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老莱山庄

0 / 1140

704

主题

929

帖子

355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55
发表于 2024-3-8 17: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莱山庄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荆门古迹中“八景”之一的老莱山庄,在城西象山(原名蒙山)东麓竹陂河畔。山庄环境清幽,景色秀丽,是春秋时期著名道家老莱子隐居的地方。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因看不惯尘世间的名利角逐和诸侯争霸的现状,就隐居在蒙山(现名象山)脚下,垦荒耕种,自食其力,奉养双亲。他居住茅寮草棚,生活俭朴,潜心钻研学问,发表过十六篇著作,专门阐述道学的玄奥哲理,很有些独到的见解。楚王听说此人后,非常器重他的德才,亲自找上门来,聘请他出山,为日益强盛的楚国霸业贡献才智。楚王走后,老莱子的妻子从地里回来,问:“刚才那么多的车马,什么大人物来过了?”老莱子便讲明了情况。老莱子的妻子明白是什么事后,便劝阻说:“我曾经听人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软,有权有势的统治者既然能用好酒好肉款待你,就可以随便役使你;既然能用高官厚禄封赠你,就可能随意杀害你。咱们是山村野夫,自耕自食,放荡不羁,逍遥自在,用不着为他们去争权夺利,更不应被人牵着鼻子走。楚王封你的官职,千万当不得。”后来,他们一家抛弃了山庄,南渡长江,不知到哪里定居去了。现在,凡是姓“老莱”的人,据说都是老莱子的后代
  老莱子是我国民间传说“二十四孝子”之一。他到了七十岁的高龄,为了博取龙钟老迈的双亲欢愉,还故意穿戴小孩的班衣花帽,摆耍拨浪小鼓,手舞足蹈,装出天真烂漫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嬉戏:又故意挑水,走过父母身边,假意仰面朝天绊一跤,水泼一地,做出滑稽的样子,逗得寂寞的老人乐呵呵大笑。这便是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莱班衣,侍亲至孝”的故事。
  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有位翰林院大学士彭乘,是四川成都人,被朝庭指派来荆门军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管辖长林县和当阳县。这位荆门知军也是当时闻名的孝子,生平事迹很多,《宋史》为他列了传。我国二十四史中的《南史》、(北史》和《隋书)就是由彭乘负责初校和审订的。荆门的地方旧志书说彭乘治理荆门军有独特的才干,深受荆门各阶层人士和群众的拥戴。他爱好书法,曾题写蒙泉诗刻在泉后石座上。他在老莱山庄遗址凿得一泉,命人大加掏洗,挖宽浚深,使流量加大,引为三股,分别注入蓄水塘堰,再流入竹陂河,方便居民灌溉园田。彭乘根据老莱子的孝顺事迹,将新发现的泉命为顺泉,又把老莱山庄的田垄称作孝子田。
  到了18世纪40年代末,即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安陆府荆门州知州舒成龙疏浚了淤塞好几百年的顺泉。他为了使荆门老莱山庄这处古迹不再湮没无闻,书写了“顺泉”两个大字,让人刻在泉后崖壁上。又构筑一座孝隐亭(又名顺亭),以纪念老莱子的事迹。孝隐亭后竖了石碑,刻有“老莱子之位”五个大字。从此,老莱山庄便被列为清代荆门州城“八景”之一,吸引各方游客来此观光游览。清代一些诗人墨客吟咏老莱山庄的古诗留存至今,寓意深刻,丰富了荆门古典文学的宝库。
  目前耸立在象山东坡的孝隐亭是1981年重建的,古被保存完好。
  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 1908年),象山顶上筑有望云楼,与孝隐亭下呼应同属老莱山庄范围内诸多景点之一。望云楼依据老莱子孝迹命名,典故出自唐代女皇武则天的宰相狄仁杰登太行山遥望白云思亲的故事。20世纪初,望云楼与孝隐亭尚存,不乏登临凭吊的游客。80年代末,在望云楼原址重建楼阁,改称岚光阁。
  1993年是荆门撤县并市、由荆州地区辖市升格为湖北省辖市十周年。近年来,象山风景诸多名胜古迹由城建部门的园林管理处彻底整修或扩建,焕然一新, 点缀着湖光山色,越发引人入胜,使历史悠久的荆楚传统文化,在荆门得到更好的体现。也更具魅力。老莱山庄便是其中一景。整修一新的老莱山庄游览区还新建了古代二十四孝蜡像馆。二十四孝当中除了老莱子之外,还有南朝萧齐时期的庾黔娄和宋代的黄庭坚曾与荆门结缘。庾黔娄曾任荆门境内编县的县官,在荆门有具体的事迹被载入史册。黄庭坚这位大书法家被贬谪到宜昌做官时,也曾居留过荆门,遗有诗篇;他题写的“蒙泉”两个大字后蒙泉、 惠泉后来也由荆门知军陆九渊刻成石碑竖在蒙泉旁。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