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于季刊《越地春秋》2023年第3期(总第84期)·史海钩沉·第110-115页。 度宗皇后全玖暂厝河南平顶山全集 本应归葬湖北荆门建阳驿北 全新华 全国权 1972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龙泉乡全集村在学校增班扩建时发现了古墓;因时代所限,当时未上报相关部门考古发掘,也未对出土文物登记保管以致流失。1983年,由叶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撰、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叶县地名志》,在第220页“全集村”条目中留下了“北有墓冢一个,出土文物有小石门四扇,石墩一个,墓砖上刻有‘皇后’字样”的简单信息。 一、墓冢的发掘和遗址现状 作为全玖后人,笔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上祖姑的灵榇归葬之地。2022年6月得知上述信息后,立即走访知情人和勘查现场。尽管年湮代远,当事人或老去或记忆模糊,但笔者仍然收集到了以下相对完整的信息: 1969年至1970年,龙泉乡全集村修建了学校,1972年下半年扩建时挖出了墓葬。此墓为单室墓,有向东、向南的两个墓门。当时挪开墓门的是邻村郭吕庄村的20岁青年男子杨凤才,因为不小心,他还伤了手指。古墓没有券顶,墓室已被封土填满。当时人们仅关注墓中有无稀世之物、金银财宝;在取出一柄宝剑和少许古钱币后,未作墓室清理,就将墓砖、棺木等原处回填了。 墓中文物有:四块石门、一个石墩、一块方石、几块条石和墓砖、一柄长约1米的宝剑(铁刀)、一只碗和少许古钱币。石门高1.3米—1.5米,墓砖有一尺见方的正方形和30cmX50cm的长方形两种形制,多块墓砖上带有包括但不仅限于“皇后”二字的文字,方块石上有字,或许为墓志。铁刀是宽片大刀形制,而非瘦长之剑,放置在教学办公室,日久不知去向。现年72岁的村民李金旺当时拾得“熙宁通宝”大钱一枚,现已丢失。熙宁通宝是形制较大、发行量小、存世稀少、比较特殊的宋币。挖出的部分墓砖和石料已下落不明。依据墓中物件,此墓当场被认定为宋墓。 当时的校长,现年82岁的李小黑老人见证了墓葬的发掘。如今他听力虽不太好,但沟通后仍能提供和证实以上信息。 现年57岁的公职人员全国祥当年刚入学,亲耳听见施工人员交谈:这个皇后姓全,不要告诉他们姓全的人。对此,他记忆犹新。这也可能就是《河南省叶县地名志》中只记载“皇后”而不是“全皇后”的原因。 2000年学校易地重建,10多户村民相继在旧校址建成四排居民楼。2006年,现年60岁的徐姓村民在原墓址上建了楼房;自入住后夫妻俩病、灾不断,便认为病、灾源于房基为墓址,于是迁居他处。此房在全集街的南边第四排,目前门上没有上锁,室内空空如也,地面有多个洛阳铲打出的探洞和探土堆。 二、墓主人经历的历史事件 对于墓主人,全国祥认定为南宋度宗皇后、恭帝皇太后全玖。笔者将古墓显露的信息,结合历史事件分析后,持全国祥同样的观点。 南宋咸淳九年(1273)二月,宋元经过6年的攻防战,元军攻破襄阳城,经汉江入长江,沿江的南宋州军大多不战而降;丁家洲之战后,元军顺畅抵达长江下游,在长围久困攻扬州的同时,元军直逼南宋都城临安。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下诏勤王,应者无几;召集文武大臣上朝议事,竟然“满朝皆降臣”。汪元量《醉歌(之十)》以诗述史:“伯颜丞相吕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再后来,朝臣们几乎辍朝,谢太皇太后张榜痛斥也没有用,宋末丞相陈宜中等多位重臣甚至逃走。宋廷危如累卵。 谢太皇太后并无意操控朝政,在贾似道误国后被迫垂帘听政时,她面临的已是一个无力回天的局面,再加之先后所信非人(如左右丞相留梦炎、陈宜中之流等),终于一误再误。 德祐二年(1276)春节前,元军已兵临城下,迁都、守战皆已失据。守战临安?守,肯定是守不住的;城破之日乃屠城之时,百姓遭殃。迁都?先是陈宜中擅杀主张迁都的殿前指挥使韩震引发了兵变,守城军队一哄而散;不久他本人又主张迁都,而商议迁都之事时却不见他入朝,谢太皇太后通过他母亲做工作才勉强上朝,不久他又逃走不知去向;后来居然又窜回南宋小行朝并争权夺利,已是后话。至此,宋室皇亲国戚决定自救。 谢太皇太后闭门二天不见朝臣,与包括全玖、全永坚在内的皇室人员、皇亲国戚中的要员紧急相商,鉴于临安城破已无悬念,作出如下三决策: 一是宋朝自降身份以求保全皇室、朝廷,祀奉列祖列宗。后来的实际情况为:先与元朝以兄弟互称不许,便要求对元称臣又不许,再央求以侄子相称还是不许,最后只得纳表归降。 二是皇室沿福建、广东、越南海岸向南行,试图建立南宋行朝,延续赵宋国祚。谢太皇太后首先于1276年正月初四,急任其侄子谢堂为两浙镇抚大使,急任全玖皇太后之弟、当朝国舅、检校少保、参知政事全永(允)坚任浙东抚谕使(见《宋史》本纪第四十七 瀛国公二王附),赶在临安城破之前、钱塘江口未封之时为宋室南渡调遣,于是有了十五大船的重要物资自临安城出钱塘江口,沿海边南下,这就是后来南宋行朝能建立并残喘的物质基础;其二是急封赵昰为益王、判福州,赵昺为广王、判泉州,杨淑妃之弟杨亮节为福州观察使,命驸马都尉杨镇、杨亮节等人秘密护送二王子连夜徒步逃出临安,后由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万载父子接应后陆路南下。 三是正月十三,临安开城、赵宋逊国的前五天,全永坚再加太尉衔(同上),掌民政政事堂、军事枢密院,并制“文武丰亨”印信,寄希望于他能伺机前出京湖,以朝廷赋予的“文武大权”重建中路营帐,与西南钓鱼城、东南宋军以犄角挽大宋。 德祐二年三月,全永坚“携全族百余口扈三宫入大都”时在瓜州、真州二次遇李庭芝部截救,脱逃后按宫中计议逆江而上,在洪湖新堤坡上岸后转赴京湖,先后奔走于复州、郢州、襄阳、荆门三年之久。1279年3月崖山终宋,复国无望,全永坚“托跡荆土,困境中自号安谷,重建家室于湖北荆门建阳驿北乡”,全氏清末民初祠碑有记载。 宋室三宫(恭帝、谢太皇太后、全太后)、皇亲国戚和朝臣分二批抵达大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元朝统治的逐渐稳固,北掳人员陆续亡故或南返。1283年谢太皇太后逝世,元朝廷拨款归葬浙江。1288年冬,18岁的恭帝被遣青藏出家后,全太后则出家正智寺,为南宋遗民祈福。汪元量南还拜别全太后时作《全太后为尼》诗云:“南国旧王母,西方新世尊。头颅归妙相,富贵悟空门。传法优婆域,诵经孤独园。夜阑清磬罢,趺坐雪花繁。”同年底,全玖授意汪元量去职元廷翰林院,入元朝的国教即道教,以传教布道为由获南返。汪元量1289年抵达钱塘,随即开启了他“从江西→湖北→四川(重庆),从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来回不断、乐此不疲、至今世人不解、被认为云游成仙的、近20年的“怪异”寻友征途,实则受全太后委托寻找全永坚。 元至大二年(1309),南宋滞留大都的最后一位皇室成员、皈佛20余年的全玖皇太后在孤苦寂寥中于正智寺圆寂,此时宋恭帝正以“合尊”法号在青藏出家修行。元朝廷督促宋朝降官为全玖作悼文后放行全玖归葬浙江,并在北京香山梅花水坡建陵归其衣冠。明代诗人张诩曾作《全太后陵》:“全后燕京去不还,一陵谁道葬香山。颇疑也只衣冠在,月色长如见母颜。” 元朝廷按照谢太皇太后归葬浙江的费用标准,划拨了全玖皇太后归葬资费。元廷并不知太尉全永坚在扈三宫入大都途中脱逃后,已前往荆襄一带抗元。清全祖望撰文:“依《元史》记载,全永坚扈三宫入大都,亡于野,盖当未南还”,说明他也不知全永坚的去向、下落。但全玖皇太后此时归葬浙江已无可能:一是赵宋逊国,皇室、朝廷不复存在,无人祀奉,且绍兴南宋皇陵均遭妖僧杨莲真珈盗毁,入葬南宋皇陵区已无可能;二是全玖在绍兴东浦的娘家人宋末全部流寓,直到元末明初,才有全氏迁回,她也无法落葬故乡绍兴东浦。她知道其弟大致去向,只能盼望归葬在已前往京湖之地的其弟身边。因此,灵榇出京后没有以“漕运”形式走大运河前往浙江,而以“辇运”的形式走旱路前往京湖,阴差阳错落葬河南叶县全集。 三、暂厝的全玖灵榇表达出的信息 暂厝叶县的全玖灵榇,传递给后人一些信息,也解开了一些历史未解之迷。 1.灵榇为何暂厝在叶县? 除了可能是因为“辇运”费用远高于“漕运”,灵榇行至平顶山叶县时资费竭尽,不得不就地暂厝,以待后人迁葬外;更可能是汪元量没有找到全永坚,于是全玖的灵榇无处落葬。前文已明确全玖无法归葬浙江南宋皇陵区和娘家绍兴东浦,但派出的汪元量前往京湖之地寻找弟弟全永坚,也还没有寻得其下落,于是只好暂厝在宋代京湖之地的北缘叶县,等待日后寻得全永坚落脚之地后再行迁葬。好在叶县已属大宋故地,暂厝于此,即使不再迁葬,也算是魂归故国了。 2.全玖灵榇为什么没有走“北京(大都)→大运河→长江→逆江而行→荆州→荆门建阳驿”这条线路呢? 一是当时并不知全永坚落在建阳驿;再就是走水路要转大弯,路途太远,耗时费力。而“京襄”转“襄荆”到达京湖、乃至荆州这条通道,是战国时期楚国通向中原华夏诸国的交通要道“夏路”。在蛮荒的古代,这已是一条成熟、可行的畅通之路。事实上,叶县为京襄古道必经之路,境内尚有夏路遗迹;全永坚栖身的湖北荆门建阳,也正是襄荆古道上的驿站所在地。 3.墓中为什么有条石,并设有向东、向南的两个墓门? 墓中出土的几块条石应该是垫在棺椁四脚,以示棺椁未落地而暂厝。不大且并未券顶的单室墓却设有向东、向南的两个墓门属违反常理,这一奇特的墓葬制式表达出全玖、也是下葬人员的心愿:巴望着来自东边的苏北或来自南边京湖地区的全玖亲人接她回去归葬。全氏族谱记载:全永坚是携全族百余口起程扈三宫入大都的。他在过长江于扬州脱逃后,其家属、族人并未悉数抵达大都;随着全永坚的离去,元军并不在意其他全氏人的去留,全氏人大多遗散在去大都的途中,日后明朝时也有全氏留在江苏的墓碑对此能佐证。全玖知道:弟弟四个当时不满10岁的孩子,随母亲落在了苏北或吴江一带,而弟弟先行离去应该是到了约定好的京湖地区。这就让人泪奔了! 4.为什么墓中会出现与皇后身份不匹配的作战兵器呢? 墓中的那柄约1米长铁制刀剑,应该是全玖之父全昭孙马革裹尸时的佩剑战刀。已出土的全昭孙《有宋太师全公墓志》记载:全昭孙曾在宫中任“閤门祇侯”、“升带閤赞”,1256年之前的宝祐年间和1259年知岳州回朝后的开庆元年两次任“带御器械”(内廷中的特别官员,皇帝赐佩带贮箭和弓弩的櫜鞬及御剑在宫中行走),属于宋理宗在宫中的“带刀侍卫”。1259年蒙军分三路入侵,欲灭南宋,其中一支经云南大理入境,再从越南北部,由广西经湖南越江西抵浙江寿昌,兵锋直逼临安,朝廷惧惊欲迁都。此时全昭孙知岳州秩满回朝,在这危急的1260年底,受命以内旨太尉领兵迎战西寇叛军,即蒙古军队在云南大理裹胁的约1万人少数民族军队,战伤不治,墓志载:“附医圣前致仕”,即在医官的陪护下到宋理宗面前辞去官职,最后马革裹尸,全玖“扶榇归里”。皇后墓中刀剑正是全昭孙的佩刀暨作战武器。诸多文史资料也表明:赵宋逊国时,元军除收缴帝后玉玺、部门印章、大臣印信等象征政权权柄的物品外,并没有收缴皇室人员和朝臣的私人财物,以至于福王赵与芮在入大都途中和入大都后,尚有钱财打发元人;全永坚疑似以文玩形式用青田石雕刻的“文武丰亨”印信(青田石在南宋时已在临安上层社会中享用)后来能在湖北荆门建阳面世;由此可见,元廷允许全玖随身携带父亲生前佩剑入大都也是合情合理的。这柄佩剑,是全玖生前寄托对父亲思念的信物;在皇后墓中出土,则是墓主人为全玖的有力佐证。 除父亲佩刀外,墓中的一只碗和少许钱币,应该就是全太后的全部遗物。 5.汪元量南还后为何云游至终老湖山? 随扈大都的汪元量,是世代儒家、世受皇恩的进士、诗人、宫廷琴师,1288年他去职元朝翰林院并一反常态入道教,以布道为由争取到南还,实为以四方布道为幌子寻找全永坚。汪元量有家有室、有儿有女,被掳大都12年获南还之后,并未陪伴家人,而是随即开启了他“从江西→湖北→四川(重庆),从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来回不断、乐此不疲、至今世人不解、被认为云游成仙的、近20年的寻友“怪异”征途,实则受全太后委托寻找全永坚。他于1317年终老湖山,这不仅再次证实他为忠臣,也由此推断:汪元量寻全永坚未果,全太后灵榇只得一直暂厝叶县全集,直到2022年的700多年后,全永坚在湖北的后人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上祖姑全玖700余年一直暂厝在宋代京湖地区的北缘河南叶县全集,期待着后人对其归葬。 全集村全氏系“宋末从东南迁邓州,元末迁淅川,明初迁叶县”而来;尚不知是否为宋末绍兴全氏及与全玖的关系。一说是绍兴全氏宋末迁出后,明朝迁去守墓;一说是明代迁徙全氏偶然落迹于此。 四、结 语 湖北省荆门市十里铺建阳村与五里铺严店村的交界线上,有自元朝时全氏后人祀奉祖姑全玖的“兴福娘娘庙”,现为县民族宗教局注册的合法民间信仰机构。该庙由“始建于东汉至南北朝时的三清观在元初改建而来”,宋末元初全永坚先栖息于此,后改为祀奉全玖的家庙,庙堂里外有诸多石碑、石刻正讲述着2000年来发生于此的故事。全玖若能圆700年的归葬梦,理想的选址就是“兴福娘娘庙”庙台了。 致谢:撰写此文,除得到叶县全氏鼎力支持外,也得到叶县龙泉乡党委毛委员、全集村党支部李书记的关注和帮助,一并感谢! 作者: 全新华,湖北荆门人,全永坚十九世孙,医学学士、管理学硕士,主任医师、大学兼职教授,荆门市科技专家库成员、荆门市食品药品质量管控专业技术官,宋史追寻者,现从事党务工作。通联:448000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象山三路3号 0724-6811868 13986979789。 全国权,执业医师,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龙泉乡全集村人。通联:13938679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