杨炯的“磅礴荆之门,滔滔南国纪”的宏伟气势总是把我深深吸引住。荆门的历史,是何等的宏伟,何等的壮阔。这是荆门的骄傲,是荆门人民的骄傲。然而,这一宏伟壮阔的历史,今天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不过这也难怪,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学家讲述猇亭之战,我们马上就会得出结论:这就是夷陵之战。但是,夷陵就是猇亭吗?答曰:“古代是,现在不是。”从我记事时,不知道有什么猇亭,只知道有古老背。大人说:“猇亭就是古老背。”我才明白:它是宜都的一个行政区域。后来,说是隔江不好管理,划归了枝江。现在是宜昌市的一个开发区,和夷陵区平级。再问:猇亭就是夷陵吗?同样的回答:“古代是,现在不是。”看来,历史这东西,不是一句话二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在我经过的这60年时间,变化就这么大,何况古荆门近2000年的历史?
枝江没有古县城,枝江的古县城在宜都,这一说法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可能还容易接受。如果再过若干代人,也许他们会说:“枝城怎么可能是枝江县城呢?隔这么大的一条长江呢!”说到底,我们不能以目前的眼光看待历史,更不能用利己的观念对待别人。
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秋下荆门》《荆门浮舟望蜀江》的诗歌中既没有提到夷陵?也没有提到荆门山,仅仅是荆门而已。如果这个事实,我们荆门的同胞不理解的话,那么这个观点我就只能带到阎王那里去,等下辈子的机会了。没想到,我的观点很快就引起了荆门的同行和业界领导的高度重视。荆门网友在工作上也给以极大的方便。在此深表谢意!
话又回到正题。历代写荆门楚西塞的好诗,莫过于唐代刘禹锡的咏荆门楚西塞山的诗《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关于荆门,我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的《荆门雄风》一文中早就写得清清楚楚:“天下何处是荆门?有的教科书将荆门西塞山写到离三峡东口50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了。那里不仅不是西楚,而是地地道道的东楚。因此,弄清荆门在何处事关重大,势在必行。”
我在我的文集《荆门雄风》那本书中,引用了历史上的一些经典著作。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又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始我国历史上三分一统局面的关键一战,也发生在这一带。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王浚的楼船从成都出发,攻破吴丹阳(秭归)。夷陵镇军于险渍要塞之处,暗设铁锁截之。又作铁锥丈余长,抗拒行船,被王浚的部属羊祜(音沪hu)获吴间谍后识破,王浚赶造大筏数十,又作火炬长十余丈,用麻油点燃。二月庚申,攻克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璩(音曲qu),西陵监郑广等。并攻克荆门、夷道(宜都)二城,获监军陆晏。梁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五月,武陵王萧纪叛变,自蜀东下,经过西陵,与梁军作战,遭到失败,梁将军樊猛追击萧纪,将其斩首。到了后来,陈代设置有荆门镇,由吕仲肃守卫。特别是隋朝的元帅杨素灭陈时攻克荆门镇的历史更是使人惊心动魄: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杨素屯兵狼尾滩(今三峡大坝一带),与荆门的陈军吕仲肃对垒,于磨刀涧守险。起初隋军大败,死者达五千人。陈军将其俘虏的鼻子全部割掉,去向他们的上级报功请赏。后来,隋军经过休整,士气大振,屡捷。每俘陈军之士,一律横砍为三截,以图报复。从此结束南北朝局势,隋军平定天下,祖国江山统一。唐初萧铣派兵镇守荆门城,后被李孝恭等攻破的历史事件,都说明荆门楚西塞确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塞。
根据《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的这些记载,这里我还要向荆门读者强调的是,即使是在古代,夷陵和荆门是同时存在的。守卫夷陵的,是夷陵镇军。如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璩,西陵监郑广等。守卫荆门的,是监军陆晏等。南北朝、隋、唐等,历代就有军队守卫荆门城。荆门城搬到现在的地方,就好像现在的枝江县城不在古枝江,而在马家店一样。还有,陈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周军在荆门南建安蜀城,西魏昭达攻克其城,将信州治设置于此。当时信州属西魏,故将治所侨置于此,以便于控制荆门要地。可见今天的荆门以这一军事要地命名,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侨置的道理,就不难理解了。有趣的是,陈朝军队攻下荆门城以后,为了巩固实力,就安排其朝廷的亲信管理,从而开始在这里设值了一个行政机构,由吕仲肃守卫。所以史书上说:“陈置荆门镇,杨素平陈,克之。”唐初,由萧铣派兵镇守荆门城。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拆长林县立荆门县,废当阳县入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荆门县之县名载于史册由此而始。但荆门之名始见于史册,最晚应不能迟于王浚攻克荆门镇的公元280年,比荆门地方志记载的至少要早525年的历史。荆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累累战火焚烧,般般生灵涂炭。猿鸣声声含泪,杜鹃声声啼血,实在是感人肺腑,痛断心肠。因此写荆门战争题材的作品较多。关于这些作品的展示,我的文集《荆门雄风》已有陈述,这里就不再叙述了。
人们一般认为,荆门和荆门山是两码事。不,1000多年前是一回事。如果荆门和荆门山是两码事,那么,当我们朗读夷陵早在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以前就存在,是诗仙、诗圣不知道吗?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前几年,江陵学术界组织了一套班子研究,研究来研究去,最后成果出来了。什么成果呢?屈原的故乡在江陵,不在秭归。但是,要改变这一历史事实,恐怕不是那个班子说了算的。从这个角度看,荆门的同志很本分,一是一,二是二。但是,吃亏的总是本分人。所以我认为,荆门和荆门山是一码事,荆门和夷陵是两码事。当然,荆门山自古以来是夷陵的地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下级变上级,不仅仅是人,区域也是一样的道理。
可能又有人说:“吃饱了撑着,研究这干嘛?”干嘛?意义大得很呢!千载难逢的三峡工程历史机遇谁不抓?重庆抓得才厉害呢!湖北人为什么不抓呢?荆门山虽然现在不归荆门管了,但历史抹不掉啊!打个比喻,我家的女儿,现在出嫁了,不是我家的成员了,吃穿生活都不管了。出嫁前呢,是作父母的把她拉扯大的吧!有人可能说我出卖宜昌,我可以这样回答:不是出卖宜昌,是还其历史真面目。荆门历代隶属于荆州管,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升格。宜昌几千年历史,一直属于荆州,清雍正十三年才划出来。事过境迁,沧桑巨变,弄清历史脉络有必要。我这样说,不是主张把宜昌对岸的地方划到荆门去,而是说要“资源共享”。枝江谈历史,不得不谈县城。县城在哪里?在宜都。宜都管辖的枝城就是枝江的老县城。枝江不仅管了上千年,而且一直是县城,结果1963年给划出去了。王昭君是哪里人?秭归。兴山人可能会说,你喝醉酒了,明明是我们这里的人嘛!我要说,我很清醒,你去看史书,当时不存在兴山县,只有秭归县。王昭君死了以后才从秭归县分出一个兴山县。
当小学生们正在朗读李白的名诗《朝发白帝城》的时候,我们荆门的同志是否知道,当年诗仙并不是“千里江陵一日还”,而是在荆门歇了一宿。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因此上次我说了,“荆门因荆楚门户,控制要冲而得名”的历史定义应该改一改才对。所谓“资源共享”,荆门山不仅仅是夷陵的荆门山,而且也是因荆门山而命名的荆门人的荆门山,这就叫“资源共享”,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家共同享受,共同发展。互不防碍,互不侵害。荆门山是一块上等的纯瘦肉,不吃可惜!
我大致看了一下荆门的地方史,一般是唐以后的多,唐以前的少。唐以前民间传说的多,有正史记载的少。如资治通鉴、24史等,这些权威著作记载荆门历史的文字太多了,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不可少。包头和呼和浩特都争昭君墓,都有昭君墓。襄樊和南阳都争隆中对,都有隆中对。为什么呢?抢文化资源。古荆门历史文化资源都不用,空在那里浪费太可惜。到时候,都争就不好办了。
早在1400多年前,梁元帝的臣子庾信(公元512—580年,新野人)在他的诗歌《奉和泛江》中就有“建平船秭下,荆门战舰浮”的句子。从此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直至民国,共留下诗作达200余首。著名诗人如唐代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轼、司马光、陆游、范成大等曾慕名来游,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句。有人曾在2000年11月29日《湖北日报》B头版显著位置以《欧阳运森历经三十载成书出版》为题,介绍了我的研究成果《荆门雄风》。
现在一般人都认为,古荆州的荆门,是一个行政区划。而宜昌的荆门,是一座山脉。但他们并不知道,如今的荆门与宜昌,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据笔者劣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欧阳运森文集《沧桑寻梦·家藏千卷古籍书目》扬州文富堂书坊道光二十年(1840年)版孔子所编《书经·禹贡》介绍,荆州为九州之一,因有荆山而得名。后来,又出现了荆门州。唐、宋、元、明、清直至大革命时期,历朝历代,荆门均为州、县、府、军等地方政权的所在地。也就是说,荆门州是在唐朝才出现的。而古荆门的出现,是在唐朝以前。荆门州与宜昌古荆门的关系,就好像今天的枝江与宜都的枝江县城——枝城的关系一样。大家知道,今天的枝江县城是马家店,而不是古老的枝江县城——枝城。当时,有千年历史的枝江县城被划给了宜都。我在考取大学的1964年,枝江才正式搬到马家店。暑假回家,好多人买到枝江船票的人,在马家店就被赶了下来。原来,枝江已经改名叫枝城了。因此我认为,“荆门因荆楚门户,控制要冲而得名”的历史定义应该改一改才对。
荆门人都知道,夏商时期(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一世纪),天下为九州,荆门属荆州之域。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王武丁后裔于汉江西岸今沙洋县马良镇西建立权国,为“古代第一县”;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秉成王之命,封姬姓王族于长湖边今沙洋县拾回桥一带建立冉阝国(或谓作“那”)。
春秋战国时期,楚族势力渐大,楚人南移,约楚熊鄂至若敖时期,灭冉阝(即“那”);楚武王(公元前704年自称)时期,灭权,迁权于冉阝(即“那”)处;楚文王(公元前689年)都郢(今江陵纪南城),现荆门成为郢都近郊,钟祥为郊郢,系楚国陪都;秦昭王时,秦将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年),于楚郢都设南郡,领县十八,在今荆门南郊设当阳县,属南郡。
西汉初期,在荆门北设编县,景帝时期,在今荆门城区南郊置当阳县,仍属南郡;王莽篡汉,升编县为南顺郡。东汉初年复西汉旧制,县址仍在原处;三国时期,当阳属吴。
西晋时期沿吴旧制。东晋时期于编县置武宁郡。后又于编县故城置长宁县,属武宁郡,于长宁县置长宁郡,治长宁县,不久又徙武宁郡至乐乡县,领长宁、乐乡二县;徙当阳县址于沮漳河西,治原境。
南北朝时期,宋齐沿晋制。泰始初改长宁郡为永宁郡。后梁废编县入长宁县,于内方山(又为马良山,今沙洋县境内)置基州,辖章山、上黄郡,分长林县置丰乡、绿麻二县,分属章山、上黄郡;北周废当阳置平州。
隋文帝开皇七年,灭后梁,平州改玉州;九年,废玉州复置当阳县,废永宁、武宁、章山、上黄四郡;十一年废长林入长宁县;十八年,复改长宁为长林县,属南郡。
唐初,长林县属荆州,改当阳为基州,复置章山县为属县。德宗贞元21年(公元805年),拆长林县立荆门县,废当阳县入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荆门县名由此始。唐末,又改荆门县为长林县。
五代时期,荆门为荆南国所据。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设荆门军,领长林县。不久军废。后周废乐乡县,南境入长林县。
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复置当阳县,复置荆门军,领当阳、长林二县,属荆湖北路。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废军,划长林、当阳二县属江陵府;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复荆门军,仍领县长林、当阳。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天历时期,降府为州,属荆湖北道宣慰司,仍领长林、当阳二县。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属荆州府,改长林县入荆门县;十年,拆当阳县入荆门县;十三年,升荆门县为荆门州,复置当阳县;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荆门州改属承天府(今钟祥),领当阳县。
清代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仍领当阳县,属安陆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领当阳、远安二县。
1912年,降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1927年废道,荆门县属湖北省;1949年2月4日,荆门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荆门一直设县,属湖北省荆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60年,设立沙洋市与荆门县同属荆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61年撤沙洋市,仍属荆门县;1979年11月将原荆门县划为荆门市和荆门县,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撤县并市,为湖北省辖市;1996年12月划京山县、钟祥市为荆门市辖。现辖沙洋县、京山县和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
可见,荆门、当阳、远安长期在同一个行政区划内。大革命时期,荆、当、远革命根据地名扬天下。就这一历史亲缘关系,是永远也抹不掉的。

——《荆门社会科学》杂志2004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