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村 为子孙留财富 李勋明 中国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其文明建立在农耕生产的基础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耕读传家”曾经是历代仕大夫们教导子孙兴家立业的座右铭。古代官员退休也是必须告老还乡,传承道德文化,弘扬忠孝礼仪义,凝聚一方宗族乡邻,使中国农耕文化代代相传。
现在把官员留在城市,强制实行“城镇化”,将大量村庄民房拆毀,把农民赶离他们原来的居所和耕耘的土地,大折大建,毁灭几千年形成的自然村、自然户,实际上是对传历史民居民俗文化的严重破坏,也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与的自然规律。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字,2002年至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笔者到湖北荆门城北以及南漳县一些山区考察,冯氏老屋,焦家湾古民居、赵坡老屋,大泉村老宅,邓家祖屋、钟家大院、九十九间屋等都具有较高的建筑人文价值。可惜这些老房子人去屋空,路断人稀。墙倾瓦斜或挂满蛛丝,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如此下去,一些边远山区30年内可能人烟绝迹,田地荒芜。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城市房屋二十年一拆建,使城市历史断代,也使很多平民为买房耗尽毕生心血,劳命伤财。
纵观世界,如今欧美最宜居的城市,绝大多数都是小城市。在经济总量全球第一的美国,初来乍到之人却会感觉是个大农村,当地居民都青睐于小城镇定居。
城市化了的社会,家宅不一定世代相传.尤其是今日,楼宅成为投资保值及买卖的商品,只要有合适的价钱,很多人都不会坚守房产,而会立即将它卖掉搬迁,于是城市人由小屋搬大屋,或移民海外。农村人则由农村设法移居小城镇,再由小城镇移居大城市。家宅不定,人生流转,原来熟悉的环境没有了,朋友没有了,一切得又重头开始。因此,都市人口对社区并没有归属感,农民对乡土没有留恋感。人口迁移不定,财富极度浪费……古人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服饰,建筑,民歌,戏曲,宗教,风俗,饮食等等,前提就是安土重迁,只要一息尚存,就算是经历战乱也没断绝过。像徽州,赣南,湘南,福建,广东,一姓一村,数百年的家族、祠堂、祖屋、坟墓仍然完好,各种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令人感动。强行拆迁,地域文化,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关系,没了宗族凝聚力,社会凝聚力,这个社会也就越来越缺乏爱心,善心,也就没了治国齐家的民族爱国心.
上世纪文革破旧立新,全国不少百年老宅被折除破坏,而山西、江西、浙江等地就没有盲目跟风,保留了不少历史民居,今天看来,他们不仅保护了民俗文化,也让这些老宅也产生了较大的旅游经济效益。
推进城镇化应该因地之宜,不可盲目一刀切,保护经营好自然村,就是为后人留财富。耕读传家的古训值得我们今天思考。
九龙西.jpg (127.51 K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