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洞泉碑刻 摘自焦知云《荆门古碑》上册 辑录刘芳 碑高1.8米,宽0.7米, 厚0.2米, 青石质。刻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碑正面上款刻小序;中部竖行阴刻大楷书“惠昭中外”;下款刻书者姓名及纪年。碑背面系刻《白龙洞记》及吟诵白龙泉的诗词。碑原立东宝区石桥驿镇上泉水库南岸白龙洞口。 自从1975年兴建了上泉水库之后,白龙洞就被库水淹没。2009年 1月下旬,由于水利部门关于除险加固水库大坝和溢洪道等工程的动工,库水放干,河床见底,白龙洞才有幸重露真容。2009年3月17日和4月7日,笔者两次考察白龙洞,拓下了这块重要的碑刻。 白龙洞历史悠久。早在唐代,白龙洞就很有名气了,后人曾在洞内捡到一些唐开元年间的铜钱。宋庆历年间,有一-位姓毛的道士祈雨,入洞取水,被汹涌的洞水淹没而死。清嘉庆初,为了躲防白莲教的骚扰,乡民们在白龙洞及洞上山岩修建了古寨。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在洞寨和半山腰的洞穴中,用土炮袭击过日本鬼子,据说当时打死了20多个日本兵。“文革” 期间,红卫兵将山洞改名为“红星洞”,并砸断了洞口边的这块巨碑。 白龙洞有福于民。白龙洞地下河水源充足,灌溉附近农田数千亩,乡民们敬为神龙以祭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荆门知州诸可权躬诣此洞,为民求雨,果然灵验。 于是他亲题“泽被群生”4字匾额悬挂于洞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民们见诸题匾额旧敝,于是又以龙王之乩示“惠昭中外”4字,命秀才王柏龄榜书,新刻于洞碑的正面。时有当地授馆教师赖经邦,邀约文人学士21人,游洞赏泉吟诗,以歌颂神龙为民赐福的功绩。这次盛会共结集诗词13首,有单人吟诵的,有相互联句的。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各体俱备。会后,将这些诗词和乡绅陈云鹤撰写的《白龙洞记》一并同刻于洞碑的背面。陈云鹤,即陈聚奎,就是撰写仙人岩中的《山水清音》碑之人。其碑之书法有正、隶、行、草,千姿百态,给白龙洞增添了文化底蕴。 随着上泉水库维修工程的结束,已于2009年5月底开始蓄水,现在白龙洞又重被淹没。为了保护好这块珍贵的碑刻,笔者已建议水利部门将这块巨碑运至上泉水库管理站,将拼接后重立起来。 [原文] 前任诸公可权献有“泽被群生”匾额,群因匾敝,拟将匾字泐石。适龙王降乩,另题此四字,并命丁柏龄书。龙之为灵昭昭矣,敬述之以彰神威。 惠昭中外 龙王自题,丁柏龄敬书 大清光绪二十八年立 白龙洞记 白龙洞距县西百二十里,四面群峰环抱,内高敞,一石障潭面, 类象鼻垂。秉烛缘潭入,坎级数十步,石痕蜿蜒若旋螺;壁上有日月,形或若巨钟覆。莫不一一酷肖。屈曲越三潭,即淤蔽无可问津。然水涓涓自石壁中出,更有洞天。时有丝竹音,或远或近,听之了了,惟咳笑辄止。春夏交声巨雷,秋冬稍杀,水伏行里许至谷口,珠珠自沙石中出,溉田数千亩。值阴雨联绵,泉水左若泥浊, 右若冰清,泾渭判然各别。天旱祷雨立应,故远近数百里,无不知斯神之灵异焉。陈云鹤。 龙王乩题二绝 泉上逍遥不计年,松柏苍苍寺半悬。深浅道理予心悟,千古话传白龙仙。 长在此处乐安康,重重云山护草堂。泉流响应钟声远,半人江风破夕阳。 白龙洞,郢西名泉也。吾祖云鹤公昔日记之载诸邑志。壬寅年,赖君经邦馆此,见神灵异,无以纪实。欲将诸公酬神匾额及龙王乩题刻诸石,爰镌吾祖之记于首。一时文人学士莫不从相歌咏之,诚盛举也。至降坛之灵异,题咏之神奇,绝非食人间烟火者之所及。刘禹锡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信夫!一陈玉生跋。遵命书碑碣, 空山正夕阳。神仙真洞府,人世几沧桑。地毓峰峦秀,灵驱魍魉藏。我今诚有幸,千古与流芳。丁柏龄。 有龙有龙潜渊久,云山苍苍锁洞口。祷雨迭应诸太守,无限灵异人臧否。咸来泉上独翘首,浮云转瞬幻苍狗。惟之贞珉志不朽,问谁早拜龙须友。钟鼎一。 龙泉晚眺 桃源深处净尘烟,翰墨生涯快着鞭。老树嘲风窗影瘦,清泉浴日浪花鲜。云横鹫岭连溪碧,鹤爱虬松伴月眠。古洞龙潜山毓秀,春来雷雨证前缘。赖汝霖。 资深逢源,厥惟君子。人杰地灵,今古同揆。维兹洞泉,其利靡已。累著神功,用沛云起。往值旱乾,来邀福祉。苟至精诚,甘霖降止。州牧 诸公,民瘼心失。旋叩旋酬,题额旌此。赖君经邦,振锋斯里。泐之贞珉,冀垂万纪。某兮余润,世托桑梓。仅陈数言,借以志喜。钟楚楠。 一重洞府 一重天,内象鼓钟日月悬。莫怯仙源迷却路,多留余地待龙眠。赖秉乾。 龙潜古洞水潺潺,我爱龙潜乐往还。欲问升沉千古事,察之上下鸢鱼间。赖经邦。 白龙洞里水滑滑,日月象悬别有天,愿洒甘霖人尽望,勿贪深处傍云眠。钟莲舫。 洞中泉水自清凉(赖冬阳),远杂浊流转异常(孔子元)。天马鞍边横剑气(孔文涛),劈开泾渭定洪荒(赖克柔)。 剑桥东,丹凤鸣。剑桥西,白龙迎。中有龙泉深浩浩,春天雷雨猛作声。马鞍合雾列,牛鼻饮月洁。左右关锁更奇绝。引胜人洞府,邑乘志之古日月。鼓钟形游观笑指,数我今,负笈鲤庭过,满腔山水养天和。琅环福地,武陵渔歌。若可问津前路,还将秉烛荷戈寻尽仙源之幽险,攀着龙鳞到银河。赖炳坤。 水有神龙地亦仙(李燮堂),潭边曾拾开元钱(赖秉晖)。其中犹是唐风古(钟庆墉),逐日纷纷听管弦(代兰亭)。 惟有源头水( 赖恢先),如此逝者长(刘澄清)。在山清自若(陈克延),底事出山忙(郭心诚)。 首人赖焕新(后12人姓名从略)。众姓立,石工戴子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