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汉水要津--沙洋镇

0 / 450

652

主题

854

帖子

321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19
发表于 2023-11-11 15: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水要津--沙洋镇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沙洋镇在今荆门市东南一百一十四里(《湖北通志》载,沙洋镇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是荆门市沙洋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沙洋在秦汉时期称为汉津口,属汉当阳县。刘备在长坂之战中,败走汉律口,这汉律口,就是现在的沙洋镇。
   据《隋志)记载,南北朝西魏曾在此置绿麻县,为上黄郡治。镇西北十里有绿麻山,俗称桃李山,有绿麻寺旧址,绿麻县城就建在绿麻寺后的山坡上,称城池坡。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废上黄郡,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改为章山县,后属长林县。据《新元史地理志》载,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荆门州(州治当阳)为荆门府,十五年(公元1278年)迁府治于古城(故长林城),降为州,领当阳、长林二县(长林县治迁至沙洋镇西南藻湖一带)。据《明史地理志》载,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四月,改荆门州为县,省长林入焉,元长林废,沙洋建镇。据《荆门直隶州志》载,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安陆府(府治钟祥)同知署移驻沙洋镇。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荆门州升为直隶州,荆门直隶州水利同署设沙洋镇,安陆府同知署移旧口镇。
   沙洋镇在汉水西岸,是汉水东、西的重要渡口。清同治年同荆门直隶州张福鐄在《重修州同署记》中写道,“(沙洋)东临汉水,西倚黄家山。南北两堤,势如展翼。舟车九达,水陆交通。实荆襄堂奥(奥,音ao,引伸为隐蔽机密的地方),秦、宛、湘、蜀之要津。”据《荆门直隶州志》记载,沙洋“逼临汉江,居民稠密",是汉江来往船只停泊的重要港口。
   沙洋镇”水陆交通”。陆路,汉宜公路在此过汉水直达武汉,荆潜公路在镇西与之垂直相交,沙马公路(沙洋至马良)起于镇内,是鄂西18个县市东到武汉的交通要道;水路,沿汉水可上溯襄樊、老河口,下可直达武汉。古代,水运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水,不仅是我省物资南北调运的渠道,而且是陕南、豫西物资南运的重要线路。陕南、豫西以及我省郧县、均县、房县、竹山、谷城等地的物资都可在老河口、襄樊集中装船下运汉口。
   沙洋镇“实荆襄堂奥”,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军为打通安陆府(钟祥)、襄阳府、荆门州、宜昌府,西与四川呼应,北向豫、陕谋攻守,抄清军后路,侧面出击,武昌军政府委派荆门人季雨霖为安襄郧荆招讨使,招讨使行辕就设在沙洋镇。季雨霖率部由沙洋出发,攻克荆州后,回沙洋水陆并行,直抵安陆(钟样),然后溯汉水而上,配合荆门北上革命军、会师襄阳,向南阳前进,革命军势如破竹,唐县、邓州不战而下,新野被攻克,北征大军告捷,南北议和告成,清帝宣告退位。
   沙洋镇地处江汉平原西部,是鄂中粮、棉产地,加之水陆交通便利,历代都非常重视沙洋镇。清代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以后荆门州同署一直设在沙洋镇。 州同署协助州署工作,主管水利、工商事务。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又在这里设厘金局(税务局)。民国初年这里设有县佐公署,并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权。解放后,荆门商业局所属八大公司均设在沙洋镇。
   抗日战争前夕,沙洋镇就已经相当繁荣。全镇有大街26条,大巷20条,人口近五万人,有工、商、行户85个,行业906家。每天停靠转运货物的船只2000余艘,转口货物堆积如山。每年输出棉花、花生5000余吨,芝麻2000余吨。还有大量的粮食、麻类、矿产、煤炭、黄丝等。
   解放后,沙洋镇的市政建设发展很快,1959年曾建沙洋市,1961年撤市复为镇。1986年成为沙洋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逛了这么久,何不进去瞧瞧!

登录 发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