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人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0|回复: 0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五)

[复制链接]

1057

主题

2068

帖子

916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168
发表于 2023-7-10 10: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五)
2014-03-22 14:01:22
          建阳河:建阳河又名建水,古荆门州时称建阳河(元、明时期以建阳镇名,在荆门市西南,五里铺与十里铺之间,明朝时设巡检司与建阳驿于此),又称大漕河。后因该河流经拾回桥镇而名为拾回桥河,简称桥河。在长湖未形成以前,与扬水运河相通,长湖形成后,注入长湖。该河系内荆河正源。     
       拾回桥河:拾回桥河是荆门市除过境河流外的最大河流。主源起自荆门城西碑凹山下白果树沟,自北向南流,经车桥铺、蒋家集。在双河口汇西支草场河,蜿蜒向东南流,至鲍河口,纳东支鲍河,至拾回桥与东支王桥河汇合。南流经韩家场至老关嘴入长湖。沿途以地命名,自上而下,有车桥河、孟子港、李家河、陈家河、简家河、新埠河、鲍家河、全家河、拾回桥河。河道全长112.1km,流域面积为1134.4km2(占长湖流域面积2265km2的50.08%)。从王家垴进入荆州区境内(流域面积25.40m2),河道蜿蜒曲折,有“五里回头望”之称。从拾回桥至长湖,河道长31km,直线距离仅15km。自李家河以上多高坡峻岭,沟深达10m以上,坡陡流急,若遇山洪暴发,即漫河四溢,枯水时水深不过0.30m左右,河流比降在1:500—1:1000之间。过李家河时地势较平,水量渐增,常因大水而改造。其河床宽窄相差很大,在王家草场,河宽约150m,河深10m左右,至拾回桥河面最窄处仅20m,河深5m左右。由于河道异常弯曲、宣泄不畅,两岸农田常遭淹没之灾(1964年汛期,最大流量达到600m3/s)。民国时,部分河段为防御洪水,筑有堤防,但堤高仅2—3m,面宽只有1m左右,因此常遭溃决,十年九灾。1956年以后,对堤防进行了加固整修,1970年将旧河改道、裁弯取直(缩短老河流程15km),提高了防洪标准。
           大路港河:大路港河源于曾家集西北山谷(今安洼水库中),至冯家洲入彭冢湖。河长47.6km。流域 面积225km2。   
           广坪河:广坪河源于曾集镇张家祠堂一带的山溪,在后港镇蔡家嘴处入长湖。河长28.3km,流域面积170km2。   
          杨场河:杨场河源于松桥镇杨家场,在后港入长湖,河长14km。     
          夏桥河:夏桥河又称夏家冲河,发源于荆门市郭家湾,南流至湖泊岭进入荆州区境,折西南流至王家场,经东风渡槽、夏家桥,从双桥子入海子湖,流程15.40km,流域面积36.41km2(荆门市9.01km2)。夏桥河古时与扬水相通。     
            内荆河的变迁:唐朝时,沙市的地面仍在不断淤高,堤防已经出现,长江分流进入夏水的流量逐渐减少,夏水口门随之湮塞断流。促使夏水发生巨变并演变成为内荆河水系是在南宋至明朝这一时期,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     
            尽管夏水已经断流,但长江和东荆仍有许多穴口继续向内垸分泄长江和汉江洪水。长江(左岸)分流入内垸的主要穴口有:刘家堤头(沮漳河水)、獐卜穴(观音寺)、郝穴、堤头(江口)、曾师口(八尺弓)、茅江口(新堤)等。917年前后,荆南节度使高季兴,为防汉江洪水,令民众筑堤自沙洋至深河潭(距东荆河口约 3km),称高氏堤。明朝初年,在高氏堤的基础上向下沿东荆河修筑堤防。右岸主要穴口有:田关、老新口、新沟嘴、杨林关、中革岭等。自中草岭以下至新滩口为各自独立的民垸,其间有高潭口、黄家口、南套沟、裴家沟、柳西湖沟、西湖沟、汉阳沟等7条河沟串通河湖,其中高潭口和黄家口分泄荆河流量为最大。根据1955年7月的资料,当汉江向东荆河分流量2130m3/s时,经高潭口向内垸分流240m3/s,经黄家口向内垸分流150m3/s,合计为390m3/s。 穴口的分流形成了许多支流。由于长江水位的不断升高,诸多穴口在汛期分流进入内垸,对内垸的民垸堤防构成了很大威胁,不但排涝受阻,而且常造成堤防溃决。自宋以后,开始堵塞沿江穴口,至清顺治七年(1650年)长江左岸穴口全部堵塞。
           东荆河的穴口最早是在1931年时开始堵塞,至1955年才全部堵塞完毕。东荆河的穴口为什么比长江的穴口晚了300多年才堵塞?其主要原因是:一来长江的洪水灾害比东荆河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严重;二则为了保护荆州城。荆州城在明、清两代均为南方军事重镇,受到朝廷的重视。 四湖地区内垸的面积有10375km2,由于降水丰沛、汛期产生大量的径流,按年均降水量1200mm计,年径流量约在85亿m3左右,这么多的径流量总要找地方蓄泄,原夏水和穴口故道便很自然的成为接纳径流的河流了。产生的径流大部分排入长江,一部分终年在低洼地带潴留而成为湖泊。
          虽然穴口堵塞完全切断了江水分流的通道,但原穴口内的水道由于排水和航运的需要还继续存在。自宋至明朝初年,内垸大量围垦,由于围垦无序的、不断的挤占调蓄面积,逼水归槽,一些小的支流消失了。经过宋至明朝初年不断的演变,内荆河形成了。1955年以后开始实施的《荆北区防洪排渍方案》,其原有的内荆河水系已被新的水系所取代。 内荆河是由名称不同但相互联通的河流的总称,但各地叫法不一,如习家口至清水口称中襄河,柳关至沙口称上荆河、长夏河,新中国建立后,以其地理位置,由东荆河、西荆河之名派生命名为内荆河。或曰:北有东荆河、南有荆江、此河处两河之内,故称内荆河。1951 年荆州专区交通局正式将习家口至新滩口这段水道称为内荆河。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荆北区防洪排渍方案》载:“内荆河上游水源是以长湖为尾闾的,发源于江陵、荆门、潜江三县丘陵山区的溪流。内荆河自西向东流,沿途汇集两岸的支流,并串通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和许多垸内湖,构成错综复杂的水道网。除通过螺山闸、新堤老闸和新闸分泄部分水量外,主流出新滩口注入长江,它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其支流的分布概况:一级支流在长湖以上者属于扇形分布,在长湖以下为矩形分布。二级支流多数分别汇于各个湖泊然后转入内荆河,属于扇形分布。内荆河干流全长约为358km,自河源至河口间的直线长度为190km。河道的总长度(包括干流和支流)约为3494km,流域的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4km。” 内荆河承受长湖来水。干流从长湖南岸的习家口起,经丫角庙至清水口入三湖,这段河宽16m左右,习家口处水深仅1.90m。三湖以下分为两支:一支从张金河起,经横石剅、易家口、小河口、高河口,至彭家台入白露湖,此为主流,又名张金河。从新河口起(在张金河下端),经铁匠沟、下垸湖入白露湖。过白露湖后又分为两支:一支从余家埠起(左支)、经东港口、黄穴口、陈沱口、碟子湖、关王庙,至彭家口;另一支从古井口起(右支),经辣树嘴、黄潦潭、西湖嘴、鸡鸣铺、南剅沟、毛家口、福田寺(古称水港口),至彭家口与左支汇合,再经柳关、霍家湾小沙口,再往东北至峰口,再沿白虎池、湘口、曲口,与通顺河汇合成长河,东下经五豪、七毫、上洪河、杨庄沟,至沌口入长江,此为古道。东荆河在杨林关处改道后,白虎池至通顺河河道遂废。过去习惯称呼倒口(东荆河堤桩号167+500)以上称东荆河,以下称内荆河。     
              古井口附近有一高台叫濯缨台,相传是屈原“至于江滨,行吟泽畔,遇渔父而相问答”的地方。屈子“假设问答以寄意,”“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有人认为渔父是避世隐居,钓鱼江滨,欣然自乐之人,意在劝慰屈原要适应环境,与世推移。《楚辞》中的渔父篇究竟在哪里所作,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不是在古井口,而是在湘沅。屈原曾两次被放逐,初次是去汉北,第二次是去湘沅。初次去汉北,应是经扬水去汉北,而不需要到古井口来。那个时候,白露湖还没有出现。从三湖到白露湖,统称离湖,由于泥沙淤积,离湖解体变成若干个小湖泊。第二次放逐去湘沅(楚顷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是从夏水,经离湖、古井口、鸡鸣铺再南下到城陵矶,“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然后去了溆浦(沅水支流)。不久秦军攻到巫都(巫州治所在龙标县,在湖南省黔阳县西南黔城,五代时废。后改为沅州,复为溆州。1997年11月撤消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设洪江市,今属怀化市。距溆浦约110km),屈原乃顺江而下,入洞庭湖,至汨罗江畔。当听到秦将白起拔郢的消息后,悲愤至极,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殉国,时年62岁,楚顷襄王二十年。
           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他那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遭遇,特别是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了解、体验人民的疾苦,充分吸收民歌的营养,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鲁迅称赞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他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世界进步人类的宝贵遗产。     
           清朝和民国时期,内荆河的流路在峰口附近有很大变化。根据民国10年复制的《沔阳州图》所示:内荆河有3条水路至峰口汇合:一支是内荆河主流自小沙口至峰口;一支是柴林河,从戴市至柴林河入内荆河。柴林河曾是一条重要水道,它既西纳下泄的东荆河水,又接纳监利渡口附近来水:另一支是杨林关经府场至官坝、土京口入内荆河,此为东荆河故道(又称中府河)。清同治四年(1865年),中府河(东荆河故道)部分河段淤塞,宣泄不畅,杨林关北堤溃口,东荆河水冲破沔阳朱麻、通城等垸,改道东行,久不堵复,遂冲成河。清光绪四年(1878年),杨林关中府河之口堵筑,中府河变成内河。从杨林关至豪口(高潭口附近)长67km统称东荆河。      
              内荆河因接纳了众多支流,水源丰沛,终年不涸,恩泽四湖大地,收排灌之利,舟楫之便,成为鱼米之乡。内荆河串湖纳支,经过不断演变,至1955年,尚有主要多条支流 (不计汇入长湖支流)。
           (李勋明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荆门人文网 ( 鄂ICP备2025098284号-1

GMT+8, 2025-5-20 05:44 , Processed in 0.0566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