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元长林保盈仓---后港

0 / 561

652

主题

854

帖子

321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9
发表于 2023-11-11 17: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长林保盈仓---后港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后港滨临长湖,位于汉宜公路南侧,北距荆门城142里(《湖北通志.荆门》)载,后港在城南稍东120里,指直线距离)。宋元之际,长林县治迁至沙洋镇西南藻湖一带。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藻湖长林县治,因数百里长湖逐渐形成,城墙坍塌,迁于今后港镇东北9里的广坪,城后有一条港,于港后垱内建保盈仓(元顺帝(后)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移仓于聚仙桥北岸),俗指保盈仓位置“后港”。据《明史地理志)载,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四月,改荆门州为荆门县,省长林入焉,元长林县治废,后港名存。
   后港地处长湖,农产品以水稻为主,兼作小麦、棉花、油菜、粮食,总产量居全市第一位。镇西有西湖,两面临水,形成一条狭长地带,景色秀丽,年产鲜鱼近200万斤,菱角150万斤,芡实米20万斤,还有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银鱼,年产约2000斤,除此之外,野鸭产量也很高。后港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后港水陆交通方便,陆路有汉宜公路,东到沙洋可通汉口;西到十里铺,可通襄宜和荆沙。水路长湖、桥河,可常年通行帆船和小轮船。据《荆门直隶州志》载,清乾隆年间曾在此建仓行署。从清代到抗日故争前,后港商业繁盛,有“金银窝”之称。
   后港是“闻名遐迩”的荆庄大布印染加工的集中地,也是大的集散市场。荆庄大布是一种棉织印花布 ,俗称“大布”、别于俗称“洋布”的机织细布。荆门砖桥、十里铺、蛟尾、后港、拾回桥是这种布的主要产地,“货以庄名”,故称“荆庄大布”。明代,我国内地棉纺织工艺已有相当的水平,荆门手工纺织工艺代代相传,声誉卓著。由于荆襄古道纵贯荆门,舟车交会,交通方便,加上荆门地处江汉平原棉产区,所以荆门棉纺织业发展很快。清代中叶 ,荆庄大布产销处于鼎盛时期,畅销鄂豫川14个省,甚至“几达缅甸之境”。后港是荆庄大布的主要产地。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至1850年)后港镇的染坊、布店发展到上百家,较大的染房有工人有一两百,较大的布店自产自销,有工人、店员达两三百人,江西人陶东山在后港创办的陶万盛布号,从业人员达三百多人,流动资金30万两。陶万盛布号还在湖南、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宜昌、沙市等地常驻“水客先生”(相当于现在的经销员),经办荆庄大布的运销业务。后港荆庄大布,都通过长湖船运沙市,再转入长江分销沿江各地。陶万盛布号,每次下河装船不下千件(约两万匹),成批外运,经久不衰。荆庄大布从明末经清代直到民国初年,近四百年,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长江、黄河流城享有盛誉。
   1940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后港,后港经济遭到破坏,房屋毁坏三分之二,工商业者流离失所。
   解放后后港经济得到恢复,建国四十多年来,工商业发展很快,特别是1978年以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商业繁荣,现在后港镇街道呈“人”字形,在“人”字形中部呈放射状向三面延伸,全镇分布着百货商店、交易所、饭店、学校、电影院57个企事业单位。
   解放初期,后港为区辖镇,是荆门县第六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8年为东风人民公社所在地,1959年为后港公社所在地,1960年为后港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79年复为后港公社所在地,现为荆门市沙洋区辖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