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源头峡谷深处的陈家老屋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4676/wps1.jpg 李勋明 (2012-05-30 ) 在荆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特别是在南漳县东巩、板桥、薛坪等地,至今还遗存一些百年民居。它们藏匿在大山的皱褶之中,历经岁月的洗刷。它们是时光的遗珠,乡土的瑰宝。 陈家老屋:峡谷中的历史长卷 陈家老屋位于薛坪镇龙王冲村,漳河的源头地区。峡谷中的人家多年以造纸为生。曾代表陈氏家族辉煌的陈家老屋依山临水,正是为了造纸和生活的方便。当然,任何建筑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它必然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这里独特的地形使得老屋的建筑与众不同,它与周围的山形地势相协调,与环境融合为一体。 据房屋的主人陈廷彬讲,陈氏家族的祖先最早在江西,以造纸为生,清朝时迁徙到湖北。老屋始建于民国元年(1911年),历时6年建成。老屋现有两处,一处位于中场(编者注:村中方位名),一处位于下场,两处相距一华里的路程。 一步一步踏上石砌的台阶,跨过一尺高的门槛,缓步走进中场陈家老屋昏暗的厅堂。老屋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展示着它那悠长的历史。 老屋有三层。其建筑结构,明显地带有清代民居的特点,以天井为中心,四面高墙围护。高大狭长的天井负责采光、通风。外墙上,只为每个卧室开了一扇窗户,窗户很小,也许是为了安全,也好像是为了给那高高的墙壁做些点缀。房屋虽近百年,但是黛青的鸳瓦、飞挑的檐角、精雕细刻的窗棂、蓝色线描的图案,绵延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天井院的窗棂格扇形式多样,建筑材料以木材、石料为主,木雕石刻精细考究,落落大方,只是颜色已显灰暗。墙高6米许,纵深20米,一、二层各有房屋8间,二层被打断分隔作为卧室,三层作储藏通风之用,下雨天是晾干火纸的地方。 置于绿色自然的大背景中,陈家老屋黑瓦白墙,特点鲜明。早晨,站在以青石铺就的天井中,一缕阳光温柔地射进来,让人觉得仿佛站在一个舞台上,那缕灿烂的阳光就是舞台上的追光灯。在那种光与影的迷离中,闭上眼睛,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90年前:在厨房中进进出出繁忙的女人们,在天井中嬉戏玩闹的孩子们,辛苦劳作了一天回家休憩的男人们,一片生气,一派繁华。 绕过中场的山路,屋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汩汩流淌,宛如一条飘带。顺水而下,一栋典型清代民居特征的建筑在漳水边兀自伫立,朝阳面水,那就是下场老屋。它比中场老屋更为精致,更强调“天人合一”,那种依山傍水的和谐美,总是不断给人们以视觉上的冲击。老屋依山势层次递进,歇山飞檐处,“卧龙出山”四字依稀可辨,镇脊兽、花漏窗精美依旧。它的建筑年代,应该早于中场的老屋,建筑等级和质量也更胜一筹。可惜的是,右边老屋的天井院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坍塌,露出青砖和朽木的茬口。 当初升的太阳洒向老屋,从天井、瓦缝、角窗漏进的光线就像阳光的流苏一般,奇妙、诡异、魔幻,空气中有种潮湿和木头糟朽的味道,衬显得老屋更加孤单落拓。 中场,又叫方家场,原为方姓纸民所有。显示陈氏家族辉煌的老屋依山临水,坐落于此。一步一步踏上石砌台阶,跨过那一尺高的门槛,走进高大的摆满了工具的厅堂,老屋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他那幽长的历史。陈三爷讲,祖屋始建于民国元年(1911),历时6年由祖上陈德崇建成,当时是漳河边上最漂亮的建筑。巧合的是,今年正好是老屋落成百年,再过10天也是老屋主人陈三爷的八十大寿。 老屋体量巨大,楼高三层,中间为天井,开间12米,进深16米,一层竟有200平方米之多。横长的天井石条砌成,严丝合缝,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天井通高达7米,二三楼的格扇做工讲究且实用。一二层各有房屋8间,三层作储藏之用,我们看到晾在竹竿上的黄色火纸。有三部楼梯分别通往楼上。一楼左右厢房通向厨房、火塘,建筑材料为青砖、石条、木材、墙体,夯土版筑而成。 屋前有一条水渠,是作坊造纸打碓的引水渠,中场纸农平时也在这里洗衣洗菜,非常方便。人与自然原来可以如此和谐相处。 2008年夏天,同行的襄樊学院地理教师郝增明用GPS测量出中场的准确位置:东经111.62度,北纬31.59度,海拔653.4米。 在离中场一里路的下场,比中场更为精致的老宅让人震惊。一栋典型的徽派民居特征的建筑兀自伫立漳河南岸,背靠大山,朝阳面水。面水的三道大门,依山势分层次递进。老宅用青砖布瓦造就,檐头“卧龙出山”及雕刻装饰依稀可辨。据陈三爷讲,原为陈家所有的下场(原名夏家场),建筑年代应该早于中场的陈家祖屋,建筑等级和质量也更胜一筹。2008年前,只有纸农陈忠厚夫妇在此居住。当时,西边的天井院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坍塌。露出青砖和朽木的茬口,让人惋惜。 在距离下场约半里路的地方有一激流从一个山洞涌出,即使是夏天也冰泠刺骨,这个地方叫大鱼泉,也叫黑龙洞。秦明炎说是因为每年春季都有鱼大量涌出,所以叫大鱼泉。穿过河边一大片芭茅草,涉水过河,顿时感到河水刺骨,原来这是一条地下暗河。进入石头砌成的4米高的寨墙之内,巨大的石块阻隔了河水对洞寨的侵袭。这个构筑物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寨内大厅约10米高,宽度超过20米。推测这是当年陈姓人家一个隐秘的工事,在非常岁月用以防卫家族的安全。和南漳发现众多山寨一样,这无疑也是一个洞寨,是和陈家纸民的住宅、作坊一个体系。 如果你想寻找一簇与世隔绝的净美,去漳河源吧!沿峭壁和激流而行,寻访绝谷中的古法造纸人家;夜晚围着篝火,听陈三爷讲述那久远的家族故事…… 漳河源的位置就在南漳县薛坪镇龙王冲村。 世外桃源 路遥且艰 市区到南漳薛坪约有1个半小时车程,从镇政府到龙王冲村村支书的家,开始有10多里柏油路,然后是20多里尖石垫成的山路,一般家用汽车几乎无法通行,所以我们不得不改为步行。这段路只能说难走,接下来的路就称得上艰险了,我们必须从山顶下到峡谷中。 这条一人多宽的山间小路是乱石铺成,坡陡,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竹林在夜风中疯狂地摇曳,发出呼呼地响声;碎石则被我们踩得“咯咯”作响,格外刺耳;蹒跚行走了1个多小时,我们远远看到一束光亮。 迎接我们的是陈家老屋的主人陈三爷,当天因为临时停电,他打着电筒在河边等了1个多小时。我们不想过于叨扰陈三爷一家,所以在稻场里扎起帐篷,围在篝火旁。 四面的高山如同铁桶,把陈家老屋围在中间,白色的山岩被月光照得通亮。 夜深了,我们在潺潺流水声中入眠。 峡谷里的古法造纸家族 “工人、宾客、商贩,每天这里都有近百人出入”,尽管近100年过去了,陈家当初的兴旺,依然不难从这座大气的院落中联想到。 陈三爷祖籍江西,清朝初年,祖上因躲避战乱,沿着江西、湖北咸宁、南漳冷水河、漳河源地区这条路线迁徙。所以,陈家老屋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点,以天井为中心,四面是高墙,高大狭长的天井可以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而且出于安全目的,靠外墙的卧室都只高高地开了一扇小窗。 陈家人世代以造纸为生,据说其法源自东汉蔡伦。因为土纸不好销,陈家已经有些日子没有生产了。陈三爷说造纸总计有72道工序,但主要的生产过程是浸、斩、干打、湿打、抄纸、松纸、晒纸,全部用手工完成。 土法造纸效率低,但相当环保。沤泡毛竹用的是石灰水而不是浓硫酸或盐酸,对环境污染小。利用水车可将河水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节省不少人力。从原材料到最后制作成“捆纸”则用竹篾,都是就地取材,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探秘大鱼泉洞 从老宅、造纸到家族故事,陈三爷向我们讲了很多,他还特别向我们推荐了一个去处——大鱼泉洞,那里不仅有他们祖上留下的洞寨,且洞中有洞。 从陈家老屋到大鱼泉洞并没有路,在人迹罕至的峡谷,只有靠自己一点点探索。 第一眼看到大鱼泉洞,大家都充满质疑:这根本是一个一眼就看完的溶洞,哪有什么景观?不过沿着石块、草垛慢慢接近洞口,拐过一个角落,竟有一扇石门,里面真有一座洞寨。之所以修得这么隐蔽,是因为它本就是避土匪用的,而且门口是水潭,易守难攻。 洞寨的石门距地有1米高,石墙上还留有门拴洞,外围设有瞭望台。里面空间极大,空中还有房间大小的溶洞,不过如何上去就不得而知。里面有个一人多宽的狭长小洞,穿过后就是超生洞,还可摸“长寿石”敲“石锣鼓”。 山中的时间过得特别快,我们不得不返程,但对漳河源的探索意犹未尽,临行时,大家都说:“明年我们还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