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公元17世纪)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荆门人周昌招降陕西王辅臣叛乱集团有功,由判官升任山东布政司登莱参政。 周昌出生前,父亲就去世。十岁时,其母孙氏又因兵祸惨死。少年周昌落魄无依。清朝初年,他长大成人后,刻苦读书,在荆门州衙当差,由于机缘,他跟随一位显要官员到京都,被安插在朝廷内阁,在满族大臣、大学士图海门下任内阁中书,后又提拔为判官。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腊月,陕西提督王铺臣叛变,响应云南藩王吴三桂反清,陕甘宁等省大为震惊。康熙皇帝任田海为征讨将军,统辖陕西全省。 周昌向图海献策,指出陕西关中的就脊梁骨,藩王吴三桂这次造反,不曾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攻陕西,而着意盘居湖南、湖北交界地区与荆襄官兵对峙,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响应吴三桂,起来造反,企图占据关中平原,真是举足轻重,构成全局最大威胁。但他的暴乱,是情势所逼,狗急跳墙;其实他是舍不得放弃高官厚禄才勾结吴三桂、耿精忠等的“三藩”叛乱集团的。这好比白内障眼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冀求站立行走。如果适时有能说会道的人去劝诫,自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就用不着兴师动众跟他们硬碰硬了。 周昌这番话语正中图海下怀,但左思右想派谁好呢?有谁敢深入虎穴呢?周昌说,如果信得过,他愿单独冒这风险。事情办成,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由于大学士一向待他不薄,他虽死无怨。 图海兴奋极了,连夜写奏本,派人飞驰送京。康熙皇帝愁眉舒展,立即传谕周昌回京,亲自在乾清宫召见;答对之余,便如此这般地切切嘱咐一番,并赐穿黄马褂。周昌领旨出京单人匹马深入平凉地区,往返七次,终于来到王辅臣营垒。周昌身穿一品大红朝服,面南拱立,在森严逼人的刀枪剑戟夹峙中面不改容。他威严地传呼王辅臣出来跪着听他宣读圣旨,敦促投降。这就是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王辅臣终于献出平凉根据地接受清廷招抚的史实。五年后,即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持续八年之久的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的“三藩之乱”彻底平定,康熙皇帝宣召王辅臣进京。王辅臣接了谕旨,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逻辑,此去凶多吉少,便选择自杀的归宿。 图海因周昌立了大功,不但奏请朝廷升任周昌为山东登莱道台,还把周昌母亲孙氏当年惨烈死难的事迹反映给皇帝,于康照十六年(公元1677年)赐子旌表。皇帝为孙氏撰写的祭文全文保存至今,现摘译其中一段如下:“孙氏赋性坚贞,秉操激烈;周昌为国事尽心效力,移孝作忠,值得嘉慰。现特地派员重举行祭祀,以便让你长眠的乡土增光,你在九泉有灵。尽管领受祭礼罢。”周昌的父亲周化龙死于前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至此也被清廷诰封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清代的高级文职官员)。母亲孙氏诰封贞烈恭人加赠夫人。 周昌在陕西军旅中写过一首诗,被编入《湖北先贤诗佩》的安陆府卷中:“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 周昌在山东登莱道当了三年参政,便请求退休回荆门故里.这时他已年过半百。晚年,他曾写过一首诗者赠他的江陵旧友张可前(江陵人,字箸汉,当时已升任兵部左侍郎):“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日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 周昌的著作有《介庵草》。 周昌的儿子周家相,字二南,后来曾任浙江乌程(今吴兴县)知县。他在任期间清白自矢,曾以公正执法而被当地称。后因操劳过度,病死在任内。吴兴县民间传说他死后被尊奉为该县的城隍神。 下面选录周家相诗作一首《雪夜怀王大田》:“晨起疏寮朔吹残,轻琼冷絮酒更阑。舟中有客应乘兴,驴背何人竟跨鞍?一曲高歌曾寡和,万条寒玉共谁看?梅花十月开能通,情至杯中肯放宽?”王大田是当时荆门文坛的知名人士,康熙二十九年得中庚子科举人,后当了学正;从学的弟子众多,其中有好几人也曾在文学界中名噪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