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勋明 于 2023-7-6 11:27 编辑
“半斤八两”的来历 李 勋 明 2015-07-25 15:41:15 小时侯常听老人形容两个都不清白人为“一个半斤,一个八两,” 《水浒全传》第一百七回:“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其实,“半斤八两”一词源于古代的称,民国以前的称十六两为一斤,八两为半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那么古人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 传说有二: 其一:古人把称杆上的刻度“星”引伸为天上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后来又演变到把称上的“星”融入道德范畴,做生意要诚实,不得对顾客短斤少两,如果你卖东西给人短斤一两减福星;短斤二两减福禄;短斤三两减寿星。 其二: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统一度量衡,由李斯负责办理。李斯拿不定主意,于是去请教始皇帝。秦始皇提笔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李斯拿了四个大字百思不得其解。为防止皇帝怪罪,于是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
|