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国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公元1074-1138年) 胡安国,字康侯,原籍建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生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卒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 胡安国十七岁入太学,北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二十三岁的胡安国中进士第,后由于才华出众,被宋哲宗(公元1086年至1100年在位)提拔为太学博士。胡安国长于春秋学,撰有《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议论政治,官至宝文阁直学士。他一生不走权门,不畏权势。对朝廷弊政,常常直言不讳,因此得罪了朝中擅权的蔡宗。北宋徽宗(公元1101年一1125年在位)几次让他做官。他坚辞不受。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封他做太常少卿,他不得已才接受,但没做几天就辞掉了。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皇帝赵构(公元1127年至1162年在位)召见他,对他说:“我早就听说你的大名,渴望与你相见,为什么屡次相召你不见我?”胡安国对皇帝信任十分感激,但对做官毫无兴趣。他只是将时事政论二十一篇献给皇帝,然后以自己身体有病辞谢了皇帝的封。高宗与他谈论了很多有关时政的重大问题,他都一一作了回答。如在建都的问题上,当时朝中议论颇多,一种意见是在建康(南京),一种意见是移都临安(杭州)。胡安国认为建都南京对国家有利,这样可以将关中(今陕西一带)、河内(今黄河以南)作为抗金复兴的基地,在加强防御方面,他认为稳固长江上游,必保汉河(汉水上游一带),稳固中游,必保下游淮泗(今江苏安徽一带)。他劝皇帝远小人,近君子,广招贤才广纳忠言。他的这些建议高宗皇帝当然难以听进去,相反,高宗认为他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他辞官不做,正合皇帝的心意。他的二十一篇政论,受到蔡京、张邦昌极力诋毁,得到了宗泽、李纲等人的极力赞同。最后他看到宦途艰辛,皇帝昏庸,伴君如伴虎,决心脱离仕途,不问政事,悠闲自得,保住残生。晚年,隐居在荆门一带,在漳河以东结茅而居,教子课读。 胡安国曾从学于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程顾。与程颐、朱熹齐名。除撰有《春秋传》外,还撰有《资治通鉴举要补》等书。 胡安国的侄子胡寅,字明仲,是胡安国弟弟的儿子,从小过继给胡安国做儿子。关于胡寅过继给胡安国,还有一段传说。 胡寅弟兄较多,他母亲在未生他之前,觉得儿子太多养不起,不准备要他。正巧胡安国的妻子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大鱼跃入盆水中,她赶紧将它抱住当儿子养着。梦中醒来,恰巧弟媳生了胡寅,因此就将胡寅抱过来作了养子。胡寅小时候就很聪明,胡安国为了让他专心读书,将他关在阁楼上,楼上堆着一些杂木,胡寅无事就将这些杂木凿成人形摆在上面。后被胡安国发现便将木头统统搬了下来;又将上千卷书籍堆在上面,过了一段时间,胡寅能背诵所有的书籍,并且不漏掉一卷。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91年-1125年)中进士。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枢密使张浚向宋高宗极力推荐,胡寅被封为起居郎。金人南侵,宋高宗准备移都杭州,胡寅上表极力谏阻,他认为当前最紧要的是召集天下豪杰,集中兵力抗击金兵,不能苟安偷生,并列举了皇帝许多不是之处,因而得罪了皇帝和一些阿谀奉承的大臣。宰相吕颐浩认为他太固执,将他降为直龙图阁主,管了一个道观。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皇帝召见外官,谈强兵富国息民之策,胡寅上书《十事》、即修政事,备边陲、治军旅、用人才,除盗贼、信赏罚、理财用,核名实、屏谀佞,去奸慝。这些意见皇帝还算赞成,不久即升为永州(令湖南零陵)知州。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复位起居郎、中书舍人,赐三品服色。 宋高宗准备派人向金国求和,湖寅听说后上书极力反对,遭到秦检的陷害,又将他降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不久又改为永州知州,一直将他降为泉州团练副使。直到秦桧死后他才官复原职。 胡寅跟着伯父胡安国在荆门军过了很长时间,在《荆门直隶州志》上列为乡贤。他一生耿直,不畏权势,虽在宦途上几起几落,但一直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年青时候,张邦昌看他有才华,准备将女儿许配给他,以此来拉拢他,遭到胡寅的拒绝;秦桧专权时,他与秦桧一直不来往。 胡寅学识渊博,写过不少文章,《论语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世学者称他为“致堂先生。” 胡宏是胡安国的幼子字仁仲,出生在荆门军,是他父亲亲传的学生。他从小喜欢游玩,也喜爱读书,常以人杰自居,曾在荆门东宝山下居住二十余年,四方学者称之为“五峰先生”。他看到秦桧当权,忠臣良将一个个都被陷害,特别是父兄正直无私,也被秦桧所害,于是坚决不愿做官。秦桧死后,他也不愿出仕。在东宝山居住期间,丞相张浚受到秦桧陷害后,让儿子从胡宏读书,希望儿子将来成为有成就的学者。胡宏著有《知言皇王大纪》八十卷,《五峰文集》五卷,当时很受推崇。 胡宁是胡安国的次子,跟随父亲在荆门军长大,字和仲。也是胡安国亲自授业,从小学得满腹经纶,尤其对春秋之学精通。在封建社会,父为官其子必能入仕,叫做“荫补”。由于胡安国是朝廷重臣,因此胡宁被朝廷荫补为敕令删定官,专门负责皇帝文书的起草和删改修订。胡宁对仕途毫无兴趣,但君令不可违,只好凭他的才学干事业。当时朝中的大权被秦桧一人操纵,秦桧的儿子秦熺在枢密院任知事,朝野上下,对此议论颇多,他都装着不知道。有一天,秦桧问胡宁,对秦熺任枢密院知事外面有些什么议论,胡宁就直言不讳地说:“外面议论相公绝对不会做大奸臣蔡京所做过的事。”蔡京是北宋时期的丞相,当他大权在握后,对凡是反对过他的大臣都施行报复,与自己一条心的人都一一起用。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蔡京任左丞相,让他的儿子蔡攸任龙图阁学士兼侍读。父子同朝为官,共掌大权,与童贯等沆瀣一气,受到万人唾骂。胡宁这一句话,明显地是在骂秦桧与蔡京一样也是个大奸臣,不该将儿子封为重臣,因此忤逆了秦桧,被秦桧罢了官。后潜心钻研《春秋》,号为“茆堂先生”,著有《春秋通旨》。 胡安国还有一名从子叫胡宪,字原仲。从小很聪明,但他一生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南宋时期的大理学家朱熹曾从师于他。著有《两汉辩正)等书,世人称为“绩溪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