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县权县 摘自 刘海章 主编《荆门历史风貌》 辑录 刘芳 荆门地处江、汉、沮、漳流域,秦汉时,城北为南郡编县(县城在今荆门市西)辖地,城南、城东为南郡当阳县(县城在今当阳县城东一百四十里,谓之东城。在绿林、长坂南。遗址在今荆门掇刀石西南袁集)辖地。城东南为江夏郡云杜县(县城在今仙桃市西)辖地。两晋时,先后置武宁郡、绥安郡。武宁郡、领长林、乐乡二县,城西北属长林县,城东北属乐乡县。绥安郡后改为长宁郡,领长宁、绥安、潼阳、安宁四县,城南属长宁县(治所在今荆门城,当阳县治所西移)。唐贞元二十一年,由长林县析置荆门县 (县城在荆门市东北六十里)。 商周时期,荆门北有罗国,东北有鄀国,南有那处,东南有权国。那处、权国在荆门境内。“那”或作“冉阝”音Ran.那处是周武王同母弟季载的封地。那处,在今荆门市拾回桥镇。权国,子姓,是商武丁的后裔。权国的所在地,即“权城”,在今荆门市马良镇附近。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楚人为求得发展,突破始封荆山百里的界限,沿漳水东进、南下,占有汉西平原地区,开拓江、汉、沮、漳的上国之地,并营建都城。楚人为巩固“上国”之地,于是吞并鄀国,那处(鄀、那处成为楚邑),迫使罗国南徙枝江,这是楚人占据汉西的战略需要。 公元前741年,熊通自立为国君,他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对内任用贤才,建立政权机构,设置专职军事将领,制定刑法,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扩张,兼并异族,谋求霸业,当时,熊通隶下,有善于谋略而参与决策的斗伯比,有长于外交的䓕章、道朔,有驰骋沙场的武将斗丹、斗廉、观丁父等;还有分治一方的地方官斗缗、阎敖等。这时,楚国的王权统治机关、国家军队及刑法,虽然还带有一定的原始性,但确实已经出现。 公元前707年,熊通自立为国君后三十余年,为图霸业,亲率大军攻随。随是姬姓国,熊通想通过随侯向周桓王转达他的请求,加封他为王。熊通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后来,随侯虽赶赴洛阳求见了周桓王,却遭到了拒绝,熊通对此大为恼火,声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之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自称为武王。不久,武王克权,派斗缗为权尹,管理权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建立地方政权的开端。当时,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束缚下,中原各国也有兼并异族的,但他们在由血缘团体向地缘团体的转化过程中,只有“国”与“野”之分,即只有城邑和乡村之分,并未建立地方政权。而楚独树一帜,在权城设县,并委任斗缗为县尹(即县长),开了中国古县制的先河。建立地方政权,在当时是一种新生事物,既然是新生事物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楚设县一级行政机构,开始也许并不十分完善,在管理权限以及各项制度方面,也许还有不周密的地方。由于楚王族内的权力斗争,加之管理上的疏漏,使斗缗有机可趁,据权邑而叛楚。楚武王坚决果断,“围而杀之”,镇压了斗缗的叛乱。为了巩固地方政权,将权地原来的臣民迁到那处,改派阎敖为权尹。阎敖为尹的权地,历史上也称“权城”,据清嘉庆《荆门直隶州志》载,“在州南一百里,即春秋时权国。为此,楚国国君集权的县制便得以巩固下来。楚文王以后,楚对所灭各国,普遍实行县制,但权县却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