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公元1139-1193年)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荆门知军陆九渊,字子静,号存裔,抚州金溪(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人氏,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父陆贺,封赠宣教郎;母饶氏。兄弟六人,九渊最幼。 初生,缺奶。 父母见家中已有五六个男孩,愿将九渊任由村人抱走,大哥九思(子疆)坚决要留下,宁将亲生儿托农妇喂养,让妻子哺育幼弟。九渊日后长成,尊奉哥嫂如同嫡亲参娘。 三四岁 ,文静,不嬉耍。随父牙牙学语,样样事物问个究竟。一日,忽问天地边缘在哪里,父亲说不出个名堂,笑笑而已;年幼的九渊整日思索此事,不思茶饭,睡不好觉。稍大,举止如同成年人,主动打扫庭院,与其他孩子不大相同。人们见到小小年纪如此老成持重,无不赞叹。五岁入塾,爱护课本,书角不卷折。父母携往喝喜酒,不肯穿新衣;十五岁的哥哥九龄(子寿)翻出《礼经》给他看,方知婚礼隆重,才肯穿上。后来,他曾对人说他七八岁时常获同族长辈嘉许,无非是规矩老实,心不野,不贪玩,如此而已,岂有他哉!九岁开始写文章发表见解。十岁,跟随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兄长们去县学听,文雅雍容,颇使众人诧异。有位老先生指着九渊对另位长者吴茂来说“你如此终爱女儿,慎选女婿,这少年最适合的”于是陆吴两家订亲。十一岁,读书更专心。有时似乎闲着,其实在思索。堂兄管家,夜里起身巡屋,总遇见九渊或在攻读,或举烛在书架前索书。平时不论遇到任何事物总爱质疑,穷根究柢。后曾对弟子说:“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有疑问方得进步,有所启发。”弟子问他:“听说先生曾把孔圣人及门人的语录分门别类抄来阅读?”他说,那仅仅是儿时读书的一种方式罢了。前面提到他三四岁时曾对天地有无边际这个问题穷思苦索不得其解,直到十三岁读古书碰上“字宙”两字,塾师解释,上下四方易为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才猛然省悟,原来空间与时间无穷无尽,人类以至于万物皆在无穷无尽之中。 十六岁时,读到三国和南北朝时代有关夷狄乱华的史实,九渊又听父老谈论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异族俘虏的国耻,便剪去历来留得长长的指甲,学射箭,学骑马。他对人说,皇帝受辱的国耻非雪不可,不关心国家大事,苟安一时,悠闲自在,怀安逸不怀忠义,问心有愧。他感慨金人欺凌,访交勇士,兴议恢复河山大计。 二十四岁初次参加省城乡试,得中第四名举人。这一年父丧。二十九岁与吴氏完婚。三十三岁,生子,取名持之。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赐同进士出身。在京城居留期间,名声大振,寓所从早到晚都有知识界人士造访,这个送走,那个又到,应酬对答,切磋学问,忙得四十几天未睡好觉。当时已与理学家朱熹齐名,人称“朱陆”。两人的学术见解多有不合,互相通讯,争论激烈。 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靖安县主簿。第二年四月,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大辨论”。 由于服母丧,停职。期满,于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改任建宁府(在今福建建瓯)崇安县主簿。第二年,江西南康知军朱熹重建庐山五老峰下的书院,特邀陆九渊前往讲学。陆九渊讲授“君子小人喻义利”章,听众大受感发,甚至有人泪下。朱熹认为,这是一针见血地触及人们灵魂深处、解开听众思想疙瘩的缘故,便请将讲学的内容写成讲义,刻在石上。同年,刚卸任的右丞相史浩举荐陆九渊。朝廷召见,以便于以重用,但九渊不曾应召。皇帝的亲信又再举、结果,派为国子正,在中央最高学府授课。教导学生,如同在家时,不用校规去约束;对有过失的学生,用言语来触动和启发诱导,使有缺点和错误的人面红耳热,满额沁汗。 接着,兼任编修敕令所的删定官。一次,轮到与皇帝答对,他奏陈五个观点:一是国仇未报,应博求天下俊杰相与举“论道经邦”之职;二是应致尊德乐道之诚;三是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并非易事,用人要慎重;四是遇事应多启发诱导,切忌强迫命令,急于求成;五是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应着眼于细微末节。皇帝对此甚表赞同,提拔他为将作监的监丞。给事中王信不同意,于是改派他去主管台州崇道观(在今浙江临海)。 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回江西家乡,在贵溪县西南境的象山收了几百名弟子讲学,许多文人学士都拜在他门下,其中就有杨简(曾任国子博士、温州知州)、袁燮(曾任礼部侍郎),还有舒磷、沈焕等,都是较好地继承他的学说的南宋良臣或名儒。人们尊称他为象山先生,他也因在象山设学院,自号象山翁。每逢开讲,讲堂外堆满脱下的鞋屐,连高龄的长者都拄着拐杖来旁听。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 1190年)任命陆九渊为荆湖北路荆门军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 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郭,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人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光化、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又认为,荆门虽四面有山环合,又有精壮守卒四千,易于警备,但历来没有城池,官署、仓库这些要害地点连野鹿幼兽都敢前来,凭什么来防守呢?过去多次提议筑城,皆因恐怕耗费太厉害,从未轻易动工。他说,一个州、府驻地,没有城郭,在大后方都不可以,何况地处国防前沿。于是,下决心报请委派官员设置筑城机构,于同年十二月初四破土奠基。他召集民工和军士,讲明筑城意义。对参加施工的军民,给予较好的生活待遇。他经常来到工地鼓励和督促,鼓舞士气。加上冬日天气晴朗,进度快得出乎意料。周长2.9公里的土垣二十天就垒起。这些土方工程,本来预算用钱二十万串,结果,只花了五千串就完成。后来,他又写奏本给光宗皇帝,请求在荆门军常平仓准备购稻谷的专款计白银一万五千两的项下拨用五千两,折合铜钱三万串,用来包砌三重窑砖,建角台,添两个侧门,城头建哨楼,开挖护城河渠。写给皇帝的《与庙堂乞筑荆门城札子》全文保存下来,是一篇军事和政治论文,兼具文学欣赏价值。荆门过去未曾有城墙。陆九渊主持筑起城垣,四乡男女成群结伴跑来看新鲜,持续到年关岁晚依然络绎不绝。从此,荆门城关的居民再也不耽心敌寇来犯了。 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荆门每逢元宵节,照例在官署设祭坛跪拜鬼神,为民众祈福。陆九渊来了,不再这样搞,改为在元宵节宣讲《尚书.洪范》中的“敛福锡民"篇章(这个讲稿《上元代醮讲义》留存至今)。除了官员、读书人、役卒还有好几百群众跑来听,大家深受教育。 有人告状,不拘早晚接见受理,还约定初审日期,吩咐告状人自己拿了状纸去通知被告人一同前来候审。到期,双方都依约同来。立即按情节作出结论。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阴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任职期间,他对荆门军管理范围内的官吏是贪是廉、社会风气是善是恶,都心中有数。例如,有人投诉儿子被杀害,他认为不至于此;仔细盘问,才发现儿子好好的活着,并不曾死。又有人报案被盗,是谁作案却不清楚,陆九湖分析一番开列两个姓名.派人捉来审问,果然招认。责令退出全部赃物归还原告然后再行开导,不予处罚,使两名窃犯洗心革面。又有一回.陆九渊告诉僚属,某地方有某某人要办坏事了。第二天,便有人被拦劫,跑来报案,说是某某人所作所为,立即缉捕法办。面对陆九渊这样料事如神,属员不胜讶异;荆门士民亦佩服不已。他对荆门地方治安十分重视,治理得很严。只要发生盗窃或抢劫案,罪犯总是被捉拿归案,未有漏网。所以,境内群盗消声匿迹,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过去屡屡发生盗窃案,后来也极少了。当时社会局势动荡,各个州县逃兵时有所闻,不能制止。陆九渊为杜绝这种现象,凡提供线索捕回后就奖励检举人,逃兵捕回,从重惩处,他亲自阅兵,指导军事演习。平民百姓也允许参加比武,凡射箭弓法优异的,不论军民,同样受奖。派军差必给生活补贴,注意改善兵卒生活。从此,驻军尽心操练,极少懒散。兵部派员分赴各州县视察,惟独荆门地区军风纪整肃,其他州府郡县都不及。 荆门多干旱,陆九渊关心民众疾苦,旱时,便在城西蒙山顶(为纪念他,后人改称象山,山名沿用至今)设坛,杀鹅洒血求雨,往往有求必应,荆门士民都觉神奇,不可思议。他当年撰写的荆门军《求雨文》和《望坛谢雨文》保存至今,情词恳切,充满对荆门百姓的深厚感情。 象山东坡,当时有座讲经台,是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僧人慧远设佛坛讲经的所在。陆九渊在台上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各上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 绍熙三年腊月初一(公元1193年初),陆九渊对比较知心的熟人说,他的先师曾教诲他要多为社会作贡献,可惜还有许多大志未能实现,然而他却没有多少时间了。又告诉家属,他快要离开人世。对属下官员也说,他的生命就要结束。为了造福荆门,他率众举行祷雪仪式,祈求荆门地区雪兆丰年。第二天(初二),降雪,他便沐浴,换上干净的衣裳鞋帽,穿戴整齐,端端正正地坐着。过了两天(初四),中午,他安详地与世长辞。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的人群多达数千人。死后,光宗皇帝封谥为文安公。《宋史》为他列了传。明代将陆九渊的牌位供在孔庙的西庑与历代名贤名儒一同享受春秋祭祀。 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 -1505 年),参政钟文俊为纪念陆九渊,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或陆公祠)。明代的陆夫子祠在战乱中被焚毁,清乾隆年间重建。建国后,在80年代初,荆门市人民政府又整修一新,列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陆九渊当年讲过学的讲经台也于清代重建,台上重建纪念亭,安陆知府张世芳取《诗经》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句意,题为“仰止亭”。其寓意是希望今后的荆门地方官效法陆九湖,多为民众办实事.清代重建的荆门州署,其正堂也题为“宗陆堂” ,以资纪念。陆九渊逝世的当年正月下旬,有块大陨石坠落在象山东麓今龙泉边上,深陷土中,后人迷信,认为这是十个月后陆九渊逝世的凶兆。乾隆年间重修讲经台和新建仰止亭,荆门州署采纳群众建议,将陨石刻上“落星石”和“壬子正月晦日”等字样,运上山腰,放置在台上。清代修建的仰止亭,因年久失修,80年代,荆门市人民政府拨款重建。 陆九渊“心即理””的哲学思想,后来被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守仁继承和发展,形成很有影响的陆王学派。陆九渊的著作被辑成《象山先生全集》三卷。明代,有千余块全集书版收藏在荆门州署的库房内,明末毁于战火。建国后,《象山先生全集》经点校整理,以《陆九渊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