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二) 2014-03-22 13:44:28 随着泥沙淤积和荆江、汉江水位不断上升,四湖地区原有的高地不断淤变,而部分低洼地区则沦为水域,成为湖泊。古时候的云梦泽淤积解体,变为了江汉平原,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都是通过泥沙的淤积来实现的。当然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人类活动等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促使云梦泽解体的主要原因仍是泥沙堆积。如若没有大量的泥沙淤积,云梦泽就很难演变成为江汉平原。例如洞庭湖,全盛时期湖面广阔浩渺,洪水期面积可达6270km2,号称“八百里洞庭”。1825年时,其面积仍有6000km2,估算容积为400亿m3以上。这是因为那时进入洞庭湖的泥沙不多,湘、资、沅、澧4水年均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为3377.6万t。虎渡河和调弦河进入洞庭湖的泥沙也有限[虎渡河在清康熙时期“口仅丈许”,经过1870年大水冲开成今之虎渡河;调弦河多次疏浚,咸丰四年(1855年)开通调弦口至焦山铺段,全河贯通],而经城陵矶出湖的泥沙约占入湖沙量的1/5左右,所以,那个时候洞庭湖的萎缩并不严重,年变率仅为8.45km2。 随着藕池河和松滋河的形成,进入洞庭湖的泥沙开始剧增。据1934年资料显示,四口加四水入湖泥沙量为2.86亿m3,其中四口占2.62亿m3,而由城陵矶流入长江的泥沙只有0.44亿m3,留在湖内的泥沙为2.42亿m3。因泥沙淤积,1932年洞庭湖的年变率为19.44km2(湖面减为4700km2,估计湖容仍在300亿m3以上),至1949年时年变率为20.59km2(尚存湖面4350km2,估计湖容积为293亿m3)。至1954年,由于围垦,年变率升为88.0km2(尚存湖面3910km2,湖容积为268亿m3)。1958年大兴围垦,年变率已达192.25km2(湖面减为3141km2,湖容积减为228亿m3)。随着藕池口分流量的萎缩,入湖泥沙量也随之减少。1951—1966年的资料显示,25年平均入湖泥沙量为1.581亿m3,出湖泥沙量为0.416亿m3,留在湖内的泥沙量为1.165亿m3。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1995年的实测表明,湖面积只余2625km2(另有洪道面积1418km2),相应容积为167亿m3,比1949年时的面积减少了1725km2,容积减少了126亿m3,占39.5%和43.0%。 今之四湖地区,由于长江、汉水的泥沙不断淤积,出现了许多高地。距今5000年前后,已有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迁到湖沼高地定居,形成聚落。一批关于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此给予了有力的证明。如荆州区太湖的蔡台遗址、沙市军刘台遗址、监利福田寺遗址、柳关遗址、潜江的龙湾遗址、洪湖的乌林及黄蓬山遗址等,它们一般的埋藏深度为2—5m左右。例如“三湖的高家台地面下2—3m发现一批埋藏古树,部分有根直立,证明为本地所生,经测定为2500多年,表明这时期湖泊已淤积成陆。”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公元前540年楚灵王在龙湾(今潜江市)修建章华台,有的资料认为,章华台经过6年施工才建成,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按当时一尺等于现在的22.50cm计,台高当在23m、基宽当在35m左右。 1987年5月由荆州博物馆支持,对龙湾马场湖村进行了考察并作了小范围发掘,认为其为章华台的故址。而章华台究竟在何处,有多少处章华台,还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可以说明,那个时候四湖地区已有很多适宜居住的高地,像距龙湾不远的伍家场就是伍子胥的故里,洪湖黄蓬山远在3000多年前是西周州国的所在地。1987年,监利县在疏挖四湖总干渠时,在位于周家沟东800m处(渠底高程22.18m,附近地面高程27.00m左右)的地方发现一具长约28m的“龙状”化石,经专家鉴定,系旧石器时代第四纪中更新世中期拉玛象的化石,为中国所罕见。 以上情况,证明了五六千年以前,四湖地区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云梦泽虽已解体,但长江、汉水巨大的水量仍然以慢流的方式从云梦泽中通过,因而形成了多许支汊。那个时期,统一的荆江河道尚未形成,东荆河还没有出现。除大江主流外,四湖地区的主要支流有夏水、涌水、扬水(太湖港河、龙会桥河、西荆河、运粮河)、夏桥河、建阳河(拾回桥河)等。 夏水是长江向北分流的最大一支,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汛期,长江洪水通过夏水分流,因夏天水多,冬天水少,冬天时夏水就可能断流,故称为夏水(夏水古称沧浪水)。夏水的进口在沙市附近,流经江陵、监利、沔阳、汉阳等地,从沌口入长江。自战国时期至1955年堵筑新滩口止的2000多年的时间内,夏水一直是四湖水系演变的主体。夏水接纳了南北许多支流港汊,后逐渐演变为内荆河。1955年后,经扩挖改造成为今之四湖总干渠,她是四湖地区的母亲河。 涌水自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流,经江陵、监利至洪湖市的界牌复入长江。后被沿途的多条子夏水分割而湮塞,没有留下遗迹。 历史上的扬水、夏水、夏扬水是相互联系,但又是不同的河流。 夏扬水自柘口(其地在潜江县城的西北)向东流至惠怀县(其地在老沔城的南边)入夏水。《水经注》载:“扬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扬水也。”后夏扬水被湮塞消亡,系何年没有文字记载。今人对于它的流向,是否就是东荆河的前身,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古时的夏扬水就是东荆河的前身。“东荆河水道在东晋南北朝(317—589年)是荆江与汉水之间的一条支流,《水经·夏水注》所谓夏阳水即今东荆河早期水道。到了唐代,下东荆河水系形成,归于沌口注入长江。” 关于扬水;《江陵志余》载 “水经注云:龙陂水(今龙会桥河),迳郢城南,东北流,曰扬水,沮漳水自西来会,流入沔,行六百里,一曰扬夏水,汉书注作阳水,今出郢城北入海子湖。”这里的扬水是指龙会桥河,沮漳水自西来会,指的是观桥河(太湖港)。 扬水在历史上早已存在。《汉书·地理志》载:“《禹贡》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东至江陵入扬水,扬水入沔,行六百里。”《水经注》载:“沔水又东南与扬口合,水上承江陵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徒此,……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注:子胥渎即新桥河)。盖吴师入郢所开也。”“扬水又东入华容县,有灵溪水,西通赤湖水口,……水东入离湖。” 根据以上叙述可知,扬水是一条很长的河流,它横贯东西,沟通江汉。 《水经注》中所指的扬口的位置,根据《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扬口,在今潜江县西北,即古扬水入沔水之口。”今人多倾向于其地在沙洋附近,而不是泽口附近。灵溪水指的是今天的菱角湖水(古为灵溪水),与沮漳河相通。沮漳河至柳港后分为二支,一支经百里洲鹞子口入江;一支向东北流,经保障垸、清滩河绕刘家堤头,屈曲入太湖港。离湖范围很大,今之三湖和白露湖都是它的遗迹湖。在晋以前,百里洲还被称为“九十九洲之地。”那时,沮漳水可直接注入长江。(席珍国·江汉平原古代水利开发及其历史作用)。 现代有的学者认为:“孙叔敖根据江湖水利条件,采用壅水、挖渠等工程措施,形成了人工与天然水道构成的扬水运河,由郢都向东通汉江,便利航道。……扬水通航,船只可以由汉水经运河达到郢都并入长江。”“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军在攻打郢都时,曾循着故楚运河的旧迹加以疏凿,用于兵运,使军队直入郢都。”扬水运河,称扬口水道,又称楚渠。 《史记》记载:“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西方通渠系指“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地也。” 根据以上叙述可知,孙叔敖所开挖的通渠,其源头就在今之刘家堤头和万城闸附近。从这里引沮漳河水进入纪南城,就是今天的观桥河,是古扬水的一支。通渠即为引进漳水济扬水或入三海的故道。通渠的另一端在今沙洋附近,是连接江汉的一条运河,扬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这条运河既有人工开挖的渠道,也利用了当时的湖泊,到了纪南城后,既可从沙市入长江,也可经郝穴入长江。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至永昌元年(322年),荆州牧王敦疏挖龙门河(即便河),连接了扬水运河草市段,使之可直达便河垴(今便河广场)。 由于自三国时开始引沮漳河水入三海为水柜,所以到明朝时,长湖形成了。于是从纪南城到蝴蝶嘴这一段古扬水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之长湖是古扬水运河的一部分。如果从纪南城算起,经长湖至蝴蝶嘴、苏家嘴,再向西北方向经李市至沙洋,全程约为76km。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纪南城失去了作为楚国“都城”的地位,扬水运河也随之衰落了。加之汉水泥沙淤积的影响,有的河段甚至湮塞了。 纪南城位于荆州城北约5km,因在纪山之南,故名纪南。它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当时称“郢”。纪南城不是楚郢都的本名,而是后世对楚郢都废墟的称呼,又因其地处楚国南境,亦称南郢。楚国共有20个国王在此建都,历时411年之久。 纪南城是用黏土夯筑的,北垣长3547m,西垣长3571m,南垣长4502m,东垣长3706m,总周长为15326m;其东西长4.45km,南北宽3.58km,城区面积为16km2,城高4—4.5m,面宽10—15m。距城垣20m处有护城河环绕,河宽一般在30m左右。 纪南城由于交通方便,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十分繁华。东汉桓谭《新论》称:楚之郢都,车挂毂,民摩肩,市路相交,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纪南城不仅是战国七雄之都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先秦时期的古城遗址。城内城外,地上地下,都有着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 纪南城是灿烂的楚文化的发祥地。当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等都曾出入纪南城,吴起也在郢都主持过变法。这里还孕育产生了老庄哲学和被李白称为“文章祖”的屈宋辞赋。 西晋太康元年,驻襄阳的镇西大将军杜预“以巴陵丘湖沅湘之会,荆蛮所持,乃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百姓歌之。”当时的江陵城还是吴国的地盘。杜预为了战事的需要,要向长沙方面用兵以“平吴定江南”,所以他必须找一条捷近的水路。当时从襄阳到长沙要经沔水,过夏水入长江再绕道至洪山头或城陵矶才能进入洞庭湖,航道弯曲而且航程远。而近路就是利用扬水,扬水虽不是畅通的,但有故道可循,只要把扬口挖开,再把其他地方加以疏浚就可以通航了。于是他挖开扬口,而后又在石首的焦山铺挖成调弦河,过调弦河就进入塌西湖了(从焦山铺到塌西湖的距离只有10余km)。在当时,这是一条从襄阳至长沙最近的一条水道了,而且也比较安全,无急流险滩之虞。因为那个时候,江汉以及洞庭湖的洪水位上升甚微,高水位的变化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比较有利于航行。从塌西湖到长沙,当时的水道里程只有180km左右,绕道城陵矶要多走水道约110km。这条线路不但可省100余km舟师之劳苦,而且可避三江口(城陵矶称三江口,水流湍急,波涛汹涌)之险。若朝发荆州城,不三日即可饮马湘江。杜预正是利用了这条水道,从襄阳挥师东下,先袭乐乡(今松滋市涴市镇),生擒吴军都督孙歆,再克江陵。此后“沅湘以后,至于交广、吴之州郡皆望风归命”。 杜预(字元凯)这个人在文学和兴修水利方面均有一定的贡献。《渚宫旧事》载:“平吴之后(咸宁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即279——280年),预自攻江陵城,城以葫芦系狗头,抱示之——元凯病瘿故也(瘿指颈部生长的肉瘤)。元凯大怒,及江陵破,杀城中老小,血流沾足。后元凯死,其人莫不称快。”《襄阳耆旧传》云:元凯性刚狠,为百姓不敬。滥杀无辜,罪莫大焉! 扬水运河并不是杜预开挖的,他只是疏挖而已。他的功劳在于开挖了调弦河,使江湖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至于后来长江洪水从调弦口分泄,威胁华容县堤垸的安全,又堵塞了调弦河,那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