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运清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公元17世纪) 明、清之际荆门学者贺运清,字疏林,晚年自号嵩螺,生于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620年),卒于康熙年间(约1703年),享年八十有三。 他的祖父贺德邵,字戒庵,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贡士。曾任河南修武(今河南获嘉)和山东临邑知县。父贺盖,死后,清廷封赠文林侍郎,兄贺运和,字仲文,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甲子科举人。 贺运清性至孝,母逝,庐墓守孝三年。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父逝,恰逢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荆门州,他尽将积蓄银两赶办丧事.殡葬行列出发,行进十来里,荆门城便炮声隆隆。服父孝,哀痛得形骸瘦削。从此,潜心攻读儒家学说和研究历史。 不久,明朝覆亡,荆门州归顺清王朝。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八月,各省城举行清代开国首次乡试,分配给湖广行省的录取名额106名,其中荆门籍赴考者得中丙戍科举人的有3名,贺运清即其中之一。次年二月,首次全国京城会试,又得中丁亥科进士,授任江南行省扬州府兴化(今江苏兴化)县知县。 在兴化知县任内,遇上荒年,农业大歉收,他主持赈济,冬春设粥厂施粥救饥;来年,气候转暖,青黄不接,他打开官仓按户口配发口粮,奸商豪绅趁机哄抬粮价的阴谋未能得逞,使成千上万饥民得以度过饥荒。 后升任吏部文选司主事,调任吏部郎中。顺治皇帝下诏要求官员反映情况和大胆提建议,贺运清的奏述颇合皇帝的心意,获嘉许,并改派为福建省按察司签事,分巡兴泉永兵备道。 福建沿海地区迷信阴阳风水地理,父母去世,后辈为了到处卜选所谓能造福子孙的葬地墓穴,竟将棺木停厝郊野或寺庙,年久不归葬。贺运清严厉禁止这样的陋俗。他劝谕群众,人死,应及时安葬入土,才算是最后归宿,所谓风水形势影响子孙祸福的说法是荒诞的,全无根据。他指出,世间哪有只顾儿孙后代渺茫的未来而忍心将父母的棺木久久暴露搁置的道理。 在任五个月,辞官回湖北荆门故里,退居林下,逍遥自在,不再过问世俗之事,颐养天年。 他曾在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牵头兴建荆门州城小南门孔庙内的启圣祠。又曾参与审订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刊刻的《安陆府志》,其中较全面地记载着荆门地区的历史,人文、地理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况。他写过一些诗文,保存至今的有一篇《修诸堤记》和一首七言古诗《贤母堤歌),为后人提供康熙年间荆门东南境沿江地带和拾回桥镇滨湖地区民众与水患作斗争的史料。 贺运清死后,荆门州列他为乡贤,将他的灵位供奉入荆门乡贤祠,春秋两季,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致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