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 (一)
2014-03-22 13:37:21 古云梦泽大致位于现在的江汉平原。范围在长江中游的枝城以东、蕲春以西、大洪山、荆山以南以及湖南华容县以北的区域。如今江汉四湖地区的大小湖泊以及武汉附近的大小湖泊便是云梦泽的遗迹。云梦泽从形成、发展,到消亡,全过程历时约7000年左右。 云梦泽最早见于记载的有《尚书?禹贡》荆州:“云梦土作乂”;《周礼?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云梦”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并非专指云梦泽而言,它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国策?楚策》:“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蜺,兕虎之嗥声若雷霆”。从所描述楚王在云梦的游猎中可见,云梦是广阔的山林原野而非湖沼池泽。综合相关资料,二千多年前的云梦范围东到今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至鄂西山地,北及大洪山区,南缘大江。东西约在四百公里以上,南北不下二百五十公里,也显指楚王游猎区而言。而他所说的南部“则有平原广泽”。正是古云梦泽的所在。因此,“云梦”一词从广义说,它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内的范围广阔的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其中局限于江汉平原以湖沼地貌为主的一部分。 周凤琴的《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一文指出:荆北沉积区,含枝江以东,沔阳以西的江汉河间地带,沙市以东地区为古云梦泽的主体所在,自冰川后期、荆江处于慢流期的高水面阶段时,大量接受泥沙从而发生了充填式淤淀。自先秦以后,荆江通过夏、涌、扬水等多汊分流分沙,以三角洲的形式向前推进,北部分流衰退,南部加强。直至唐宋时,云梦泽解体后沉积到长江一线,堆积期距今约8000--1000年间,历时近7000年,淤积量估算约达5053.6亿t(土2319.3亿t,沙2734.3亿t)。据资料记载:长江在葛洲坝电站建成以前,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5.21亿t。按进入四湖地区的泥沙量为5053亿t计算,这相当于长江 970年的泥沙全部进入了四湖地区。 汉江乃长江支流,水量虽比长江小,但含沙量(指每1m3水的含沙量)大于长江,“河水一石,而六斗泥”,可见汉水含沙量之多。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沙洋堤溃决,直到隆庆二年(1568年),才将溃口堵复,敞口达21年之久。这期间,四湖上区及中区以北地区有18年淹水,使得大量泥沙沉淀。东荆河堤在民国时期溃口达20次之多,溃口挟带的大量泥沙比正常分流的泥沙要多。而且东荆河堤自明朝初年才开始筑堤,比荆江大堤(345—356年)晚了1300多年,大量的泥沙沿四湖地区临东荆河一侧沉淀,使四湖地区北侧的地面高于南侧沿荆江大堤一线的地面,成为一个撮箕形:两侧高、中间低。1954年大水,荆江大堤、长江干堤自万城至新滩口,只有很少的地方未被水淹,而东荆河自新沟嘴以上沿堤还有部分地面没有淹水。这就是说,现在四湖地区的地面,比春秋战国以前的地面至少抬高了24.50m左右(不包括宋以后的淤积厚度)。但是,在四湖11547km2的范围内,外滩面积1172.5km2的泥沙沉积量,已计入了荆江干流区的沉积范围。丘陵范围的面积为2360km2,无论是长江洪水,还是汉江洪水,都不可能淹到那些地方去,自然也就没有泥沙沉淀的问题了。如荆州区的纪南、马山、川店一带以及荆门的团林、十里铺等。而且明朝时荆江的水位只在38.45m左右,东晋时荆江的水位更低(荆江洪水位,自秦汉至南宋时期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很小,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南宋以后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因此,四湖地区接受泥沙沉淀的范围只有平原湖区,面积为8015km2,加上汉南的3040km2,下百里洲的128km2,共计11183km2。每淤淀1m,需泥沙156.60 亿t,其淤淀厚度有32.10m。这里指的是平均厚度,实际上,有的地方厚些,有的地方薄些。例如潜江的龙湾,主要受汉水淤积影响,“三鸦寺附近的蒲家台,在1987年修水塔打机井时,于32m深处挖出了一些只有山河河床中才有的鹅卵石,蒲家台低于三鸦寺约2m,故相差当在34m左右”。 据江陵县钻孔资料,“县内平原湖区,自地表以下40—50m深处,分布的主要有河相沉积物,仅在局部地方有湖相沉积物,上层覆盖的地层为互相交错的冲积与湖积物”。说明长江和汉水所挟带的泥沙,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了很厚的河流沉积物,覆盖在了原来的古地面之上。 前面所讲的荆北地区平均淤积厚度为32.10m左右,指的是距今1000年以前(北宋时期)至约公元前6000年,前后近7000年的时间。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21年)至宋时,约有1700年。这期间泥沙沉淀的速度加快,云梦泽由大变小,促使了云梦泽在唐宋时代的解体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